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安心,許是過不了多久,便有人給你出氣的。”
“錦袍將”嶽真安慰那老人道。
“出氣?官家的人,誰能給我出氣,如今的官府,便是神鬼來了也要脫層皮,蛤蟆蹦進了衙門,也得叫攥出尿水來,倒是不如這梁山的狄泉,近日聽聞他要率軍來取這登州,我看這天下也就是他讓人看著順氣些!”
三人聽起那老人說起狄泉來,一發都來了興趣,而且看著他的意思,似乎對自己家的狄寨主觀感還不錯,更是好奇了起來。
“老人家,你說這狄……狄泉好在什麽地方?”
“出林龍”鄒淵試探道。
老人一拍大腿,“好的地方太多了,第一條,就是信義,人家說到做到,取了那蔡京蔡太師的生辰綱,說是劫富濟貧,果真將那十萬貫金銀珠寶分了五萬貫散給了貧苦難民百姓,這是大丈夫本色,說到做到,信字當先啊,人無信不立,國家無信也是不行啊!想當年王安石變法,眼看著國家富強在望,可是神宗皇帝殯天,新主繼位,立刻廢了變法,朝令夕改,信義何在?想當初商鞅變法之時曾徙木立信,取信於民,方能使這秦國自孝公嬴渠梁起奮六世之餘烈啊!”
“聽老丈說話,也是讀過書的人啊!”
“錦袍將”嶽真可是大為震驚,因為這樊老頭出口不凡啊,這可不是一個屠狗輩能說出來的話,這普通老百姓哪裏知道王安石熙寧變法,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啊!
“客人見笑了,小老兒雖然是殺狗賣肉為生,好歹祖上也曾出過公侯之列啊,小老兒也是讀過書的,想當年在唐朝時,祖輩上留下的寶戟還叫大英雄薛仁貴拿去當了兵刃,隻是我等後輩無能,無可再現祖宗榮光啊!”
想當初的樊噲可是《西漢演義》中的猛將,是沛縣屠戶,與劉邦相交深厚,更是連襟,所以劉邦起義之初,樊噲等人就擁戴他為沛公,在反秦破楚之戰中,樊噲都是屢屢衝鋒在前,其武力次於項羽、英布、章邯。
樊噲的長相就和後世的張飛、李逵、牛皋有所相似,比較粗莽,其貌堂堂,聲若雷鳴,手使青龍戟,樊噲用它戰灌嬰十合不分勝敗,戰二十合敗章平,二十合刺耿昌於馬下,與韓信、周勃二人聯手敗董翳,生擒司馬欣,刺死劉林,戰不數合刺郭縻於馬下,孫寅五十合不分勝敗,一合生擒司馬昂,與周勃、柴武、靳歙、盧綰等多人戰項羽平手,與灌嬰、周勃、王陵三將合力戰項羽平手,與王陵、灌嬰、盧綰三將聯手戰項羽數十餘合不敵,與周勃聯手戰陳豨三十合平手,王陵、周昌助戰,勝之,一戟刺陳豨於馬下,戰英布五十合平手,戰盧綰三十合平手。
在《西漢演義》中,樊噲稱得上是一流高手,實屬劉邦手下第一猛將。
在漢朝之時,舞陽侯樊噲家族也是個大家族,隻不過樊噲後人並沒有當武將的,他留下的大戟就一直留在了家中,也沒人用,還沒有什麽作用,後來被他的不肖子孫當了個撐梁的柱子。
一直到了初唐,薛仁貴投軍的時候,隻因他是李世民的應夢賢臣,招兵的張士貴知道薛仁貴是應夢賢臣,刁難於他,以他的名字有貴冒犯了自己的名諱,將他趕走了。
薛仁貴迴家,半路走到了樊家莊,正巧莊主家的女兒出嫁,隻不過是被強盜強娶為壓寨夫人。
薛仁貴大好男兒,聽後又氣又惱,要替樊家出頭,就向員外要個好兵器,畢竟,想當初薛仁貴連飯都吃不起,自然更沒有兵器了,而樊家是個大戶,正是樊噲的後人。
當時拿來的兵器沒有一個稱手的,因為薛仁貴有九牛二虎之力在身,力氣太大了,尋常的兵器哪裏能合適。
這個時候,有個莊客突然想到柴房有那撐著房梁的大戟,就說不如用那條戟,有二百斤重。
後來,薛仁貴單手托梁取戟,莊漢用柱子撐住木梁,從此這杆鐵戟開始跟隨薛仁貴征戰沙場,平滅東遼,因功被封為平遼王。
“老丈繼續說,這狄泉還有什麽好處?”
“這狄泉的第二點好處,則在一個仁字上,何以為仁啊?悲天憫人,慈愛便是仁!數月前,有一批難民到了此地,一路往南去,在我這裏買了些酒肉吃,說他們在梁山泊下因為饑餓吃了狄泉讓人買來的戰馬,那狄泉竟然絲毫不怪罪,不但以船資路費相贈,還給了糧食,更是派人護送他們去南邊那範文正公的範氏義莊討生活,你們說,這豈不是仁義君子嗎?”
那嶽真、鄒淵、鄒潤三人對視一眼,心中都暗想,這老百姓的心裏頭果然有一杆秤啊!
“想當年陳平周勃鏟除諸呂,迎當時還是代王的劉桓登基,是為漢文帝,這古往今來,能稱得上仁的君主有幾人啊?想當年的漢文帝當如是,我看狄泉做了皇帝,定然是漢武漢文帝劉恆一般的皇帝啊!”
漢文帝一生勵精圖治,開創了號稱“中華始治”的文景之治,一生功績有目共睹!
他穩定皇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倡導節儉、輕徭薄賦、繼續沿用高祖呂後時期的黃老之治,重視農業,多次減免田租,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減免田租的皇帝,在位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盛,為其孫漢武帝反擊匈奴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體恤臣下,關心百姓,性格仁孝,被明朝朱國楨讚頌其為:“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不光如此,漢文帝更是二十孝裏親嚐湯藥的主角,因為從小和母親薄姬相依為命,所以母親生病後,煎好的藥,都要先嚐過是苦是熱才喂給母親,侍母至孝,為天下表率!
這樊老漢以漢文帝比之狄泉,這評價不可謂之不高啊!
“再者,這這狄泉可不是凡人,他乃是當年的狄青狄爺爺的後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之後,想當初狄爺爺西征西夏,南破儂智高,立下不世之功啊!打出了咱們漢人的威風,結果呢,被那些文官忌憚害死,我看狄泉就是為祖先報仇,也該反他宋朝!”
想當初狄青出身貧寒,有一個姑姑狄氏早年入宮就失去聯係。狄青少年英雄,作戰勇敢,偶爾的機會才知道自己的姑姑是八賢王趙德芳的王後。
狄青並沒有依靠姑姑狄後的庇護,與西夏作戰過程屢立戰功,成為領兵大元帥,並娶了鄯善國的雙陽公主。這真是窮小子逆襲勵誌故事。
宋仁宗念狄青功勞,封他為平西王。從而狄家成為與楊家、唿延家並列的軍功家族。(這是演義設定,在那裏扯正史的迴去看《資治通鑒》去算了)。
正是因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輕舉妄動,北宋才得以長期國泰民安,此後狄青曆任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遷升樞密使。北宋的樞密使都是文官擔任,軍人出身的樞密使狄青,自然遭到文臣的排擠和彈劾。
要說狄青的人生結局,那簡直是比嶽飛還冤,他從樞密使到貶官外調,完全是莫須有的謠言造成的。
當初諫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並且多次發光,便請求將他調出京師,這種用腳後跟想都知道是子虛烏有的事情,這幫文人就這樣堂而皇之的拿出來當證據,為此歐陽修本人也連續上了三道奏疏請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
也是正因如此,當初狄青死後,“雷霆虎將”狄難撫為爺爺報仇,投身西夏來犯中原,後來被師父楊五郎勸說,才又迴了宋朝。
但是宋朝對狄家不公這件事是宋朝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
“這民間傳說,狄爺爺與當年的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包大人乃是天上的武曲星和文曲星下凡來保衛大宋江山的,狄爺爺是武曲星,這狄泉作為後輩也是不差,可謂是家學淵源啊,我聽說他幾次麵對官軍剿滅,愣是屢戰屢勝,未嚐一敗,這是他的武略超群,遠勝於當緊天下這些慫包將軍,倘若他能和當年的狄爺爺一般駐守邊關,何懼什麽遼國西夏啊!”
這樊老頭活了八十多歲,想必年輕的時候也是經曆過宋仁宗朝的,真的經曆過當初狄青征西的那個年代,要不然也不至於如此之惋惜。
“你就說這登州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要地啊,如今是不行了,著守登州的盡是一群廢物草包,以前還有一個厲害的兵馬提轄,現在聽說也投了梁山去了……唉……”
樊老頭說到此處,但見那街巷裏麵走出來一條漢子來,到了攤子前,開口道,“樊老頭,切兩斤肉,溫一壺酒來!”
“咦?”
那“獨角龍”鄒潤聽起這個聲音,隻覺得甚是廝熟,抬頭一看,便“啊呀”一聲叫了出來。
原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獨角龍”鄒潤要去尋的他那同門師兄弟,“鐵角兕”寧章啊!
“這不是鄒潤師兄嗎?你如何進了城?”
那“鐵角兕”寧章也是許久不曾見過了“獨角龍”鄒潤,眼下見了也是吃驚,當下互相挽住了臂膊,竟然兩個腦袋“嘭”的一聲撞在了一起。
這力氣可不小,要不怎麽能撞出聲響呢?
“唉呀!”
那“錦袍將”嶽真吃嚇了一跳,但見這兩人撞了一下還不算完,還上下左右撞了個齊全,看得嶽真糊塗。
“嶽真兄弟,他們都是練鐵頭功出身的,這是互相看看對方功力有沒有長進!”
“出林龍”鄒淵在一旁解釋了起來。
這,頭,也叫六陽魁首,是說人體的六條陽脈會聚在頭部,而這鐵頭功,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兼內壯之氣。
鐵頭功分頂門、前額、後腦三部,雖用外壯之力堅其筋骨,然亦須運用身內之力、氣、神充滿腦房,互相為用,始克有成,否則,徒恃外壯之力,而無內壯之勁,則雖能成,亦屬下乘。
要說這兩人的鐵頭功已經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鐵角兕”寧章的鐵頭功也是一絕,愣是在自己的頭上硬生生撞出來一個肉角來,實際上就是硬功練得太多了,所以導致了頭部角質化出現了一個肉角一樣的東西,故而得名“鐵角兕”。
“好好好,你小子的功夫還未曾放下,難得!”
“獨角龍”鄒潤試了試,覺得不錯,開口誇獎道。
“與師兄自然是不能相比,對了,聽聞師兄你加入了水泊梁山入夥了,怎的又迴了登州了?”
那“鐵角兕”寧章說話雖然小聲,但是奈何那賣狗肉的樊老頭雖然是八十多歲了,卻是耳聰目明,能夠聽見。
估計要不是他身體強健,八十多歲的高齡,之前讓人痛打了一頓,豈不是換了別人,早就被打死了!
“什麽?你們是梁山好漢!”
那樊老頭聽了那“鐵角兕”寧章的話,驚得連花白的胡子都險些豎了起來。
見此情景,那“錦袍將”嶽真站起身來,對那樊老頭介紹道,“老人家,方才你對我們狄寨主尊崇備至,事到如今,也不隱瞞了,在下乃是梁山泊上‘錦袍將’嶽真,這二位是先前在登雲山落草,如今也是梁山頭領的‘出林龍’鄒淵與‘獨角龍’鄒潤。”
“原來是你們二位啊!久聞大名!”
這樊老漢久居於此,自然是知道登雲山上鄒淵鄒潤這兩叔侄的名號的。
“老人家客氣,隻是我們來到此處,還要請老人家莫要聲張出去,以免我們兄弟們難辦啊!”
“出林龍”鄒淵笑語提醒著這樊老漢,但是他也不是什麽良善之輩,要是這樊老漢不聽勸告,把他們的行蹤給泄露了出去,隻怕是等著那樊老漢的,也就隻有一斧頭了!
“自然不會,自然不會,唉呀,我那侄兒若是能與你們梁山好漢一齊聚義,強似他去學什麽那些歪門邪道的道法……”
那樊老頭一邊咋舌,一邊歎道。
“錦袍將”嶽真安慰那老人道。
“出氣?官家的人,誰能給我出氣,如今的官府,便是神鬼來了也要脫層皮,蛤蟆蹦進了衙門,也得叫攥出尿水來,倒是不如這梁山的狄泉,近日聽聞他要率軍來取這登州,我看這天下也就是他讓人看著順氣些!”
三人聽起那老人說起狄泉來,一發都來了興趣,而且看著他的意思,似乎對自己家的狄寨主觀感還不錯,更是好奇了起來。
“老人家,你說這狄……狄泉好在什麽地方?”
“出林龍”鄒淵試探道。
老人一拍大腿,“好的地方太多了,第一條,就是信義,人家說到做到,取了那蔡京蔡太師的生辰綱,說是劫富濟貧,果真將那十萬貫金銀珠寶分了五萬貫散給了貧苦難民百姓,這是大丈夫本色,說到做到,信字當先啊,人無信不立,國家無信也是不行啊!想當年王安石變法,眼看著國家富強在望,可是神宗皇帝殯天,新主繼位,立刻廢了變法,朝令夕改,信義何在?想當初商鞅變法之時曾徙木立信,取信於民,方能使這秦國自孝公嬴渠梁起奮六世之餘烈啊!”
“聽老丈說話,也是讀過書的人啊!”
“錦袍將”嶽真可是大為震驚,因為這樊老頭出口不凡啊,這可不是一個屠狗輩能說出來的話,這普通老百姓哪裏知道王安石熙寧變法,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啊!
“客人見笑了,小老兒雖然是殺狗賣肉為生,好歹祖上也曾出過公侯之列啊,小老兒也是讀過書的,想當年在唐朝時,祖輩上留下的寶戟還叫大英雄薛仁貴拿去當了兵刃,隻是我等後輩無能,無可再現祖宗榮光啊!”
想當初的樊噲可是《西漢演義》中的猛將,是沛縣屠戶,與劉邦相交深厚,更是連襟,所以劉邦起義之初,樊噲等人就擁戴他為沛公,在反秦破楚之戰中,樊噲都是屢屢衝鋒在前,其武力次於項羽、英布、章邯。
樊噲的長相就和後世的張飛、李逵、牛皋有所相似,比較粗莽,其貌堂堂,聲若雷鳴,手使青龍戟,樊噲用它戰灌嬰十合不分勝敗,戰二十合敗章平,二十合刺耿昌於馬下,與韓信、周勃二人聯手敗董翳,生擒司馬欣,刺死劉林,戰不數合刺郭縻於馬下,孫寅五十合不分勝敗,一合生擒司馬昂,與周勃、柴武、靳歙、盧綰等多人戰項羽平手,與灌嬰、周勃、王陵三將合力戰項羽平手,與王陵、灌嬰、盧綰三將聯手戰項羽數十餘合不敵,與周勃聯手戰陳豨三十合平手,王陵、周昌助戰,勝之,一戟刺陳豨於馬下,戰英布五十合平手,戰盧綰三十合平手。
在《西漢演義》中,樊噲稱得上是一流高手,實屬劉邦手下第一猛將。
在漢朝之時,舞陽侯樊噲家族也是個大家族,隻不過樊噲後人並沒有當武將的,他留下的大戟就一直留在了家中,也沒人用,還沒有什麽作用,後來被他的不肖子孫當了個撐梁的柱子。
一直到了初唐,薛仁貴投軍的時候,隻因他是李世民的應夢賢臣,招兵的張士貴知道薛仁貴是應夢賢臣,刁難於他,以他的名字有貴冒犯了自己的名諱,將他趕走了。
薛仁貴迴家,半路走到了樊家莊,正巧莊主家的女兒出嫁,隻不過是被強盜強娶為壓寨夫人。
薛仁貴大好男兒,聽後又氣又惱,要替樊家出頭,就向員外要個好兵器,畢竟,想當初薛仁貴連飯都吃不起,自然更沒有兵器了,而樊家是個大戶,正是樊噲的後人。
當時拿來的兵器沒有一個稱手的,因為薛仁貴有九牛二虎之力在身,力氣太大了,尋常的兵器哪裏能合適。
這個時候,有個莊客突然想到柴房有那撐著房梁的大戟,就說不如用那條戟,有二百斤重。
後來,薛仁貴單手托梁取戟,莊漢用柱子撐住木梁,從此這杆鐵戟開始跟隨薛仁貴征戰沙場,平滅東遼,因功被封為平遼王。
“老丈繼續說,這狄泉還有什麽好處?”
“這狄泉的第二點好處,則在一個仁字上,何以為仁啊?悲天憫人,慈愛便是仁!數月前,有一批難民到了此地,一路往南去,在我這裏買了些酒肉吃,說他們在梁山泊下因為饑餓吃了狄泉讓人買來的戰馬,那狄泉竟然絲毫不怪罪,不但以船資路費相贈,還給了糧食,更是派人護送他們去南邊那範文正公的範氏義莊討生活,你們說,這豈不是仁義君子嗎?”
那嶽真、鄒淵、鄒潤三人對視一眼,心中都暗想,這老百姓的心裏頭果然有一杆秤啊!
“想當年陳平周勃鏟除諸呂,迎當時還是代王的劉桓登基,是為漢文帝,這古往今來,能稱得上仁的君主有幾人啊?想當年的漢文帝當如是,我看狄泉做了皇帝,定然是漢武漢文帝劉恆一般的皇帝啊!”
漢文帝一生勵精圖治,開創了號稱“中華始治”的文景之治,一生功績有目共睹!
他穩定皇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倡導節儉、輕徭薄賦、繼續沿用高祖呂後時期的黃老之治,重視農業,多次減免田租,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減免田租的皇帝,在位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盛,為其孫漢武帝反擊匈奴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體恤臣下,關心百姓,性格仁孝,被明朝朱國楨讚頌其為:“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不光如此,漢文帝更是二十孝裏親嚐湯藥的主角,因為從小和母親薄姬相依為命,所以母親生病後,煎好的藥,都要先嚐過是苦是熱才喂給母親,侍母至孝,為天下表率!
這樊老漢以漢文帝比之狄泉,這評價不可謂之不高啊!
“再者,這這狄泉可不是凡人,他乃是當年的狄青狄爺爺的後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之後,想當初狄爺爺西征西夏,南破儂智高,立下不世之功啊!打出了咱們漢人的威風,結果呢,被那些文官忌憚害死,我看狄泉就是為祖先報仇,也該反他宋朝!”
想當初狄青出身貧寒,有一個姑姑狄氏早年入宮就失去聯係。狄青少年英雄,作戰勇敢,偶爾的機會才知道自己的姑姑是八賢王趙德芳的王後。
狄青並沒有依靠姑姑狄後的庇護,與西夏作戰過程屢立戰功,成為領兵大元帥,並娶了鄯善國的雙陽公主。這真是窮小子逆襲勵誌故事。
宋仁宗念狄青功勞,封他為平西王。從而狄家成為與楊家、唿延家並列的軍功家族。(這是演義設定,在那裏扯正史的迴去看《資治通鑒》去算了)。
正是因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輕舉妄動,北宋才得以長期國泰民安,此後狄青曆任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遷升樞密使。北宋的樞密使都是文官擔任,軍人出身的樞密使狄青,自然遭到文臣的排擠和彈劾。
要說狄青的人生結局,那簡直是比嶽飛還冤,他從樞密使到貶官外調,完全是莫須有的謠言造成的。
當初諫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並且多次發光,便請求將他調出京師,這種用腳後跟想都知道是子虛烏有的事情,這幫文人就這樣堂而皇之的拿出來當證據,為此歐陽修本人也連續上了三道奏疏請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
也是正因如此,當初狄青死後,“雷霆虎將”狄難撫為爺爺報仇,投身西夏來犯中原,後來被師父楊五郎勸說,才又迴了宋朝。
但是宋朝對狄家不公這件事是宋朝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
“這民間傳說,狄爺爺與當年的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包大人乃是天上的武曲星和文曲星下凡來保衛大宋江山的,狄爺爺是武曲星,這狄泉作為後輩也是不差,可謂是家學淵源啊,我聽說他幾次麵對官軍剿滅,愣是屢戰屢勝,未嚐一敗,這是他的武略超群,遠勝於當緊天下這些慫包將軍,倘若他能和當年的狄爺爺一般駐守邊關,何懼什麽遼國西夏啊!”
這樊老頭活了八十多歲,想必年輕的時候也是經曆過宋仁宗朝的,真的經曆過當初狄青征西的那個年代,要不然也不至於如此之惋惜。
“你就說這登州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要地啊,如今是不行了,著守登州的盡是一群廢物草包,以前還有一個厲害的兵馬提轄,現在聽說也投了梁山去了……唉……”
樊老頭說到此處,但見那街巷裏麵走出來一條漢子來,到了攤子前,開口道,“樊老頭,切兩斤肉,溫一壺酒來!”
“咦?”
那“獨角龍”鄒潤聽起這個聲音,隻覺得甚是廝熟,抬頭一看,便“啊呀”一聲叫了出來。
原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獨角龍”鄒潤要去尋的他那同門師兄弟,“鐵角兕”寧章啊!
“這不是鄒潤師兄嗎?你如何進了城?”
那“鐵角兕”寧章也是許久不曾見過了“獨角龍”鄒潤,眼下見了也是吃驚,當下互相挽住了臂膊,竟然兩個腦袋“嘭”的一聲撞在了一起。
這力氣可不小,要不怎麽能撞出聲響呢?
“唉呀!”
那“錦袍將”嶽真吃嚇了一跳,但見這兩人撞了一下還不算完,還上下左右撞了個齊全,看得嶽真糊塗。
“嶽真兄弟,他們都是練鐵頭功出身的,這是互相看看對方功力有沒有長進!”
“出林龍”鄒淵在一旁解釋了起來。
這,頭,也叫六陽魁首,是說人體的六條陽脈會聚在頭部,而這鐵頭功,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兼內壯之氣。
鐵頭功分頂門、前額、後腦三部,雖用外壯之力堅其筋骨,然亦須運用身內之力、氣、神充滿腦房,互相為用,始克有成,否則,徒恃外壯之力,而無內壯之勁,則雖能成,亦屬下乘。
要說這兩人的鐵頭功已經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鐵角兕”寧章的鐵頭功也是一絕,愣是在自己的頭上硬生生撞出來一個肉角來,實際上就是硬功練得太多了,所以導致了頭部角質化出現了一個肉角一樣的東西,故而得名“鐵角兕”。
“好好好,你小子的功夫還未曾放下,難得!”
“獨角龍”鄒潤試了試,覺得不錯,開口誇獎道。
“與師兄自然是不能相比,對了,聽聞師兄你加入了水泊梁山入夥了,怎的又迴了登州了?”
那“鐵角兕”寧章說話雖然小聲,但是奈何那賣狗肉的樊老頭雖然是八十多歲了,卻是耳聰目明,能夠聽見。
估計要不是他身體強健,八十多歲的高齡,之前讓人痛打了一頓,豈不是換了別人,早就被打死了!
“什麽?你們是梁山好漢!”
那樊老頭聽了那“鐵角兕”寧章的話,驚得連花白的胡子都險些豎了起來。
見此情景,那“錦袍將”嶽真站起身來,對那樊老頭介紹道,“老人家,方才你對我們狄寨主尊崇備至,事到如今,也不隱瞞了,在下乃是梁山泊上‘錦袍將’嶽真,這二位是先前在登雲山落草,如今也是梁山頭領的‘出林龍’鄒淵與‘獨角龍’鄒潤。”
“原來是你們二位啊!久聞大名!”
這樊老漢久居於此,自然是知道登雲山上鄒淵鄒潤這兩叔侄的名號的。
“老人家客氣,隻是我們來到此處,還要請老人家莫要聲張出去,以免我們兄弟們難辦啊!”
“出林龍”鄒淵笑語提醒著這樊老漢,但是他也不是什麽良善之輩,要是這樊老漢不聽勸告,把他們的行蹤給泄露了出去,隻怕是等著那樊老漢的,也就隻有一斧頭了!
“自然不會,自然不會,唉呀,我那侄兒若是能與你們梁山好漢一齊聚義,強似他去學什麽那些歪門邪道的道法……”
那樊老頭一邊咋舌,一邊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