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伯祖,您真是活神仙啊!”


    狄泉眼見著這東方韞有這本事,佩服的五體投地。


    說實話,作為一個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邁過新世紀,感受好生活的後世人,在來到了這個世界之前,什麽怪力亂神他都是不信的。


    不過,之前的那個世界沒有,並不代表現在的這個世界也沒有,《水滸傳》原著雖然是一本演義小說,但是它裏麵也有的成分在。


    你比如說,這梁山一百單八將,那就是一百零八個魔星,《水滸傳》開篇第一章就寫明白了。


    中國的演義小說裏麵,多多少少都得帶點元素,你像是《西遊記》,《封神演義》這樣的且不說,《水滸傳》,除了一百單八將是天上星宿,還有九天玄女娘娘。


    像是《說嶽全傳》裏麵有鮑方老祖,烏靈聖母,岑仙君等一係列人物。


    《薛家將》、《楊家將》、《狄青演義》裏麵有王敖老祖和驪山老母。


    “小狄泉,你那受傷的人在何處?”


    東方韞倒也沒有理會狄泉的奉承,而是直接詢問起來。


    “師伯祖,晚輩在前麵帶路!”


    狄泉立刻帶路,來到了朱貴酒肆裏麵,到了酒肆門口,那東方韞便掩住了鼻子,“好血腥氣味!”


    見到了奄奄一息的董澄,那東方韞一看董澄這猙獰都傷口,皺起了眉頭,“血是止住了,隻是這傷口是被火燒了?”


    狄泉不好意思的上去說道:“是晚輩的小伎倆,隻為止血。”


    “倒也無妨,你們站遠一點,看我的!”


    說罷,那東方韞的身上再度爆發出一道紫氣,直接把圍觀的狄泉、石秀、朱貴,以及楊誌都推開了一步。


    唯獨這道紫氣碰上“花和尚”魯智深之時,竟然直接消散了!


    “咦!這是……佛緣……”


    東方韞是修成了的人,一眼就看出了,這個原本是魔星的天孤星,竟然在這一世成了一個有佛緣的人!


    這可是十分少見的事情。


    而實際魯智深確實在《水滸傳》原著裏麵最後成為了一個開悟的一代高僧,要說他修成了羅漢正果,恐怕也沒什麽人反對。


    從性格上來講,不管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還是說魯智深自己順從本心,魯智深是一個俠義之人,心直口快,路見不平一聲吼說的就是他這種人。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這句話對武大郎不適用,但是對於魯智深,那是極其的適用。


    魯智深的江湖地位和江湖聲望很高,再加上他豪爽的性格,不管是他走到哪裏,都有人把他當朋友,人們也都尊敬他。


    當然,他的毛病也不少,脾氣耿直氣性大,有的時候很魯莽,愛喝酒,喝多了還撒酒瘋打人。


    在常人眼睛裏麵,這樣的一個人能出家,那簡直是為禍禪林伽藍!


    那些五台山上的佛門中人,他們全部都都想不通,唯獨五台山的智真長老獨具慧眼,他認為魯智深有佛性,將來有一天悟了,就是修成正果之人。


    而這位智真長老,也是當世佛門修行的集大成者,並不是一個簡單人物。


    東方韞低語一聲,然後立刻用布滿了紫氣的手掌按上了董澄胸口上的傷口,從頭抹到尾。


    而神乎其神的一幕發生了,但見東方韞的手掌抹過之後的地方,那原本看起來十分猙獰的傷口直接就瞬間消失不見了!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


    狄泉帶頭直接喊出了這句話,其餘的幾個人也全都應和了起來。


    那東方韞這麽用手掌一抹,董澄胸口上的那個傷口直接就消失不見了,就像是從來沒有受過傷一樣。


    “師伯祖,您真是活神仙啊!”


    狄泉抱拳行禮,向東方韞致謝道。


    “我算得什麽神仙,若說神仙,當屬我那恩師,既然人已經救得,我便走了。”


    東方韞一片高人風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師伯祖,您來了我們梁山,茶未飲一盞,如此就走,晚輩我如何過意得去?這台蘑您還未曾嚐一嚐,待晚輩親自料理,請師伯祖嚐嚐晚輩的手藝!”


    狄泉心說這麽一個有本事的人,又和自己祖上有舊,那還不得多套套近乎?


    “噢?小家夥,你可知道我活了百十來歲,這世上的珍饈美味,大抵也都曾嚐試過一二,唯獨這五台山上的香菌,其味道使我念念不忘,你既然說了,我便嚐完了再行不遲。”


    他的規矩不就是八兩金子救人,然後再請他吃頓台蘑嗎?這個不算壞規矩。


    “朱貴,備好了蔥薑蒜,咱們起鍋開灶!”


    狄泉正準備展示一下他來自於後世幾千年的手藝之時,那東方韞則大喝一聲,“慢!蔥蒜莫要放入,我乃修道之人,不能食用。”


    狄泉一拍腦門,自己一時忘卻了道門的規矩,這蔥蒜他們是不吃的。


    上輩子狄泉上武當山拜訪的時候就見識過,結果自己一時高興,忘了!


    很多人對道教的第一印象有三:飄然、吃素、戒色。


    而吃素最開始並不在道教的規矩中,後世全真演化之後,重陽真人認為吃肉是開了殺戒,屠殺生靈,於是就下令全真教派改吃素齋飯,不食葷腥。但是其他派係的道教仍然可以吃葷,跟佛教截然不同。


    而且,一開始的道教也是並不禁止婚娶的,後世人認為和尚和道士都吃素,那是不對的。


    後世更認為那些和尚不守清規戒律,一個個吃的肥頭大耳,而都認為老道們都是吃素的,也是不對的印象。


    道士又不是都要吃素,佛家最早也不禁止吃肉。


    而蔥蒜是道教裏講的五辛中的兩種,道教覺得吃五辛不利修行。


    關於這個,大概是有三種原因,第一種就是道教的人認為生吃五辛,長脾氣,脾氣大了就會壞掉自己的道心。


    第二點,就是道教認為,熟吃五辛,長淫欲。


    這一點不用過多解釋,雖然道教有些派別不禁止婚娶,但是絕對不會允許邪淫。


    第三點,則是道教認為吃五辛,近惡鬼,離善神。


    因為惡鬼喜歡五辛的味道,常來親近此人。而善神厭惡五辛的味道,而遠離此人。


    當然了,這和西方的理念相悖,西方驅魔製服吸血鬼,靠的還就是洋蔥,大蒜這種辛辣的食物。


    正因如此,道教不能吃蔥蒜,五葷三厭為中國古代的“齋戒”飲食的禁忌,最早為道家、儒家所推崇,後被外來宗教引用。


    五葷: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台、胡荽、薤為五葷;三厭:道教忌食的三種肉:即雁、狗、烏龜。


    “唉呀,師伯祖,晚輩一時忘了,我這便去準備,不放丁點蔥蒜!”


    狄泉倒是不怕,除了放蔥蒜的做法,他腦子裏麵可以烹飪這種蘑菇的做法還多的是。


    上輩子狄泉雖然沒有去過山西五台山,但是他們武術隊裏麵有個山西的老鄉,就和他說過,台蘑晾幹後則由白變黃。


    今天狄泉見到了這幹台蘑,果然如是。


    因為台蘑肉體肥實,菌蓋、肉質肥嫩,油性大,養分價值高,不管幹鮮烹飪,都別有風味,入筵席串湯可解肉膩、舒腸胃。


    如果不加葷菜,單純的素食,也可解饞、治並長命,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好菜。台蘑的長處,幽香味兒連東北“三大蘑”,福建大紅菇和戈壁灘上的阿魏蘑都難於比較。


    五台山當地說他們當地的台蘑,有“一家喝其湯,十家聞其香”的說法。


    狄泉幹脆弄個清炒台蘑出來,先把把台蘑撕成條,起鍋燒水發幹台蘑,放在開水裏浸泡個十分二十分的,然後撈出,淋幹水分。


    然後,熱鍋熱油,不能加蔥薑蒜,那狄泉就加入了一點豬油,炒出香味。


    畢竟,道教沒有不能吃豬肉的說法,隻是剛才詢問了東方韞,他是不忌吃肉的,除了道教大眾都不吃的那幾個。


    將台蘑在鍋內炒香,然後放入鹽、醋,狄泉用巧妙臂力顛勺,那台蘑便在鍋裏麵直接跳起了舞,與火舌共舞,香氣四溢。


    狄泉的炒菜手法那是後世的,自然是和現在的不同,就是“旱地忽律”朱貴站在一旁打下手,也看呆了。


    “寨主這一手,就是庖廚出身也不一定會啊!”


    狄泉上輩子自己從小做飯,溜炒煮炸煎烤燜,各種菜係的烹飪方法爛熟於心,隻要不是太高端的那種,他都能給做出來。


    而炒到這裏,狄泉再加入少量雞湯煨了一下鍋裏的台蘑,但是,狄泉發現,缺少了一樣東西。


    要是再加入少量醬油,味道就會更好。


    醬油是從宋朝開始的,是中國發明的。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


    這東西當初是中國古代皇帝禦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醃製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吳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當然,也許北宋也有醬油,就是沒有記載而已。


    現在,也許東京汴梁的皇宮裏麵已經出現了用醃肉製造出來的醬油,但是黃豆醬油尚未現世。


    而且,狄泉也覺得這種醃肉製造的醬油,應該在味道上遠遠不如黃豆醬油。


    “等等,醬油!”


    狄泉心裏麵突然想到了一個發財的好方法。


    不管是南宋北宋,不管現在有沒有醬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黃豆醬油肯定沒有。


    如果黃豆醬油的滋味比醃肉製造的醬油味道要好,而且還能降低釀造成本,那還真的是一個首選的調味品。


    至於釀造醬油的技術,狄泉是爛熟於心,小時候迴老家在農村見識過農村裏麵的醬油作坊,還曾經因為看到了醬油的缸裏麵在日曬夜露的過程中爬滿了蛆蟲,而惡心的兩年沒有碰醬油。


    但是,現在的狄泉無比想念這美味的調味品,畢竟醬油作為後世家家都有,非常普及的調味料,味道確實讓人喜愛。


    而且,黃豆醬油是用黃豆進行釀造的,原料和釀造成本,都比皇宮裏麵那種用醃肉製造出來的醬油要低不少,更能普及大眾。


    “寨主,菜要糊了!”


    在一旁站著的“旱地忽律”朱貴此時提醒起了想的出身的狄泉。


    狄泉這才算反應了過來,然後直接把菜盛了出來。


    東方韞一聞,便讚歎道:“香氣四溢,本色,本味,而且還有雞湯之鮮,豬油之厚!妙極妙極!”


    狄泉吃了一驚,心說這東方韞不會是屬狗的吧?這連嚐都沒嚐,這就靠鼻子把做法給聞出來了!


    這樣也太過於神奇了吧!簡直是警犬鼻子!


    但是,轉念又想,這老小子他起碼已經活了一百五十多歲了,那天底下的好東西他吃過的必然是不少,要是吃多了知道味道,能聞出來,那也不為怪。


    “師伯祖真是吃過見過,晚輩沒見過您這樣會吃的食家!”


    狄泉在一旁說道。


    “吃多了,知道這些東西的味道罷了,來來來,讓我嚐嚐!”


    東方韞立刻提著品嚐了一下,果然鮮美醇厚。


    “好味道,今日我吃高興了,小子,昔日師弟有一件寶物歸還給了師門,你是他的後人,我看也不輸給師弟當年,今日我將其傳給你如何?”


    說罷,他便從袖袍中拿出一個東西,是個青銅描金的鬼怪麵具。


    “這是金縷鬼臉?”


    狄泉問道。


    金縷鬼臉,有的書中稱為“人麵金牌”,這法寶是個麵具,戴上之後法力無窮。


    與強敵作戰時,戴上鬼臉,念動咒語,狄青就會變成巨大威武的金甲巨神,嚇得敵人七竅流血而死。


    在白鶴關大戰黑利時,狄青破了黑利三件法寶後,取出了金縷鬼臉,往臉上一戴,黑利再一看,狄變成了一金甲巨神,嚇得黑利滾鞍落馬,被趕來的石玉一槍紮死。


    而這東西在狄青死後,被王敖老祖廢掉了法力,但是還剩下一個功能,就是可以保護攜帶者不受妖術邪魔侵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之狄家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玄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玄嶽並收藏水滸之狄家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