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刻,京城早早已經天色大亮,帶著期盼,常威同誌終於踏上返鄉的大鼻子公交車。
交通不便的年代,歸程漫漫。
好在這裏是京城,全國都在支援建設,他可以去西直門坐火車,也可以在德勝門坐公交。
45路車從德勝門公交車站出發,終點就在昌平,常威買了票,六毛五分錢,大鐵殼公交車帶著“咣當”聲緩緩出站。
發動機蓋傳遞著噪音和熱氣,配上車窗外炙熱的陽光,車廂內如同一個鐵皮罐頭在烤箱裏嗡嗡作響。
低矮的土屋錯落在田野上,清瘦的農民提著鐵鍬鋤頭、挑著擔子在田埂上穿梭,村口的道路邊還有民兵窩棚,持槍的民兵來迴巡視。
幾乎看不見機械化,甚至牛馬都很少,一路行駛,他隻見到兩輛驢車。
等到了昌平,他整個人都要散架。
下了車,出昌平縣城向東北走,繞過十三陵水庫,他的老家就在這裏。
村子以前叫什麽名字已經無從考證,解放後這裏叫做長勝村,現在叫長勝大隊。
山腳下的道路蜿蜒,把一片片農田切割成碎塊,這些田地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宛如大自然的傑作。
被太陽暴曬之後,山路上溫度驚人的高,甚至可以看到明顯升騰的空氣,就連在路旁的雜草也顯得沒精打采。
路上石子細碎,泥土曬成幹塊,踩上去哢擦哢擦的響。
每一個村口必然有這麽一塊地方,或是大樹,或是小橋,或是空地,是村民們閑暇娛樂,交流情報的重要場所。
“大孫子。”
剛到村口,坐在樹下納鞋底的奶奶一眼看見,激動的喊了出來,迤邐出長長的尾音。
“奶奶。”
見躲不過去,常威隻能走到樹下,一一向小腳偵稽隊的老太太們問好。
“二姑奶奶好!”
“三大媽好!”
“七太奶奶好!”
“......您好!”
最後這個真沒記住。
奶奶摘下頂針,把針紮在鞋底上,往腰側一插,攙著常威就往家裏走。
山腳下的三合院,坐在院子裏碾草藥的老頭透過門朝外看了一眼,欣喜的站起來,“大孫迴來啦?”
這是常威的爺爺。
常爹和常爺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勤勞,堅強,無私,但也隻有如此,其他的都是差異。
常爹不是軍事主官,他走的政工路線,所以為人寬厚,有擔當且頭鐵。
常爺爺不同,他大概有些像《大宅門》裏的白七爺,因為是幼子,自小就偷雞摸狗,上房揭瓦,可謂無惡不作,長大後學了醫慢慢穩住性子,但依然是個混不吝,偽軍拿槍頂著都不肯彎腰的人。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常威類祖不類父。
被兩老一左一右挽著進正房,常威先去東屋給老太太請安。
見是他來,老太太急忙從炕上起身,歡喜的拉到身邊,“哎喲,你可算迴來啦。”
常威笑嗬嗬的躬身從地上拿起布鞋給老太太套上,嘴裏甜著,“老祖,我可想您啦。”
老太太就笑,“想我也不來看我。”
常威把鞋跟拔上,扶著老太太下地,“我上班呢,隻有今天才得了空,過了晌午還得迴去。”
常爺爺在一旁奇怪道:“上班?你怎麽就上班了呢?”
常威從挎包裏拿出報紙遞過去,“爺爺,我上了報紙,公安局特招,不用再多讀一年書。”
老頭急忙翻開來找到常威的照片,粗略看過一遍後遞給老太太道:“娘,是您的曾孫子。”
常家世代行醫,老太太今年八十有四,依然眼明耳聰,摸著報紙上常威的照片,又抬頭看看常威,笑的露出幾顆大牙。
常奶奶端了碗水進來讓常威解渴,等老太太看過後才急切的接了報紙,文字太小她看不清楚,隻能看著照片過癮,過了好一會才塞到常威手裏:“乖孫,讀給奶奶和老祖聽聽,報紙上都是怎麽說的?”
常威哪裏肯,他還是要點臉的。
扭捏著就是不答應。
常爺爺見狀出了門,過來會一個幹瘦的少女興衝衝跑進屋,她走的很急,結成了辮子的一叢長發在她身後跳躍著,到了常威身前脆脆聲喊道:“大哥!”
“大妮。”常威高興應著,從挎包裏拿出一大把糖。
常妮歡歡喜喜的接過去,聽見爺爺催促,她連忙拿過奶奶手裏的報紙,聲音變得急切甚至驚駭,“大哥,你真的上報紙啦?”
彩衣娛親。
常威沒有彩衣,他隻有一張黑白的照片,卻給三位老人帶來莫大的欣喜。
聽著小姑娘抑揚頓挫的讀報聲,常威現在就想在地上摳出一套別墅。
讀完報紙,常妮眼神撲閃道:“大哥,你這段話說的真好。”
好吧,常威也覺得這段話抄......說的挺好的!
他不想再談論報紙的事情,岔開話題道:“大妮入秋該讀初中了吧?”
常妮把報紙小心疊好放入櫃子裏,點點頭道:“嗯,要去縣城裏讀。”
常威道:“那不得走六七裏路?”
常爺爺在一旁道:“這點子路算什麽,一會就走到了。”
常妮也沒覺得有什麽,給奶奶和老祖剝了顆奶糖,見爺爺不吃,自己吃了顆,坐在炕梢樂滋滋的笑,小腿磕著炕輕輕晃蕩著。
“二嬸呢?”
“上工呢,中午才迴來。”
因為上個月才迴來過,自然不需要太多寒暄,一家人坐在炕沿聊著家常,說了會話常威才想起來,“爺爺,我拎迴來的袋子呢?”
常爺爺出屋拿過來,“你帶的什麽這麽沉?。”
常威接過來打開道:“這裏有五斤麵粉,五斤大米,三斤羊排,兩丈布料,還有個一條煙兩瓶酒。”
三四十斤重,幸好是進村前才從空間拿出來。
常奶奶不高興,拉著臉道:“你們自己留著啊,村裏什麽沒有,還要你們帶吃的用的來?”
常威笑著歪到奶奶身邊道:“家裏多著呢,我現在上班一個月有五十塊錢,我還能釣魚賣錢,大姐現在搬迴來住在我們前院裏,也挨著近,家裏日子好著呢。”
三個老人不信,個把月的時間哪裏來的這般大變化。
常威就慢慢的,細細的,把這個月發生的事情說了遍。
聽到常妲在白家受的欺負,三個老人就罵娘。
說起常威揍白家老二,三個老人就叫好。
後來分房子,找工作,老人聽了更是把常威誇的天上有,地下無。
說完自家的情況,常威問道:“現在村裏怎麽樣?還是大鍋飯嗎?”
奶奶就說:“吃的好,天天白麵饅頭,麵條,有時候麵裏還有肉。”
隻有常爺爺麵色憂慮著,“天天這麽吃,早晚要出事啊!”
常威很佩服老頭的生存智慧。
大鍋飯到今年冬天就會辦不下去,堅持過了年,大鍋飯解散,各家又重新開始吃自己的。
結果,鍋沒了!
交通不便的年代,歸程漫漫。
好在這裏是京城,全國都在支援建設,他可以去西直門坐火車,也可以在德勝門坐公交。
45路車從德勝門公交車站出發,終點就在昌平,常威買了票,六毛五分錢,大鐵殼公交車帶著“咣當”聲緩緩出站。
發動機蓋傳遞著噪音和熱氣,配上車窗外炙熱的陽光,車廂內如同一個鐵皮罐頭在烤箱裏嗡嗡作響。
低矮的土屋錯落在田野上,清瘦的農民提著鐵鍬鋤頭、挑著擔子在田埂上穿梭,村口的道路邊還有民兵窩棚,持槍的民兵來迴巡視。
幾乎看不見機械化,甚至牛馬都很少,一路行駛,他隻見到兩輛驢車。
等到了昌平,他整個人都要散架。
下了車,出昌平縣城向東北走,繞過十三陵水庫,他的老家就在這裏。
村子以前叫什麽名字已經無從考證,解放後這裏叫做長勝村,現在叫長勝大隊。
山腳下的道路蜿蜒,把一片片農田切割成碎塊,這些田地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宛如大自然的傑作。
被太陽暴曬之後,山路上溫度驚人的高,甚至可以看到明顯升騰的空氣,就連在路旁的雜草也顯得沒精打采。
路上石子細碎,泥土曬成幹塊,踩上去哢擦哢擦的響。
每一個村口必然有這麽一塊地方,或是大樹,或是小橋,或是空地,是村民們閑暇娛樂,交流情報的重要場所。
“大孫子。”
剛到村口,坐在樹下納鞋底的奶奶一眼看見,激動的喊了出來,迤邐出長長的尾音。
“奶奶。”
見躲不過去,常威隻能走到樹下,一一向小腳偵稽隊的老太太們問好。
“二姑奶奶好!”
“三大媽好!”
“七太奶奶好!”
“......您好!”
最後這個真沒記住。
奶奶摘下頂針,把針紮在鞋底上,往腰側一插,攙著常威就往家裏走。
山腳下的三合院,坐在院子裏碾草藥的老頭透過門朝外看了一眼,欣喜的站起來,“大孫迴來啦?”
這是常威的爺爺。
常爹和常爺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勤勞,堅強,無私,但也隻有如此,其他的都是差異。
常爹不是軍事主官,他走的政工路線,所以為人寬厚,有擔當且頭鐵。
常爺爺不同,他大概有些像《大宅門》裏的白七爺,因為是幼子,自小就偷雞摸狗,上房揭瓦,可謂無惡不作,長大後學了醫慢慢穩住性子,但依然是個混不吝,偽軍拿槍頂著都不肯彎腰的人。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常威類祖不類父。
被兩老一左一右挽著進正房,常威先去東屋給老太太請安。
見是他來,老太太急忙從炕上起身,歡喜的拉到身邊,“哎喲,你可算迴來啦。”
常威笑嗬嗬的躬身從地上拿起布鞋給老太太套上,嘴裏甜著,“老祖,我可想您啦。”
老太太就笑,“想我也不來看我。”
常威把鞋跟拔上,扶著老太太下地,“我上班呢,隻有今天才得了空,過了晌午還得迴去。”
常爺爺在一旁奇怪道:“上班?你怎麽就上班了呢?”
常威從挎包裏拿出報紙遞過去,“爺爺,我上了報紙,公安局特招,不用再多讀一年書。”
老頭急忙翻開來找到常威的照片,粗略看過一遍後遞給老太太道:“娘,是您的曾孫子。”
常家世代行醫,老太太今年八十有四,依然眼明耳聰,摸著報紙上常威的照片,又抬頭看看常威,笑的露出幾顆大牙。
常奶奶端了碗水進來讓常威解渴,等老太太看過後才急切的接了報紙,文字太小她看不清楚,隻能看著照片過癮,過了好一會才塞到常威手裏:“乖孫,讀給奶奶和老祖聽聽,報紙上都是怎麽說的?”
常威哪裏肯,他還是要點臉的。
扭捏著就是不答應。
常爺爺見狀出了門,過來會一個幹瘦的少女興衝衝跑進屋,她走的很急,結成了辮子的一叢長發在她身後跳躍著,到了常威身前脆脆聲喊道:“大哥!”
“大妮。”常威高興應著,從挎包裏拿出一大把糖。
常妮歡歡喜喜的接過去,聽見爺爺催促,她連忙拿過奶奶手裏的報紙,聲音變得急切甚至驚駭,“大哥,你真的上報紙啦?”
彩衣娛親。
常威沒有彩衣,他隻有一張黑白的照片,卻給三位老人帶來莫大的欣喜。
聽著小姑娘抑揚頓挫的讀報聲,常威現在就想在地上摳出一套別墅。
讀完報紙,常妮眼神撲閃道:“大哥,你這段話說的真好。”
好吧,常威也覺得這段話抄......說的挺好的!
他不想再談論報紙的事情,岔開話題道:“大妮入秋該讀初中了吧?”
常妮把報紙小心疊好放入櫃子裏,點點頭道:“嗯,要去縣城裏讀。”
常威道:“那不得走六七裏路?”
常爺爺在一旁道:“這點子路算什麽,一會就走到了。”
常妮也沒覺得有什麽,給奶奶和老祖剝了顆奶糖,見爺爺不吃,自己吃了顆,坐在炕梢樂滋滋的笑,小腿磕著炕輕輕晃蕩著。
“二嬸呢?”
“上工呢,中午才迴來。”
因為上個月才迴來過,自然不需要太多寒暄,一家人坐在炕沿聊著家常,說了會話常威才想起來,“爺爺,我拎迴來的袋子呢?”
常爺爺出屋拿過來,“你帶的什麽這麽沉?。”
常威接過來打開道:“這裏有五斤麵粉,五斤大米,三斤羊排,兩丈布料,還有個一條煙兩瓶酒。”
三四十斤重,幸好是進村前才從空間拿出來。
常奶奶不高興,拉著臉道:“你們自己留著啊,村裏什麽沒有,還要你們帶吃的用的來?”
常威笑著歪到奶奶身邊道:“家裏多著呢,我現在上班一個月有五十塊錢,我還能釣魚賣錢,大姐現在搬迴來住在我們前院裏,也挨著近,家裏日子好著呢。”
三個老人不信,個把月的時間哪裏來的這般大變化。
常威就慢慢的,細細的,把這個月發生的事情說了遍。
聽到常妲在白家受的欺負,三個老人就罵娘。
說起常威揍白家老二,三個老人就叫好。
後來分房子,找工作,老人聽了更是把常威誇的天上有,地下無。
說完自家的情況,常威問道:“現在村裏怎麽樣?還是大鍋飯嗎?”
奶奶就說:“吃的好,天天白麵饅頭,麵條,有時候麵裏還有肉。”
隻有常爺爺麵色憂慮著,“天天這麽吃,早晚要出事啊!”
常威很佩服老頭的生存智慧。
大鍋飯到今年冬天就會辦不下去,堅持過了年,大鍋飯解散,各家又重新開始吃自己的。
結果,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