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都的街道。
燈光、樹影、人流映在玻璃上,匆匆掠過。
轎車有些舊了,座椅重新套過布料,但是墊子已經不再鬆軟,再加上年久鬆弛的減震,坐著沒有常威的龐蒂亞克舒服。
這車是從調查廳裏臨時劃撥過來的一輛福特,此時杜野在前麵,不說話,專注地開著車。
他本來就長的帥氣,結婚後愈發人模狗樣,和副駕駛坐著的常妲站在一起真有點郎才女貌的感覺。
常威帶著常小蠻坐在後排座椅上,小丫頭興奮的看著外麵的街道,光影不時從她臉上滑過,留下橘色的光。
做為常威的姐姐和外甥女,調查廳當然不會傻的連她們都不請。
“這位郝廳長平時也這麽熱情嗎?”常威開口問著。
杜野輕輕的點了下頭,認真道:“對我們的工作很支持,除了經費和糧食上稍微緊張點之外,其他方麵有求必應。”
“川省現在糧食很緊張?”
“嗯,可以說是特別緊張,前不久剛又調集了一次糧食去滬上......組長,當地民怨很大。”
“這是必然的,不過滬上是臉麵,還是要保一保的。”常威沒說什麽影響團結的話。
不過從臉色來看,他未必真的如此想。
常妲扭過頭來,看向常威道:“這裏比京城的日子苦多了,城裏還好,前些天清明,杜野帶我們去城外踏青,漫山遍野都是挖野菜的人,一個個瘦的厲害,而且......老人不多。”
車上都是一家人,氣氛輕鬆,有些話杜野不方便直言,但是常妲沒太多顧慮。
常威的心頓時沉寂下來。
京城也有挖野菜的,但大多數都是歇在家裏的老人或者婦人孩子。
老人不多,要麽是挖不動,要麽就是沒老人。
前世,這裏和中原的付出最多。
特別是還要供應山南的平叛部隊,壓力如山。
晚餐是在調查廳的食堂吃的,如郝廳長所說,清茶淡飯。
除了一條魚和一個迴鍋肉,桌上看不到別的葷腥。
常威是個很挑嘴的人,幾乎可以說無肉不歡,但也可以是個很隨意的人,泡菜也能下飯。
這餐飯他吃的就很高興,和郝廳長邊吃邊聊,算是賓主俱歡。
在羊城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注意到飲食問題,公開場合裏,他哪怕再嘴饞,也會盡量的克製。
畢竟是困難時期。
今天郝廳長要是敢弄一桌雞鴨魚肉,他進門就會調頭迴去。
那不是招待,那是謀害。
在院子裏停好車,時間尚早,常威進屋拿了一件外套,從後院門出去,一個人隨意的走著,常妲努了努嘴,杜野頓時明白,默默的跟在常威身後。
此時的川都還不是後世的西南國際大都市,除了主街之外,大多數的小巷幽深安靜,隻有兩邊的人家會有昏黃的燈光亮著,偶爾有人語聲從門窗縫隙裏傳出來,狗子在院子裏叫,貓咪從巷子的陰影裏悠閑地走出來。
這樣的場景看不到什麽歲月靜好。
那盞盞燈火,與無邊漆黑的夜相比,仿佛隨時要被吞滅。
這些燈火擠在一起,更似相互取暖,保持在風中不滅。
沿著街邊的燈火朝北走,不知不覺到了南江邊。
一處碼頭邊,不少漢子肩頭扛著扁擔,上麵係了一捆麻繩,聚攏在一起抽著旱煙等活。
五月的天氣,夜晚還帶著寒意,可這些人身上大多數隻有一件單衣,肩膀的位置縫縫補補,不知道墊了多少層。
大概是本地人的樂觀心態,即便肉眼可見的生活艱苦,卻依然笑嗬嗬的,還有人圍在一起打一種長條形的紙牌。
常威沒有停留,順著河堤一路溜達著。
川都的內澇嚴重,這地方早年間沒人敢住,怕江水淹上來,現在沒人重視,堤壩也修得一般。
街道邊有一座孤零零的老屋,它仿佛被時間遺忘,靜靜地佇立在那裏。
門前用小黃竹紮了籬笆,院子幹淨不見雜草,連粗石磨和青石門檻都看不到苔蘚。
街道對麵的燈火照映過來,門前的石階上,一位老人靜靜的坐著,仰著頭看向天空,在他身邊是一根磨的發亮的拐杖。
“這位大爺姓魏。”杜野看常威停留良久,輕手輕腳走過來,小聲道:“今年六十五了,是位孤寡。”
常威收迴目光,拿出煙點燃一支,“你怎麽會認識他?”
“是常妲認識。”杜野接過煙解釋著,見常威好奇,便繼續道:“魏大爺經常去菜場撿爛菜葉,常妲買菜的時候見過幾次,她經常會過來送點吃的。”
常威點點頭,大姐能做出這種事他絲毫不奇怪,他看著老人道:“六十五,還是孤寡,沒人管嗎?”
杜野重重的歎了口氣,“聽說以前街道管的,不過今年開始糧食緊張,能分配給他的也少了很多。”
“他沒結過婚?”常威看著小院的整潔,不覺得這是個老單身漢的生活狀態。
“老伴前些年病死了。”杜野小心翼翼的看著常威的臉色,抿了抿嘴唇,輕聲道:“他還有四個兒子,出川抗日,全部戰死了。”
常威心悸了下。
他的腦子裏一直迴蕩著兩個字:川軍。
“他老伴不識字,抗戰勝利後人家來送陣亡通知書,魏大爺不敢告訴老伴,就說是兒子寫的信,戰爭勝利了,要迴來了,老伴就天天坐在石階上等,最終也沒等到。”
常威的心沉了下去。
真不知道老人是怎麽扛過這些歲月的。
他的生活,就像這老屋一樣,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和無盡的孤寂。
“小鬼子沒打到川省,但是這裏的犧牲也很慘烈,據說打完仗後,幾乎家家戴孝。”杜野喟歎著,這是他來川省前不知道的事情。
沒想到這裏才是抗日付出最多的地方之一。
他在調查廳裏查到了相關的數據。
川省征工在340萬人以上,抗倭戰爭中國家總計支出億元,川省就負擔了約4400億元。
川省出糧也最多,僅1941年至1945年,共征收稻穀8228.6萬市石,占全國征收稻穀總量的38.75%、稻麥總量的31.63%。
燈光、樹影、人流映在玻璃上,匆匆掠過。
轎車有些舊了,座椅重新套過布料,但是墊子已經不再鬆軟,再加上年久鬆弛的減震,坐著沒有常威的龐蒂亞克舒服。
這車是從調查廳裏臨時劃撥過來的一輛福特,此時杜野在前麵,不說話,專注地開著車。
他本來就長的帥氣,結婚後愈發人模狗樣,和副駕駛坐著的常妲站在一起真有點郎才女貌的感覺。
常威帶著常小蠻坐在後排座椅上,小丫頭興奮的看著外麵的街道,光影不時從她臉上滑過,留下橘色的光。
做為常威的姐姐和外甥女,調查廳當然不會傻的連她們都不請。
“這位郝廳長平時也這麽熱情嗎?”常威開口問著。
杜野輕輕的點了下頭,認真道:“對我們的工作很支持,除了經費和糧食上稍微緊張點之外,其他方麵有求必應。”
“川省現在糧食很緊張?”
“嗯,可以說是特別緊張,前不久剛又調集了一次糧食去滬上......組長,當地民怨很大。”
“這是必然的,不過滬上是臉麵,還是要保一保的。”常威沒說什麽影響團結的話。
不過從臉色來看,他未必真的如此想。
常妲扭過頭來,看向常威道:“這裏比京城的日子苦多了,城裏還好,前些天清明,杜野帶我們去城外踏青,漫山遍野都是挖野菜的人,一個個瘦的厲害,而且......老人不多。”
車上都是一家人,氣氛輕鬆,有些話杜野不方便直言,但是常妲沒太多顧慮。
常威的心頓時沉寂下來。
京城也有挖野菜的,但大多數都是歇在家裏的老人或者婦人孩子。
老人不多,要麽是挖不動,要麽就是沒老人。
前世,這裏和中原的付出最多。
特別是還要供應山南的平叛部隊,壓力如山。
晚餐是在調查廳的食堂吃的,如郝廳長所說,清茶淡飯。
除了一條魚和一個迴鍋肉,桌上看不到別的葷腥。
常威是個很挑嘴的人,幾乎可以說無肉不歡,但也可以是個很隨意的人,泡菜也能下飯。
這餐飯他吃的就很高興,和郝廳長邊吃邊聊,算是賓主俱歡。
在羊城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注意到飲食問題,公開場合裏,他哪怕再嘴饞,也會盡量的克製。
畢竟是困難時期。
今天郝廳長要是敢弄一桌雞鴨魚肉,他進門就會調頭迴去。
那不是招待,那是謀害。
在院子裏停好車,時間尚早,常威進屋拿了一件外套,從後院門出去,一個人隨意的走著,常妲努了努嘴,杜野頓時明白,默默的跟在常威身後。
此時的川都還不是後世的西南國際大都市,除了主街之外,大多數的小巷幽深安靜,隻有兩邊的人家會有昏黃的燈光亮著,偶爾有人語聲從門窗縫隙裏傳出來,狗子在院子裏叫,貓咪從巷子的陰影裏悠閑地走出來。
這樣的場景看不到什麽歲月靜好。
那盞盞燈火,與無邊漆黑的夜相比,仿佛隨時要被吞滅。
這些燈火擠在一起,更似相互取暖,保持在風中不滅。
沿著街邊的燈火朝北走,不知不覺到了南江邊。
一處碼頭邊,不少漢子肩頭扛著扁擔,上麵係了一捆麻繩,聚攏在一起抽著旱煙等活。
五月的天氣,夜晚還帶著寒意,可這些人身上大多數隻有一件單衣,肩膀的位置縫縫補補,不知道墊了多少層。
大概是本地人的樂觀心態,即便肉眼可見的生活艱苦,卻依然笑嗬嗬的,還有人圍在一起打一種長條形的紙牌。
常威沒有停留,順著河堤一路溜達著。
川都的內澇嚴重,這地方早年間沒人敢住,怕江水淹上來,現在沒人重視,堤壩也修得一般。
街道邊有一座孤零零的老屋,它仿佛被時間遺忘,靜靜地佇立在那裏。
門前用小黃竹紮了籬笆,院子幹淨不見雜草,連粗石磨和青石門檻都看不到苔蘚。
街道對麵的燈火照映過來,門前的石階上,一位老人靜靜的坐著,仰著頭看向天空,在他身邊是一根磨的發亮的拐杖。
“這位大爺姓魏。”杜野看常威停留良久,輕手輕腳走過來,小聲道:“今年六十五了,是位孤寡。”
常威收迴目光,拿出煙點燃一支,“你怎麽會認識他?”
“是常妲認識。”杜野接過煙解釋著,見常威好奇,便繼續道:“魏大爺經常去菜場撿爛菜葉,常妲買菜的時候見過幾次,她經常會過來送點吃的。”
常威點點頭,大姐能做出這種事他絲毫不奇怪,他看著老人道:“六十五,還是孤寡,沒人管嗎?”
杜野重重的歎了口氣,“聽說以前街道管的,不過今年開始糧食緊張,能分配給他的也少了很多。”
“他沒結過婚?”常威看著小院的整潔,不覺得這是個老單身漢的生活狀態。
“老伴前些年病死了。”杜野小心翼翼的看著常威的臉色,抿了抿嘴唇,輕聲道:“他還有四個兒子,出川抗日,全部戰死了。”
常威心悸了下。
他的腦子裏一直迴蕩著兩個字:川軍。
“他老伴不識字,抗戰勝利後人家來送陣亡通知書,魏大爺不敢告訴老伴,就說是兒子寫的信,戰爭勝利了,要迴來了,老伴就天天坐在石階上等,最終也沒等到。”
常威的心沉了下去。
真不知道老人是怎麽扛過這些歲月的。
他的生活,就像這老屋一樣,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和無盡的孤寂。
“小鬼子沒打到川省,但是這裏的犧牲也很慘烈,據說打完仗後,幾乎家家戴孝。”杜野喟歎著,這是他來川省前不知道的事情。
沒想到這裏才是抗日付出最多的地方之一。
他在調查廳裏查到了相關的數據。
川省征工在340萬人以上,抗倭戰爭中國家總計支出億元,川省就負擔了約4400億元。
川省出糧也最多,僅1941年至1945年,共征收稻穀8228.6萬市石,占全國征收稻穀總量的38.75%、稻麥總量的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