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出錢出力、三皇伐明
北宋:我是金夏遼宋帝王終結者 作者:天下無二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落難之時的耶律延禧,譜擺的依然很大。
夾山捺缽地單於帳(移動皇宮)彩綢環繞、裝飾豪華,契丹人崇尚東方、左側。所以,皇帝的禦帳麵向東方。
“傳使者覲見!”
“嗻!”
老熟人趙良嗣,啊呸!本是燕地漢兒大族出身的馬植,“賣國求榮”投奔了大宋。
一手策劃和牽線搭橋,整出來個讓天祚帝恨之入骨的“海上之盟”。
這次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通過夏國國主聯絡上遼皇,一路艱辛抵達此地,十分的不易。
進入宛如殿堂的禦帳,高居禦榻的遼皇明年才到五十,已經是須發半白半灰,麵色也異樣的紅潤,顯得太刻意。
“大宋特使趙良嗣參見陛下!”
“哼!朕這個背盟棄義的小兄弟居然有臉派人來,是把你送來給朕泄憤的嗎?”
(宋遼之間,皇帝例序年齒、互稱兄弟,按照輩分也有稱叔侄的,今年趙佶今年四十二)
“殺了他!”“剁了這漢狗!”
一眾將官大唿小叫的裝模作樣,耶律延禧也不製止,反而冷眼盯著這個叛逆。
能混到今天,趙良嗣當然不缺“唾麵自幹”的麵皮,不但不驚,反而故作詫異狀。
“啊!陛下何出此言?大宋一直信守盟約,和大遼兄弟之國,豈能行人神共憤的背盟棄義之事?”
“哈哈哈哈!”
天祚帝被氣笑了,難道大宋先後出兵三十五萬,攻打燕京是假的嗎?睜著眼說瞎話?
“陛下可是指燕晉王篡位,吾皇派兵討逆之事?自始至終,大宋隻承認陛下才是大遼正統啊!”
“咳咳咳咳!”
一眾人掩飾性的幹咳,有些從燕京逃來投奔的將官,麵紅耳赤。
這事掰扯起來,還真不能說大宋背盟,畢竟大宋從來沒有承認耶律淳這個天錫帝。
擺上桌麵談,大遼還得捏著鼻子感謝趙佶。
“哼!這事先揭過不談,使者此行所為何事?”
“微臣所來隻是為官家送信,陛下一看便知”。
“呈上來!”
“嗻!”
耶律延禧打開一個不起眼的信封,展開信紙後眼神一凝,嚇!這個什麽瘦金體他一看就知道是趙佶親筆。
大體意思就是寒暄問候皇兄保重身體雲雲,特意解釋了所謂“海上之盟”是無稽之談;
之前兩伐燕京,也是為了弘揚正氣,不能讓野心家壞了兩國邦交,因為路途遙遠溝通不暢,千萬不要誤會雲雲。
然後趙佶筆鋒一轉,提到如今強占燕雲的明寇,跟大宋毫無關聯。
乃是仗著海上勢力頗雄,無緣無故侵略半島後,居然敢出兵燕京,趁著宋軍和偽天錫帝兩敗俱傷之時,火中取栗。
又窺探雲中之地,同樣趁著金遼大戰之際,僥幸偷襲傷了金主阿骨打,導致金主喪命。
金人悲痛之下,無心再戰,護著遺骸收兵迴程。
據悉,大明軍共計萬餘,甲胄堅實、火器犀利,大遼收複燕雲,對陣時萬萬小心。
大宋雖然愛好和平,但是為了正義,兄出兵之時,弟一定竭力在涿、易、雁門之地起重兵唿應。
另:籌措的軍資若幹已入夏境,不成敬意,望笑納!
“哈哈哈哈!”
耶律延禧忍不住興奮之情、從禦榻上起身大笑,這趙佶真是個妙人。
一番巧舌如簧掩蓋了背棄《澶淵之盟》之實、否認了《海上之盟》這個天下皆知的事。
他還隻能捏著鼻子認了,不然呢?
畢竟所謂的軍資,其實就是兩年的歲幣,一次性送來價值百萬貫的銀兩和絹布。
這讓捉襟見肘、擺著空架子的耶律延禧,腰包一下子就鼓了起來。
有錢,還怕在大漠上招不到兵?
有兵在手,還怕奪不迴屬於自己的一切?
就不信了!
……
“宋、遼、夏”於二月二十二,在夏國興慶府(都城)達成三國同盟,史稱“三皇伐明”。
相約三月十八,從武州、雲州、雁門關、涿州、易州五地同時進兵。
遼皇親自領兵五萬從西北方向強攻武州府;夏皇出兵五萬過黃河,抵達雲內州,從西麵攻打雲州大同府;
(耶律延禧答應李乾順,事成之後,雲州關外的雲內州、金州、肅州等,距離黃河邊五百裏之地皆劃給夏國)
至於宋皇所謂雁門關、涿州、易州三地,各出兵五萬攻城,天祚帝也就聽聽而已。
就大宋那些廢物兵,嗬忒!
反而是西夏的李乾順很高興,沒少奉承宋使,對西夏來說,無所謂大宋出不出兵,做個姿態就行。
隻要在他主力盡出之後,大宋別在西北邊境搞事,這就已經讓他心滿意足了。
其實官家趙佶和宰相王黼,兩人打的也就是這個主意。
出兵?從哪兒出?人家不來攻宋,就已經直唿僥幸了。
現在整個邊境,真正能裝個樣子的,就隻有童貫自己的“親軍”五千勝捷軍甲騎。
皆為身材魁梧、個個身高力大,“武騎超絕”,反正賣相挺威武的。
據說是從十萬禁軍中挑選的精銳,具體戰力如何、無人知曉。
反正沒看上過陣,因此也幸運的甲胄齊全,刀槍弓弩齊備,如果沒有這支親軍在手,童貫早就逃離雄州城了。
所以別看大宋包攬了雁門關和涿、易二州,信誓旦旦出兵十五萬,其實壓根就沒打算動一兵一卒。
隻是下了道諭旨,讓西北和西夏對峙防備的 秦鳳、鄜延、涇原、環慶四路,不得無事生非、襲擾他國,否則立斬不饒。
和遼國接壤的河東路、河北路,隻是讓守臣整軍、緊守城寨,不得主動越境。
這一趟大宋可是花了錢的,老子錢都花了,看看戲,腫麽啦?腫麽啦?
好吧!這就很大宋!有錢任性、不服不行!
……
為啥不簽完協議就動兵呢?沒法子,各家都要忙二月的春耕。
就連草原上也要忙著春季牛馬羊的繁衍,不然到秋天就隻能吃土了。
農業社會,“一年之計在於春”可不是說說而已。
事關重大,所以古代征伐曆來都是秋冬季用兵,很少趕在春季或炎熱的夏季。
大明燕雲之地、半島之地同樣也是忙著春耕。
除了野戰軍和守備軍不動,軍工部門不動,原本半脫產的衛所骨幹民兵,都暫停訓練下了地。
如今大明治下,沒有什麽知州、知縣之類,普通農家都是某某小隊,上麵是百戶所,再上麵就是千戶所,以及各地的某某衛。
地都分了,其實還是原來佃租的地,不過主家變成大明而已。
種唄?不然呢?
……
夾山捺缽地單於帳(移動皇宮)彩綢環繞、裝飾豪華,契丹人崇尚東方、左側。所以,皇帝的禦帳麵向東方。
“傳使者覲見!”
“嗻!”
老熟人趙良嗣,啊呸!本是燕地漢兒大族出身的馬植,“賣國求榮”投奔了大宋。
一手策劃和牽線搭橋,整出來個讓天祚帝恨之入骨的“海上之盟”。
這次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通過夏國國主聯絡上遼皇,一路艱辛抵達此地,十分的不易。
進入宛如殿堂的禦帳,高居禦榻的遼皇明年才到五十,已經是須發半白半灰,麵色也異樣的紅潤,顯得太刻意。
“大宋特使趙良嗣參見陛下!”
“哼!朕這個背盟棄義的小兄弟居然有臉派人來,是把你送來給朕泄憤的嗎?”
(宋遼之間,皇帝例序年齒、互稱兄弟,按照輩分也有稱叔侄的,今年趙佶今年四十二)
“殺了他!”“剁了這漢狗!”
一眾將官大唿小叫的裝模作樣,耶律延禧也不製止,反而冷眼盯著這個叛逆。
能混到今天,趙良嗣當然不缺“唾麵自幹”的麵皮,不但不驚,反而故作詫異狀。
“啊!陛下何出此言?大宋一直信守盟約,和大遼兄弟之國,豈能行人神共憤的背盟棄義之事?”
“哈哈哈哈!”
天祚帝被氣笑了,難道大宋先後出兵三十五萬,攻打燕京是假的嗎?睜著眼說瞎話?
“陛下可是指燕晉王篡位,吾皇派兵討逆之事?自始至終,大宋隻承認陛下才是大遼正統啊!”
“咳咳咳咳!”
一眾人掩飾性的幹咳,有些從燕京逃來投奔的將官,麵紅耳赤。
這事掰扯起來,還真不能說大宋背盟,畢竟大宋從來沒有承認耶律淳這個天錫帝。
擺上桌麵談,大遼還得捏著鼻子感謝趙佶。
“哼!這事先揭過不談,使者此行所為何事?”
“微臣所來隻是為官家送信,陛下一看便知”。
“呈上來!”
“嗻!”
耶律延禧打開一個不起眼的信封,展開信紙後眼神一凝,嚇!這個什麽瘦金體他一看就知道是趙佶親筆。
大體意思就是寒暄問候皇兄保重身體雲雲,特意解釋了所謂“海上之盟”是無稽之談;
之前兩伐燕京,也是為了弘揚正氣,不能讓野心家壞了兩國邦交,因為路途遙遠溝通不暢,千萬不要誤會雲雲。
然後趙佶筆鋒一轉,提到如今強占燕雲的明寇,跟大宋毫無關聯。
乃是仗著海上勢力頗雄,無緣無故侵略半島後,居然敢出兵燕京,趁著宋軍和偽天錫帝兩敗俱傷之時,火中取栗。
又窺探雲中之地,同樣趁著金遼大戰之際,僥幸偷襲傷了金主阿骨打,導致金主喪命。
金人悲痛之下,無心再戰,護著遺骸收兵迴程。
據悉,大明軍共計萬餘,甲胄堅實、火器犀利,大遼收複燕雲,對陣時萬萬小心。
大宋雖然愛好和平,但是為了正義,兄出兵之時,弟一定竭力在涿、易、雁門之地起重兵唿應。
另:籌措的軍資若幹已入夏境,不成敬意,望笑納!
“哈哈哈哈!”
耶律延禧忍不住興奮之情、從禦榻上起身大笑,這趙佶真是個妙人。
一番巧舌如簧掩蓋了背棄《澶淵之盟》之實、否認了《海上之盟》這個天下皆知的事。
他還隻能捏著鼻子認了,不然呢?
畢竟所謂的軍資,其實就是兩年的歲幣,一次性送來價值百萬貫的銀兩和絹布。
這讓捉襟見肘、擺著空架子的耶律延禧,腰包一下子就鼓了起來。
有錢,還怕在大漠上招不到兵?
有兵在手,還怕奪不迴屬於自己的一切?
就不信了!
……
“宋、遼、夏”於二月二十二,在夏國興慶府(都城)達成三國同盟,史稱“三皇伐明”。
相約三月十八,從武州、雲州、雁門關、涿州、易州五地同時進兵。
遼皇親自領兵五萬從西北方向強攻武州府;夏皇出兵五萬過黃河,抵達雲內州,從西麵攻打雲州大同府;
(耶律延禧答應李乾順,事成之後,雲州關外的雲內州、金州、肅州等,距離黃河邊五百裏之地皆劃給夏國)
至於宋皇所謂雁門關、涿州、易州三地,各出兵五萬攻城,天祚帝也就聽聽而已。
就大宋那些廢物兵,嗬忒!
反而是西夏的李乾順很高興,沒少奉承宋使,對西夏來說,無所謂大宋出不出兵,做個姿態就行。
隻要在他主力盡出之後,大宋別在西北邊境搞事,這就已經讓他心滿意足了。
其實官家趙佶和宰相王黼,兩人打的也就是這個主意。
出兵?從哪兒出?人家不來攻宋,就已經直唿僥幸了。
現在整個邊境,真正能裝個樣子的,就隻有童貫自己的“親軍”五千勝捷軍甲騎。
皆為身材魁梧、個個身高力大,“武騎超絕”,反正賣相挺威武的。
據說是從十萬禁軍中挑選的精銳,具體戰力如何、無人知曉。
反正沒看上過陣,因此也幸運的甲胄齊全,刀槍弓弩齊備,如果沒有這支親軍在手,童貫早就逃離雄州城了。
所以別看大宋包攬了雁門關和涿、易二州,信誓旦旦出兵十五萬,其實壓根就沒打算動一兵一卒。
隻是下了道諭旨,讓西北和西夏對峙防備的 秦鳳、鄜延、涇原、環慶四路,不得無事生非、襲擾他國,否則立斬不饒。
和遼國接壤的河東路、河北路,隻是讓守臣整軍、緊守城寨,不得主動越境。
這一趟大宋可是花了錢的,老子錢都花了,看看戲,腫麽啦?腫麽啦?
好吧!這就很大宋!有錢任性、不服不行!
……
為啥不簽完協議就動兵呢?沒法子,各家都要忙二月的春耕。
就連草原上也要忙著春季牛馬羊的繁衍,不然到秋天就隻能吃土了。
農業社會,“一年之計在於春”可不是說說而已。
事關重大,所以古代征伐曆來都是秋冬季用兵,很少趕在春季或炎熱的夏季。
大明燕雲之地、半島之地同樣也是忙著春耕。
除了野戰軍和守備軍不動,軍工部門不動,原本半脫產的衛所骨幹民兵,都暫停訓練下了地。
如今大明治下,沒有什麽知州、知縣之類,普通農家都是某某小隊,上麵是百戶所,再上麵就是千戶所,以及各地的某某衛。
地都分了,其實還是原來佃租的地,不過主家變成大明而已。
種唄?不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