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番隨天子劉辯出征的其餘幾位將領皆按照功勳得到了不同的晉升:
太史慈此戰奮勇殺敵、表現亮眼,被劉辯封為牙門將軍,是為偏將。
周泰和蔣欽此戰隨黃忠立下奇功,也都得到了升遷,晉升為別部司馬,乃是黃忠軍中的屬官。
新來的許褚被封賞為武庫,這是執金吾典韋的屬官,以後跟著典韋一起保衛劉辯的安全。
文官之中,賈詡此戰出謀劃策,決勝於千裏之外,功勳頗高,得到劉辯重賞,封為關內侯。
關內侯乃六品爵位,享金印紫綬的待遇。
殿內的賈詡本是雙眸微閉,呈閉目養神姿態,但在聽到自己所得的封賞後,也是忍不住睜開雙眼。
連忙上前行禮拜謝。
他雖對功名利祿視之輕淡,但在被封為關內侯後,依舊止不住的興奮和激動。
要知道這可是關內侯啊!
整個大漢朝堂之上,得到這等殊榮的也是寥寥無幾。
咱老賈家總算是風光了一迴!
朝堂下方其餘文官皆羨慕地望向賈詡,紛紛攥拳暗道,“下次若有戰事,一定要積極爭取!”
至於新來不久的管仲之後管寧也因為在此次戰役中獲得功勳得到封賞。
因其常年居住在高句麗,熟知當地的人文地理,故而被劉辯封賞為望北縣縣令。
望北縣位於國內城郡內,屬於當地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城。
雖隻獲得了個九品縣令芝麻官,但也算是不錯的開端。
且劉辯有意考察管寧的品性和治理能力,若是後續能夠在當地做出不錯的政績,自然會得到晉升。
其餘有功勳的文武官員各有封賞,便不再贅述。
大殿內,金龍紋路的龍椅上,劉辯掃了一眼群臣的神情姿態,開口再道:
“此番能夠大獲全勝,皆因諸位愛卿齊心協力,朕心甚慰。”
“然,高句麗雖被滅國,其還有一個盟國倭國仍在大漢東北部虎視眈眈。”
“倭國,最是反複無常之國!”
“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隻一味懾於武威……”
“故而,朕欲整軍備戰,再度出兵,滅其國!!!”
“諸位有何見解?”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一片嘩然。
要知道。
天子劉辯才從一場戰爭的泥潭中抽身出來,這還沒休養幾天,便要再度整軍備戰,陷入下一場戰爭!?
雖說上一場對高句麗國發起的滅國之戰大獲全勝,大漢不僅收獲了大量的錢財糧人,而且本土疆域再度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民心高漲,軍心振奮!
然。
發動戰爭便意味著資源的支出和消耗,意味著人員的調動和調整。
得功之人上,過失之人下。
此舉引起朝中老臣們的不滿。
他們在位多年,勢力盤根錯節,穩如老狗,隻想一直這麽穩當的下去直到退休,不想再有什麽異變。
況且,一打仗,他們背後的世家大族就要出人出錢出糧。
人不樂意當這冤大頭。
故而朝中的許多老臣們皆持反對意見,且十分堅定!
與之相反。
朝中的功勳武官們則顯得饑渴難耐,恨不得現在就立馬帶兵出征。
他們才從剛才的封賞儀式迴過神來,早就眼熱不已。
尤其是在看到跟自己同一年進來的同胞都得到了封賞,自然也想分一杯羹。
而新的戰爭,新的功勳便是晉升的機會!
新來的太史慈、許褚等人亦是期待著對倭國的戰爭。
群臣的反應,劉辯盡收眼底。
他對朝中群臣持相反意見已經心裏有數。
這時。
老臣集團的代表中書令楊彪緩緩出列,拱手道,
“陛下,老臣以為攻打倭國之事還需慎重考慮一番。”
“倭國,彈丸之國爾,其國小而陋,其民矮而鄙,國內皆修鬼邪之術,視文道正途於不顧。”
“依老臣所見,此乃自毀根基之道,無需我們出兵攻打,不出數十年,自會滅亡!”
楊彪此言一出,蕩氣迴腸,在大殿內經久不消,贏得一眾老臣和世家集團的讚同。
大殿上的劉辯神情淡然,右手指節很有規律的敲打著扶手。
楊彪見陛下並未出言打斷,於是擼了擼袖袍,繼續出言道:
“況且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楊彪的意思很明顯了,間接提醒天子劉辯用兵很費錢費力,而倭國又太遙遠了,且是個彈丸小國,滅了倭國意義不大,收獲很少。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陛下何不遣一使者前往倭國,說明來意,若是倭國看清形勢,俯首稱臣,饒恕其死罪,也未嚐不可。”
總而言之,楊彪之言不無道理。
此言一出甚至說動了朝堂上大部分的中立者。
“以上便是老臣之贅述,煩請陛下多多考量。”
楊彪拱手一禮,緩緩退迴原位。
上首,劉辯微微點頭,開口問道:“諸位對楊愛卿所言,有何看法?”
“臣,附議!”
“微臣附議。”
以楊彪為首的世家集團紛紛出列搖旗呐喊,為楊彪助陣。
群臣附議之際,一道不合時宜的聲音適時響起。
“陛下,臣有不同的見解。”
眾人抬眼望去,卻是方才通報封賞的兵部尚書郭嘉郭奉孝。
“郭愛卿但講無妨。”
劉辯對其點頭示意,開口道。
郭嘉出列,拱手一禮,侃侃而談道:
“陛下,諸位大臣,在下以為倭國實乃頑疾,一日不除,我大漢幽州沿海便一日不安!”
“正如陛下聖言,倭國最是反複無常之國,若不早日滅之,恐其後世危我華夏大地,屆時悔之晚矣!”
“早在昔年漢光武帝建國之時,倭國還未有這個國號,隻是個東洋島國,島上民眾衣不蔽體,卑賤不已。”
“其島國為尋求大國庇護,免周遭之國侵犯,故而特遣使者至洛陽,願奉貢朝賀我大漢。”
“光武帝寬宏大量,憐憫其國子民之苦難,故而賜其國名為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賜號倭奴王,又賜其使臣金印。”
“往後百餘年憑著我漢皇所賜金印和名號,方才從周遭如狼如虎的群國之中脫身出來,得到庇護,進而發展至今。”
“然其現倭奴王不思如何感恩我大漢,反而狼子野心夥同高句麗國建立聯盟,對抗我大漢,殺我漢民,掠我漢土,實乃不可饒恕之罪!”
此番隨天子劉辯出征的其餘幾位將領皆按照功勳得到了不同的晉升:
太史慈此戰奮勇殺敵、表現亮眼,被劉辯封為牙門將軍,是為偏將。
周泰和蔣欽此戰隨黃忠立下奇功,也都得到了升遷,晉升為別部司馬,乃是黃忠軍中的屬官。
新來的許褚被封賞為武庫,這是執金吾典韋的屬官,以後跟著典韋一起保衛劉辯的安全。
文官之中,賈詡此戰出謀劃策,決勝於千裏之外,功勳頗高,得到劉辯重賞,封為關內侯。
關內侯乃六品爵位,享金印紫綬的待遇。
殿內的賈詡本是雙眸微閉,呈閉目養神姿態,但在聽到自己所得的封賞後,也是忍不住睜開雙眼。
連忙上前行禮拜謝。
他雖對功名利祿視之輕淡,但在被封為關內侯後,依舊止不住的興奮和激動。
要知道這可是關內侯啊!
整個大漢朝堂之上,得到這等殊榮的也是寥寥無幾。
咱老賈家總算是風光了一迴!
朝堂下方其餘文官皆羨慕地望向賈詡,紛紛攥拳暗道,“下次若有戰事,一定要積極爭取!”
至於新來不久的管仲之後管寧也因為在此次戰役中獲得功勳得到封賞。
因其常年居住在高句麗,熟知當地的人文地理,故而被劉辯封賞為望北縣縣令。
望北縣位於國內城郡內,屬於當地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城。
雖隻獲得了個九品縣令芝麻官,但也算是不錯的開端。
且劉辯有意考察管寧的品性和治理能力,若是後續能夠在當地做出不錯的政績,自然會得到晉升。
其餘有功勳的文武官員各有封賞,便不再贅述。
大殿內,金龍紋路的龍椅上,劉辯掃了一眼群臣的神情姿態,開口再道:
“此番能夠大獲全勝,皆因諸位愛卿齊心協力,朕心甚慰。”
“然,高句麗雖被滅國,其還有一個盟國倭國仍在大漢東北部虎視眈眈。”
“倭國,最是反複無常之國!”
“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隻一味懾於武威……”
“故而,朕欲整軍備戰,再度出兵,滅其國!!!”
“諸位有何見解?”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一片嘩然。
要知道。
天子劉辯才從一場戰爭的泥潭中抽身出來,這還沒休養幾天,便要再度整軍備戰,陷入下一場戰爭!?
雖說上一場對高句麗國發起的滅國之戰大獲全勝,大漢不僅收獲了大量的錢財糧人,而且本土疆域再度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民心高漲,軍心振奮!
然。
發動戰爭便意味著資源的支出和消耗,意味著人員的調動和調整。
得功之人上,過失之人下。
此舉引起朝中老臣們的不滿。
他們在位多年,勢力盤根錯節,穩如老狗,隻想一直這麽穩當的下去直到退休,不想再有什麽異變。
況且,一打仗,他們背後的世家大族就要出人出錢出糧。
人不樂意當這冤大頭。
故而朝中的許多老臣們皆持反對意見,且十分堅定!
與之相反。
朝中的功勳武官們則顯得饑渴難耐,恨不得現在就立馬帶兵出征。
他們才從剛才的封賞儀式迴過神來,早就眼熱不已。
尤其是在看到跟自己同一年進來的同胞都得到了封賞,自然也想分一杯羹。
而新的戰爭,新的功勳便是晉升的機會!
新來的太史慈、許褚等人亦是期待著對倭國的戰爭。
群臣的反應,劉辯盡收眼底。
他對朝中群臣持相反意見已經心裏有數。
這時。
老臣集團的代表中書令楊彪緩緩出列,拱手道,
“陛下,老臣以為攻打倭國之事還需慎重考慮一番。”
“倭國,彈丸之國爾,其國小而陋,其民矮而鄙,國內皆修鬼邪之術,視文道正途於不顧。”
“依老臣所見,此乃自毀根基之道,無需我們出兵攻打,不出數十年,自會滅亡!”
楊彪此言一出,蕩氣迴腸,在大殿內經久不消,贏得一眾老臣和世家集團的讚同。
大殿上的劉辯神情淡然,右手指節很有規律的敲打著扶手。
楊彪見陛下並未出言打斷,於是擼了擼袖袍,繼續出言道:
“況且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楊彪的意思很明顯了,間接提醒天子劉辯用兵很費錢費力,而倭國又太遙遠了,且是個彈丸小國,滅了倭國意義不大,收獲很少。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陛下何不遣一使者前往倭國,說明來意,若是倭國看清形勢,俯首稱臣,饒恕其死罪,也未嚐不可。”
總而言之,楊彪之言不無道理。
此言一出甚至說動了朝堂上大部分的中立者。
“以上便是老臣之贅述,煩請陛下多多考量。”
楊彪拱手一禮,緩緩退迴原位。
上首,劉辯微微點頭,開口問道:“諸位對楊愛卿所言,有何看法?”
“臣,附議!”
“微臣附議。”
以楊彪為首的世家集團紛紛出列搖旗呐喊,為楊彪助陣。
群臣附議之際,一道不合時宜的聲音適時響起。
“陛下,臣有不同的見解。”
眾人抬眼望去,卻是方才通報封賞的兵部尚書郭嘉郭奉孝。
“郭愛卿但講無妨。”
劉辯對其點頭示意,開口道。
郭嘉出列,拱手一禮,侃侃而談道:
“陛下,諸位大臣,在下以為倭國實乃頑疾,一日不除,我大漢幽州沿海便一日不安!”
“正如陛下聖言,倭國最是反複無常之國,若不早日滅之,恐其後世危我華夏大地,屆時悔之晚矣!”
“早在昔年漢光武帝建國之時,倭國還未有這個國號,隻是個東洋島國,島上民眾衣不蔽體,卑賤不已。”
“其島國為尋求大國庇護,免周遭之國侵犯,故而特遣使者至洛陽,願奉貢朝賀我大漢。”
“光武帝寬宏大量,憐憫其國子民之苦難,故而賜其國名為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賜號倭奴王,又賜其使臣金印。”
“往後百餘年憑著我漢皇所賜金印和名號,方才從周遭如狼如虎的群國之中脫身出來,得到庇護,進而發展至今。”
“然其現倭奴王不思如何感恩我大漢,反而狼子野心夥同高句麗國建立聯盟,對抗我大漢,殺我漢民,掠我漢土,實乃不可饒恕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