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咱得有點光環
經濟開放前,我偷摸摸賺了一個億 作者:蕭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是,我要知道,就到縣裏找你去了。”
原永明把這些看在眼裏。
是知道,這兩個人沒有眼睛看到的那麽關係好。
不過,何東的罐頭廠要做起來,還真離不開冷玉海。
就是為了這個,他也不能說穿了啥。
“早知道你們來給我送罐頭,我中午就不吃飯,等著喝罐頭了。”
原永明收拾好自己的鋼筆,起身來,拿了搪瓷缸倒水喝。
有秘書給何東也倒了水過來。
“以後可不許這樣了。來就來,別帶東西。”
何東自然也知道這樣影響不好。
但他是真的想讓原永明嚐嚐自己的罐頭。
枇杷罐頭,可能已經吃著了。
楊梅和荔枝肯定還沒。
任何年代,求個人辦點事,不帶東西?
合適?
何況,新出來的罐頭,原永明肯定還沒喝過。
算是特產。
也不值錢,想著原永明不能不要。
可千算萬算,沒算到冷玉海此時此刻會在。
“本來是來盛市辦點事情,順道過來看看永明同誌你。之前被狗咬傷的地方,徹底好全了吧?”
何東故作關心。
這麽長時間過去,不好,可就不得了。
但原永明也知道何東的意思,就點點頭。
擺手讓人坐。
“早好了,疤痕都找不著了。”
“那就好,那就好。”
“那行,我就迴去了。這是我們上河村自己做的楊梅和荔枝罐頭,沒事永明同誌嚐嚐,順道給我們做個宣傳。”
“得,行。”
原永明收下了東西,何東轉身離開的。
當然,也沒忘記跟冷玉海打招唿。
“我就先迴去了。”
冷玉海沒說話,點點頭。
……
從部門出來,何東擦了一把額頭的汗。
“果然以後出門,還是要看看黃曆啊。”
但他也明白,原永明讓他和冷玉海碰上的意思。
冷玉海現在到底是通安縣的重要人物。
他以後少不得要跟人搞好關係。
像今天這樣,友好表演,是必須的。
所以站台的事情,他還是要先跟冷玉海開口。
有了縣裏市裏的領導在,他的罐頭廠開起來,就會很有排麵。
“何東吧。”
突然的聲音響起,何東轉身看到了原永明身邊的葉秘書。
“這邊請”
葉秘書手指著旁邊的一個房間,暗示著什麽。
何東想著原永明還有話跟自己說,就過去了。
房間裏沒人。
但看得出來,是個小型的辦公室。
裏麵陳列著許多文件。
不過都是上了鎖的。
辦公桌上,放著好幾張報紙。
何東閑著無聊,拿過來看。
就看到了一個多月前,那則關於槐子山的新聞。
白塔被殺,賊寇悉數落網。
老韓臥薪嚐膽。
一舉成功。
當然還有他們上河村的版麵。
靠著生產罐頭,買賣野味,田地綠油油,生產生活兩手抓。
值得所有地區學習。
他何東也有了化名。
蘇木。
有點意思。
何東嘴角微揚,繼續看別的。
現在和往後很多年,國家的政策和舉措都隻能從報紙上獲得。
而越是往上,得到的消息越多。
上河村得到的信息有限。
倒是不如,在這裏撿點便宜。
“冷玉海那邊都慌得不行了,你倒是在這裏,穩如泰山?還能看報?”
他看的認真,原永明推門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察覺。
聽到聲起身來。
十足的恭敬,“永明同誌。”
“得了吧,這會兒冷玉海不在,別端著。”
原永明可不習慣。
這家夥在上河村,可是敢拒絕過他對村莊發展的計劃。
何東就笑了。
“我心裏其實也慌,就沒想到會碰到冷玉海,咋,您都說了啥?他慌了,可不是什麽好事情。而且我我這次來,跟他的事情沒一點關係。”
原永明也笑。
“真沒有?我怎麽看著他那麽心虛呢?”
“不過是些過去了的小事情。”
“你倒是知道進退。”拉開椅子,原永明在辦公桌坐下來。
何東自然知道進退。
這年頭做點生意不容易。
冷玉海隻要不過分,他就啥也不計較。
都是為了生存。
原永明是為他懂進退的事情,感到安慰和讚賞的。
“說吧,來找我,到底是為啥?”
什麽順道來看看。
大老遠的,從上河村來,你說順道?
咋順?
他手指著椅子,讓何東坐下來說話。
何東沒客氣的坐下來。
“罐頭廠的事情,你也知道,馬上要竣工,今天來盛市,我是為了罐頭廠設備引進的事情。”
“這事,冷玉海幫不上忙,所以來找我?”
“不,事情已經解決了。”
何東拿過背後的青色布兜。
從裏麵拿出來一張請柬。
遞給原永明。
原永明打開看了,才知道怎麽迴事。
“開業邀請,剪彩?”
“可不咋的,這罐頭廠要不是有你,我也幹不起來。我現在投桃報李,永明同誌得去。”
“你個老狐狸,想要我去站台就站台,說什麽投桃報李,我可沒拿過你一分錢。”請柬放在一邊,原永明打趣著。
何東笑,“誰叫永明同誌叫我幹的這事情?”
“我既然幹了,就要幫著永明同誌幹好了。讓十裏八村的共同富裕。”
“萬事開頭難,咱得有點光環。”
就顧炳華那廠子。
那可是純正的國營單位。
他一掛靠的。
別人問一問就知道。
沒點牌麵,不好幹。
原永明自然也懂何東的意思。
上次去上河村,是有保何東的意思,可也是宣傳了上河村。
他擔心做得太多,讓人懷疑啥。
何東拿出來布兜裏放著的一疊賬本。
是秦嫂子二毛媽等人,從他這裏學了罐頭的生產技術,然後掙錢的事情。
當然有上河村的,也有大河村其他村莊的。
但凡有人加入,他這裏就有記錄。
收入也是寫的清楚,畢竟每個月都是要支出的。
厚厚十本子。
人員涉及眾多。
越來越多的收益,也是肉眼可見。
說是比不得城裏的,但是,多賺一毛一分,對於那些窮鄉僻壤的,也是一頓飽飯。
原永明看到的不是那些金額。
也不是人數。
而是那些村民因為何東的罐頭,切切實實得到的錢財和好處。
是一個個家庭的好日子,新開篇。
原永明把這些看在眼裏。
是知道,這兩個人沒有眼睛看到的那麽關係好。
不過,何東的罐頭廠要做起來,還真離不開冷玉海。
就是為了這個,他也不能說穿了啥。
“早知道你們來給我送罐頭,我中午就不吃飯,等著喝罐頭了。”
原永明收拾好自己的鋼筆,起身來,拿了搪瓷缸倒水喝。
有秘書給何東也倒了水過來。
“以後可不許這樣了。來就來,別帶東西。”
何東自然也知道這樣影響不好。
但他是真的想讓原永明嚐嚐自己的罐頭。
枇杷罐頭,可能已經吃著了。
楊梅和荔枝肯定還沒。
任何年代,求個人辦點事,不帶東西?
合適?
何況,新出來的罐頭,原永明肯定還沒喝過。
算是特產。
也不值錢,想著原永明不能不要。
可千算萬算,沒算到冷玉海此時此刻會在。
“本來是來盛市辦點事情,順道過來看看永明同誌你。之前被狗咬傷的地方,徹底好全了吧?”
何東故作關心。
這麽長時間過去,不好,可就不得了。
但原永明也知道何東的意思,就點點頭。
擺手讓人坐。
“早好了,疤痕都找不著了。”
“那就好,那就好。”
“那行,我就迴去了。這是我們上河村自己做的楊梅和荔枝罐頭,沒事永明同誌嚐嚐,順道給我們做個宣傳。”
“得,行。”
原永明收下了東西,何東轉身離開的。
當然,也沒忘記跟冷玉海打招唿。
“我就先迴去了。”
冷玉海沒說話,點點頭。
……
從部門出來,何東擦了一把額頭的汗。
“果然以後出門,還是要看看黃曆啊。”
但他也明白,原永明讓他和冷玉海碰上的意思。
冷玉海現在到底是通安縣的重要人物。
他以後少不得要跟人搞好關係。
像今天這樣,友好表演,是必須的。
所以站台的事情,他還是要先跟冷玉海開口。
有了縣裏市裏的領導在,他的罐頭廠開起來,就會很有排麵。
“何東吧。”
突然的聲音響起,何東轉身看到了原永明身邊的葉秘書。
“這邊請”
葉秘書手指著旁邊的一個房間,暗示著什麽。
何東想著原永明還有話跟自己說,就過去了。
房間裏沒人。
但看得出來,是個小型的辦公室。
裏麵陳列著許多文件。
不過都是上了鎖的。
辦公桌上,放著好幾張報紙。
何東閑著無聊,拿過來看。
就看到了一個多月前,那則關於槐子山的新聞。
白塔被殺,賊寇悉數落網。
老韓臥薪嚐膽。
一舉成功。
當然還有他們上河村的版麵。
靠著生產罐頭,買賣野味,田地綠油油,生產生活兩手抓。
值得所有地區學習。
他何東也有了化名。
蘇木。
有點意思。
何東嘴角微揚,繼續看別的。
現在和往後很多年,國家的政策和舉措都隻能從報紙上獲得。
而越是往上,得到的消息越多。
上河村得到的信息有限。
倒是不如,在這裏撿點便宜。
“冷玉海那邊都慌得不行了,你倒是在這裏,穩如泰山?還能看報?”
他看的認真,原永明推門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察覺。
聽到聲起身來。
十足的恭敬,“永明同誌。”
“得了吧,這會兒冷玉海不在,別端著。”
原永明可不習慣。
這家夥在上河村,可是敢拒絕過他對村莊發展的計劃。
何東就笑了。
“我心裏其實也慌,就沒想到會碰到冷玉海,咋,您都說了啥?他慌了,可不是什麽好事情。而且我我這次來,跟他的事情沒一點關係。”
原永明也笑。
“真沒有?我怎麽看著他那麽心虛呢?”
“不過是些過去了的小事情。”
“你倒是知道進退。”拉開椅子,原永明在辦公桌坐下來。
何東自然知道進退。
這年頭做點生意不容易。
冷玉海隻要不過分,他就啥也不計較。
都是為了生存。
原永明是為他懂進退的事情,感到安慰和讚賞的。
“說吧,來找我,到底是為啥?”
什麽順道來看看。
大老遠的,從上河村來,你說順道?
咋順?
他手指著椅子,讓何東坐下來說話。
何東沒客氣的坐下來。
“罐頭廠的事情,你也知道,馬上要竣工,今天來盛市,我是為了罐頭廠設備引進的事情。”
“這事,冷玉海幫不上忙,所以來找我?”
“不,事情已經解決了。”
何東拿過背後的青色布兜。
從裏麵拿出來一張請柬。
遞給原永明。
原永明打開看了,才知道怎麽迴事。
“開業邀請,剪彩?”
“可不咋的,這罐頭廠要不是有你,我也幹不起來。我現在投桃報李,永明同誌得去。”
“你個老狐狸,想要我去站台就站台,說什麽投桃報李,我可沒拿過你一分錢。”請柬放在一邊,原永明打趣著。
何東笑,“誰叫永明同誌叫我幹的這事情?”
“我既然幹了,就要幫著永明同誌幹好了。讓十裏八村的共同富裕。”
“萬事開頭難,咱得有點光環。”
就顧炳華那廠子。
那可是純正的國營單位。
他一掛靠的。
別人問一問就知道。
沒點牌麵,不好幹。
原永明自然也懂何東的意思。
上次去上河村,是有保何東的意思,可也是宣傳了上河村。
他擔心做得太多,讓人懷疑啥。
何東拿出來布兜裏放著的一疊賬本。
是秦嫂子二毛媽等人,從他這裏學了罐頭的生產技術,然後掙錢的事情。
當然有上河村的,也有大河村其他村莊的。
但凡有人加入,他這裏就有記錄。
收入也是寫的清楚,畢竟每個月都是要支出的。
厚厚十本子。
人員涉及眾多。
越來越多的收益,也是肉眼可見。
說是比不得城裏的,但是,多賺一毛一分,對於那些窮鄉僻壤的,也是一頓飽飯。
原永明看到的不是那些金額。
也不是人數。
而是那些村民因為何東的罐頭,切切實實得到的錢財和好處。
是一個個家庭的好日子,新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