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頭市在被狄泉率軍掃蕩幹淨之後,狄泉還給曾頭市的老弱婦孺留下了幾百兩銀子,叫他們返迴故土,不許再踏足中原。
而之後,曾頭市此地,就被狄泉付之一炬,一把火燒了個幹淨,帶著俘虜蘇定、曾升,直接往東昌府去。
這個曾升,作為那曾長官曾弄的親生兒子,也算是曾頭市的高層,蘇定畢竟是個外人,很多事情蘇定不知道的,他一定是知道的,留著他,應該還能套出來不少曾頭市和金國的內情。
狄泉率軍前往了東昌府,但是那“玉麒麟”盧俊義則是著急去見老恩師周侗,與仆人“浪子”燕青帶著史文恭人頭,由“活閃婆”王定六引迴梁山去了。
所幸到東昌府也沒有什麽惡戰要打,也倒是不用“玉麒麟”盧俊義在軍中了,去梁山就去梁山吧。
狄泉這次剿滅了曾頭市,收益頗豐,裝在馬車上拉走的東西就不止百十來車,狄泉派遣“美髯公”朱仝率領五百軍士先行把這些東西全部押運到濟州府去,否則會拖慢大軍的行進速度。
目前狄泉所奪取的城池裏麵,屬濟州最大,而且距離水泊梁山比較近,東平府就要太遠了一些,所以狄泉準備先把濟州府打造成政治中心。
東京城曹正那邊所探來的消息,目前都是有利於狄泉的,目前朝廷的主要注意力,還都放在了宋遼大戰之上,由於有田虎這麽一支遼國扶持的勢力在前線和西軍掣肘,如今老種經略相公與姚平仲、劉延慶、折彥質、範瓊這一幹能征慣戰的老將被搞得腹背受敵,現在勉強不敗已經是盡了全力。
而西夏方麵,這群黨項人也不安分,也許是契丹遼國和他們達成了什麽協議,想要讓他們出兵也給宋朝施壓,好更快的壓垮宋朝,於是西夏國將領米阿奴率領三萬“鐵鷂子”騎兵直撲邊境,圍困銀州。
不過西夏那邊的戰況遠比河北那邊好多了,姚平仲老爹,老將軍姚古親自守城,其間守城一員韓姓小將飛長矛刺傷了敵人首領米阿奴,西夏又不想真的耗費實力幫助契丹,幹脆就撤軍了。
至於其他地方,王慶已經在江淮聯合漕幫起事,朝廷對他的重視程度遠比狄泉大的多,因為宋江期滿朝廷,所以狄泉攻城掠地的信息東京汴梁城八寶金殿上麵還不知道,還以為狄泉隻是盤踞梁山而已,而王慶攻城掠地,危害更大一些。
朝廷派遣時任兵部侍郎張所與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帶兵去征討王慶。
這位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善於使槍,高俅兵敗後其他武藝精熟的將領都被殺或擒,和他一起殺出重圍的周昂、王煥、張開都是猛將,其武藝之精湛可見一斑,射術也十分高超,曾射中躲過張清兩顆飛石的董平的右臂。
而這位兵部侍郎張所,目前還是寂寂無名。
不過,他倒是有個好兒子。
張憲,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聽說過,《說嶽全傳》裏麵的嶽家軍大將。
張所去世後,他投奔了嶽飛,深得嶽飛的賞識,是嶽家軍的核心將領,後來又成了嶽飛的女婿。
《說嶽全傳》中,張憲使一條虎頭鏨金槍,武力高強,戰功卓越。
嶽飛部將施全被強盜董先數合殺敗,正值張憲前來投奔,幾十槍便殺敗董先。
牛頭山救駕之時,張憲大戰金兀術,並削掉其一隻耳朵,救出宋高宗。嶽飛北伐時,兩番大戰陸文龍,與曹寧大戰四十迴合不分勝負,後來和嶽飛父子同時在風波亭遇害。
隻可惜,今時今日,那張憲恐怕還沒出世,連嶽飛都還隻是一個少年。
按照《水滸傳》原著裏麵的劇情來看,淮西王慶的實力在四大寇裏麵,無疑是最弱的,但是在原著裏麵,他是娶了段三娘,奪取房山之後,才擁八座軍州,有八十六縣之地。
原著裏,他手下的有紀山五虎,不弱於“急先鋒”索超的縻勝,秒殺山士奇的酆泰,最強的還是杜壆這個淮西軍的西陣主帥,以及“金劍先生”李助,“毒焰鬼王”寇威。
但現在紀山五虎之首“赤麵虎”袁朗已經上了梁山為將,“金劍先生”李助得了老隱士周侗指點去了龍虎山,現在王慶手下還是不是原班人馬,已經不好說了。
而現在的情況是,他聯合了江淮的漕幫和鹽幫,這是原著裏所未曾發生過的事情。
而這漕幫和鹽幫自古以來那都是江淮一代影響力極大的幫派,內部也是能人輩出,保不齊會有許多的奇人異士,而且他們都是販鹽運糧,王慶的經濟應該在他們的支持下絕不會發愁。
項元鎮和張所能不能是他們的對手,還是未知之數。
麵對這樣的情況,對於狄泉還是很有利的,因為他可以趁機在山東起事,就是占領山東全境也不是沒有可能啊。
狄泉唯一懼怕的就是朝廷在山東地區集結優勢兵力去堅壁清野,圍剿他的部隊,這樣對於他擴張一點也沒有好處。
山東畢竟是個半島地形,想當初曾國藩和李鴻章對付撚軍的時候,可是玩了一手“畫河圈地”的新戰術,靠著修築長牆、運河、溝渠、長壕,以及利用黃河、運河、潁河、膠萊河、徒駭河等河流的自然地形,對撚軍分別進行圍困封鎖和堅壁清野,修築的工事延綿百裏不斷,最後愣是被湘軍和淮軍給趕下海了。
不過,狄泉明白,在這個北有大遼入侵,西有西夏蠢蠢欲動,江淮有王慶為亂的情況下,朝廷大抵是沒有那麽大的魄力來征調兵力圍剿他狄泉的。
等他拿下東昌府,先在所占據的州府之間征兵一波,積草屯糧,發布招賢令,短暫休整一波,之後就要把京西路全部拿下,再向沿海登州、青州挺進,以圖山海漁鹽之利,以為根本,然後,可圖中原。
昔日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中,齊是東方第一大國,就在今天的山東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阜民豐,綿長的海岸線可謂得天獨厚,為其提供了漁鹽之利,同時也為齊國提供了安全的東部屏障。
至於那山海漁鹽之利,更是不可多得的戰略資源,山東半島的疆域瀕臨大海,有山海魚鹽之利,煮鹽墾田,有著近水樓台之效果。
想當年,還是齊國,對煮鹽業實行國家專營的政策,齊國漁鹽“通輸海內”,使齊國富甲一方,富冠海內,這與後世的曆朝曆代何其相似。
眾所周知,鹽,是人類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不吃鹽會死人,而這個年代,瞎吃鹽也會死人,礦鹽、井鹽很多都是有毒的。
無論士農工商,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都需要吃鹽,誰手裏掌握著鹽,他的地位一定不會低。
也正是因此,雖然在夏、商、周時期,政府對於鹽業的控製大多較為鬆懈,任由百姓自行開采運輸販賣,即便是做做樣子的管理,其大多也隻是當地征稅,當成貢品上繳國家。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推行“鹽鐵專賣”,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鹽鐵官營,這一管理除了唐朝初期短暫時間,幾乎整整持續了兩千六百多年。
鹽業雖然收歸國有,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但是,損公而私肥,皇帝的腰包鼓起來了,可鹽價卻漸漸變得高昂,老百姓吃不起了。
而在宋朝,由於老百姓吃官鹽備受盤剝,私鹽趁勢崛起,使得官鹽滯銷。
想當年唐末時,王仙芝、黃巢就是靠著販賣私鹽而積蓄力量,進而組織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將大唐滅掉,而現在狄泉如果手裏有了鹽,他就可以大肆向各地輸送他的鹽,但是鹽價絕對要比宋朝的官鹽低無數倍!
其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逐漸搞垮宋朝的鹽政,想當初鹽利的增減甚至直接影響了唐朝的國運,在宋朝這一條也是一樣適用的,宋朝的鹽政垮了,狄泉就可以順勢搞垮宋朝的經濟。
而得到了狄泉低價鹽,以前吃不起或者根本就吃不上鹽的百姓,豈不會對狄泉感恩戴德?
至於怎麽開采海鹽,那就太簡單了,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就會“煮海為鹽”,哪怕是有毒的礦鹽,狄泉也能把它變成無毒鹽,粗鹽提純,這是後世很基礎的物理化學常識。
未來可期,現在狄泉的大業真的可以用“未來可期”四個字來形容。
狄泉等大軍急行軍一晝夜,到達了東昌府城下,唿延啟鵬深溝高壘把東昌府軍民全部圍困在了城內。
狄泉到來的時候,發現這東昌府的城牆已經是千瘡百孔,看來唿延啟鵬確實每天按時的對城牆進行輪番轟炸。
狄泉聽唿延啟鵬向他匯報,說是他沒有攻城,隻是明天輪番按時用大炮轟炸城牆威懾,那東昌府知府黃曆是個文人,根本就不曉得軍事,是個純粹的文人,也不敢自己帶領著人馬外出送死,所以一直窩在城裏。
而唿延啟鵬怕他負隅頑抗,早就派遣了那“錦鯪鯉”杜棣挖掘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了東昌府裏麵。
按說攻城挖地道並不是什麽好的辦法,因為不是所有的地質條件都可以挖地道,部分城池的護城河本身就有防地道的功能,之前在濟州府營救宗方的時候,就是因為這個不能直接挖進去。
二來則是容易被發現,如果被守城方發現很容易被反製,守軍隻要繞城挖壕溝、或者向地道灌水,直接就能團滅土工作業部隊。
而守城方一般占據城牆高點,更容易觀察到這種動作,甚至還可以派遣人挖個大坑埋個甕在坑裏,派瞎子聽地底下傳來的動靜判斷有沒有敵人挖掘地道。
據說這還是當年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的祖師爺墨子他老人家所發明創造的守城方法呢。
而由於這位東昌府的太守黃曆根本不懂軍事,所以雖然有心守城,但是也隻是把自己的兵力給分散在了城牆上麵,絲毫沒有發現地下已經挖掘出來了通道。
“有地道,之前派遣趙明誠夫婦前來,怎麽勸降無果?”
狄泉詢問了起來。
“寨主,別提了,那個黃曆知府脾氣又臭又硬,趙明誠求見,他根本不見不說,還揚言說趙明誠為反賊張目,是亂臣賊子,要放箭射死他,嚇得那趙明誠連滾帶爬的就逃迴來了。”
“千鈞槍”唿延啟鵬搖了搖頭。
“他不見?由不得他了,現在我立刻馬上就要東昌府歸我所有,他不見,我們就強迫他見見,帶著趙明誠,再選些精幹的兵士,夜裏隨我入城,入城後我直奔府衙,派時遷率領一隊人去殺死大門守衛,打開大門,讓他不投降也要投降。”
狄泉明白,東昌府沒在黃曆的手裏麵丟掉,他就要負隅頑抗到底,為今之計,先把東昌府拿下,讓他成了丟失朝廷土地的罪人,然後再去勸降他,也許他也就不會再死守那封建社會的王道了。
“你們在此圍困,其他州府可有動向?”
狄泉還得問問有沒有潛在的威脅因素。
“嗯……這倒是沒有,不過之前有一人來大營揚言要求見寨主,但並不說是誰,被軍兵趕走了。”
唿延啟鵬想了想說道。
“什麽人?”
“是個叫花子,隻有十五六歲的模樣,長得瘦小枯幹,也不說姓名,知說要見寨主,兵丁說你不在,他便走了,日日前來詢問你的行蹤,今日還為來到哩!”
唿延啟鵬說道。
“叫人去盯著,他再來,立刻告訴我知道。”
狄泉心裏麵有個預感,這個人恐怕是與自己很有淵源。
十五六歲,衣衫襤褸的叫花子……
狄泉想起了,自己這句身體有一點記憶,雖然自幼父母雙亡,但是在山西老家的時候,狄泉好像有一個之前相依為命的表弟,但是小時候叫拍花子的給拍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當然了,這個表弟不是蕭聖衣……
要是還活著,也該是這麽大了……
而之後,曾頭市此地,就被狄泉付之一炬,一把火燒了個幹淨,帶著俘虜蘇定、曾升,直接往東昌府去。
這個曾升,作為那曾長官曾弄的親生兒子,也算是曾頭市的高層,蘇定畢竟是個外人,很多事情蘇定不知道的,他一定是知道的,留著他,應該還能套出來不少曾頭市和金國的內情。
狄泉率軍前往了東昌府,但是那“玉麒麟”盧俊義則是著急去見老恩師周侗,與仆人“浪子”燕青帶著史文恭人頭,由“活閃婆”王定六引迴梁山去了。
所幸到東昌府也沒有什麽惡戰要打,也倒是不用“玉麒麟”盧俊義在軍中了,去梁山就去梁山吧。
狄泉這次剿滅了曾頭市,收益頗豐,裝在馬車上拉走的東西就不止百十來車,狄泉派遣“美髯公”朱仝率領五百軍士先行把這些東西全部押運到濟州府去,否則會拖慢大軍的行進速度。
目前狄泉所奪取的城池裏麵,屬濟州最大,而且距離水泊梁山比較近,東平府就要太遠了一些,所以狄泉準備先把濟州府打造成政治中心。
東京城曹正那邊所探來的消息,目前都是有利於狄泉的,目前朝廷的主要注意力,還都放在了宋遼大戰之上,由於有田虎這麽一支遼國扶持的勢力在前線和西軍掣肘,如今老種經略相公與姚平仲、劉延慶、折彥質、範瓊這一幹能征慣戰的老將被搞得腹背受敵,現在勉強不敗已經是盡了全力。
而西夏方麵,這群黨項人也不安分,也許是契丹遼國和他們達成了什麽協議,想要讓他們出兵也給宋朝施壓,好更快的壓垮宋朝,於是西夏國將領米阿奴率領三萬“鐵鷂子”騎兵直撲邊境,圍困銀州。
不過西夏那邊的戰況遠比河北那邊好多了,姚平仲老爹,老將軍姚古親自守城,其間守城一員韓姓小將飛長矛刺傷了敵人首領米阿奴,西夏又不想真的耗費實力幫助契丹,幹脆就撤軍了。
至於其他地方,王慶已經在江淮聯合漕幫起事,朝廷對他的重視程度遠比狄泉大的多,因為宋江期滿朝廷,所以狄泉攻城掠地的信息東京汴梁城八寶金殿上麵還不知道,還以為狄泉隻是盤踞梁山而已,而王慶攻城掠地,危害更大一些。
朝廷派遣時任兵部侍郎張所與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帶兵去征討王慶。
這位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善於使槍,高俅兵敗後其他武藝精熟的將領都被殺或擒,和他一起殺出重圍的周昂、王煥、張開都是猛將,其武藝之精湛可見一斑,射術也十分高超,曾射中躲過張清兩顆飛石的董平的右臂。
而這位兵部侍郎張所,目前還是寂寂無名。
不過,他倒是有個好兒子。
張憲,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聽說過,《說嶽全傳》裏麵的嶽家軍大將。
張所去世後,他投奔了嶽飛,深得嶽飛的賞識,是嶽家軍的核心將領,後來又成了嶽飛的女婿。
《說嶽全傳》中,張憲使一條虎頭鏨金槍,武力高強,戰功卓越。
嶽飛部將施全被強盜董先數合殺敗,正值張憲前來投奔,幾十槍便殺敗董先。
牛頭山救駕之時,張憲大戰金兀術,並削掉其一隻耳朵,救出宋高宗。嶽飛北伐時,兩番大戰陸文龍,與曹寧大戰四十迴合不分勝負,後來和嶽飛父子同時在風波亭遇害。
隻可惜,今時今日,那張憲恐怕還沒出世,連嶽飛都還隻是一個少年。
按照《水滸傳》原著裏麵的劇情來看,淮西王慶的實力在四大寇裏麵,無疑是最弱的,但是在原著裏麵,他是娶了段三娘,奪取房山之後,才擁八座軍州,有八十六縣之地。
原著裏,他手下的有紀山五虎,不弱於“急先鋒”索超的縻勝,秒殺山士奇的酆泰,最強的還是杜壆這個淮西軍的西陣主帥,以及“金劍先生”李助,“毒焰鬼王”寇威。
但現在紀山五虎之首“赤麵虎”袁朗已經上了梁山為將,“金劍先生”李助得了老隱士周侗指點去了龍虎山,現在王慶手下還是不是原班人馬,已經不好說了。
而現在的情況是,他聯合了江淮的漕幫和鹽幫,這是原著裏所未曾發生過的事情。
而這漕幫和鹽幫自古以來那都是江淮一代影響力極大的幫派,內部也是能人輩出,保不齊會有許多的奇人異士,而且他們都是販鹽運糧,王慶的經濟應該在他們的支持下絕不會發愁。
項元鎮和張所能不能是他們的對手,還是未知之數。
麵對這樣的情況,對於狄泉還是很有利的,因為他可以趁機在山東起事,就是占領山東全境也不是沒有可能啊。
狄泉唯一懼怕的就是朝廷在山東地區集結優勢兵力去堅壁清野,圍剿他的部隊,這樣對於他擴張一點也沒有好處。
山東畢竟是個半島地形,想當初曾國藩和李鴻章對付撚軍的時候,可是玩了一手“畫河圈地”的新戰術,靠著修築長牆、運河、溝渠、長壕,以及利用黃河、運河、潁河、膠萊河、徒駭河等河流的自然地形,對撚軍分別進行圍困封鎖和堅壁清野,修築的工事延綿百裏不斷,最後愣是被湘軍和淮軍給趕下海了。
不過,狄泉明白,在這個北有大遼入侵,西有西夏蠢蠢欲動,江淮有王慶為亂的情況下,朝廷大抵是沒有那麽大的魄力來征調兵力圍剿他狄泉的。
等他拿下東昌府,先在所占據的州府之間征兵一波,積草屯糧,發布招賢令,短暫休整一波,之後就要把京西路全部拿下,再向沿海登州、青州挺進,以圖山海漁鹽之利,以為根本,然後,可圖中原。
昔日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中,齊是東方第一大國,就在今天的山東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阜民豐,綿長的海岸線可謂得天獨厚,為其提供了漁鹽之利,同時也為齊國提供了安全的東部屏障。
至於那山海漁鹽之利,更是不可多得的戰略資源,山東半島的疆域瀕臨大海,有山海魚鹽之利,煮鹽墾田,有著近水樓台之效果。
想當年,還是齊國,對煮鹽業實行國家專營的政策,齊國漁鹽“通輸海內”,使齊國富甲一方,富冠海內,這與後世的曆朝曆代何其相似。
眾所周知,鹽,是人類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不吃鹽會死人,而這個年代,瞎吃鹽也會死人,礦鹽、井鹽很多都是有毒的。
無論士農工商,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都需要吃鹽,誰手裏掌握著鹽,他的地位一定不會低。
也正是因此,雖然在夏、商、周時期,政府對於鹽業的控製大多較為鬆懈,任由百姓自行開采運輸販賣,即便是做做樣子的管理,其大多也隻是當地征稅,當成貢品上繳國家。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推行“鹽鐵專賣”,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鹽鐵官營,這一管理除了唐朝初期短暫時間,幾乎整整持續了兩千六百多年。
鹽業雖然收歸國有,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但是,損公而私肥,皇帝的腰包鼓起來了,可鹽價卻漸漸變得高昂,老百姓吃不起了。
而在宋朝,由於老百姓吃官鹽備受盤剝,私鹽趁勢崛起,使得官鹽滯銷。
想當年唐末時,王仙芝、黃巢就是靠著販賣私鹽而積蓄力量,進而組織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將大唐滅掉,而現在狄泉如果手裏有了鹽,他就可以大肆向各地輸送他的鹽,但是鹽價絕對要比宋朝的官鹽低無數倍!
其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逐漸搞垮宋朝的鹽政,想當初鹽利的增減甚至直接影響了唐朝的國運,在宋朝這一條也是一樣適用的,宋朝的鹽政垮了,狄泉就可以順勢搞垮宋朝的經濟。
而得到了狄泉低價鹽,以前吃不起或者根本就吃不上鹽的百姓,豈不會對狄泉感恩戴德?
至於怎麽開采海鹽,那就太簡單了,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就會“煮海為鹽”,哪怕是有毒的礦鹽,狄泉也能把它變成無毒鹽,粗鹽提純,這是後世很基礎的物理化學常識。
未來可期,現在狄泉的大業真的可以用“未來可期”四個字來形容。
狄泉等大軍急行軍一晝夜,到達了東昌府城下,唿延啟鵬深溝高壘把東昌府軍民全部圍困在了城內。
狄泉到來的時候,發現這東昌府的城牆已經是千瘡百孔,看來唿延啟鵬確實每天按時的對城牆進行輪番轟炸。
狄泉聽唿延啟鵬向他匯報,說是他沒有攻城,隻是明天輪番按時用大炮轟炸城牆威懾,那東昌府知府黃曆是個文人,根本就不曉得軍事,是個純粹的文人,也不敢自己帶領著人馬外出送死,所以一直窩在城裏。
而唿延啟鵬怕他負隅頑抗,早就派遣了那“錦鯪鯉”杜棣挖掘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了東昌府裏麵。
按說攻城挖地道並不是什麽好的辦法,因為不是所有的地質條件都可以挖地道,部分城池的護城河本身就有防地道的功能,之前在濟州府營救宗方的時候,就是因為這個不能直接挖進去。
二來則是容易被發現,如果被守城方發現很容易被反製,守軍隻要繞城挖壕溝、或者向地道灌水,直接就能團滅土工作業部隊。
而守城方一般占據城牆高點,更容易觀察到這種動作,甚至還可以派遣人挖個大坑埋個甕在坑裏,派瞎子聽地底下傳來的動靜判斷有沒有敵人挖掘地道。
據說這還是當年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的祖師爺墨子他老人家所發明創造的守城方法呢。
而由於這位東昌府的太守黃曆根本不懂軍事,所以雖然有心守城,但是也隻是把自己的兵力給分散在了城牆上麵,絲毫沒有發現地下已經挖掘出來了通道。
“有地道,之前派遣趙明誠夫婦前來,怎麽勸降無果?”
狄泉詢問了起來。
“寨主,別提了,那個黃曆知府脾氣又臭又硬,趙明誠求見,他根本不見不說,還揚言說趙明誠為反賊張目,是亂臣賊子,要放箭射死他,嚇得那趙明誠連滾帶爬的就逃迴來了。”
“千鈞槍”唿延啟鵬搖了搖頭。
“他不見?由不得他了,現在我立刻馬上就要東昌府歸我所有,他不見,我們就強迫他見見,帶著趙明誠,再選些精幹的兵士,夜裏隨我入城,入城後我直奔府衙,派時遷率領一隊人去殺死大門守衛,打開大門,讓他不投降也要投降。”
狄泉明白,東昌府沒在黃曆的手裏麵丟掉,他就要負隅頑抗到底,為今之計,先把東昌府拿下,讓他成了丟失朝廷土地的罪人,然後再去勸降他,也許他也就不會再死守那封建社會的王道了。
“你們在此圍困,其他州府可有動向?”
狄泉還得問問有沒有潛在的威脅因素。
“嗯……這倒是沒有,不過之前有一人來大營揚言要求見寨主,但並不說是誰,被軍兵趕走了。”
唿延啟鵬想了想說道。
“什麽人?”
“是個叫花子,隻有十五六歲的模樣,長得瘦小枯幹,也不說姓名,知說要見寨主,兵丁說你不在,他便走了,日日前來詢問你的行蹤,今日還為來到哩!”
唿延啟鵬說道。
“叫人去盯著,他再來,立刻告訴我知道。”
狄泉心裏麵有個預感,這個人恐怕是與自己很有淵源。
十五六歲,衣衫襤褸的叫花子……
狄泉想起了,自己這句身體有一點記憶,雖然自幼父母雙亡,但是在山西老家的時候,狄泉好像有一個之前相依為命的表弟,但是小時候叫拍花子的給拍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當然了,這個表弟不是蕭聖衣……
要是還活著,也該是這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