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辯聽到蔡邕的話,眼中閃過一絲好奇,追問道:


    “哦?元直的好友?蔡卿,快與朕說說,這幾位又是何方神聖?”


    蔡邕微微一笑,捋了捋長須,緩緩說道:


    “陛下,元直雖才華橫溢,但他身邊那幾位好友,卻也是人中龍鳳。


    其中一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年紀雖輕,卻已博覽群書,精通天文地理,尤其擅長謀略。


    另一位名叫龐統,字士元,才思敏捷,善於辯論,常有驚人之語。


    這幾人皆是我洛陽學宮的佼佼者,不僅博學多才,更是精通兵法,胸懷韜略。


    假以日時,定能為大漢出謀劃策,實現陛下之宏圖霸業!”


    劉辯聽得入神,忍不住拍案讚歎:


    “想不到我大漢竟有如此多的英才!蔡卿,這些人如今都在學宮中嗎?”


    諸葛孔明,龐士元,這二人被司馬徽並稱為“臥龍鳳雛”,得二人之一便能夠平定天下。


    二人若能全得,豈不是天下無雙!


    然而,曆史上的劉備得到這臥龍鳳雛之後也並未能夠實現一統天下、匡扶漢室之夙願。


    但這絕不意味著二人的智謀有水分。


    隻是時也命也!


    而劉辯如今乃是天命之子、萬民之主,絕不會走劉備老路。


    蔡邕點頭道:“正是。


    他們幾人誌同道合,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談論天下大事。


    老臣也曾多次與他們交談,深感他們皆是國之棟梁。”


    劉辯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站起身來,道:


    “既然如此,朕豈能錯過與這些英才相見的機會?蔡卿,速速帶朕前往學宮,朕要親自見見他們!”


    蔡邕連忙起身,恭敬地說道:“陛下有此心意,老臣自當效勞。


    不過現在這些學子正在午休,不若等午休結束老臣再安排他們前來覲見,如何?”


    劉辯略一思索,點頭道:“也好,那就依蔡卿所言。


    不過,朕心中急切,恨不得立刻見到這些英才。


    蔡卿,你可否先與朕說說,他們平日都在學宮中做些什麽?”


    蔡邕笑道:“陛下既然感興趣,老臣便與陛下細細道來。


    這幾位學子平日裏除了讀書習字,還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天下大勢。


    諸葛亮擅長謀略,常能提出獨到的見解;龐統則善於辯論,往往能將複雜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而徐庶則精通兵法,常與他們一起推演戰局,分析敵我形勢。”


    劉辯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問道:“那他們可曾有過什麽驚人的見解?”


    蔡邕點頭道:“確實有過。


    他們幾人常在一起討論起天下的形勢,諸葛亮曾斷言,如今天下看似已定,但大漢內在隱患可不少,若不盡早將相關製度政策統一協調好,則外強中幹。


    龐統則提出,若要穩固天下,必先安定內部,整頓吏治,方能對外用兵。


    徐庶則補充道,用兵之道,貴在奇正相生,不可拘泥於常理。”


    劉辯聽得心潮澎湃,忍不住拍案叫好:“妙!妙!這些見解,果然非同凡響!蔡卿,朕越發期待與他們相見了!”


    看來諸葛亮對自己所設的政治製度有所見解,這次有機會定要讓其發表一番見解。


    蔡邕笑道:“陛下如此重視人才,實乃大漢之福。老臣相信,這些學子們定會為陛下效力,助我大漢再創輝煌。”


    也在這時,眼前一陣風襲來,眾人定眼望去,卻是方才在山上彈奏琴音的徐庶徐元直下來了。


    徐庶快步走到劉辯麵前,躬身行禮道:“學生徐庶,參見陛下!方才不知陛下駕臨,多有冒犯,還請陛下恕罪!”


    徐庶站在劉辯麵前,其身姿挺拔如鬆,眉目間透著一股書卷氣與英武之氣交織的獨特氣質。


    他年約二十出頭,麵容清秀,五官端正,尤其是那雙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其衣著樸素卻不失雅致,身穿一襲青色長袍,袍袖寬大,隨風輕拂,顯得飄逸灑脫。


    長袍的領口和袖口繡著淡淡的雲紋,腰間束著一條深色腰帶,腰帶上掛著一枚玉佩,玉質溫潤,雕工精細。


    一襲黑色長發整齊地束在頭頂,用一根青玉簪固定,額前幾縷發絲隨風輕揚。


    整個人站在那裏,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武將的英氣,仿佛一位隱於書卷中的劍客,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劉辯看著眼前的徐庶,心中不禁暗讚:“此人果然非同凡響,既有謀士的智慧,又有武將的膽識,真乃難得之才!”


    劉辯微微一笑,擺手道:“無妨,無妨。元直的琴音別具一格,朕聽了甚是喜歡,何罪之有?”


    徐庶聞言,臉上露出一絲驚訝,隨即恭敬道:“陛下寬宏大量,學生感激不盡。”


    幾人尋一石桌,紛紛落座。


    劉辯與徐庶對坐,茶香嫋嫋。


    “陛下,請品鑒,這是洛陽學宮的特色茶飲。”


    蔡邕笑著為劉辯倒茶。


    “勞煩蔡卿了。”


    劉辯對其點點頭,隨後帶著幾分期待,麵向徐庶開口道:“元直,朕深知治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今大漢雖天下一統,然內在隱患不少,元直有何見解?”


    徐庶微微頷首,神色從容,緩緩說道:“陛下心懷天下,實乃萬民之福。學生雖才疏學淺,但也願為陛下略陳拙見。”


    他稍作停頓,整理思緒,隨後繼續說道:“如今天下雖定,但若要開創盛世,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麵下功夫。”


    劉辯眼中閃過一絲好奇,問道:“哦?元直請細說。”


    徐庶緩緩說道:“其一,推行教育改革,培養更多人才。陛下雖已設立太學,但教育不應僅限於京師。


    可在各州郡設立官學,推廣基礎教育,使天下英才皆有出頭之日。


    同時,鼓勵民間辦學,形成官民結合的教育製度。


    此外,還可設立專門的技術學宮,培養工匠、醫者、農師等實用人才,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


    劉辯點頭讚許:“元直所言極是。教育乃立國之本,朕定當大力推行。”


    徐庶繼續說道:“其二,近年來災荒災年不斷,陛下可設置民生保障措施以改善民生。


    陛下可設立義倉,儲備糧食,應對災荒;推行養老、撫孤政策,照顧弱勢群體;設立醫館,推廣醫學知識,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


    使天下百姓皆能安居樂業。”


    劉辯沉吟道:“元直所言,正合朕意。”


    沒成想徐庶竟有如此超前的見解,劉辯心中驚歎。


    這些措施在後世那是屢見不鮮,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屬實是很超前了。


    徐庶拱手點頭道:“陛下仁德之心,令人欽佩。”


    劉辯笑道:“元直果然深謀遠慮。朕還有一問,如今天下英才輩出,朕該如何用之,方能使其各盡其才?”


    徐庶略一思索,答道:“陛下可設立太學,培養人才,同時繼續推行科舉製度,選拔賢能。


    對於已有大才者,可委以重任,使其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才能。


    此外,陛下還需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方能集思廣益,成就大業。”


    劉辯聽得心潮澎湃,忍不住拍案讚道:“好!元直之言,字字珠璣,朕受益匪淺!”


    徐庶謙遜道:“陛下過獎了,學生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


    劉辯站起身來,鄭重說道:“元直,朕欲任命你為太學博士,為大漢培養人才,同時參與朝政,為朕出謀劃策,你可願意?”


    徐庶聞言,連忙起身,躬身行禮道:“陛下厚愛,學生定當竭盡全力,報效大漢!”


    劉辯哈哈大笑,扶起徐庶,說道:“有元直相助,朕何愁大事不成!”


    二人相視而笑,氣氛融洽。


    劉辯心中暗自慶幸,得此英才,大漢的盛世必將指日可待。


    而徐庶也深感劉辯的知遇之恩,決心竭盡全力,助其開創千秋偉業。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神話三國當仁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華山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華山和尚並收藏我在神話三國當仁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