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一石二鳥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若非青州一事和河北諸郡各懷心事,夏侯獻大可不用這麽保守,直接揮師北進,坐鎮信都。
如此做法,可縮短軍令的傳遞時間,避免時間差帶來的指揮失誤。
然而目前迫於形勢,坐鎮鄴城也是無奈之舉。
“各地軍報勞士季費心,若非大戰略部署,讓各位將軍自決。”
“唯。”
鍾會轉身,走至府堂門口卻是和兩位公子打了個照麵。
“鍾祭酒。”
夏侯淼和張華淺淺一拜,鍾會點頭示意,隨即離去。
“大人。”
“姨夫。”
二子拜禮後落座。
夏侯獻目光一掃,微微示意,卻是又看起了書冊。
夏侯淼佩服阿父的鎮定自若,如今河北亂成了一團糟,阿父竟還如此從容。
想來,若是森弟在此,早就嚷嚷著北上了。
不多時,夏侯獻放下冊子看向自己的長子,他沒問河北戰事,反而是問起青州之亂。
“文浩,現如今青州叛軍已攻下高唐縣,可卻止步不前,明明大河對岸的平原縣近在咫尺....你覺得賊軍這是何意?”
夏侯淼正襟危坐,麵對阿父的考教,他似乎早有準備:
“兒以為,叛軍是在等待北麵的戰報。”
“青州叛軍孤軍進入冀州地界,前方麵對的盡是重鎮,若不能與幽州軍相互策應,是萬不敢獨自推進的。”
“高唐縣依大河而建於河南,有天然的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故而止步不前。”
夏侯獻麵色如常,並未表現出太多情緒。
而此時,一旁的張華亦是開口:“或許青州軍還在等清河郡的態度。”
“此話怎講?”夏侯獻問。
張華緩緩道:“清河太守呂昭曾以諸多借口延緩出兵,而他曾任冀州刺史時與毋丘儉頗有交情。另外,此前被鄧將軍取代了位子,或許還會因此心存芥蒂。”
這時,夏侯淼忽然說道:“大人,兒有一計,可試探呂昭心意。”
夏侯獻投去目光,“何計?”
“可與呂昭修書一封,告訴他羊太守正在前往清河的路上,叫他與其和軍一處,東征高唐。”
“之後再派人去清河、平原二郡散布消息,稱常山失守,幽州叛軍正一路南下,攻襲趙國、巨鹿。”
“如若呂昭真的與孫毓暗通款曲,得知消息或許會邀請青州叛軍進入清河,阻擋羊太守東進。”
“而孫毓得知幽州軍大勝的消息後,便也有了西進清河的勇氣。”
夏侯獻點點頭,此計一石二鳥實乃良策。
並且這並非是信口開河,因為青州叛軍與幽州叛軍之間隔著重重諸郡,這些郡都還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故而他們的消息是相對閉塞的。
但此時又麵臨一個問題,既然消息閉塞,那常山的情報如何能傳至高唐?
孫毓等人又如何辨別情報的真偽?
夏侯獻隨即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兒子,夏侯淼明顯一愣,發現自己考慮欠妥。
但畢竟能想出這樣的計策已是不易,夏侯獻不吝褒獎一句,並為此計做了補充:
“屆時我與羊叔子書信一封,交他安排一人,假意背叛。”
夏侯淼恍然,如今叛軍打著勤王的旗號,自家人裏出個心向齊王的叛徒太正常不過了,反而可信度會更高。
“大人,兒受教了。”
夏侯淼順著思路繼續說:
“站在呂昭的角度來看,無論他是否與叛軍勾結,他都不會輕動,所以我們隻要看孫毓的動向,便可窺得究竟。”
“如若孫毓依舊止步不前,那說明呂昭忠於朝廷,或者說隻是條件沒談攏。”
“但不管怎麽樣,隻要羊太守進駐清河,高唐叛軍便不足為懼了,屆時兗州的州刺史、徐州的胡刺史兵馬一到,三麵合圍,孫毓便是甕中之鱉。”
聽著二人討論軍略,張華自愧不如。
他雖也習過兵事,但隻能說是略懂而已,或許在大層麵上,他可根據各方形勢來判斷得失,但在細節上的運作卻非他所長。
但人總是會成長,他認為自己常來聽策,日後定然也會有所長進!
父子二人聊完了軍事,夏侯獻命自己的長子前去和鍾會對接細節,盡快把此計落實下去。
待夏侯淼走後,堂內隻剩下張華一人。
張華目前已經出仕,任著作郎,隸屬於中書省。
著作郎的主要職能便是編修國史。
而編修的第一要務,便是記錄。
在得到夏侯獻的允許後,他便拿來紙筆開始書寫起來。
他的記憶力很好,隻是簡單迴想了一番便在紙上將方才父子二人的對話寫下,很快便躍然紙上。
“茂先,若此役平叛成功,一般會如何記錄?”夏侯獻隨口一問。
張華另拿出了一張紙,聽得此言,筆尖懸空,對答道:“如若戰事順利,或許隻此一句便可記錄。”
“正元元年,六月,征北將軍儉聚幽州之眾作亂,青州刺史毓亦反,獻滅之。”
聞言,夏侯獻若有所思。
他一時間覺得,史書中簡簡單單的一段話,其實都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故事。
就比如史書中的一句:“歲大饑,人相食。”
真處這樣的時代,才能知道這六個字是多麽的心酸。
夏侯獻簡單收拾好心情,不去想這些糟心事,見張華仍在奮筆疾書,不由得好奇一問:“茂先,我可一觀嗎?”
張華微微一笑,禮貌地迴道:“丞相雄才大略,我就算是想寫您的壞話也不可能無中生有啊。”
麵對這句高情商的迴答,夏侯獻不再堅持。
怎麽寫都無所謂了,如果他成功了,自然有人會他粉飾。
如果失敗了,則免不了口誅筆伐。
甚至後代的作為都會影響父輩的評價,想東晉桓溫一世英雄,為了晉國內部穩定,到死都沒選擇踏出那一步。
怎奈桓玄的失敗,卻給桓溫添上了不少本不屬於他的汙點。
所以夏侯獻並不在乎這些。
他覺得,未來史書上能有他獨開的本紀足矣。
比如,“世祖神武帝,沛國譙人也,姓夏侯,諱獻,字奉明,魏大將軍夏侯惇之孫,武帝之外孫,征西大將軍夏侯楙之子也.......”
又或者,“太祖武皇帝..........”
如此做法,可縮短軍令的傳遞時間,避免時間差帶來的指揮失誤。
然而目前迫於形勢,坐鎮鄴城也是無奈之舉。
“各地軍報勞士季費心,若非大戰略部署,讓各位將軍自決。”
“唯。”
鍾會轉身,走至府堂門口卻是和兩位公子打了個照麵。
“鍾祭酒。”
夏侯淼和張華淺淺一拜,鍾會點頭示意,隨即離去。
“大人。”
“姨夫。”
二子拜禮後落座。
夏侯獻目光一掃,微微示意,卻是又看起了書冊。
夏侯淼佩服阿父的鎮定自若,如今河北亂成了一團糟,阿父竟還如此從容。
想來,若是森弟在此,早就嚷嚷著北上了。
不多時,夏侯獻放下冊子看向自己的長子,他沒問河北戰事,反而是問起青州之亂。
“文浩,現如今青州叛軍已攻下高唐縣,可卻止步不前,明明大河對岸的平原縣近在咫尺....你覺得賊軍這是何意?”
夏侯淼正襟危坐,麵對阿父的考教,他似乎早有準備:
“兒以為,叛軍是在等待北麵的戰報。”
“青州叛軍孤軍進入冀州地界,前方麵對的盡是重鎮,若不能與幽州軍相互策應,是萬不敢獨自推進的。”
“高唐縣依大河而建於河南,有天然的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故而止步不前。”
夏侯獻麵色如常,並未表現出太多情緒。
而此時,一旁的張華亦是開口:“或許青州軍還在等清河郡的態度。”
“此話怎講?”夏侯獻問。
張華緩緩道:“清河太守呂昭曾以諸多借口延緩出兵,而他曾任冀州刺史時與毋丘儉頗有交情。另外,此前被鄧將軍取代了位子,或許還會因此心存芥蒂。”
這時,夏侯淼忽然說道:“大人,兒有一計,可試探呂昭心意。”
夏侯獻投去目光,“何計?”
“可與呂昭修書一封,告訴他羊太守正在前往清河的路上,叫他與其和軍一處,東征高唐。”
“之後再派人去清河、平原二郡散布消息,稱常山失守,幽州叛軍正一路南下,攻襲趙國、巨鹿。”
“如若呂昭真的與孫毓暗通款曲,得知消息或許會邀請青州叛軍進入清河,阻擋羊太守東進。”
“而孫毓得知幽州軍大勝的消息後,便也有了西進清河的勇氣。”
夏侯獻點點頭,此計一石二鳥實乃良策。
並且這並非是信口開河,因為青州叛軍與幽州叛軍之間隔著重重諸郡,這些郡都還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故而他們的消息是相對閉塞的。
但此時又麵臨一個問題,既然消息閉塞,那常山的情報如何能傳至高唐?
孫毓等人又如何辨別情報的真偽?
夏侯獻隨即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兒子,夏侯淼明顯一愣,發現自己考慮欠妥。
但畢竟能想出這樣的計策已是不易,夏侯獻不吝褒獎一句,並為此計做了補充:
“屆時我與羊叔子書信一封,交他安排一人,假意背叛。”
夏侯淼恍然,如今叛軍打著勤王的旗號,自家人裏出個心向齊王的叛徒太正常不過了,反而可信度會更高。
“大人,兒受教了。”
夏侯淼順著思路繼續說:
“站在呂昭的角度來看,無論他是否與叛軍勾結,他都不會輕動,所以我們隻要看孫毓的動向,便可窺得究竟。”
“如若孫毓依舊止步不前,那說明呂昭忠於朝廷,或者說隻是條件沒談攏。”
“但不管怎麽樣,隻要羊太守進駐清河,高唐叛軍便不足為懼了,屆時兗州的州刺史、徐州的胡刺史兵馬一到,三麵合圍,孫毓便是甕中之鱉。”
聽著二人討論軍略,張華自愧不如。
他雖也習過兵事,但隻能說是略懂而已,或許在大層麵上,他可根據各方形勢來判斷得失,但在細節上的運作卻非他所長。
但人總是會成長,他認為自己常來聽策,日後定然也會有所長進!
父子二人聊完了軍事,夏侯獻命自己的長子前去和鍾會對接細節,盡快把此計落實下去。
待夏侯淼走後,堂內隻剩下張華一人。
張華目前已經出仕,任著作郎,隸屬於中書省。
著作郎的主要職能便是編修國史。
而編修的第一要務,便是記錄。
在得到夏侯獻的允許後,他便拿來紙筆開始書寫起來。
他的記憶力很好,隻是簡單迴想了一番便在紙上將方才父子二人的對話寫下,很快便躍然紙上。
“茂先,若此役平叛成功,一般會如何記錄?”夏侯獻隨口一問。
張華另拿出了一張紙,聽得此言,筆尖懸空,對答道:“如若戰事順利,或許隻此一句便可記錄。”
“正元元年,六月,征北將軍儉聚幽州之眾作亂,青州刺史毓亦反,獻滅之。”
聞言,夏侯獻若有所思。
他一時間覺得,史書中簡簡單單的一段話,其實都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故事。
就比如史書中的一句:“歲大饑,人相食。”
真處這樣的時代,才能知道這六個字是多麽的心酸。
夏侯獻簡單收拾好心情,不去想這些糟心事,見張華仍在奮筆疾書,不由得好奇一問:“茂先,我可一觀嗎?”
張華微微一笑,禮貌地迴道:“丞相雄才大略,我就算是想寫您的壞話也不可能無中生有啊。”
麵對這句高情商的迴答,夏侯獻不再堅持。
怎麽寫都無所謂了,如果他成功了,自然有人會他粉飾。
如果失敗了,則免不了口誅筆伐。
甚至後代的作為都會影響父輩的評價,想東晉桓溫一世英雄,為了晉國內部穩定,到死都沒選擇踏出那一步。
怎奈桓玄的失敗,卻給桓溫添上了不少本不屬於他的汙點。
所以夏侯獻並不在乎這些。
他覺得,未來史書上能有他獨開的本紀足矣。
比如,“世祖神武帝,沛國譙人也,姓夏侯,諱獻,字奉明,魏大將軍夏侯惇之孫,武帝之外孫,征西大將軍夏侯楙之子也.......”
又或者,“太祖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