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歲數,開口管自己叫師兄……
周侗的徒弟裏麵,使用長槍的也隻有嶽飛和湯懷。
湯懷用的是爛銀槍,這家夥用的明顯不是。
那就是嶽飛了!
“敢問可是嶽爺……不是,嶽鵬舉?”
狄泉差點“嶽爺爺”三個字脫口而出。
“正是小弟,師哥,請受小弟一拜!”
“額滴神啊!使不得啊!”
嶽飛剛要下拜,狄泉差點先跪下了,伸手扶住了年幼的嶽飛。
“都是同門師兄弟,不要拘禮啊!”
狄泉心說我算個什麽狗屁東西啊?能有資格受嶽飛一拜嗎?
自己讓嶽飛拜了,折壽不說,那是要天打五雷轟的。
俗話說,“文不辱孔聖,武不辱關聖”,可狄泉知道,嶽飛也是中華民族的“武聖”啊!
自己一個練武的受了“武聖”一拜,不是要羞臊死自己嗎?
更何況,嶽飛是中華民族千古難遇的英雄豪傑,一生精忠報國,留下的英雄事跡數不勝數,大作《滿江紅.怒發衝冠》令後人敬仰。
當年狄泉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位曆史老師在課上大肆宣揚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結果講到嶽飛的時候,隻是片言了之。
結果,狄泉便問老師為什麽重點放在昏君身上而不是忠臣身上,結果他說宋徽宗的藝術水平和文學水平比嶽飛要高。
狄泉當場就和他翻了臉了,說宋徽宗荒淫無道,喪國敗家,是曆史上有名的昏君皇帝,什麽狗屁瘦金體書法,看來滿是陳腐之氣!
而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慷慨激昂,永遠激勵後輩兒孫,此二者有高下之別,豈能一概而論呢?
狄泉猶記得上輩子在杭州西湖邊嶽王廟前自己當時差點沒把秦檜夫婦的鐵人給砸了!
如今,嶽飛真人就在眼前,如何能不激動啊!
在《說嶽全傳》中,嶽飛生在河北,長在湯陰縣孝悌裏永和鄉。他自幼習詩書,以名師學藝,立誌“精忠報國”。
嶽飛青年從軍,以戰功從士兵很快升為一軍元帥。他在作戰中常常是身先士卒,親冒矢石。
嶽飛與金兵英勇作戰,愛華山、朱頭山、朱仙鎮諸戰役,就是在他指揮下大敗金兵,扭轉了宋軍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麵,高宗封他為武昌開國公少保統屬文武兵部尚書都督大元帥。
嶽飛後被奸臣秦檜陷害,在風波亭就義,嶽飛死後,孝宗傳旨封他為鄂國公。
當年聽劉蘭芳老師講《嶽飛傳》,狄泉聽得生氣,出去就打一套嶽家拳,把大樹當成秦檜打,手都打腫了不知道多少迴。
“兄弟們,快來拜見師兄!”
嶽飛根本沒有狄泉那樣不自在,反而是叫來了湯懷、張顯、王貴來與狄泉見禮。
“見過師兄!”
狄泉熟悉《說嶽全傳》,眼前這幾個人看著衣服顏色就全認出來了,穿白的是湯懷,穿綠的是張顯,穿紅的是王貴,現在就還差一個穿黑的牛皋。
“諸位師弟好!”
狄泉轉身就去問周侗為什麽把他們幾個給弄到梁山上了?
周侗則是解釋了一下來龍去脈,狄泉聽了個哭笑不得,也罷了,來都來了,畢竟都是小孩子,來了也沒什麽,在梁山呆兩天再迴去。
不過,狄泉倒是挺佩服他們幾個有膽量把段景住綁了,就四個帶著來梁山的,這主意不知道是誰想的,但是想來沒有嶽飛點頭他們也走不成。
雖說,這些孩子因為小,還有魯莽的地方,但這也算是有膽有識啊,不愧是嶽飛!
至於那邊的“千鈞槍”唿延啟鵬,狄泉也和山上的眾頭領都介紹了一下,聽完了之後,各位頭領意見不一。
像是林衝,他就是被高俅給害慘了,害苦了的那種,要不是狄泉穿越過來幫了他,那他之後隻會更慘,更苦,哭得別人看來都想哭的那種。
所以,他對於唿延啟鵬的遭遇那是深表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而且這倆人原本在東京還都見過,林衝知道這小子是這一代唿家將裏麵兩條“架海紫金梁”裏麵的其中一根,自然不會反對。
還有一種,就像是“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鬆,“九紋龍”史進一樣,俠義滿懷,那是最厭惡朝廷裏麵的奸臣,一聽說唿延啟鵬是被蔡京給害成這樣了,沒二話,直接就讓讓他入夥,還說有機會一定要幫他報仇,宰了蔡京老賊。
這一夥人,人數不少,除了這幾個,像是阮氏三雄,“赤發鬼”劉唐等人也是這個想法,豪俠仗義,討厭奸臣。
還有一種,他們也不是反對,隻是單純的擔心著會不會因此而給梁山泊弄來麻煩。
比如現在一臉愁容,眉頭緊鎖的“青麵獸”楊誌和“美髯公”朱仝。
誰都知道這些個大奸臣那是不好惹的主,惹了他們一點,甚至像是林衝這種都沒有惹到他們的,高俅還要陷害呢。
就更別提唿延啟鵬打死了蔡京的親侄子了!
梁山收留唿延啟鵬沒有問題,可是要有迎接蔡京猛烈報複的準備。
“寨主,我到不是反對唿延兄弟上山,我們楊家將與他們唿家將也是幾代人的交情,隻是心說這蔡京老賊若是前來報複到我們梁山身上,這不好辦……需早做打算。”
楊誌的話,狄泉可以理解,這正是“晴備雨傘,飽備幹糧”,有備無患嗎。
“楊製使所言有理啊,如今我們山上又多了五位英雄好漢,雖然如此,麵對朝廷大軍征剿,隻怕也難以取勝。”
狄泉心說要是現在真把朝廷的征剿大軍給弄來,那可不好辦啊。
《水滸傳》原著裏麵,不算唿延灼和關勝的兩次進攻梁山,童貫和高俅都帶了全盛陣容來攻打梁山。
童貫挑選二萬精銳禦林軍,選調八個州府兵馬都監,每個都監帶兵一萬,十萬人馬揚起征塵,浩浩蕩蕩殺奔梁山泊。
當時的宋江隻有區區四五萬人馬,官軍的軍事優勢很明顯,形勢是巨石擊累卵,蕩平梁山泊指日可待。
童貫大軍在平川曠野擺開陣勢,與宋江展開兩次大戰,第一戰,霹靂火秦明對戰鄭州兵馬都監陳翥,秦明一棒打碎陳翥的天靈蓋,官軍膽寒,隨後敗退。
第二戰,童貫擺下一字長蛇陣,在陣前耀武揚威,解珍、解寶兄弟奮勇衝殺過來,主帥童貫如喪家之犬拚命逃竄,大隊官軍失去統一指揮,全線潰敗。
而高俅那一次,則主要是水軍戰場,被梁山的水軍在水泊裏麵完虐了。
而現在的梁山上別說湊出四五萬大軍了,也就把三軍加上家眷一起算上,那才一萬五千多人啊!
遇上數萬朝廷大軍,怎麽打?
學人家嶽飛在愛華山上八百破十萬,也不是不行,關鍵是這訓練程度還不一樣。
原本梁山的部隊,在接受了新的訓練之後,訓練程度還行,能打硬仗了。
但是在融入了新加入的降兵和各路人馬之後,這戰鬥力就又是良莠不齊的了,訓練程度不一樣,這戰鬥力就更不一樣了。
比如剛上山的這傘蓋山剩餘的嘍囉,還有小二百人,按說傘蓋山都讓宋江他們圍剿成了那個模樣,還能剩下什麽精銳啊?
你還別說,這剩下的二百來人,還真都是精銳,在那麽殘酷的圍剿環境之下,宋江都燒山了,要不是精銳,那也活不下來了。
所以,這二百人的戰鬥力就比那些祝家莊、扈家莊投降的壯丁要強不少。
還有原本鮑旭枯樹山手下的人馬其中有一百多人他們身高平均在兩米有餘,武藝高強,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和鮑旭都是同鄉,都是卞邑人。
沒錯,這地名聽著耳熟吧,就是當初春秋之時刺虎的那位卞莊所在的地方。
卞莊子是魯國著名的勇士,皇疏說他能夠獨力與虎格鬥。
《韓詩外傳·卷十》記載,卞莊子是個孝子,他的母親在世時,他隨軍作戰,三戰三敗,朋友看不起他,國君羞辱他。
及其母死三年,魯國興師伐齊,他請求從戰,三戰三獲敵人甲首,以雪昔日敗北之恥,最後又衝殺七十人而告陣亡,劉向新序也記載其事。
在明代兵書《陣紀》裏曾經提到“卞莊子之紛擊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劍有傳。”
這卞莊子的劍法就是首當其衝的,而且他不是一個人練武,是那一整個莊子的人全都練,整個莊子全是武林高手,傳到宋代這都多少年了,一直都出武林高手,像是後世電影裏麵的陳家溝一樣。
按照“喪門神”鮑旭自己的話說,他們都在莊子裏麵不算武功高的,那些老頭老太太練了一輩子劍,真的是劍法超群,但是人家遵紀守法,就算是餓死了也不會去燒殺搶掠。
而他們和那些人比,劍術好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就是個頭大,趕上年景不好,他帶著一群同鄉,就是那群兩米多的壯漢隊伍襲擊了一家鏢局的鏢,才活了下去,此後就占山為王。
而這些人也被狄泉發覺,他們會武術,底子不錯,三個人一起就能打敗“雲裏金剛”宋萬這個級別的頭領。
狄泉給他們配備了全身連體重甲,還有精鋼戰馬長劍,由鮑旭帶領,就當作一支敢死隊,雖然上步兵,但就這個戰鬥力,騎兵也得打怵。
除此之外,其他部隊的戰鬥力就堪憂了。
之前讓阮氏三雄訓練的的水軍並不多,所以現在也要增加人數,但水性這個東西得練,急不來,所以還得等一段時間。
至於馬軍,騎兵向來就不是宋朝的強項,林衝和楊誌也隻有比較有限的騎兵訓練經驗,梁山的騎兵戰力說實話,真的不是很強。
唯一強大的就是步兵了,原本梁山上的三千老兵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鴛鴦陣”了,戰鬥力非同小可,而狄泉讓魯智深和武鬆訓練了一支鐵甲步兵,仿照了明朝鄭成功的“鐵人軍”和嶽家軍對付金國“鐵浮屠”的經驗,作為步兵中堅力量,使用各種重兵器,是克製騎兵用的。
至於上山比較晚的兵馬,比如祝家莊降軍,李家莊莊客,扈家莊壯丁,少華山人馬這些,以前的訓練程度和戰鬥力都不一樣,還需要訓練和磨合一陣子。
急不來的。
現在,狄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加緊訓練,加緊打造兵器,囤積糧草,準備迎來蔡京的報複。
而實際上,狄泉擔心錯了對象,蔡京第一個找上的還真不是狄泉,而是柴進。
之前說了,柴進莊上的一個莊客因為被唿延啟鵬給打了,所以懷恨在心,去告發了唿延啟鵬。
雖然沒有抓住唿延啟鵬,但是滄州府尹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蔡京。
抓不著唿延啟鵬,這蔡京就拿柴進出氣。
他權勢滔天,可不管柴進有沒有太祖所賜給的“丹書鐵券”。
實際上,在原著裏,這東西在他們奸臣的手裏也就是一塊廢鐵,都沒用高俅,一個高俅的親戚高廉就把柴進給弄得半死。
但是,蔡京的辦事方針和高俅不一樣,高俅要是對柴進下手,那就玩明的了,蔡京則是想要玩暗的。
他覺得柴家現在雖然已經不行了,但是柴家還有個雲南王在雲南,雖然天高皇帝遠吧,但是要明目張膽的動柴進,保不齊這個雲南王還得跳出來幹點什麽。
那徽宗的麵子上可就不好看了,畢竟當年太祖武德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人家後周的皇位,這個要是翻舊賬可不好說啊。
所以,老賊蔡京的想法是直接暗中弄死他柴進。
柴進,他不是喜歡養莊客嗎,那就從莊客下手,找個好手假裝莊客去投奔他柴進,然後是暗地裏下手,直接幹掉柴進,還是暗地裏下一點藥把柴進毒死,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嗎?
至於人選嗎,別看這蔡京好像陷害忠良,實際上他手下的奇人異士,有能耐的可還真是不老少!
隨便派出去一個,柴進都夠喝一壺的!
周侗的徒弟裏麵,使用長槍的也隻有嶽飛和湯懷。
湯懷用的是爛銀槍,這家夥用的明顯不是。
那就是嶽飛了!
“敢問可是嶽爺……不是,嶽鵬舉?”
狄泉差點“嶽爺爺”三個字脫口而出。
“正是小弟,師哥,請受小弟一拜!”
“額滴神啊!使不得啊!”
嶽飛剛要下拜,狄泉差點先跪下了,伸手扶住了年幼的嶽飛。
“都是同門師兄弟,不要拘禮啊!”
狄泉心說我算個什麽狗屁東西啊?能有資格受嶽飛一拜嗎?
自己讓嶽飛拜了,折壽不說,那是要天打五雷轟的。
俗話說,“文不辱孔聖,武不辱關聖”,可狄泉知道,嶽飛也是中華民族的“武聖”啊!
自己一個練武的受了“武聖”一拜,不是要羞臊死自己嗎?
更何況,嶽飛是中華民族千古難遇的英雄豪傑,一生精忠報國,留下的英雄事跡數不勝數,大作《滿江紅.怒發衝冠》令後人敬仰。
當年狄泉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位曆史老師在課上大肆宣揚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結果講到嶽飛的時候,隻是片言了之。
結果,狄泉便問老師為什麽重點放在昏君身上而不是忠臣身上,結果他說宋徽宗的藝術水平和文學水平比嶽飛要高。
狄泉當場就和他翻了臉了,說宋徽宗荒淫無道,喪國敗家,是曆史上有名的昏君皇帝,什麽狗屁瘦金體書法,看來滿是陳腐之氣!
而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慷慨激昂,永遠激勵後輩兒孫,此二者有高下之別,豈能一概而論呢?
狄泉猶記得上輩子在杭州西湖邊嶽王廟前自己當時差點沒把秦檜夫婦的鐵人給砸了!
如今,嶽飛真人就在眼前,如何能不激動啊!
在《說嶽全傳》中,嶽飛生在河北,長在湯陰縣孝悌裏永和鄉。他自幼習詩書,以名師學藝,立誌“精忠報國”。
嶽飛青年從軍,以戰功從士兵很快升為一軍元帥。他在作戰中常常是身先士卒,親冒矢石。
嶽飛與金兵英勇作戰,愛華山、朱頭山、朱仙鎮諸戰役,就是在他指揮下大敗金兵,扭轉了宋軍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麵,高宗封他為武昌開國公少保統屬文武兵部尚書都督大元帥。
嶽飛後被奸臣秦檜陷害,在風波亭就義,嶽飛死後,孝宗傳旨封他為鄂國公。
當年聽劉蘭芳老師講《嶽飛傳》,狄泉聽得生氣,出去就打一套嶽家拳,把大樹當成秦檜打,手都打腫了不知道多少迴。
“兄弟們,快來拜見師兄!”
嶽飛根本沒有狄泉那樣不自在,反而是叫來了湯懷、張顯、王貴來與狄泉見禮。
“見過師兄!”
狄泉熟悉《說嶽全傳》,眼前這幾個人看著衣服顏色就全認出來了,穿白的是湯懷,穿綠的是張顯,穿紅的是王貴,現在就還差一個穿黑的牛皋。
“諸位師弟好!”
狄泉轉身就去問周侗為什麽把他們幾個給弄到梁山上了?
周侗則是解釋了一下來龍去脈,狄泉聽了個哭笑不得,也罷了,來都來了,畢竟都是小孩子,來了也沒什麽,在梁山呆兩天再迴去。
不過,狄泉倒是挺佩服他們幾個有膽量把段景住綁了,就四個帶著來梁山的,這主意不知道是誰想的,但是想來沒有嶽飛點頭他們也走不成。
雖說,這些孩子因為小,還有魯莽的地方,但這也算是有膽有識啊,不愧是嶽飛!
至於那邊的“千鈞槍”唿延啟鵬,狄泉也和山上的眾頭領都介紹了一下,聽完了之後,各位頭領意見不一。
像是林衝,他就是被高俅給害慘了,害苦了的那種,要不是狄泉穿越過來幫了他,那他之後隻會更慘,更苦,哭得別人看來都想哭的那種。
所以,他對於唿延啟鵬的遭遇那是深表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而且這倆人原本在東京還都見過,林衝知道這小子是這一代唿家將裏麵兩條“架海紫金梁”裏麵的其中一根,自然不會反對。
還有一種,就像是“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鬆,“九紋龍”史進一樣,俠義滿懷,那是最厭惡朝廷裏麵的奸臣,一聽說唿延啟鵬是被蔡京給害成這樣了,沒二話,直接就讓讓他入夥,還說有機會一定要幫他報仇,宰了蔡京老賊。
這一夥人,人數不少,除了這幾個,像是阮氏三雄,“赤發鬼”劉唐等人也是這個想法,豪俠仗義,討厭奸臣。
還有一種,他們也不是反對,隻是單純的擔心著會不會因此而給梁山泊弄來麻煩。
比如現在一臉愁容,眉頭緊鎖的“青麵獸”楊誌和“美髯公”朱仝。
誰都知道這些個大奸臣那是不好惹的主,惹了他們一點,甚至像是林衝這種都沒有惹到他們的,高俅還要陷害呢。
就更別提唿延啟鵬打死了蔡京的親侄子了!
梁山收留唿延啟鵬沒有問題,可是要有迎接蔡京猛烈報複的準備。
“寨主,我到不是反對唿延兄弟上山,我們楊家將與他們唿家將也是幾代人的交情,隻是心說這蔡京老賊若是前來報複到我們梁山身上,這不好辦……需早做打算。”
楊誌的話,狄泉可以理解,這正是“晴備雨傘,飽備幹糧”,有備無患嗎。
“楊製使所言有理啊,如今我們山上又多了五位英雄好漢,雖然如此,麵對朝廷大軍征剿,隻怕也難以取勝。”
狄泉心說要是現在真把朝廷的征剿大軍給弄來,那可不好辦啊。
《水滸傳》原著裏麵,不算唿延灼和關勝的兩次進攻梁山,童貫和高俅都帶了全盛陣容來攻打梁山。
童貫挑選二萬精銳禦林軍,選調八個州府兵馬都監,每個都監帶兵一萬,十萬人馬揚起征塵,浩浩蕩蕩殺奔梁山泊。
當時的宋江隻有區區四五萬人馬,官軍的軍事優勢很明顯,形勢是巨石擊累卵,蕩平梁山泊指日可待。
童貫大軍在平川曠野擺開陣勢,與宋江展開兩次大戰,第一戰,霹靂火秦明對戰鄭州兵馬都監陳翥,秦明一棒打碎陳翥的天靈蓋,官軍膽寒,隨後敗退。
第二戰,童貫擺下一字長蛇陣,在陣前耀武揚威,解珍、解寶兄弟奮勇衝殺過來,主帥童貫如喪家之犬拚命逃竄,大隊官軍失去統一指揮,全線潰敗。
而高俅那一次,則主要是水軍戰場,被梁山的水軍在水泊裏麵完虐了。
而現在的梁山上別說湊出四五萬大軍了,也就把三軍加上家眷一起算上,那才一萬五千多人啊!
遇上數萬朝廷大軍,怎麽打?
學人家嶽飛在愛華山上八百破十萬,也不是不行,關鍵是這訓練程度還不一樣。
原本梁山的部隊,在接受了新的訓練之後,訓練程度還行,能打硬仗了。
但是在融入了新加入的降兵和各路人馬之後,這戰鬥力就又是良莠不齊的了,訓練程度不一樣,這戰鬥力就更不一樣了。
比如剛上山的這傘蓋山剩餘的嘍囉,還有小二百人,按說傘蓋山都讓宋江他們圍剿成了那個模樣,還能剩下什麽精銳啊?
你還別說,這剩下的二百來人,還真都是精銳,在那麽殘酷的圍剿環境之下,宋江都燒山了,要不是精銳,那也活不下來了。
所以,這二百人的戰鬥力就比那些祝家莊、扈家莊投降的壯丁要強不少。
還有原本鮑旭枯樹山手下的人馬其中有一百多人他們身高平均在兩米有餘,武藝高強,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和鮑旭都是同鄉,都是卞邑人。
沒錯,這地名聽著耳熟吧,就是當初春秋之時刺虎的那位卞莊所在的地方。
卞莊子是魯國著名的勇士,皇疏說他能夠獨力與虎格鬥。
《韓詩外傳·卷十》記載,卞莊子是個孝子,他的母親在世時,他隨軍作戰,三戰三敗,朋友看不起他,國君羞辱他。
及其母死三年,魯國興師伐齊,他請求從戰,三戰三獲敵人甲首,以雪昔日敗北之恥,最後又衝殺七十人而告陣亡,劉向新序也記載其事。
在明代兵書《陣紀》裏曾經提到“卞莊子之紛擊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劍有傳。”
這卞莊子的劍法就是首當其衝的,而且他不是一個人練武,是那一整個莊子的人全都練,整個莊子全是武林高手,傳到宋代這都多少年了,一直都出武林高手,像是後世電影裏麵的陳家溝一樣。
按照“喪門神”鮑旭自己的話說,他們都在莊子裏麵不算武功高的,那些老頭老太太練了一輩子劍,真的是劍法超群,但是人家遵紀守法,就算是餓死了也不會去燒殺搶掠。
而他們和那些人比,劍術好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就是個頭大,趕上年景不好,他帶著一群同鄉,就是那群兩米多的壯漢隊伍襲擊了一家鏢局的鏢,才活了下去,此後就占山為王。
而這些人也被狄泉發覺,他們會武術,底子不錯,三個人一起就能打敗“雲裏金剛”宋萬這個級別的頭領。
狄泉給他們配備了全身連體重甲,還有精鋼戰馬長劍,由鮑旭帶領,就當作一支敢死隊,雖然上步兵,但就這個戰鬥力,騎兵也得打怵。
除此之外,其他部隊的戰鬥力就堪憂了。
之前讓阮氏三雄訓練的的水軍並不多,所以現在也要增加人數,但水性這個東西得練,急不來,所以還得等一段時間。
至於馬軍,騎兵向來就不是宋朝的強項,林衝和楊誌也隻有比較有限的騎兵訓練經驗,梁山的騎兵戰力說實話,真的不是很強。
唯一強大的就是步兵了,原本梁山上的三千老兵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鴛鴦陣”了,戰鬥力非同小可,而狄泉讓魯智深和武鬆訓練了一支鐵甲步兵,仿照了明朝鄭成功的“鐵人軍”和嶽家軍對付金國“鐵浮屠”的經驗,作為步兵中堅力量,使用各種重兵器,是克製騎兵用的。
至於上山比較晚的兵馬,比如祝家莊降軍,李家莊莊客,扈家莊壯丁,少華山人馬這些,以前的訓練程度和戰鬥力都不一樣,還需要訓練和磨合一陣子。
急不來的。
現在,狄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加緊訓練,加緊打造兵器,囤積糧草,準備迎來蔡京的報複。
而實際上,狄泉擔心錯了對象,蔡京第一個找上的還真不是狄泉,而是柴進。
之前說了,柴進莊上的一個莊客因為被唿延啟鵬給打了,所以懷恨在心,去告發了唿延啟鵬。
雖然沒有抓住唿延啟鵬,但是滄州府尹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蔡京。
抓不著唿延啟鵬,這蔡京就拿柴進出氣。
他權勢滔天,可不管柴進有沒有太祖所賜給的“丹書鐵券”。
實際上,在原著裏,這東西在他們奸臣的手裏也就是一塊廢鐵,都沒用高俅,一個高俅的親戚高廉就把柴進給弄得半死。
但是,蔡京的辦事方針和高俅不一樣,高俅要是對柴進下手,那就玩明的了,蔡京則是想要玩暗的。
他覺得柴家現在雖然已經不行了,但是柴家還有個雲南王在雲南,雖然天高皇帝遠吧,但是要明目張膽的動柴進,保不齊這個雲南王還得跳出來幹點什麽。
那徽宗的麵子上可就不好看了,畢竟當年太祖武德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人家後周的皇位,這個要是翻舊賬可不好說啊。
所以,老賊蔡京的想法是直接暗中弄死他柴進。
柴進,他不是喜歡養莊客嗎,那就從莊客下手,找個好手假裝莊客去投奔他柴進,然後是暗地裏下手,直接幹掉柴進,還是暗地裏下一點藥把柴進毒死,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嗎?
至於人選嗎,別看這蔡京好像陷害忠良,實際上他手下的奇人異士,有能耐的可還真是不老少!
隨便派出去一個,柴進都夠喝一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