這位賀從龍練習的武功本不是中土武術,他本身就是廣西蠻族出身,他的全書,是古昂拳。
壯拳——也稱昂拳,指在廣西壯族地區出現的壯族武術,流傳於廣西平果榜圩,田東思林及都安縣江南鄉等地方的一種本土拳術。其曆史淵源已無法考證。主要分有徒手拳法及兵器格鬥技法,其中兵器格鬥類格鬥又有“長槍術”,“刀盾術”,“雙刀術”等等幾大類。
後世傳說昂拳流傳於廣西平果榜圩,田東思林及都安縣江南鄉等地方的一種本土拳術,其曆史淵源已無法考證,據說是最早脫胎於宋朝的儂智高勢力。
該拳種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樹椿”、“走梅花椿”、七步鐵線基本椿功’等功法練功,在攻擊防守上,壯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實勁猛,出入變化以靈捷為導,發勁與聲氣合一,進退以四門為徑,適合廣西山區演練。
由於國度不同,現今泰拳發展得很火,而昂拳卻瀕臨消失。
而這昂拳在後世又稱軍拳,昂拳,“昂”是壯語發音,意為兇狠的、堅硬的。昂拳是僚人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搏擊術。
昂拳以肘伎、膝攻為主;拳法有直、擺、勾;腿法為正蹬為主,側踹和低鞭腿為輔;和泰拳的區別是昂拳更兇狠,沒有高鞭腿,昂拳沒有高鞭腿法,可能和僚人聚居的廣西有關,因為在山區裏打仗,腿是用來平衡的,而昂拳是明清時期狼兵標配的拳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狼兵是什麽,其實狼兵是在明朝時期,壯族人自己組建的地方武裝,後來明朝軍隊征用狼兵,狼兵成了廣西壯族驍勇善戰的代表。
所以當地人把昂拳也稱之為“軍拳”,狼兵的威猛可以隨便挑幾個曆史案例,清末時期,天平天國起義,最開始的清一色是廣西兵,即狼兵,隻有三萬人,一路過關斬將,從廣西打到南京,最終成立一個短暫的天國。
昂拳主要厲害在徒手搏擊,殺傷力強,多用肘擊、膝頂和鞭腿,還有頭撞,撕咬,砸拳。
在器械運用上也是最長見的刀盾,長槍,雙刀。比較適合於戰場使用的器械,幾乎每一種拳法都是以徒手搏擊為主,器械為輔,昂拳也是,徒手搏擊的功夫是昂拳最閃亮的地方。
而宋代儂智高的拳術叫“南蠻拳”,他們也就是昂拳的創始者,儂智高是中國北宋中期廣西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起事的發動者。
想當初儂智高在黨猶州建“大曆國”,與交趾李朝相抗衡,隨後遂在安德州建立“南天國”,稱仁惠皇帝,年號景瑞。多次擊退交趾入侵,但再三請求歸附宋朝未果。
皇佑四年四月,儂智高舉兵反宋,五月,破邕州,改國號為大南國,年號啟曆。
這個家夥沒有蹦噠太久,因為很快大英雄狄青立即率兵夜越昆侖關,進攻邕州,儂智高領軍匆忙出戰。
狄青戴上麵具,親自殺入敵軍,指揮宋軍縱橫開合,左右攻擊,大敗儂智高軍,追擊潰敗敵軍五十裏,斬數千人,俘虜了五百餘人,儂智高等乘夜縱火燒城,逃往大理國宋軍入據邕州,廣南平定。
戰後狄青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當時叛軍屍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眾人說是儂智高已死,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知這不是一個騙局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來貪求戰功。”
而實際上儂智高僅以身免逃到大理國,依附於特磨寨之儂夏卿,並以此為基地,招兵買馬,研習對抗騎兵的辦法,希望有朝一日能繼續割土稱王。
到了皇佑五年,在桂州知州餘靖的主持下,以楊元卿、陳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襲擊特磨寨,生擒儂智高之母阿儂、弟儂智光,二子儂繼封、儂繼明,儂智高僅以身免。
此後,儂智高的複國希望徹底破滅,公元1055年,儂智高死在了大理國。至此,持續數年,蔓延兩廣多地的儂智高反叛徹底宣告終結。
而這個賀從龍實際上則是儂智高的後人,避禍而改姓了賀。
這兩個人,和宋朝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共戴天之仇,按說原著裏麵他們都是屬於江南方臘勢力的人,但是如今因為情況改變,宋朝天下大亂的更早了,但是方臘卻還沒有起義。
這兩個對宋朝有恨意的家夥等不及了,幹脆就近加入了王慶的隊伍裏麵,但是王慶實力不濟,這兩個人跟隨王慶的隊伍與項元鎮作戰,卻被項元鎮設計火攻,陷入絕境,這兩個人沒辦法了,隻能投降。
這個賀從龍一身昂拳,那是純粹的橫練硬功夫,從小擊打鐵木樁練得一身銅皮鐵骨一般的橫練功夫,手中使用的是一條鐵蒺藜骨朵,當真是打遍兩廣無敵手。
骨朵,古代的一種兵器,是長棒形狀,頂端綴一蒜形或蒺藜形的頭,以鐵或堅木製成。
這東西,唐代以後用為刑杖,宋代以後並用為儀仗,俗稱金瓜,古代說的金瓜擊頂就是拿這東西把人給打死,骨朵本名胍肫,訛為骨朵,現代人猶稱花蕾為花骨朵,形狀相似。
這種兵器類似長柄錘,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黎形的重鐵器,憑著重力錘擊敵人,鐵蒺藜骨朵是骨朵的改良型,也就是在骨朵的錘頭上加上很多銳利尖刺,就變成蒺藜骨朵,也就是俗稱狼牙棒的長柄版,但是其頭部長度則並沒有那狼牙棒要長。
這種骨朵,應該算是所有骨朵類型之中所最為沉重的一種了,有個至少四六十斤的重量,所以習者需要有較大的力量。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沙摩柯以五溪番王的身份登場,為劉備伐吳的援軍,《水滸傳》方臘手下大將龐萬春的副將雷炯、計稷,都是用蒺藜骨朵這種兵器,但是沙摩柯並沒有表現出鐵蒺藜骨朵在他手裏非同尋常的實力,而是用弓箭射死了甘寧,這種本來出場就不多的兵器也就沒什麽真實戰績了。
這賀從龍當年在家鄉是非常厲害的天字號獵戶,無論是何等野獸在他手下都是有死無生。
想當初他家鄉地麵上有九害,一是山中虎,二是崖上鷹,三是林中豹,四是坡上豬,五是沼中蟒,六是河中龍,七是湖中鼇,八是海裏鮫,九是殺人象,都被他一一殺死驅除,可謂水斬蛟龍,陸摶犀象。
賀從龍是一個步戰的高手,穿山越嶺如履平地,輕功提縱術可以攀爬絕壁,一身狠辣的橫練功夫可以對抗山林野獸,說句長他人誌氣,滅狄泉威風的話,不讓打虎武鬆啊!而且水陸兩棲,真不是等閑人物。
尤其是他打死殺人象的一戰,簡直是驚天動地,以肉體之身對抗大象,拚死抱住了大象的耳朵活生生的拿著鐵蒺藜骨朵砸大象的眼睛,生生的把大象給砸死了。
眾所周知,打擊鈍器雖沒有像刀劍靠刃口鋒利傷人導致傷口外出血,但會導致皮下內出血,皮下內出血的後果遠比傷口外出血可怕,因為很難止血,假如人體脾髒被鈍器打擊會導致脾髒破裂大出血,必死無疑!
要是人的頭部受打外力強烈打擊形成腦震蕩,控製人體生命的腦組織受到損傷那也是無法救治的,故打擊鈍器殺傷力及破甲能力強過刀劍、槍戟等刀刃等銳器,也隻有這麽個打法,才能破過大象的堅硬皮膚。
而他水戰也是極其厲害的,殺死湖中巨鼇,更是潛入水中與其鏖戰,砍下巨鼇之首。
這鼇就是古代傳說中海裏的大龜或大鱉,想當年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又有傳說東海中有巨鼇馱著的三座仙山巨鼇,在遠古傳說中巨鼇負載大山或大地,巨鼇移動就會發生地震或滄海桑田,山川變遷。
雖然這種大烏龜遠不如想當初神話傳說之中的巨鼇,但是在水裏的本事也是非同小可,這賀從龍水路兩棲的本事,絕對是當世少見的厲害。
在這一點上,“玉麒麟”盧俊義可就不如他了,因為“玉麒麟”盧俊義他在水戰方麵一竅不通,直接能淹死,但是陸戰實力,這個賀從龍還是不如他的。
這個賀從龍和劉贇倆人按說或多或少都是與宋朝有仇的,但是這兩個人為什麽會效忠宋朝呢?
還是虧了這“智多星”吳用的好一張利口,一條三寸不爛之舌。
首先,這乾佑三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後漢是亡於後周郭威而不是宋朝。
而劉贇對於宋朝的仇,是因為十一月二十一日,隱帝被殺,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乾佑年號,史稱北漢。
但是緊接著就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支援北漢的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至此滅亡。
所以他們劉家的問題雖然和宋朝有關,但是他劉贇並不是劉崇的後人,所以他“智多星”吳用拿著這一條,做起了文章,說他的仇人是後周不是宋朝,應該是去打那柴家後人,而他對大宋應該不懷仇恨,而他隻要能夠棄暗投明,就能既往不咎。
他劉贇雖然有心反抗宋朝,但是問題就在於,他跟隨了王慶這一迴,不但沒有能夠得到了重用,而且也看到了王慶確實與項元鎮的部隊作戰,打不過項元鎮,所以對於能否推翻宋朝,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了。
至於那賀從龍,他就是想要給先祖儂智高報仇雪恨的,所以他最初準備的是去投奔大理去的,但是很快,安南就進攻了廣西,他也是迅速逃跑。
因為想當初儂智高是北宋羈縻州之一的廣源州人(今廣西靖西),位於宋越邊界之間,地理位置極其敏感。
而當時出身當地四大姓(韋、黃、周、依)之一的依姓頭人儂全福因不滿李朝之\"暴政\",遂自稱\"昭聖皇帝\",立其妻阿儂為\"皇後\",封其子儂智聰為\"南衙王\",定國號\"長生\",獨立建國,從此不再聽從李朝號令。
麵對這不聽話的小弟,\"交趾惡之,遣兵襲虜之。\"安南經過一百年的戰亂洗禮,此時的李朝已發展成為了中南半島上的地區小霸、軍事強國。
因此對付這種土生政權,自然是勢如破竹、拉枯摧朽般地悉數蕩平,公元1039年李佛瑪禦駕親征,一戰生擒長生國主儂全福與太子儂智聰,唯獨走脫了皇後阿儂與年僅十四歲的小皇子儂智高。
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年後的公元1041年(乾符有道三年),儂智高母子在儻猶州(亦位於今廣西靖西)又扯旗造反,李佛瑪自然容不得儂氏的東山再起,立即出兵鎮壓,這次儂智高亦兵敗被俘至升龍。
所以他們之間是有世仇的。
其實儂智高是屬於中國人,還是屬越南人,本來史事關此記載是明確的,但後世有一些越南人別有用心,硬是偽造出儂智高的越南人一說。
他們認為儂智高是屬越南者,其邏輯是,儂智高是廣源人,廣源州是越南境內的廣淵縣,所以,儂智高是屬越南的,看似邏輯推理清晰明了,實際上宋代廣源州在中國境內,根本不是那麽一迴事。
這個賀從龍離開了老家之後來到了廣東福建,這裏也沒有反抗朝廷的勢力,但是他聽說淮西有王慶,所以前往投奔,卻未曾受重用,被項元鎮放山火圍困,生擒活捉。
雖然想要反宋,但是他覺得自己欠了朝廷一條命,他決不能允許自己欠了自己的仇人一條命。
因而,他決定幫著朝廷還迴去,再反朝廷。
壯拳——也稱昂拳,指在廣西壯族地區出現的壯族武術,流傳於廣西平果榜圩,田東思林及都安縣江南鄉等地方的一種本土拳術。其曆史淵源已無法考證。主要分有徒手拳法及兵器格鬥技法,其中兵器格鬥類格鬥又有“長槍術”,“刀盾術”,“雙刀術”等等幾大類。
後世傳說昂拳流傳於廣西平果榜圩,田東思林及都安縣江南鄉等地方的一種本土拳術,其曆史淵源已無法考證,據說是最早脫胎於宋朝的儂智高勢力。
該拳種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樹椿”、“走梅花椿”、七步鐵線基本椿功’等功法練功,在攻擊防守上,壯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實勁猛,出入變化以靈捷為導,發勁與聲氣合一,進退以四門為徑,適合廣西山區演練。
由於國度不同,現今泰拳發展得很火,而昂拳卻瀕臨消失。
而這昂拳在後世又稱軍拳,昂拳,“昂”是壯語發音,意為兇狠的、堅硬的。昂拳是僚人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搏擊術。
昂拳以肘伎、膝攻為主;拳法有直、擺、勾;腿法為正蹬為主,側踹和低鞭腿為輔;和泰拳的區別是昂拳更兇狠,沒有高鞭腿,昂拳沒有高鞭腿法,可能和僚人聚居的廣西有關,因為在山區裏打仗,腿是用來平衡的,而昂拳是明清時期狼兵標配的拳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狼兵是什麽,其實狼兵是在明朝時期,壯族人自己組建的地方武裝,後來明朝軍隊征用狼兵,狼兵成了廣西壯族驍勇善戰的代表。
所以當地人把昂拳也稱之為“軍拳”,狼兵的威猛可以隨便挑幾個曆史案例,清末時期,天平天國起義,最開始的清一色是廣西兵,即狼兵,隻有三萬人,一路過關斬將,從廣西打到南京,最終成立一個短暫的天國。
昂拳主要厲害在徒手搏擊,殺傷力強,多用肘擊、膝頂和鞭腿,還有頭撞,撕咬,砸拳。
在器械運用上也是最長見的刀盾,長槍,雙刀。比較適合於戰場使用的器械,幾乎每一種拳法都是以徒手搏擊為主,器械為輔,昂拳也是,徒手搏擊的功夫是昂拳最閃亮的地方。
而宋代儂智高的拳術叫“南蠻拳”,他們也就是昂拳的創始者,儂智高是中國北宋中期廣西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起事的發動者。
想當初儂智高在黨猶州建“大曆國”,與交趾李朝相抗衡,隨後遂在安德州建立“南天國”,稱仁惠皇帝,年號景瑞。多次擊退交趾入侵,但再三請求歸附宋朝未果。
皇佑四年四月,儂智高舉兵反宋,五月,破邕州,改國號為大南國,年號啟曆。
這個家夥沒有蹦噠太久,因為很快大英雄狄青立即率兵夜越昆侖關,進攻邕州,儂智高領軍匆忙出戰。
狄青戴上麵具,親自殺入敵軍,指揮宋軍縱橫開合,左右攻擊,大敗儂智高軍,追擊潰敗敵軍五十裏,斬數千人,俘虜了五百餘人,儂智高等乘夜縱火燒城,逃往大理國宋軍入據邕州,廣南平定。
戰後狄青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當時叛軍屍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眾人說是儂智高已死,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知這不是一個騙局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來貪求戰功。”
而實際上儂智高僅以身免逃到大理國,依附於特磨寨之儂夏卿,並以此為基地,招兵買馬,研習對抗騎兵的辦法,希望有朝一日能繼續割土稱王。
到了皇佑五年,在桂州知州餘靖的主持下,以楊元卿、陳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襲擊特磨寨,生擒儂智高之母阿儂、弟儂智光,二子儂繼封、儂繼明,儂智高僅以身免。
此後,儂智高的複國希望徹底破滅,公元1055年,儂智高死在了大理國。至此,持續數年,蔓延兩廣多地的儂智高反叛徹底宣告終結。
而這個賀從龍實際上則是儂智高的後人,避禍而改姓了賀。
這兩個人,和宋朝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共戴天之仇,按說原著裏麵他們都是屬於江南方臘勢力的人,但是如今因為情況改變,宋朝天下大亂的更早了,但是方臘卻還沒有起義。
這兩個對宋朝有恨意的家夥等不及了,幹脆就近加入了王慶的隊伍裏麵,但是王慶實力不濟,這兩個人跟隨王慶的隊伍與項元鎮作戰,卻被項元鎮設計火攻,陷入絕境,這兩個人沒辦法了,隻能投降。
這個賀從龍一身昂拳,那是純粹的橫練硬功夫,從小擊打鐵木樁練得一身銅皮鐵骨一般的橫練功夫,手中使用的是一條鐵蒺藜骨朵,當真是打遍兩廣無敵手。
骨朵,古代的一種兵器,是長棒形狀,頂端綴一蒜形或蒺藜形的頭,以鐵或堅木製成。
這東西,唐代以後用為刑杖,宋代以後並用為儀仗,俗稱金瓜,古代說的金瓜擊頂就是拿這東西把人給打死,骨朵本名胍肫,訛為骨朵,現代人猶稱花蕾為花骨朵,形狀相似。
這種兵器類似長柄錘,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黎形的重鐵器,憑著重力錘擊敵人,鐵蒺藜骨朵是骨朵的改良型,也就是在骨朵的錘頭上加上很多銳利尖刺,就變成蒺藜骨朵,也就是俗稱狼牙棒的長柄版,但是其頭部長度則並沒有那狼牙棒要長。
這種骨朵,應該算是所有骨朵類型之中所最為沉重的一種了,有個至少四六十斤的重量,所以習者需要有較大的力量。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沙摩柯以五溪番王的身份登場,為劉備伐吳的援軍,《水滸傳》方臘手下大將龐萬春的副將雷炯、計稷,都是用蒺藜骨朵這種兵器,但是沙摩柯並沒有表現出鐵蒺藜骨朵在他手裏非同尋常的實力,而是用弓箭射死了甘寧,這種本來出場就不多的兵器也就沒什麽真實戰績了。
這賀從龍當年在家鄉是非常厲害的天字號獵戶,無論是何等野獸在他手下都是有死無生。
想當初他家鄉地麵上有九害,一是山中虎,二是崖上鷹,三是林中豹,四是坡上豬,五是沼中蟒,六是河中龍,七是湖中鼇,八是海裏鮫,九是殺人象,都被他一一殺死驅除,可謂水斬蛟龍,陸摶犀象。
賀從龍是一個步戰的高手,穿山越嶺如履平地,輕功提縱術可以攀爬絕壁,一身狠辣的橫練功夫可以對抗山林野獸,說句長他人誌氣,滅狄泉威風的話,不讓打虎武鬆啊!而且水陸兩棲,真不是等閑人物。
尤其是他打死殺人象的一戰,簡直是驚天動地,以肉體之身對抗大象,拚死抱住了大象的耳朵活生生的拿著鐵蒺藜骨朵砸大象的眼睛,生生的把大象給砸死了。
眾所周知,打擊鈍器雖沒有像刀劍靠刃口鋒利傷人導致傷口外出血,但會導致皮下內出血,皮下內出血的後果遠比傷口外出血可怕,因為很難止血,假如人體脾髒被鈍器打擊會導致脾髒破裂大出血,必死無疑!
要是人的頭部受打外力強烈打擊形成腦震蕩,控製人體生命的腦組織受到損傷那也是無法救治的,故打擊鈍器殺傷力及破甲能力強過刀劍、槍戟等刀刃等銳器,也隻有這麽個打法,才能破過大象的堅硬皮膚。
而他水戰也是極其厲害的,殺死湖中巨鼇,更是潛入水中與其鏖戰,砍下巨鼇之首。
這鼇就是古代傳說中海裏的大龜或大鱉,想當年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又有傳說東海中有巨鼇馱著的三座仙山巨鼇,在遠古傳說中巨鼇負載大山或大地,巨鼇移動就會發生地震或滄海桑田,山川變遷。
雖然這種大烏龜遠不如想當初神話傳說之中的巨鼇,但是在水裏的本事也是非同小可,這賀從龍水路兩棲的本事,絕對是當世少見的厲害。
在這一點上,“玉麒麟”盧俊義可就不如他了,因為“玉麒麟”盧俊義他在水戰方麵一竅不通,直接能淹死,但是陸戰實力,這個賀從龍還是不如他的。
這個賀從龍和劉贇倆人按說或多或少都是與宋朝有仇的,但是這兩個人為什麽會效忠宋朝呢?
還是虧了這“智多星”吳用的好一張利口,一條三寸不爛之舌。
首先,這乾佑三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後漢是亡於後周郭威而不是宋朝。
而劉贇對於宋朝的仇,是因為十一月二十一日,隱帝被殺,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乾佑年號,史稱北漢。
但是緊接著就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支援北漢的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至此滅亡。
所以他們劉家的問題雖然和宋朝有關,但是他劉贇並不是劉崇的後人,所以他“智多星”吳用拿著這一條,做起了文章,說他的仇人是後周不是宋朝,應該是去打那柴家後人,而他對大宋應該不懷仇恨,而他隻要能夠棄暗投明,就能既往不咎。
他劉贇雖然有心反抗宋朝,但是問題就在於,他跟隨了王慶這一迴,不但沒有能夠得到了重用,而且也看到了王慶確實與項元鎮的部隊作戰,打不過項元鎮,所以對於能否推翻宋朝,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了。
至於那賀從龍,他就是想要給先祖儂智高報仇雪恨的,所以他最初準備的是去投奔大理去的,但是很快,安南就進攻了廣西,他也是迅速逃跑。
因為想當初儂智高是北宋羈縻州之一的廣源州人(今廣西靖西),位於宋越邊界之間,地理位置極其敏感。
而當時出身當地四大姓(韋、黃、周、依)之一的依姓頭人儂全福因不滿李朝之\"暴政\",遂自稱\"昭聖皇帝\",立其妻阿儂為\"皇後\",封其子儂智聰為\"南衙王\",定國號\"長生\",獨立建國,從此不再聽從李朝號令。
麵對這不聽話的小弟,\"交趾惡之,遣兵襲虜之。\"安南經過一百年的戰亂洗禮,此時的李朝已發展成為了中南半島上的地區小霸、軍事強國。
因此對付這種土生政權,自然是勢如破竹、拉枯摧朽般地悉數蕩平,公元1039年李佛瑪禦駕親征,一戰生擒長生國主儂全福與太子儂智聰,唯獨走脫了皇後阿儂與年僅十四歲的小皇子儂智高。
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年後的公元1041年(乾符有道三年),儂智高母子在儻猶州(亦位於今廣西靖西)又扯旗造反,李佛瑪自然容不得儂氏的東山再起,立即出兵鎮壓,這次儂智高亦兵敗被俘至升龍。
所以他們之間是有世仇的。
其實儂智高是屬於中國人,還是屬越南人,本來史事關此記載是明確的,但後世有一些越南人別有用心,硬是偽造出儂智高的越南人一說。
他們認為儂智高是屬越南者,其邏輯是,儂智高是廣源人,廣源州是越南境內的廣淵縣,所以,儂智高是屬越南的,看似邏輯推理清晰明了,實際上宋代廣源州在中國境內,根本不是那麽一迴事。
這個賀從龍離開了老家之後來到了廣東福建,這裏也沒有反抗朝廷的勢力,但是他聽說淮西有王慶,所以前往投奔,卻未曾受重用,被項元鎮放山火圍困,生擒活捉。
雖然想要反宋,但是他覺得自己欠了朝廷一條命,他決不能允許自己欠了自己的仇人一條命。
因而,他決定幫著朝廷還迴去,再反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