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帶迴的情況,不得不重視,這極有可能是變數,亦或者威脅,艦隊負責人們迅速對此展開了分析討論。
武門大戰的消息早已經傳開,各方勢力都在靜觀等待結果,此時勝負未分,情況不明,若是貿然下場,實為不智。
有人魚族和蛇龍族給周邊海域的海獸傳遞消息,它們大多也早早就遁入深海躲避戰亂,能被探測裝置帶迴信息的都是個體,少有群體。
就算是有勢力提前押注了,那交戰的地點也不應該是在儀器顯示的位置,也就排除了這個可能。
至於是否有另外兩股勢力在顯示位置發生了衝突,那也不可能,現在武門已經成為了大旋渦,在武門附近交戰,難道就不怕被趁機吞並?
所以交戰雙方其中之一的身份已經基本可以確定,就是此前攔截援軍的那波人。
在遭受接連打擊戰損以後,同盟軍肯定是決定撤退與主力匯合了,隻不過半路上遭遇了敵人。
至於他們敵人的身份,眾人情報不足,無法分析。
這下就衍生了新的爭論,是視而不見按照原計劃行動,還是派出隊伍前去偵察,亦或者直接出動足夠的戰力殲滅這支同盟軍。
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真正的威脅是駐紮在武門原址的敵軍主力,反正早晚都要開戰,何不等做更多更全麵的準備之後,現在有人能替他們削弱敵人的力量再好不過。
而且軍艦上絕大多數都是普通軍士,所謂足夠的戰力就隻有那十位帶傷的半神,既然同盟軍的敵人有底氣開戰,說明其本身實力應是毫不遜色,且敵友關係並不明確,不宜冒險。
支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行事應當穩妥,探明情況很有必要,隻有掌握第一手消息,才能更準確地做出決定。
如果新出現的這幫人身份存疑,比如在特調局一方的評價不好,那就先且坐視不理,繼續按照原計劃行動,接應上失散的隊伍,盡快抵達武門吹響戰爭的號角。
可如果那些人值得合作,那再請求半神戰力前往支援也不遲,結束戰鬥後,未嚐不能嚐試說服他們與己方聯合起來,增加勝算。
隻是這樣的安排,對於偵察隊伍來說,風險極大,同盟軍並不清楚軍艦上的裝置,不會知道自己已經被發現,所以為了避免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麵,肯定會優先擊殺偵察隊的。
而且若是新的勢力也跟特調局和軍部不對付,很可能也會出手清理,這些都是未知數。
支持第三種觀點的人認為,行事應當果斷,這既是危機,也是機會,一切就看他們到底有多大的膽子。
他們鄙視第二觀點的支持者格局太小,嘲諷第一觀點的支持者太過保守,這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指揮者應有的素質。
他們認為在分析敵人之前,首先應該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知,艦隊中如今有十一位半神境,盡管狀態都不複巔峰,也足以橫推如今世間任何一座一流宗門了。
同盟軍既然跟未知勢力戰鬥膠著,實力差距顯然不會太大,可以說十一位半神境也足以應對雙方聯手的可能性了。
而且他們的目標隻是同盟軍,至於另一股勢力,是敵是友根本就沒那麽重要。
是敵人又如何,雙方既然僵持,那肯定就不想再樹強敵增加壓力,這種時候,已經與同盟軍確定了敵對關係的他們入場,新的勢力反而樂見其成,甚至隻有唯一的選擇,那就是合作。
就算戰鬥結束後,那幫人想過河拆橋,但占據明顯優勢取勝的他們定然沒有多少損耗,全身而退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那這幫人就得重新掂量掂量究竟值不值得了。
在這種前提下,分明有一戰功成的機會,為何還要瞻前顧後呢?
三種觀點僵持不下,但顯然支持第三種的人更多,隻不過另外兩種觀點的人數加起來也能跟他們幾乎持平,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也不占優勢。
沒辦法,他們隻能派出代表前去尋找正在調息治療的王楚和那十位半神,各自闡述利害,爭取支持。
可是當代表推開王楚和半神的房門以後,卻發現全都空無一人,十一位半神境不知所蹤。
代表們慌了神,連忙找到附近的守衛詢問,得到的答複讓他們無地自容。
一名守衛迴答道:“先前王楚找到長官們說了幾句,然後他們就結伴離開了,臨走之前還留了句話,‘再吵下去,啥都耽誤了’。”
……
王楚帶領十個半神虛空潛行,這次沒有躍遷,他恢複的時間太短,狀態並不好,還是節省能量為妙。
在他身後,十人臉色都有些焦急,恨不得速度能快一點,再快一點。
先前王楚找到他們,直言那支同盟軍遇到了麻煩,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時候。
十人中當即就有六位表示要隨他前去徹底解決禍害,由於有了之前的失誤,他們也不好太固執,隻需要給予王楚更多的信任便是。
還有四位有些猶豫,倒不是擔心自身安危,而是害怕這支艦隊會再遇到敵人的偷襲,若是依舊被損毀,那就虧大了。
正式的大戰還未開啟,己方就連連折損,而且還是青城防線主要的震懾武器,許多甚至都還沒來得及動用便沉沒於大海,若是被敵人摸清底細,青城防線危矣。
但是王楚接下來的話就堅定了他們的決心。
“我猜那批精銳專員根本沒有按照我說的藏起來,而是想迴援你等,與敵人隻是中途偶遇,現在敵人半神或許在防備我的偷襲,不敢輕易出手,故而使得戰況焦灼,倘若被他們發現我並未在場,那結果……”
雖然不知道王楚是怎麽得出的結論,但在場沒人比王楚了解更多信息,就算心有疑問,也隻能選擇相信。
所有援軍中,除去遠程威懾的艦隊,主力就剩那一千精銳專員了,妖血部隊被打殘,已經執行不了太艱巨的任務了。
如果精銳專員真的發生意外,這場援救行動幾乎就可以以失敗告終,作為領隊和負責人的他們難辭其咎,還要承受內心的煎熬和悔恨。
他們沒有太多資本去賭,索性不過就是拖著疲累的身軀再戰一場罷了,那也比一幹部下白白喪命的好。
武門大戰的消息早已經傳開,各方勢力都在靜觀等待結果,此時勝負未分,情況不明,若是貿然下場,實為不智。
有人魚族和蛇龍族給周邊海域的海獸傳遞消息,它們大多也早早就遁入深海躲避戰亂,能被探測裝置帶迴信息的都是個體,少有群體。
就算是有勢力提前押注了,那交戰的地點也不應該是在儀器顯示的位置,也就排除了這個可能。
至於是否有另外兩股勢力在顯示位置發生了衝突,那也不可能,現在武門已經成為了大旋渦,在武門附近交戰,難道就不怕被趁機吞並?
所以交戰雙方其中之一的身份已經基本可以確定,就是此前攔截援軍的那波人。
在遭受接連打擊戰損以後,同盟軍肯定是決定撤退與主力匯合了,隻不過半路上遭遇了敵人。
至於他們敵人的身份,眾人情報不足,無法分析。
這下就衍生了新的爭論,是視而不見按照原計劃行動,還是派出隊伍前去偵察,亦或者直接出動足夠的戰力殲滅這支同盟軍。
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真正的威脅是駐紮在武門原址的敵軍主力,反正早晚都要開戰,何不等做更多更全麵的準備之後,現在有人能替他們削弱敵人的力量再好不過。
而且軍艦上絕大多數都是普通軍士,所謂足夠的戰力就隻有那十位帶傷的半神,既然同盟軍的敵人有底氣開戰,說明其本身實力應是毫不遜色,且敵友關係並不明確,不宜冒險。
支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行事應當穩妥,探明情況很有必要,隻有掌握第一手消息,才能更準確地做出決定。
如果新出現的這幫人身份存疑,比如在特調局一方的評價不好,那就先且坐視不理,繼續按照原計劃行動,接應上失散的隊伍,盡快抵達武門吹響戰爭的號角。
可如果那些人值得合作,那再請求半神戰力前往支援也不遲,結束戰鬥後,未嚐不能嚐試說服他們與己方聯合起來,增加勝算。
隻是這樣的安排,對於偵察隊伍來說,風險極大,同盟軍並不清楚軍艦上的裝置,不會知道自己已經被發現,所以為了避免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麵,肯定會優先擊殺偵察隊的。
而且若是新的勢力也跟特調局和軍部不對付,很可能也會出手清理,這些都是未知數。
支持第三種觀點的人認為,行事應當果斷,這既是危機,也是機會,一切就看他們到底有多大的膽子。
他們鄙視第二觀點的支持者格局太小,嘲諷第一觀點的支持者太過保守,這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指揮者應有的素質。
他們認為在分析敵人之前,首先應該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知,艦隊中如今有十一位半神境,盡管狀態都不複巔峰,也足以橫推如今世間任何一座一流宗門了。
同盟軍既然跟未知勢力戰鬥膠著,實力差距顯然不會太大,可以說十一位半神境也足以應對雙方聯手的可能性了。
而且他們的目標隻是同盟軍,至於另一股勢力,是敵是友根本就沒那麽重要。
是敵人又如何,雙方既然僵持,那肯定就不想再樹強敵增加壓力,這種時候,已經與同盟軍確定了敵對關係的他們入場,新的勢力反而樂見其成,甚至隻有唯一的選擇,那就是合作。
就算戰鬥結束後,那幫人想過河拆橋,但占據明顯優勢取勝的他們定然沒有多少損耗,全身而退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那這幫人就得重新掂量掂量究竟值不值得了。
在這種前提下,分明有一戰功成的機會,為何還要瞻前顧後呢?
三種觀點僵持不下,但顯然支持第三種的人更多,隻不過另外兩種觀點的人數加起來也能跟他們幾乎持平,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也不占優勢。
沒辦法,他們隻能派出代表前去尋找正在調息治療的王楚和那十位半神,各自闡述利害,爭取支持。
可是當代表推開王楚和半神的房門以後,卻發現全都空無一人,十一位半神境不知所蹤。
代表們慌了神,連忙找到附近的守衛詢問,得到的答複讓他們無地自容。
一名守衛迴答道:“先前王楚找到長官們說了幾句,然後他們就結伴離開了,臨走之前還留了句話,‘再吵下去,啥都耽誤了’。”
……
王楚帶領十個半神虛空潛行,這次沒有躍遷,他恢複的時間太短,狀態並不好,還是節省能量為妙。
在他身後,十人臉色都有些焦急,恨不得速度能快一點,再快一點。
先前王楚找到他們,直言那支同盟軍遇到了麻煩,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時候。
十人中當即就有六位表示要隨他前去徹底解決禍害,由於有了之前的失誤,他們也不好太固執,隻需要給予王楚更多的信任便是。
還有四位有些猶豫,倒不是擔心自身安危,而是害怕這支艦隊會再遇到敵人的偷襲,若是依舊被損毀,那就虧大了。
正式的大戰還未開啟,己方就連連折損,而且還是青城防線主要的震懾武器,許多甚至都還沒來得及動用便沉沒於大海,若是被敵人摸清底細,青城防線危矣。
但是王楚接下來的話就堅定了他們的決心。
“我猜那批精銳專員根本沒有按照我說的藏起來,而是想迴援你等,與敵人隻是中途偶遇,現在敵人半神或許在防備我的偷襲,不敢輕易出手,故而使得戰況焦灼,倘若被他們發現我並未在場,那結果……”
雖然不知道王楚是怎麽得出的結論,但在場沒人比王楚了解更多信息,就算心有疑問,也隻能選擇相信。
所有援軍中,除去遠程威懾的艦隊,主力就剩那一千精銳專員了,妖血部隊被打殘,已經執行不了太艱巨的任務了。
如果精銳專員真的發生意外,這場援救行動幾乎就可以以失敗告終,作為領隊和負責人的他們難辭其咎,還要承受內心的煎熬和悔恨。
他們沒有太多資本去賭,索性不過就是拖著疲累的身軀再戰一場罷了,那也比一幹部下白白喪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