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胡裏改路,位於金國上京路、速頻路之間,又與東京路相接,是三路交匯之地。
在三路交界的地方,有一個猛安屯,叫做屯河猛安,和屯河相距不到五十裏,就是胡裏改屯,來源於胡裏改江(現在的牡丹江)。
這裏,聚集著女真部落的越裏吉、奧裏米、剖阿裏、盆奴裏、越裏篤五大聯盟部落,在這裏建立了五座城堡,其中,越裏吉城是五部落聯盟的第一城,女真人習慣稱之為頭城,所以也叫五國頭城。
五國頭城西北之地,一處頗有些破敗的院子,倒也不小,不過一副做工講究的柴扉,兩側稀疏有序的籬笆,還算幹淨的院子,倒也顯示出主人生活力求精致的風格。
院子裏,一座地窨子坐北朝南建造在院子當中,這是這個地區常見的建築,當然,這也是貧窮的佃戶和下三等謀克部落裏窮獵戶、漁民才有的居所,上等的猛安部落的老爺們,是不需住在這樣的居所裏的。
地窨子一看就是當時倉促而建,許多後來修修補補的痕跡很是明顯。院子西側修建了一個草棚,一塊露著白茬的樺木匾額上,“望日亭”三個瘦金體字,倒也筋骨俊朗,氣度不凡,頗有徽宗官家的韻味。
地窨子的正屋門楣之上,也有一塊白茬匾額,是為“求強居”,同樣是瘦金書體。兩側的窗戶上,外麵蒙著兩層“蒙皮紙”,糊得方方正正,月台的東西兩側,堆積著整整齊齊的柴火垛子,兩名穿著羊皮襖的三十歲左右的漢子,正在西側撿拾柴火,看樣子是要取暖燒火所用。
二人一人直奔東麵三間地窨子,一人卻反身進了西麵的地窨子,裏麵外間堂屋正中,一個地爐子裏的劈柴已經燒沒了,進來的漢子隨手丟進去一根木絆子,火苗子一會兒便“嗖嗖嗖”冒了起來,頓時顯得暖和多了。映照著屋子中間的兩個人的身影,顯得倒也高大了一些。
屋子裏還是有些陰暗,但就著火苗子,看到其中一人兀自手裏舉著一支毛筆,正對著牆上自己剛剛寫就的一首詩發愣,眉目之間頗有一些遊離之色,不知道深思什麽。
另外一個,略顯滄桑,正輕聲朗讀方才寫就的這首詩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迴首三千裏,目斷天南無雁飛。
唉,阿爹,都這個時候了,您還是不能釋懷嗎?我看,今天過來的那個耶律先千戶,雖說兇狠了一些,但是好歹帶來了好些東西,足以讓我們度過這段最冷的階段,我們還是應當知足才是。您看不見這個耶律千戶盯著您寫的求強居匾額,可是看了好大一會兒,要是匯報上去,金主惱怒了,我們……我們豈不是……”
話說了半截,卻被那人犀利的眼神給懟了迴去,沒有說出來,卻聽那人說道:“大郎,本想經曆了這許多,你應該清醒一點,唉,看來,你依舊是姑且則安,毫無長進。就連眼力勁兒也差了許多,如果這個耶律千戶是成心來為難我等,哪有又是吃的喝的用的一股腦送過來的道理?莫不是你我這昏德公和重昏侯這麽有麵子不成?”
這二人正是大宋曾經的官家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
趙佶雖是沉迷書畫,一心向道,但骨子裏,尚有一絲驕氣傲骨。趙桓卻優柔寡斷、怯弱無能,在接手老爹這副爛攤子的時候,就一心隻想保命,所以對金兵可謂有求必應,才有了城破被俘的這麽一段經曆,更是對金兵有了一種骨子裏的懼怕,反倒是遠遠沒有了他老爹的這份傲骨和心裏麵那份揮之不去的希冀。
那員叫嶽飛的宋將臨走之時的一番豪言壯語,讓趙佶心裏始終心存夙願。“太上皇受驚了,待以後嶽飛接你迴家!”正是這句話,一直讓他堅守著這份執著。
隻見他再次抬起筆來,在後麵續寫道:
“西風怒號徹夜寒,北狩南望幾無言。
猶記將軍當日語,遙待嵎夷日光懸。”
遂輟筆於地,哈哈大笑,仿佛一掃心中陰霾之氣。
隨著笑聲,裏屋出來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婦人,卻是唯一和趙佶被擄來的鄭太後。不過,看上去卻是彎著身子,腿腳不太好,手裏拎著一件皮裘,甚是驚喜的樣子,大叫道:“十一郎,快看,衣服裏居然有幾件皮裘裹在最下麵,這下,可不愁了。大郎,你也正好來試一試。”
趙桓急忙見禮,口稱:“見過娘娘。”
鄭太後將手中皮裘丟給趙佶,又從裏屋拿出另外一件白色皮裘,遞給趙桓。趙桓接過來,入手柔滑,就知道是正品行貨,心裏也是納悶,今天莫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趙佶當年被完顏兀術(完顏宗弼)所挾持,嶽飛不敢用強,致使營救失敗,引以為恨。但趙佶卻在最後關頭傳諭,讓趙構克繼大統,怎麽說也是趙構上位的有力支持者。在這點上看,趙佶既比趙桓眼光長遠,又殺伐果斷,早知趙構如此出眾,當初是不是就應該考慮傳位九哥呢?
住在地窨子裏,陰暗潮濕,這個冬天格外的冷,鄭太後的腿已經伸不直了,膝蓋酸疼,不僅僅是鄭太後,就連自己和趙桓,也是覺得腰膝酸痛,尤其是前幾場大雪過後,更是痛苦不堪。
好在完顏吳乞買盡管是“敕封”自己爺倆為昏德公和重昏侯,但公侯的爵位還是真的,一些必需的取暖用品還是有的,要不然,在這零下幾十度的北國之地,早就凍成冰條子了。
還有兩名心腹總管沒有拋棄自己,一路跟著來到金國,總算有個打雜的手下,要不然,這爺倆加上鄭太後這名女流之輩,怕是早就挺不過來了。
“十一郎,有兩雙烏拉靴子,我看就給小七和小五吧,他倆每天出去進來的,可是也不容易。”鄭太後早就沒有了自己太後的身份,對小七和小五的不離不棄,也是心裏頗有感觸,已經當成自己身邊的親人一般看待,雖說是延福宮的副總管,但也是下人,那又如何?沒有了這倆人每天出去撿拾柴禾,自己這幾個人,早就凍死了。
趙佶點點頭,說道:“如果還有合適的皮裘也給他倆拿兩件,這倆人,是要重賞的。”
鄭太後點點頭道:“這次送過來的衣服不少,我看這個千戶定是早就算好了的,每個人都有。還有好些吃食和用具,尤其是那個碳爐子,你們知道嗎?下麵居然鏨刻著‘宋國複興二年製’,是咱大宋朝的東西,怎麽送給咱們用了?可比咱們過去用的火盆強多了,還有嗆氣管子,一節一節的,已經告訴小七和小五怎麽用了,真好。十一郎,我怎麽感覺像做夢一樣?”
趙桓披上皮裘,頓時感覺暖和多了,也笑道:“娘娘,阿爹和我好歹也是公侯身份,他們送一些東西,也是應該的。”
趙佶臉色不悅,訓斥道:“你還真是心大,什麽公侯?那就是個我們爺倆的笑話!你還掛在嘴邊上。要是真是有這層身份,還至於發配我們住在這樣的地方?”
趙桓訕訕地說道:“阿爹教訓的是,是我想左了。可我也想不出這是為什麽?”
這也正是趙佶有些想不透的地方。作為趙家天下的繼位者,他是了解家族裏麵的刀光劍影的,遠的不說,就他們爺倆,如果放在五六年前的開封府東京汴梁城的皇宮裏,還不知道撕扯成什麽樣呢?
所以說是因為九哥,就有些說不通。他早就應該克繼大統,至於他們爺倆的生死,按照天家無親情的說法,巴不得他們爺倆死翹翹呢?至於“提兵北顧,恭迎二帝。”隻不過是占據高義的一句口號而已,誰會傻了吧唧的把燙手的山芋拿迴來,還是一手一塊?
但要說金國皇帝完顏吳乞買良心發現,善待於己,趙佶寧肯相信太陽從西邊出來,也不會相信這個推斷。
金國對這爺倆的消息封鎖還是很嚴格的,這幾年下來,外麵發生了什麽,趙佶和趙桓基本上不知道。不過屯河猛安部落裏,今年年初,就住進了金國皇帝的四子完顏宗偉,以及他的五萬部族大軍,趙佶推斷,這是監視自己的。但想著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就這幾個人,值得駐軍五萬之眾嗎?
趙佶和趙桓再怎麽當皇帝不濟,也能想到這不是為了自己這些人,以前隻有五國頭城的一個謀克部落,駐紮在自己這個屯子的南邊,也不過百十個人,就連那個赤魯謀克,還時不時來拿走幾幅字畫,趙佶知道那是拿去賣了,但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一個小小的謀克,就能頤指氣使,何況金國皇帝四皇子呢?
這肯定不是因為他們,但又說不出能說服自己的理由,但今天那個耶律千戶的態度,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是福還是禍?這一係列的問題,始終縈繞在趙佶的腦海裏,就連鐵爐子燒好了引發鄭太後和眾人的歡唿,都沒有聽進去。
在三路交界的地方,有一個猛安屯,叫做屯河猛安,和屯河相距不到五十裏,就是胡裏改屯,來源於胡裏改江(現在的牡丹江)。
這裏,聚集著女真部落的越裏吉、奧裏米、剖阿裏、盆奴裏、越裏篤五大聯盟部落,在這裏建立了五座城堡,其中,越裏吉城是五部落聯盟的第一城,女真人習慣稱之為頭城,所以也叫五國頭城。
五國頭城西北之地,一處頗有些破敗的院子,倒也不小,不過一副做工講究的柴扉,兩側稀疏有序的籬笆,還算幹淨的院子,倒也顯示出主人生活力求精致的風格。
院子裏,一座地窨子坐北朝南建造在院子當中,這是這個地區常見的建築,當然,這也是貧窮的佃戶和下三等謀克部落裏窮獵戶、漁民才有的居所,上等的猛安部落的老爺們,是不需住在這樣的居所裏的。
地窨子一看就是當時倉促而建,許多後來修修補補的痕跡很是明顯。院子西側修建了一個草棚,一塊露著白茬的樺木匾額上,“望日亭”三個瘦金體字,倒也筋骨俊朗,氣度不凡,頗有徽宗官家的韻味。
地窨子的正屋門楣之上,也有一塊白茬匾額,是為“求強居”,同樣是瘦金書體。兩側的窗戶上,外麵蒙著兩層“蒙皮紙”,糊得方方正正,月台的東西兩側,堆積著整整齊齊的柴火垛子,兩名穿著羊皮襖的三十歲左右的漢子,正在西側撿拾柴火,看樣子是要取暖燒火所用。
二人一人直奔東麵三間地窨子,一人卻反身進了西麵的地窨子,裏麵外間堂屋正中,一個地爐子裏的劈柴已經燒沒了,進來的漢子隨手丟進去一根木絆子,火苗子一會兒便“嗖嗖嗖”冒了起來,頓時顯得暖和多了。映照著屋子中間的兩個人的身影,顯得倒也高大了一些。
屋子裏還是有些陰暗,但就著火苗子,看到其中一人兀自手裏舉著一支毛筆,正對著牆上自己剛剛寫就的一首詩發愣,眉目之間頗有一些遊離之色,不知道深思什麽。
另外一個,略顯滄桑,正輕聲朗讀方才寫就的這首詩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迴首三千裏,目斷天南無雁飛。
唉,阿爹,都這個時候了,您還是不能釋懷嗎?我看,今天過來的那個耶律先千戶,雖說兇狠了一些,但是好歹帶來了好些東西,足以讓我們度過這段最冷的階段,我們還是應當知足才是。您看不見這個耶律千戶盯著您寫的求強居匾額,可是看了好大一會兒,要是匯報上去,金主惱怒了,我們……我們豈不是……”
話說了半截,卻被那人犀利的眼神給懟了迴去,沒有說出來,卻聽那人說道:“大郎,本想經曆了這許多,你應該清醒一點,唉,看來,你依舊是姑且則安,毫無長進。就連眼力勁兒也差了許多,如果這個耶律千戶是成心來為難我等,哪有又是吃的喝的用的一股腦送過來的道理?莫不是你我這昏德公和重昏侯這麽有麵子不成?”
這二人正是大宋曾經的官家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
趙佶雖是沉迷書畫,一心向道,但骨子裏,尚有一絲驕氣傲骨。趙桓卻優柔寡斷、怯弱無能,在接手老爹這副爛攤子的時候,就一心隻想保命,所以對金兵可謂有求必應,才有了城破被俘的這麽一段經曆,更是對金兵有了一種骨子裏的懼怕,反倒是遠遠沒有了他老爹的這份傲骨和心裏麵那份揮之不去的希冀。
那員叫嶽飛的宋將臨走之時的一番豪言壯語,讓趙佶心裏始終心存夙願。“太上皇受驚了,待以後嶽飛接你迴家!”正是這句話,一直讓他堅守著這份執著。
隻見他再次抬起筆來,在後麵續寫道:
“西風怒號徹夜寒,北狩南望幾無言。
猶記將軍當日語,遙待嵎夷日光懸。”
遂輟筆於地,哈哈大笑,仿佛一掃心中陰霾之氣。
隨著笑聲,裏屋出來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婦人,卻是唯一和趙佶被擄來的鄭太後。不過,看上去卻是彎著身子,腿腳不太好,手裏拎著一件皮裘,甚是驚喜的樣子,大叫道:“十一郎,快看,衣服裏居然有幾件皮裘裹在最下麵,這下,可不愁了。大郎,你也正好來試一試。”
趙桓急忙見禮,口稱:“見過娘娘。”
鄭太後將手中皮裘丟給趙佶,又從裏屋拿出另外一件白色皮裘,遞給趙桓。趙桓接過來,入手柔滑,就知道是正品行貨,心裏也是納悶,今天莫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趙佶當年被完顏兀術(完顏宗弼)所挾持,嶽飛不敢用強,致使營救失敗,引以為恨。但趙佶卻在最後關頭傳諭,讓趙構克繼大統,怎麽說也是趙構上位的有力支持者。在這點上看,趙佶既比趙桓眼光長遠,又殺伐果斷,早知趙構如此出眾,當初是不是就應該考慮傳位九哥呢?
住在地窨子裏,陰暗潮濕,這個冬天格外的冷,鄭太後的腿已經伸不直了,膝蓋酸疼,不僅僅是鄭太後,就連自己和趙桓,也是覺得腰膝酸痛,尤其是前幾場大雪過後,更是痛苦不堪。
好在完顏吳乞買盡管是“敕封”自己爺倆為昏德公和重昏侯,但公侯的爵位還是真的,一些必需的取暖用品還是有的,要不然,在這零下幾十度的北國之地,早就凍成冰條子了。
還有兩名心腹總管沒有拋棄自己,一路跟著來到金國,總算有個打雜的手下,要不然,這爺倆加上鄭太後這名女流之輩,怕是早就挺不過來了。
“十一郎,有兩雙烏拉靴子,我看就給小七和小五吧,他倆每天出去進來的,可是也不容易。”鄭太後早就沒有了自己太後的身份,對小七和小五的不離不棄,也是心裏頗有感觸,已經當成自己身邊的親人一般看待,雖說是延福宮的副總管,但也是下人,那又如何?沒有了這倆人每天出去撿拾柴禾,自己這幾個人,早就凍死了。
趙佶點點頭,說道:“如果還有合適的皮裘也給他倆拿兩件,這倆人,是要重賞的。”
鄭太後點點頭道:“這次送過來的衣服不少,我看這個千戶定是早就算好了的,每個人都有。還有好些吃食和用具,尤其是那個碳爐子,你們知道嗎?下麵居然鏨刻著‘宋國複興二年製’,是咱大宋朝的東西,怎麽送給咱們用了?可比咱們過去用的火盆強多了,還有嗆氣管子,一節一節的,已經告訴小七和小五怎麽用了,真好。十一郎,我怎麽感覺像做夢一樣?”
趙桓披上皮裘,頓時感覺暖和多了,也笑道:“娘娘,阿爹和我好歹也是公侯身份,他們送一些東西,也是應該的。”
趙佶臉色不悅,訓斥道:“你還真是心大,什麽公侯?那就是個我們爺倆的笑話!你還掛在嘴邊上。要是真是有這層身份,還至於發配我們住在這樣的地方?”
趙桓訕訕地說道:“阿爹教訓的是,是我想左了。可我也想不出這是為什麽?”
這也正是趙佶有些想不透的地方。作為趙家天下的繼位者,他是了解家族裏麵的刀光劍影的,遠的不說,就他們爺倆,如果放在五六年前的開封府東京汴梁城的皇宮裏,還不知道撕扯成什麽樣呢?
所以說是因為九哥,就有些說不通。他早就應該克繼大統,至於他們爺倆的生死,按照天家無親情的說法,巴不得他們爺倆死翹翹呢?至於“提兵北顧,恭迎二帝。”隻不過是占據高義的一句口號而已,誰會傻了吧唧的把燙手的山芋拿迴來,還是一手一塊?
但要說金國皇帝完顏吳乞買良心發現,善待於己,趙佶寧肯相信太陽從西邊出來,也不會相信這個推斷。
金國對這爺倆的消息封鎖還是很嚴格的,這幾年下來,外麵發生了什麽,趙佶和趙桓基本上不知道。不過屯河猛安部落裏,今年年初,就住進了金國皇帝的四子完顏宗偉,以及他的五萬部族大軍,趙佶推斷,這是監視自己的。但想著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就這幾個人,值得駐軍五萬之眾嗎?
趙佶和趙桓再怎麽當皇帝不濟,也能想到這不是為了自己這些人,以前隻有五國頭城的一個謀克部落,駐紮在自己這個屯子的南邊,也不過百十個人,就連那個赤魯謀克,還時不時來拿走幾幅字畫,趙佶知道那是拿去賣了,但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一個小小的謀克,就能頤指氣使,何況金國皇帝四皇子呢?
這肯定不是因為他們,但又說不出能說服自己的理由,但今天那個耶律千戶的態度,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是福還是禍?這一係列的問題,始終縈繞在趙佶的腦海裏,就連鐵爐子燒好了引發鄭太後和眾人的歡唿,都沒有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