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本營的瑣事
北宋:我是金夏遼宋帝王終結者 作者:天下無二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易大哥秦容帶著幾個徒弟,也是他小隊的骨幹,正在小院忙著打鐵,順便看家。
徐大海、崔辛成帶著他們的兩支小隊,駕著“連島號”雙桅海船,販鹽到高麗還沒迴來。
辛辛苦苦攢了幾個月,又打造出十一支火繩槍,加上朋哥自己那支共計十二支。
徐大海他們帶上四支防身,其他八支今天一起拉出來,讓徒弟們過過癮。
不是咱們朋哥兒摳門,不讓大家打個過癮,是真的沒那麽多火藥讓他們霍霍。
小舅在縣城裏采購一部分,小院硝田產出一部分,初級原料還要提純再加工,再配比篩製合用的顆粒黑火藥。
要知道一開始硝石提純時,汪朋不計成本,用的可是蛋清,你敢信?
(《神器譜》記載:提硝,用雞蛋清,每硝十斤,用蛋五個或十個,視硝質之清垢如何,以為加減,不必拘數……)
也就是後來既收購又自種的大蘿卜,替代了蛋清,這才把製黑火藥的成本降下來。
這打的哪裏是火藥?每一發都是錢。
汪朋有時候感歎,幸虧隻是火繩槍,要是等“佛郎機”炮搞出來,這點火藥存量更是入不敷出。
還是得早做打算啊!隻節流不開源怎麽行?
……
火繩槍這種跨時代的武器,目前隻有“連島一期”十個徒弟才經常接觸得到,並學會使用。
後期招募的新人中表現優異,被提升為隊副的十人,如今才剛開始學習裝彈射擊,實彈打靶次數屈指可數。
按照汪朋的構想,鴛鴦隊穩住戰線,隊長和隊副親自打放火槍,擊殺眼前最具威脅之敵。
所謂陣而後戰,列陣的目的就是讓軍官能把自己的作戰意誌,準確無誤的傳達下去,並督促士兵執行。
沒有陣型,人都跑亂了還指揮個毛?
朋哥這一招叫打蛇七寸,我殺了你隊正,你一個隊就成了一盤散渣,殺了你一個都頭,百人隊就各自為戰。
所以在火繩槍還沒實現大批量生產前,就隻能充當鴛鴦隊的殺手鐧,再說了,這時候泄露出去,豈不是自找麻煩?
“連島二期”的新人,公開訓練時都還是拿著大毛竹和木棍,藤牌木刀。
新人初來時,早上天亮開始晨練到朝食(十點左右),下午就安排幹活並提供一頓晚飯。
朋哥也沒腦殘,再給他們早早就發放補助,還真不是差那一點錢,一個隊十二人,多招的人就是用來優選的。
一個人的品性如何,偽裝一時可以,總不能裝上一個月,如果真能做到,那也算是特長了。
所以五月份夏收之前,朋哥就結合自己的觀察和“小隊長們”的意見,把真正能值得培養的新人確定下來。
夏收一結束,重新迴來的新人就有了區別,被選為“正式工”的人,每月就有了一陌的補貼,(獎金另算)。
在原來的海邊小院石牆外,新建了一圈土坯牆,兩牆之間劃分了宿舍區和食堂,小操場。
“正式工”有了自己的宿舍,每天跟著隊長訓練幹活。
而不管什麽原因落選的人,都準備了一筆遣散費,任誰也說不出話來。
極個別拿著錢離開的人不談,主動央求著要留在這邊,汪朋也有安排。
譬如連島和縣城之間,一支六輛驢車組成的運輸隊,除了負責汪朋和小舅之間物資人員的運輸,還承接兩地運人運貨的生意。
當然明麵上的東家,自然是縣城赫赫有名的“黑龍大哥”,“車夫們”也算是得了個不錯的營生。
一支二十餘人的木工隊,光是“大本營”這邊的活兒,就足夠支撐前期的“業務”,工具場地都是“大本營”提供的,師父是林二叔。
林二叔之所以願意帶班,一個是本身做這些活就有他一份利潤,雖然不多,但是很穩定。
再一個,他也被“三桅福船”給誘惑的五迷三道,一輩子隻會造小漁船,生意還差的不行,如今有機會造一艘“大海船”,實現他的理想。
所以一拍即合,造大船僅靠兩個兒子打下手可不行,那要造到猴年馬月去,再說了,他那點手藝也沒必要當寶,縣城裏比他技藝高的比比皆是。
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其餘的三十多人,全被安排到鹽村一處海邊泥攤荒地,這是種不了糧食的無主極偏之地,連嵩草都沒幾根。
朋哥派人建了宿舍,試驗著挖了幾十畝階梯式鹽田。
曬鹽!
其實曬鹽法並不是什麽高科技,嚴格意義上講,傳統的煮海為鹽應該叫“煎鹽法”,其實也要曬。
譬如鹽村用的草木灰淋鹵法,先將草木灰收藏於坑,待農曆十一月浸以海水,翌年春,天晴日暖,取灰於亭場晾曬,至現出白光收起淋鹵。
鹵水入鍋前,用雞蛋投入鹵中,檢驗鹵水濃度,雞蛋浮立於水麵的為成鹵,以成鹵入鍋燒開煎鹽,省時省薪。
濾出鹽鹵後的草木灰再次投入“灰坑”,來年再用,越陳越好。
並不是臆想中的用鐵鍋煮海水,用掉的柴火夠買更多的鹽,瘋了才這麽做。
所以人家鹽村每年的鹽產量非常穩定,想多也多不了,近百年的老坑,和海邊不要錢嵩草每年就那麽多,整個流程村裏人已經熟悉無比。
而朋哥的“曬鹽法”卻是直接將海水分層晾曬成不同濃度的鹽鹵水,最終直接曬成鹽,不需要再用柴火煎,所以和鹽村那邊製鹽工藝沒有任何衝突。
就連這片無人荒灘,李誠都從縣裏直接付錢辦好地契買下。
五十貫錢買了一百畝種不了糧食的海邊荒灘,知情人都以為“李秀才”多少有點病。
農閑時,梁雲峰、薑洋兩個鹽村人,拿著一串串銅錢,把村裏的壯勞力都拖上,硬是在海灘上挖了一片片淺淺的、階梯式的方塊地。
挖出來的土全部運到地界上,壘起一圈土牆,遮住大部分的目光。
外麵鹽村那邊有甘家的私鹽場做屏障,而且今後產出的鹽也是外賣,不和地頭蛇搶生意,但總要遮掩些才行。
當然,這種海水直接曬製的大粒鹽,自己吃還是要再次過濾加工,外賣的無所謂,靠著海邊吃不起鹽的人多呢?
大宋摻了灰土的官鹽一斤都要二十五文以上,甚至還有三四十文的,而產地私鹽,譬如甘家拿到的鹽價才五文錢,轉手賣十文給鹽梟們。
朋哥這邊出產的鹽,隻要三文錢一斤,實際上二斤鹽的成本,一文錢都不到,跟白撿的一樣。
產鹽時間更長,就連不下雪的冬季,隻要出太陽,雖然產量極低,但也總有產出不是?
汪朋一開始直接把鹽往近在咫尺的山東賣,那邊因為是產鹽地,所以各地鹽販子多如牛毛。
搭上線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兩船在海上靠幫,直接搬進倉很是方便,沒人在意你這鹽從哪兒來的,隻在意產量和價格。
私鹽生意正式運轉後,銅錢同樣如水,嘩嘩的流淌……
……
徐大海、崔辛成帶著他們的兩支小隊,駕著“連島號”雙桅海船,販鹽到高麗還沒迴來。
辛辛苦苦攢了幾個月,又打造出十一支火繩槍,加上朋哥自己那支共計十二支。
徐大海他們帶上四支防身,其他八支今天一起拉出來,讓徒弟們過過癮。
不是咱們朋哥兒摳門,不讓大家打個過癮,是真的沒那麽多火藥讓他們霍霍。
小舅在縣城裏采購一部分,小院硝田產出一部分,初級原料還要提純再加工,再配比篩製合用的顆粒黑火藥。
要知道一開始硝石提純時,汪朋不計成本,用的可是蛋清,你敢信?
(《神器譜》記載:提硝,用雞蛋清,每硝十斤,用蛋五個或十個,視硝質之清垢如何,以為加減,不必拘數……)
也就是後來既收購又自種的大蘿卜,替代了蛋清,這才把製黑火藥的成本降下來。
這打的哪裏是火藥?每一發都是錢。
汪朋有時候感歎,幸虧隻是火繩槍,要是等“佛郎機”炮搞出來,這點火藥存量更是入不敷出。
還是得早做打算啊!隻節流不開源怎麽行?
……
火繩槍這種跨時代的武器,目前隻有“連島一期”十個徒弟才經常接觸得到,並學會使用。
後期招募的新人中表現優異,被提升為隊副的十人,如今才剛開始學習裝彈射擊,實彈打靶次數屈指可數。
按照汪朋的構想,鴛鴦隊穩住戰線,隊長和隊副親自打放火槍,擊殺眼前最具威脅之敵。
所謂陣而後戰,列陣的目的就是讓軍官能把自己的作戰意誌,準確無誤的傳達下去,並督促士兵執行。
沒有陣型,人都跑亂了還指揮個毛?
朋哥這一招叫打蛇七寸,我殺了你隊正,你一個隊就成了一盤散渣,殺了你一個都頭,百人隊就各自為戰。
所以在火繩槍還沒實現大批量生產前,就隻能充當鴛鴦隊的殺手鐧,再說了,這時候泄露出去,豈不是自找麻煩?
“連島二期”的新人,公開訓練時都還是拿著大毛竹和木棍,藤牌木刀。
新人初來時,早上天亮開始晨練到朝食(十點左右),下午就安排幹活並提供一頓晚飯。
朋哥也沒腦殘,再給他們早早就發放補助,還真不是差那一點錢,一個隊十二人,多招的人就是用來優選的。
一個人的品性如何,偽裝一時可以,總不能裝上一個月,如果真能做到,那也算是特長了。
所以五月份夏收之前,朋哥就結合自己的觀察和“小隊長們”的意見,把真正能值得培養的新人確定下來。
夏收一結束,重新迴來的新人就有了區別,被選為“正式工”的人,每月就有了一陌的補貼,(獎金另算)。
在原來的海邊小院石牆外,新建了一圈土坯牆,兩牆之間劃分了宿舍區和食堂,小操場。
“正式工”有了自己的宿舍,每天跟著隊長訓練幹活。
而不管什麽原因落選的人,都準備了一筆遣散費,任誰也說不出話來。
極個別拿著錢離開的人不談,主動央求著要留在這邊,汪朋也有安排。
譬如連島和縣城之間,一支六輛驢車組成的運輸隊,除了負責汪朋和小舅之間物資人員的運輸,還承接兩地運人運貨的生意。
當然明麵上的東家,自然是縣城赫赫有名的“黑龍大哥”,“車夫們”也算是得了個不錯的營生。
一支二十餘人的木工隊,光是“大本營”這邊的活兒,就足夠支撐前期的“業務”,工具場地都是“大本營”提供的,師父是林二叔。
林二叔之所以願意帶班,一個是本身做這些活就有他一份利潤,雖然不多,但是很穩定。
再一個,他也被“三桅福船”給誘惑的五迷三道,一輩子隻會造小漁船,生意還差的不行,如今有機會造一艘“大海船”,實現他的理想。
所以一拍即合,造大船僅靠兩個兒子打下手可不行,那要造到猴年馬月去,再說了,他那點手藝也沒必要當寶,縣城裏比他技藝高的比比皆是。
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其餘的三十多人,全被安排到鹽村一處海邊泥攤荒地,這是種不了糧食的無主極偏之地,連嵩草都沒幾根。
朋哥派人建了宿舍,試驗著挖了幾十畝階梯式鹽田。
曬鹽!
其實曬鹽法並不是什麽高科技,嚴格意義上講,傳統的煮海為鹽應該叫“煎鹽法”,其實也要曬。
譬如鹽村用的草木灰淋鹵法,先將草木灰收藏於坑,待農曆十一月浸以海水,翌年春,天晴日暖,取灰於亭場晾曬,至現出白光收起淋鹵。
鹵水入鍋前,用雞蛋投入鹵中,檢驗鹵水濃度,雞蛋浮立於水麵的為成鹵,以成鹵入鍋燒開煎鹽,省時省薪。
濾出鹽鹵後的草木灰再次投入“灰坑”,來年再用,越陳越好。
並不是臆想中的用鐵鍋煮海水,用掉的柴火夠買更多的鹽,瘋了才這麽做。
所以人家鹽村每年的鹽產量非常穩定,想多也多不了,近百年的老坑,和海邊不要錢嵩草每年就那麽多,整個流程村裏人已經熟悉無比。
而朋哥的“曬鹽法”卻是直接將海水分層晾曬成不同濃度的鹽鹵水,最終直接曬成鹽,不需要再用柴火煎,所以和鹽村那邊製鹽工藝沒有任何衝突。
就連這片無人荒灘,李誠都從縣裏直接付錢辦好地契買下。
五十貫錢買了一百畝種不了糧食的海邊荒灘,知情人都以為“李秀才”多少有點病。
農閑時,梁雲峰、薑洋兩個鹽村人,拿著一串串銅錢,把村裏的壯勞力都拖上,硬是在海灘上挖了一片片淺淺的、階梯式的方塊地。
挖出來的土全部運到地界上,壘起一圈土牆,遮住大部分的目光。
外麵鹽村那邊有甘家的私鹽場做屏障,而且今後產出的鹽也是外賣,不和地頭蛇搶生意,但總要遮掩些才行。
當然,這種海水直接曬製的大粒鹽,自己吃還是要再次過濾加工,外賣的無所謂,靠著海邊吃不起鹽的人多呢?
大宋摻了灰土的官鹽一斤都要二十五文以上,甚至還有三四十文的,而產地私鹽,譬如甘家拿到的鹽價才五文錢,轉手賣十文給鹽梟們。
朋哥這邊出產的鹽,隻要三文錢一斤,實際上二斤鹽的成本,一文錢都不到,跟白撿的一樣。
產鹽時間更長,就連不下雪的冬季,隻要出太陽,雖然產量極低,但也總有產出不是?
汪朋一開始直接把鹽往近在咫尺的山東賣,那邊因為是產鹽地,所以各地鹽販子多如牛毛。
搭上線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兩船在海上靠幫,直接搬進倉很是方便,沒人在意你這鹽從哪兒來的,隻在意產量和價格。
私鹽生意正式運轉後,銅錢同樣如水,嘩嘩的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