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虎聽清楚朱元璋的話後愣住了,他還是第一次接到這種命令,錦衣衛擅長抓人抄家,但是勸人考科舉他們真不擅長。
就在他愣神之際朱元璋把他拉迴了現實:
“你他娘楞啥呢,還不趕緊去,以為咱真不敢把你換了嗎。”
“屬下遵命。”
二虎這才迴過神來,雖然不情願,但是也沒辦法,畢竟這麽點事都幹不好,以後指定沒好日子過。
等他走後朱元璋在心裏盤算著如何從藍春嘴裏套出更多的能人來,想了半天覺得隻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隨後努力做出一副和藹可親的麵容說。
“小春呀,你再努力迴憶下咱大明還有那些被埋沒的人才,哪怕是現在用不上以後也能留給標兒不是。”
“這樣吧,你就在這裏好好想,把名字和哪裏人士想清楚,咱讓標兒全部記下來,一旦發現立即重用。”
“對對對,表弟你再認真想一下,如果時間長你再給忘記就虧大了。”
因為牽扯到自身利益,所以朱標十分讚同朱元璋的想法,在一旁點頭如搗蒜樣附和。
朱元璋一開口藍春就猜到對方是什麽目的,他沒有提前說是因為不知道那些人的人生軌跡是否還在按照之前的曆史發展。
不過他也覺得老朱說的有道理,於是想了想準備把於謙於少保給出賣掉。
“父皇,我能記住的人有限,不過確實還有一人可供表哥或者雄英使用。”
“此人名叫於謙,字廷益,應該是杭州府人士,會在十年後出生。以後表哥或者雄英繼位後遇到此人可以重用。”
“他能文能武,在原本曆史上此人為大明續命二百年,如果沒有他大明在第六代皇帝時雖然不會被覆滅,但是也會元氣大傷。”
“不過這人有一特點,他不忠於任何人,甚至是皇帝,他隻忠於大明,或者說忠於百姓。”
對於於謙的評價藍春並沒有亂說,因為從奪門之變就能看出於謙並不效忠明景帝,如果他當時出手的話朱祁鎮絕對沒那麽輕鬆複辟。
要知道他當時手裏可是掌握兵權的,可是他選擇了無動於衷,因為他內心不想看到天下亂起來,他心中清楚,一旦自己出手,受苦的隻會是百姓。
隨後藍春把於謙的事跡和後世對於那場奪門之變的評價一一講給了朱元璋和朱標聽。
二人聽後沉默了,因為這是大明的悲哀,朱元璋沒想到自己後代如此無能,更是在心中怒罵朱祁鈺軟弱,當了皇帝還能再次被奪走。
看表情藍春就能猜到二人心中肯定很氣憤,心中更是感歎幸好朱老四跑得快,要不然絕對少不了一頓混合雙打。
生氣過後朱元璋對於謙的行為做出了評價。
“咱不得不承認此人有些本事,但是身為一名皇帝咱不喜歡這樣的人。”
說完後看向朱標,想聽聽對方的看法。見狀朱標也做出了評價。
“此人做法確實有些欠妥,但是他能忠於百姓也是一種難得的品德,隻要未來加以引導必然是一能臣。”
“不過父皇您說的也沒錯,哪個皇帝也不會喜歡不忠於自己的臣子。”
對於二人的評價藍春也能理解,畢竟那個皇帝會喜歡自己有難時不挺身而出的臣子。
聽完朱標的評價後朱元璋點點頭,他也是這麽認為的,雖然有能力,但是還需要教導。
“標兒說的也沒錯,既然這樣以後你自己把握吧,咱相信你,一定要給雄英把此人調教好,不能留下毛病。”
聞言朱標點點頭並沒有再說什麽,有缺陷不可怕,隻要有才能就可以加以重用。
“還有嗎,難道就這一人?”
朱元璋再次詢問藍春,他想一次性把人才全部攬在手裏。
麵對朱元璋的詢問藍春在腦海裏繼續迴憶,想了半天終於又想起一人,而且是立刻就能用的。
“父皇,還真有一人,您不是一直想編纂洪武大典嗎?這個人就非常適合,朱老四的永樂大典就是此人編纂的。”
聽到這話朱元璋立刻來了興趣,他一直都想超越朱老四,洪武大典本來想要編纂的,但是一直缺人手。
“誰?快說快說。”
老朱表現的非常焦急,藍春也能理解,畢竟洪武大典是對朱元璋文治方麵的表彰和認可。
“此人從小就有神童之名,三歲就能識字,而且過目不忘,七歲賦詩,十歲日誦數千言,終身不忘,十三盡讀四書諸經。”
聞言朱元璋和朱標驚訝不已,這好像比之前的三楊更加厲害,於是連忙催促。
“你趕緊說叫什麽名字,哪裏人,說完再講這些沒用的。”
……
藍春十分無語,這倆人是啥毛病,都不聽自己講完事跡再考慮要不要嗎?
“此人名叫解縉,字大紳,吉安府人士,如果要找起來也不困難,打聽下神童就行。”
得到想要的消息後朱元璋並沒有讓藍春繼續說,而是朝外大喊。
“王景洪,去把二虎給咱再叫迴來。”
門口守著的王景洪應聲而動,親自去找剛走出沒多遠的二虎。
安排好一切後朱元璋才對一旁的藍春說:
“行了,你繼續說吧,此人都有哪些才能。”
說完和朱標一人一杯茶靠在椅子上做好聽藍春講故事的準備。
藍春剛準備講就見二人這副模樣,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他也搬了把椅子坐下來端著茶杯喝了起來。
剛才講了那麽久他早就渴了,見他也坐下,朱元璋詫異道:
“你怎麽也坐下了,繼續講呀,你不講咱怎麽知道此人有何才能。”
聞言藍春直接擺爛,他算是看出來了,隻要是自己提到的人都會被重用,具體如何重用和自己講的故事沒一點關係,朱元璋和朱標會自己試探一番。
“這人性格有點古板,腦子不轉彎,適合修書,不過曾經也幹過內閣首輔,也就讀書人那點臭毛病,你們應該懂得,多的我就不說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別弄死就行。”
一番話惹得朱元璋和朱標哈哈大笑,他倆確實對這些人的事跡不關心,因為怎麽用人不是靠聽的,要通過檢驗。
就在他愣神之際朱元璋把他拉迴了現實:
“你他娘楞啥呢,還不趕緊去,以為咱真不敢把你換了嗎。”
“屬下遵命。”
二虎這才迴過神來,雖然不情願,但是也沒辦法,畢竟這麽點事都幹不好,以後指定沒好日子過。
等他走後朱元璋在心裏盤算著如何從藍春嘴裏套出更多的能人來,想了半天覺得隻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隨後努力做出一副和藹可親的麵容說。
“小春呀,你再努力迴憶下咱大明還有那些被埋沒的人才,哪怕是現在用不上以後也能留給標兒不是。”
“這樣吧,你就在這裏好好想,把名字和哪裏人士想清楚,咱讓標兒全部記下來,一旦發現立即重用。”
“對對對,表弟你再認真想一下,如果時間長你再給忘記就虧大了。”
因為牽扯到自身利益,所以朱標十分讚同朱元璋的想法,在一旁點頭如搗蒜樣附和。
朱元璋一開口藍春就猜到對方是什麽目的,他沒有提前說是因為不知道那些人的人生軌跡是否還在按照之前的曆史發展。
不過他也覺得老朱說的有道理,於是想了想準備把於謙於少保給出賣掉。
“父皇,我能記住的人有限,不過確實還有一人可供表哥或者雄英使用。”
“此人名叫於謙,字廷益,應該是杭州府人士,會在十年後出生。以後表哥或者雄英繼位後遇到此人可以重用。”
“他能文能武,在原本曆史上此人為大明續命二百年,如果沒有他大明在第六代皇帝時雖然不會被覆滅,但是也會元氣大傷。”
“不過這人有一特點,他不忠於任何人,甚至是皇帝,他隻忠於大明,或者說忠於百姓。”
對於於謙的評價藍春並沒有亂說,因為從奪門之變就能看出於謙並不效忠明景帝,如果他當時出手的話朱祁鎮絕對沒那麽輕鬆複辟。
要知道他當時手裏可是掌握兵權的,可是他選擇了無動於衷,因為他內心不想看到天下亂起來,他心中清楚,一旦自己出手,受苦的隻會是百姓。
隨後藍春把於謙的事跡和後世對於那場奪門之變的評價一一講給了朱元璋和朱標聽。
二人聽後沉默了,因為這是大明的悲哀,朱元璋沒想到自己後代如此無能,更是在心中怒罵朱祁鈺軟弱,當了皇帝還能再次被奪走。
看表情藍春就能猜到二人心中肯定很氣憤,心中更是感歎幸好朱老四跑得快,要不然絕對少不了一頓混合雙打。
生氣過後朱元璋對於謙的行為做出了評價。
“咱不得不承認此人有些本事,但是身為一名皇帝咱不喜歡這樣的人。”
說完後看向朱標,想聽聽對方的看法。見狀朱標也做出了評價。
“此人做法確實有些欠妥,但是他能忠於百姓也是一種難得的品德,隻要未來加以引導必然是一能臣。”
“不過父皇您說的也沒錯,哪個皇帝也不會喜歡不忠於自己的臣子。”
對於二人的評價藍春也能理解,畢竟那個皇帝會喜歡自己有難時不挺身而出的臣子。
聽完朱標的評價後朱元璋點點頭,他也是這麽認為的,雖然有能力,但是還需要教導。
“標兒說的也沒錯,既然這樣以後你自己把握吧,咱相信你,一定要給雄英把此人調教好,不能留下毛病。”
聞言朱標點點頭並沒有再說什麽,有缺陷不可怕,隻要有才能就可以加以重用。
“還有嗎,難道就這一人?”
朱元璋再次詢問藍春,他想一次性把人才全部攬在手裏。
麵對朱元璋的詢問藍春在腦海裏繼續迴憶,想了半天終於又想起一人,而且是立刻就能用的。
“父皇,還真有一人,您不是一直想編纂洪武大典嗎?這個人就非常適合,朱老四的永樂大典就是此人編纂的。”
聽到這話朱元璋立刻來了興趣,他一直都想超越朱老四,洪武大典本來想要編纂的,但是一直缺人手。
“誰?快說快說。”
老朱表現的非常焦急,藍春也能理解,畢竟洪武大典是對朱元璋文治方麵的表彰和認可。
“此人從小就有神童之名,三歲就能識字,而且過目不忘,七歲賦詩,十歲日誦數千言,終身不忘,十三盡讀四書諸經。”
聞言朱元璋和朱標驚訝不已,這好像比之前的三楊更加厲害,於是連忙催促。
“你趕緊說叫什麽名字,哪裏人,說完再講這些沒用的。”
……
藍春十分無語,這倆人是啥毛病,都不聽自己講完事跡再考慮要不要嗎?
“此人名叫解縉,字大紳,吉安府人士,如果要找起來也不困難,打聽下神童就行。”
得到想要的消息後朱元璋並沒有讓藍春繼續說,而是朝外大喊。
“王景洪,去把二虎給咱再叫迴來。”
門口守著的王景洪應聲而動,親自去找剛走出沒多遠的二虎。
安排好一切後朱元璋才對一旁的藍春說:
“行了,你繼續說吧,此人都有哪些才能。”
說完和朱標一人一杯茶靠在椅子上做好聽藍春講故事的準備。
藍春剛準備講就見二人這副模樣,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他也搬了把椅子坐下來端著茶杯喝了起來。
剛才講了那麽久他早就渴了,見他也坐下,朱元璋詫異道:
“你怎麽也坐下了,繼續講呀,你不講咱怎麽知道此人有何才能。”
聞言藍春直接擺爛,他算是看出來了,隻要是自己提到的人都會被重用,具體如何重用和自己講的故事沒一點關係,朱元璋和朱標會自己試探一番。
“這人性格有點古板,腦子不轉彎,適合修書,不過曾經也幹過內閣首輔,也就讀書人那點臭毛病,你們應該懂得,多的我就不說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別弄死就行。”
一番話惹得朱元璋和朱標哈哈大笑,他倆確實對這些人的事跡不關心,因為怎麽用人不是靠聽的,要通過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