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孟達殺閻溫,荀攸起兵!
三國:我乃大漢忠臣馬超 作者:開府儀同三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雒陽兵變的消息是四月末傳到梁州的。
梁州牧荀攸在得到消息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舉起反旗,而是選擇封鎖消息,暗中聯絡可能仍然忠於天子的官員。
在這之中,上庸主簿孟達是荀攸最看重的人!
荀攸私下聯係孟達,勸誘孟達在上庸起事。
孟達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動了反抗馬超的心思。
幾年前淳於瓊攻打並州,孟達受馬超提攜,率騎兵從太行山迂迴突襲淳於瓊的軍隊,立下大功,得到封賞。
但他左右逢源,和楊彪親近,結果被馬超打壓,發配上庸擔任主簿。
孟達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這些年,他在上庸太守閻溫麵前伏低做小,叫人挑不出毛病。
而且該說不說,孟達的確很有能力,不然他在益州時也不會和法正成為密友。
孟達的行為獲得了迴報。
閻溫對他的防範日漸減少,以為他已經改過自新。
孟達於是和荀攸裏應外合,布下了襲殺閻溫的計劃!
五月初,荀攸親自到上庸視察,要求從閻溫的上庸郡征調錢糧,並順便檢查府庫,核對戶籍,巡察諸縣。
荀攸充分運用梁州牧的權力,把閻溫搞得疲於應付。
而閻溫此時尚不知雒陽兵變的事情,對荀攸來上庸視察的原由做了錯誤的評估。
閻溫以為荀攸隻是來找茬的,殊不知荀攸是來殺他的!
趁著荀攸迷惑閻溫的機會,孟達接管了上庸的軍事力量。孟達官居主簿,本就是太守底下第一人,隻要閻溫放鬆警惕,孟達有的是機會搞事情。
五月初五,荀攸視察上庸的第五天,閻溫方才從荊州方麵得到消息,雒陽兵變,楊黨被誅除!
消息是荊州刺史王淩派人送來的,送信人是蒯祺。
閻溫不殺,得到消息的瞬間就反應過來了,但為時晚矣!
彼時荀攸、閻溫、孟達三人都在一起,閻溫當即下令讓孟達斬殺荀攸,結果孟達拔劍砍的卻是閻溫!
閻溫當場殞命,連帶送信的蒯祺也被孟達殺害。
之後荀攸以梁州牧的名義委任孟達為太守,向當地官員百姓揭露馬超的篡逆之舉。
荀攸與孟達商議後,一致認為僅憑漢中和上庸兩郡絕非馬超的對手,他們還需要盟友。
於是荀攸發布檄文,邀請天下英雄共討馬超!
還專門派人聯絡益州牧劉璋,江東孫權,和兗州曹操。江東和中原距離遙遠不提,益州牧劉璋在見到荀攸的信使後當場就答應了!
劉璋提議聯軍在漢中會師,但荀攸迴信說梁州軍隊已經準備出發,他會派人在陽平關接應益州軍隊入關,請劉璋放心派兵北上會師。
荀攸和孟達殺死閻溫後,立馬帶著上庸的軍隊返迴漢中。
路途中,荀攸和孟達就進兵勤王的路線問題產生了糾紛。
二人都清楚地明白僅靠漢中和上庸二郡的兵馬不可能一路打到雒陽去。
但孟達認為,他們應該徐徐圖之,出祁山,切斷涼州,再向關中進兵。這樣做的優點是時間充足,戰略空間大。雒陽離涼州遠,而漢中離涼州近,勤王軍說不定可以在馬超的援軍到來前拿下涼州。
對此,荀攸卻不認同。
荀攸以為師出有名,既然他們是勤王軍,那至少應該向天子所在的方向進兵,而不是舍本求末,調頭去占涼州。
荀攸想直接走褒斜道,進兵郿縣,進攻關中!
孟達和荀攸經過多次商量,最後還是荀攸官大一級,以梁州牧的身份強迫孟達服從自己的命令。
孟達當然不滿,但他們眼下勢單力孤,兵力有限,要是再鬧不和,幹脆投降算了。
而且荀攸的計劃並不差,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正解。
因為他們是勤王軍,進軍路線對士氣和人心影響很大,軍隊向關中進兵肯定比向涼州進兵更有戰心。
而且孟達忽視了一點,涼州是馬氏的大本營,他們要真敢出祁山攻打涼州,當地擁護馬氏的羌胡部落都夠勤王軍喝一壺。
荀攸和孟達確定好進兵關中後,二人隨即篩選進兵路線。
從漢中直接進兵關中有四條路——褒斜道,儻駱道,陳倉道,子午道。
其中褒斜道最好走,陳倉道路況也不錯。
儻駱道最近但路況極差,大軍基本不可能通過。
子午道也近,且馬超曾經從子午道神兵天降攻占關中,但如今已是五月,再有十天半月就是雨季,走子午道太冒險了。
荀攸和孟達思慮再三,決定保險起見,走褒斜道!
五月十一,梁州牧荀攸率軍從南鄭出發,大軍直入褒斜道。
荀攸的勤王軍號曰三萬!
但這之中有近兩萬人都是虛報,實際人數隻有一萬。
並且這一萬人中受過訓練、能戰敢戰的隻有孟達麾下的兩千上庸兵。
剩下八千多,全都是荀攸在漢中臨時征調的新卒。
因此,勤王軍的戰鬥力堪憂,但荀攸和孟達還是義無反顧地出兵了。也不知他二人是真的自信,還是另有想法……
當然,軍隊人數少也有少的好處,荀攸和孟達雖然起兵倉促,但糧草補給的壓力較小,僅靠漢中一郡的府庫就能支撐他們穿過褒斜道,再打上三個月的仗。
勤王軍進兵速度很快,他們在行軍途中幾乎未受阻攔,顯然朝廷一方還沒有做好準備。
荀攸和孟達僅用十五日就通過褒斜道,於五月廿六日穿過秦嶺,順利出現在關中境內!
出了褒斜道穀口,荀攸和孟達選擇在五丈原紮營休整。五丈原地勢平坦高聳,能夠俯瞰渭水兩岸,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就在此紮營。
說來趕巧,就在荀攸和孟達在五丈原駐軍的當天傍晚,渭河對岸,一支朝廷兵馬也進駐郿縣,領軍者正是賈逵!
賈逵是五月十五下午才從雒陽出發的,因為十五日的上午他才見過馬超領了軍令。
從雒陽到長安距離不短,賈逵僅用十日就抵達郿縣,亦可謂神速。
更絕的是,他精準預判了叛軍進兵的路線,掐著時間點趕到郿縣,堵在褒斜道的出口,讓五丈原上的荀攸和孟達不敢輕舉妄動。
雖說如此,但荀攸和孟達在五丈原居高臨下,把賈逵的軍隊情況看得一清二楚。
首先賈逵的兵力不多,從軍營的規模來看,最多隻有兩千人。不過賈逵的軍營布置得很齊整,叫人看不出破綻。
荀攸和孟達好奇是誰在統兵,當得知是賈逵後才覺得理所當然,同時也感到棘手。
孟達很清楚賈逵的能力,他和賈逵曾合作擊敗淳於瓊。孟達認為如果對手是賈逵的話,己方的勝算將大打折扣,於是向荀攸提出建議,寫信勸降賈逵!
荀攸認為可以嚐試,於是二人寫下書信,派人送往賈逵的營地……
梁州牧荀攸在得到消息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舉起反旗,而是選擇封鎖消息,暗中聯絡可能仍然忠於天子的官員。
在這之中,上庸主簿孟達是荀攸最看重的人!
荀攸私下聯係孟達,勸誘孟達在上庸起事。
孟達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動了反抗馬超的心思。
幾年前淳於瓊攻打並州,孟達受馬超提攜,率騎兵從太行山迂迴突襲淳於瓊的軍隊,立下大功,得到封賞。
但他左右逢源,和楊彪親近,結果被馬超打壓,發配上庸擔任主簿。
孟達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這些年,他在上庸太守閻溫麵前伏低做小,叫人挑不出毛病。
而且該說不說,孟達的確很有能力,不然他在益州時也不會和法正成為密友。
孟達的行為獲得了迴報。
閻溫對他的防範日漸減少,以為他已經改過自新。
孟達於是和荀攸裏應外合,布下了襲殺閻溫的計劃!
五月初,荀攸親自到上庸視察,要求從閻溫的上庸郡征調錢糧,並順便檢查府庫,核對戶籍,巡察諸縣。
荀攸充分運用梁州牧的權力,把閻溫搞得疲於應付。
而閻溫此時尚不知雒陽兵變的事情,對荀攸來上庸視察的原由做了錯誤的評估。
閻溫以為荀攸隻是來找茬的,殊不知荀攸是來殺他的!
趁著荀攸迷惑閻溫的機會,孟達接管了上庸的軍事力量。孟達官居主簿,本就是太守底下第一人,隻要閻溫放鬆警惕,孟達有的是機會搞事情。
五月初五,荀攸視察上庸的第五天,閻溫方才從荊州方麵得到消息,雒陽兵變,楊黨被誅除!
消息是荊州刺史王淩派人送來的,送信人是蒯祺。
閻溫不殺,得到消息的瞬間就反應過來了,但為時晚矣!
彼時荀攸、閻溫、孟達三人都在一起,閻溫當即下令讓孟達斬殺荀攸,結果孟達拔劍砍的卻是閻溫!
閻溫當場殞命,連帶送信的蒯祺也被孟達殺害。
之後荀攸以梁州牧的名義委任孟達為太守,向當地官員百姓揭露馬超的篡逆之舉。
荀攸與孟達商議後,一致認為僅憑漢中和上庸兩郡絕非馬超的對手,他們還需要盟友。
於是荀攸發布檄文,邀請天下英雄共討馬超!
還專門派人聯絡益州牧劉璋,江東孫權,和兗州曹操。江東和中原距離遙遠不提,益州牧劉璋在見到荀攸的信使後當場就答應了!
劉璋提議聯軍在漢中會師,但荀攸迴信說梁州軍隊已經準備出發,他會派人在陽平關接應益州軍隊入關,請劉璋放心派兵北上會師。
荀攸和孟達殺死閻溫後,立馬帶著上庸的軍隊返迴漢中。
路途中,荀攸和孟達就進兵勤王的路線問題產生了糾紛。
二人都清楚地明白僅靠漢中和上庸二郡的兵馬不可能一路打到雒陽去。
但孟達認為,他們應該徐徐圖之,出祁山,切斷涼州,再向關中進兵。這樣做的優點是時間充足,戰略空間大。雒陽離涼州遠,而漢中離涼州近,勤王軍說不定可以在馬超的援軍到來前拿下涼州。
對此,荀攸卻不認同。
荀攸以為師出有名,既然他們是勤王軍,那至少應該向天子所在的方向進兵,而不是舍本求末,調頭去占涼州。
荀攸想直接走褒斜道,進兵郿縣,進攻關中!
孟達和荀攸經過多次商量,最後還是荀攸官大一級,以梁州牧的身份強迫孟達服從自己的命令。
孟達當然不滿,但他們眼下勢單力孤,兵力有限,要是再鬧不和,幹脆投降算了。
而且荀攸的計劃並不差,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正解。
因為他們是勤王軍,進軍路線對士氣和人心影響很大,軍隊向關中進兵肯定比向涼州進兵更有戰心。
而且孟達忽視了一點,涼州是馬氏的大本營,他們要真敢出祁山攻打涼州,當地擁護馬氏的羌胡部落都夠勤王軍喝一壺。
荀攸和孟達確定好進兵關中後,二人隨即篩選進兵路線。
從漢中直接進兵關中有四條路——褒斜道,儻駱道,陳倉道,子午道。
其中褒斜道最好走,陳倉道路況也不錯。
儻駱道最近但路況極差,大軍基本不可能通過。
子午道也近,且馬超曾經從子午道神兵天降攻占關中,但如今已是五月,再有十天半月就是雨季,走子午道太冒險了。
荀攸和孟達思慮再三,決定保險起見,走褒斜道!
五月十一,梁州牧荀攸率軍從南鄭出發,大軍直入褒斜道。
荀攸的勤王軍號曰三萬!
但這之中有近兩萬人都是虛報,實際人數隻有一萬。
並且這一萬人中受過訓練、能戰敢戰的隻有孟達麾下的兩千上庸兵。
剩下八千多,全都是荀攸在漢中臨時征調的新卒。
因此,勤王軍的戰鬥力堪憂,但荀攸和孟達還是義無反顧地出兵了。也不知他二人是真的自信,還是另有想法……
當然,軍隊人數少也有少的好處,荀攸和孟達雖然起兵倉促,但糧草補給的壓力較小,僅靠漢中一郡的府庫就能支撐他們穿過褒斜道,再打上三個月的仗。
勤王軍進兵速度很快,他們在行軍途中幾乎未受阻攔,顯然朝廷一方還沒有做好準備。
荀攸和孟達僅用十五日就通過褒斜道,於五月廿六日穿過秦嶺,順利出現在關中境內!
出了褒斜道穀口,荀攸和孟達選擇在五丈原紮營休整。五丈原地勢平坦高聳,能夠俯瞰渭水兩岸,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就在此紮營。
說來趕巧,就在荀攸和孟達在五丈原駐軍的當天傍晚,渭河對岸,一支朝廷兵馬也進駐郿縣,領軍者正是賈逵!
賈逵是五月十五下午才從雒陽出發的,因為十五日的上午他才見過馬超領了軍令。
從雒陽到長安距離不短,賈逵僅用十日就抵達郿縣,亦可謂神速。
更絕的是,他精準預判了叛軍進兵的路線,掐著時間點趕到郿縣,堵在褒斜道的出口,讓五丈原上的荀攸和孟達不敢輕舉妄動。
雖說如此,但荀攸和孟達在五丈原居高臨下,把賈逵的軍隊情況看得一清二楚。
首先賈逵的兵力不多,從軍營的規模來看,最多隻有兩千人。不過賈逵的軍營布置得很齊整,叫人看不出破綻。
荀攸和孟達好奇是誰在統兵,當得知是賈逵後才覺得理所當然,同時也感到棘手。
孟達很清楚賈逵的能力,他和賈逵曾合作擊敗淳於瓊。孟達認為如果對手是賈逵的話,己方的勝算將大打折扣,於是向荀攸提出建議,寫信勸降賈逵!
荀攸認為可以嚐試,於是二人寫下書信,派人送往賈逵的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