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發展,王楚也能猜到了,無非是依靠飛獸占據絕對高度,利用炮火覆蓋遏製了敵人的速度。
之後速度見長者趕到,加入攔截行動,拖延到聯軍大軍趕至,徹底截斷了敵人接近屏城的路線,逼得對方隻能背水一戰。
龍祭還在侃侃而談,王楚就在這時分打斷了他。
將戰鬥講述的如此詳細,還摻雜了個人主觀分析,王楚懷疑龍祭是在炫耀,已經偏離了講述的初心。
說實話,聽完這長篇大論之後,王楚的心裏非常複雜,感覺更憋得慌了。
他憤怒於那個殘廢的暴虐,同情於屏城的百姓,可悲於為孫報仇的半神,無奈於戲劇性的戰役。
好歹也是二流宗門,戰鬥打成這樣,指揮者占很大的責任,無論宗門發生了何事,他的任務都是擊殺聯軍,有他坐鎮,正麵對抗未嚐沒有獲勝的機會,可他卻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陣前撤退必然要付出代價,他在做出決定之時,隻考慮到了自己,忽視了弟子間的差異,等被聯軍抓住機會窮追猛打時才醒悟,可惜晚了點。
其次是弟子心理素質和配合不過關,一聽說要撤退,就隻顧著撤退了,沒有考慮到與同門合作。
被品階高於自己的人攻擊,獨自無法承擔,可若是幾人攜手對抗,縱然會受傷,但也並不一定會失去行動能力,何況身邊還有更強的同門援手,頂多消耗太大,起碼性命無憂。
結束戰鬥返迴屏城的路上,王楚發現了許多適合臨時反攻的地形,宗內弱小的弟子無法遠程攻擊,就地埋下後手不會嗎?
再怎麽說也是要參加一場大戰,準備的靈符、法器等必然不少,可在撤退途中,居然沒人想得起來,最後背水一戰時倒是拿出來了,但也為時已晚。
或許有人想到了,但其他人都在玩命逃,他們估計也沒了信心,要布置暗手勢必耽擱時間,最後很可能就隻留下他們斷後,絕無生還可能,說到底就是心理素質不過關。
這也算大多數宗門子弟的通病了,在門內戰鬥,經驗多是友好切磋,缺少生死磨礪,有條件的豢養妖獸用於磨練弟子,名義上是體悟生死,但真正死於妖獸之口的絕對在少數。
他們欠缺的,是一往無前的氣魄,但這並非絕症,隻要經曆幾場大戰不死,總會具備的。
論實力或許宗門修士普遍強於現代覺醒者,可論絕境中的生死搏殺,他們未必比得上覺醒者。
這是幾十年來影視、文化熏陶的結果,知道在絕境中若是沒有向死之誌,一般就真的是有死無生了。
這場戰鬥,宗門一方就是一步錯步步錯,白白浪費了許多性命。
而聯軍一方的表現也並非可圈可點,打的太急,沒有準備第二方案,若是宗門的選擇其中一環與預想發生偏差,也會造成惡劣後果。
再有就是被勝利衝昏頭腦,麵對全盛的半神境,養氣境以下的都敢往上湊,不是找死是什麽?
不過對於這一點,王楚也表示理解,畢竟聯軍的組成倉促,人員出身雜亂,多是在時代變革中的敗者,定然受了不少憋屈,嚐到勝利滋味以後,難免情緒波動太大。
而龍祭、林舒平等主要成員的威勢不夠,唱反調隻會適得其反,必須要讓聯軍吃些苦頭才能長記性,聯軍還需磨練。
當然,這些話隻是王楚自己內心的分析,並不會說出來,萬一被人聽去給傳開,可能是打擊聯軍信心和影響團結。
王楚對於一個人很在意,那個製止龍祭擊殺半神,並且在之後的安排中發表了不少意見,確定了一係列計劃的那位。
他定然是宗門潰兵,因為一般覺醒者普遍弱於同級的宗門修士,這是底蘊和經驗的缺失,除非天賦異稟,而且聯軍中反抗武裝填補的是中端戰力,算得上強者的大多是宗門出身。
九幽提前支援,選擇的肯定是更強的一批,不是隻要有凝神戰力就能行的。
此人雖然仍有欠缺,但人聰慧機敏,思維活躍,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到時候送他幾本兵書學習學習,未來未嚐不會大放異彩。
王楚直接詢問此人何在,他動了收人的心思,武門部眾越來越多,未來的戰鬥,一定少不了大規模作戰,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可是龍祭的迴答讓王楚失望了,那人在追擊途中看到不少隊伍不聽指令接近敵人,情急之下從後方衝到陣前嗬止,在被反殺五支隊伍後,幹脆來到陣前統籌,最後在半神斷後闖入聯軍大殺四方時被波及身死了。
王楚覺得很可惜,亂世會誕生不少人才,可絕大多數人才未等到綻放光彩,便會湮沒於曆史之中,連名字都留不下。
這很可悲,但又很平常,時也命也而已。
小慧聽得很認真,思考同樣也很認真,她並沒有覺得戰鬥雙方的布局哪裏出了問題,隻是很在乎一點。
“按理說,那個獨腳男這麽惹人生厭,定有不少人想除之而後快,他爺爺沒成半神前是怎麽護住他的?就沒想著磨磨他的性子?”小慧認真問道,更像是自言自語。
這個問題王楚也想過了,按照常理來說,半神對孫子的前後態度非常奇怪,若是殘廢男很優秀,為了磨其心性對其冷淡倒也罷了,可是殘廢男差勁透頂,正是需要他保護才對,故意疏離,就不怕真有人對其出手?
不過糾結了幾息後,王楚就不再浪費腦細胞了,畢竟宗門隱世時間以千年記,誕生什麽樣扭曲古怪的感情都不足為奇。
或許是覺得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護住他,亦或者他一心修煉未曾得知孫子的這些事,什麽可能都有,無所謂了。
在小慧的追問之下,王楚也是避而不談,他現在不在乎半神境和孫子的感情,反而更奇怪於小慧的態度。
看著小慧眼底閃爍的希冀,王楚突然明白了,小慧沒有品嚐過擁有家人的滋味,百花宗收徒不以血脈延續,而是靠思想傳承。
她尚小之時就被帶到百花宗,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是上官,但那時上官剛被囚禁不久,心思深沉,並沒有多照顧她。
後來時間長了,上官漸漸想通了一些事,才接受了小慧的存在,這其中,姐妹之情更重。
小慧不能理解何為親情,所以才如此執著。
王楚被看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考慮著以後是不是可以對她好點?
之後速度見長者趕到,加入攔截行動,拖延到聯軍大軍趕至,徹底截斷了敵人接近屏城的路線,逼得對方隻能背水一戰。
龍祭還在侃侃而談,王楚就在這時分打斷了他。
將戰鬥講述的如此詳細,還摻雜了個人主觀分析,王楚懷疑龍祭是在炫耀,已經偏離了講述的初心。
說實話,聽完這長篇大論之後,王楚的心裏非常複雜,感覺更憋得慌了。
他憤怒於那個殘廢的暴虐,同情於屏城的百姓,可悲於為孫報仇的半神,無奈於戲劇性的戰役。
好歹也是二流宗門,戰鬥打成這樣,指揮者占很大的責任,無論宗門發生了何事,他的任務都是擊殺聯軍,有他坐鎮,正麵對抗未嚐沒有獲勝的機會,可他卻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陣前撤退必然要付出代價,他在做出決定之時,隻考慮到了自己,忽視了弟子間的差異,等被聯軍抓住機會窮追猛打時才醒悟,可惜晚了點。
其次是弟子心理素質和配合不過關,一聽說要撤退,就隻顧著撤退了,沒有考慮到與同門合作。
被品階高於自己的人攻擊,獨自無法承擔,可若是幾人攜手對抗,縱然會受傷,但也並不一定會失去行動能力,何況身邊還有更強的同門援手,頂多消耗太大,起碼性命無憂。
結束戰鬥返迴屏城的路上,王楚發現了許多適合臨時反攻的地形,宗內弱小的弟子無法遠程攻擊,就地埋下後手不會嗎?
再怎麽說也是要參加一場大戰,準備的靈符、法器等必然不少,可在撤退途中,居然沒人想得起來,最後背水一戰時倒是拿出來了,但也為時已晚。
或許有人想到了,但其他人都在玩命逃,他們估計也沒了信心,要布置暗手勢必耽擱時間,最後很可能就隻留下他們斷後,絕無生還可能,說到底就是心理素質不過關。
這也算大多數宗門子弟的通病了,在門內戰鬥,經驗多是友好切磋,缺少生死磨礪,有條件的豢養妖獸用於磨練弟子,名義上是體悟生死,但真正死於妖獸之口的絕對在少數。
他們欠缺的,是一往無前的氣魄,但這並非絕症,隻要經曆幾場大戰不死,總會具備的。
論實力或許宗門修士普遍強於現代覺醒者,可論絕境中的生死搏殺,他們未必比得上覺醒者。
這是幾十年來影視、文化熏陶的結果,知道在絕境中若是沒有向死之誌,一般就真的是有死無生了。
這場戰鬥,宗門一方就是一步錯步步錯,白白浪費了許多性命。
而聯軍一方的表現也並非可圈可點,打的太急,沒有準備第二方案,若是宗門的選擇其中一環與預想發生偏差,也會造成惡劣後果。
再有就是被勝利衝昏頭腦,麵對全盛的半神境,養氣境以下的都敢往上湊,不是找死是什麽?
不過對於這一點,王楚也表示理解,畢竟聯軍的組成倉促,人員出身雜亂,多是在時代變革中的敗者,定然受了不少憋屈,嚐到勝利滋味以後,難免情緒波動太大。
而龍祭、林舒平等主要成員的威勢不夠,唱反調隻會適得其反,必須要讓聯軍吃些苦頭才能長記性,聯軍還需磨練。
當然,這些話隻是王楚自己內心的分析,並不會說出來,萬一被人聽去給傳開,可能是打擊聯軍信心和影響團結。
王楚對於一個人很在意,那個製止龍祭擊殺半神,並且在之後的安排中發表了不少意見,確定了一係列計劃的那位。
他定然是宗門潰兵,因為一般覺醒者普遍弱於同級的宗門修士,這是底蘊和經驗的缺失,除非天賦異稟,而且聯軍中反抗武裝填補的是中端戰力,算得上強者的大多是宗門出身。
九幽提前支援,選擇的肯定是更強的一批,不是隻要有凝神戰力就能行的。
此人雖然仍有欠缺,但人聰慧機敏,思維活躍,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到時候送他幾本兵書學習學習,未來未嚐不會大放異彩。
王楚直接詢問此人何在,他動了收人的心思,武門部眾越來越多,未來的戰鬥,一定少不了大規模作戰,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可是龍祭的迴答讓王楚失望了,那人在追擊途中看到不少隊伍不聽指令接近敵人,情急之下從後方衝到陣前嗬止,在被反殺五支隊伍後,幹脆來到陣前統籌,最後在半神斷後闖入聯軍大殺四方時被波及身死了。
王楚覺得很可惜,亂世會誕生不少人才,可絕大多數人才未等到綻放光彩,便會湮沒於曆史之中,連名字都留不下。
這很可悲,但又很平常,時也命也而已。
小慧聽得很認真,思考同樣也很認真,她並沒有覺得戰鬥雙方的布局哪裏出了問題,隻是很在乎一點。
“按理說,那個獨腳男這麽惹人生厭,定有不少人想除之而後快,他爺爺沒成半神前是怎麽護住他的?就沒想著磨磨他的性子?”小慧認真問道,更像是自言自語。
這個問題王楚也想過了,按照常理來說,半神對孫子的前後態度非常奇怪,若是殘廢男很優秀,為了磨其心性對其冷淡倒也罷了,可是殘廢男差勁透頂,正是需要他保護才對,故意疏離,就不怕真有人對其出手?
不過糾結了幾息後,王楚就不再浪費腦細胞了,畢竟宗門隱世時間以千年記,誕生什麽樣扭曲古怪的感情都不足為奇。
或許是覺得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護住他,亦或者他一心修煉未曾得知孫子的這些事,什麽可能都有,無所謂了。
在小慧的追問之下,王楚也是避而不談,他現在不在乎半神境和孫子的感情,反而更奇怪於小慧的態度。
看著小慧眼底閃爍的希冀,王楚突然明白了,小慧沒有品嚐過擁有家人的滋味,百花宗收徒不以血脈延續,而是靠思想傳承。
她尚小之時就被帶到百花宗,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是上官,但那時上官剛被囚禁不久,心思深沉,並沒有多照顧她。
後來時間長了,上官漸漸想通了一些事,才接受了小慧的存在,這其中,姐妹之情更重。
小慧不能理解何為親情,所以才如此執著。
王楚被看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考慮著以後是不是可以對她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