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吳國異動
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 作者:法師小麵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子常老將軍八百裏快馬傳訊示警,如今吳國已經開始陳兵楚國邊境,諸卿可有良策?”,楚王熊章目光掃視了殿下所有公卿大夫。
“王上,吳國兇蠻,亡我楚國之心不死,還請王上速派大軍前往邊境禦敵”,熊章話音剛落,右尹公孫勝就站出來說道。
如今右尹公孫勝已經擔任理政大臣半年之久,已經嚐試到了權力的滋味,所以在吳國攻楚的消息一傳來,公孫勝就察覺到滿朝公卿很多人看自己的目光就有些不對了。
所以如今大王問話,公孫勝立刻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今吳軍隻是開始集結,就連領兵大將都不知道,萬一是那吳相伍子胥呢,右尹願意領兵去前線嗎?”,有看不慣公孫勝的公卿站出來帶著一絲嘲諷的語氣質問公孫勝。
公孫勝聞言,淡淡一笑,道:“楚國乃是臣之母國,吾乃羋姓子孫,縱然敵將是臣昔日恩師,臣也要誓死保衛楚國,哪怕是戰死也不後悔,王上,還請讓臣率軍前往夷虎”。
聽到公孫勝近乎誓言的表態,朝堂很多公卿對公孫勝的態度也柔和很多。
熊章正襟坐在王位之上,看了一眼公孫勝,而後又不經意的瞥了一眼剛才那個出言諷刺的卿大夫,心中不屑的笑了笑。
“右尹乃是楚國的重臣,楚國的政務還需要倚仗於卿,領兵之事還是算了”,熊章對公孫勝說道。
“令尹是什麽意見?”,熊章對令尹問道。
“咳咳…”,令尹咳喘之聲慢慢平複之後,這才對楚王熊章說道:“王上,吳軍攻楚的意圖依舊不言而喻,派兵支援前線的確刻不容緩,隻是楚軍不過六萬,可以用於支援的也不過四萬,吳楚邊境約摸數百裏,吳國攻楚的方向無法確認,楚軍支援那一處還是應該細細謀劃”。
“司馬,你覺得吳國會著重攻擊楚國哪裏”,熊章轉向對司馬景琰問道。
司馬景琰對於此情況早有所預料,便開始向朝堂諸卿詳細介紹吳楚邊境情況。
吳楚之爭從平王繼位之初就開始了,如今已有六十多年,吳楚兩國大戰小戰無數,幾乎無歲不戰,吳楚是敵對關係,這也是伍子胥會決定逃亡吳國的原因。
直到二十多年前吳軍在孫武的指導下,才有五戰破楚,三戰入郢的戰績,而吳楚之間最大的地理障礙,是大別山與長江。
當時的大別山還是原始山林。
楚國北出中原,常走鄧(今河南鄧縣)、申(今河南南陽)之道,極少會選擇從大別山北進,就是因為該地山嶺重疊,森林密布,難於通行。
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有三個隘口,即所謂“義陽三關”。三關者,一曰平靖關,一曰武陽關(即今大勝關),一曰黃峴關(即今武勝關),這三關都在今天的豫鄂兩省交界處。
即使是大別山邊緣地區同樣也是山林密布無人之境,隻有當地人往來的小路,大軍根本無法通行。
至於長江,雖然可以為水軍往來提供方便,但是順流和逆流的差別,對於這個時代的戰爭而言,還是存在很大的影響。長江雖然可通行,但長江兩岸仍是未辟之地,陸上基本沒有道路可通。因此,在當時的戰爭謀劃中,水軍隻能作為奇襲的偏師而不能作為決戰的主力使用。
正因為這樣的地理形勢,吳攻楚大概有四條路線:第一路用水軍溯長江西上,達於楚國都城郢。第二路從雞父(今河南固始),走大別山東線,至柏舉(今湖北麻城),然後經鄖(今湖北安陸)渡漢水到達郢。第三路則溯淮河西上,經黃(今河南潢川)、弦(今河南光山),穿越“義陽三關”,至隨(今湖北隨縣)渡漢水到達郢。第四路由淮河北岸經陳、蔡之間攻取楚國方城(也是楚國的長城,今河南方城)、申、呂(今河南南陽),然後渡漢水到達郢。
吳軍昔年大舉伐楚,分為南、北兩路,主力軍在南路,越過今皖鄂交界之地,走崇山密林無人之地,經柏子山(今湖北麻城東北)、舉水(麻城南)向漢水地區前進。北路為一偏師,自淮油(今安徽霍丘附近)舍船走陸路,先行救蔡,然後會同蔡軍,迅速越過“義陽三關”隘口,再會同唐軍向漢水地區前進,在雍滏(今湖北京山)與主力軍會合,再與楚軍決戰。
說道:“王上,吳楚邊境六百餘裏,共有城邑四十七座,但不論吳國如何選擇進軍都繞不過三個地方,即夷虎、舒城、鍾離”。
“所以,臣建議將援軍分成三部,分別馳援夷虎、舒城、鍾離”,司馬景琰說道。
“現在隻有四萬大軍可以機動,如何分配?”,令尹問道。
“夷虎如今有軍兩萬,再增加一萬應該足矣,舒城支援一萬,鍾離兩萬,如此分配可以麵對吳國的突然襲擊,但如此隻能救急,要想和吳國交戰,還需要立刻征召國人,這樣才能對抗來勢洶洶的吳人”,司馬景琰說道。
“既如此,就請司馬為將,統帥四萬屯田軍前往邊境,另外召令全國封君大夫,立刻召集國人和武士征戰,一個月內在郢都外集合,不得少於二十萬,違令者褫奪爵位和領地,若能退吳,寡人也不吝賞賜”,熊章對諸卿說道。
“臣等奉詔”,諸卿齊聲領命而去。
二十萬軍隊,分攤到各個領主頭上也不是小數目,但如今生死存亡之秋,諸君大夫也不敢公然違背王命。
“王上,吳國兇蠻,亡我楚國之心不死,還請王上速派大軍前往邊境禦敵”,熊章話音剛落,右尹公孫勝就站出來說道。
如今右尹公孫勝已經擔任理政大臣半年之久,已經嚐試到了權力的滋味,所以在吳國攻楚的消息一傳來,公孫勝就察覺到滿朝公卿很多人看自己的目光就有些不對了。
所以如今大王問話,公孫勝立刻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今吳軍隻是開始集結,就連領兵大將都不知道,萬一是那吳相伍子胥呢,右尹願意領兵去前線嗎?”,有看不慣公孫勝的公卿站出來帶著一絲嘲諷的語氣質問公孫勝。
公孫勝聞言,淡淡一笑,道:“楚國乃是臣之母國,吾乃羋姓子孫,縱然敵將是臣昔日恩師,臣也要誓死保衛楚國,哪怕是戰死也不後悔,王上,還請讓臣率軍前往夷虎”。
聽到公孫勝近乎誓言的表態,朝堂很多公卿對公孫勝的態度也柔和很多。
熊章正襟坐在王位之上,看了一眼公孫勝,而後又不經意的瞥了一眼剛才那個出言諷刺的卿大夫,心中不屑的笑了笑。
“右尹乃是楚國的重臣,楚國的政務還需要倚仗於卿,領兵之事還是算了”,熊章對公孫勝說道。
“令尹是什麽意見?”,熊章對令尹問道。
“咳咳…”,令尹咳喘之聲慢慢平複之後,這才對楚王熊章說道:“王上,吳軍攻楚的意圖依舊不言而喻,派兵支援前線的確刻不容緩,隻是楚軍不過六萬,可以用於支援的也不過四萬,吳楚邊境約摸數百裏,吳國攻楚的方向無法確認,楚軍支援那一處還是應該細細謀劃”。
“司馬,你覺得吳國會著重攻擊楚國哪裏”,熊章轉向對司馬景琰問道。
司馬景琰對於此情況早有所預料,便開始向朝堂諸卿詳細介紹吳楚邊境情況。
吳楚之爭從平王繼位之初就開始了,如今已有六十多年,吳楚兩國大戰小戰無數,幾乎無歲不戰,吳楚是敵對關係,這也是伍子胥會決定逃亡吳國的原因。
直到二十多年前吳軍在孫武的指導下,才有五戰破楚,三戰入郢的戰績,而吳楚之間最大的地理障礙,是大別山與長江。
當時的大別山還是原始山林。
楚國北出中原,常走鄧(今河南鄧縣)、申(今河南南陽)之道,極少會選擇從大別山北進,就是因為該地山嶺重疊,森林密布,難於通行。
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有三個隘口,即所謂“義陽三關”。三關者,一曰平靖關,一曰武陽關(即今大勝關),一曰黃峴關(即今武勝關),這三關都在今天的豫鄂兩省交界處。
即使是大別山邊緣地區同樣也是山林密布無人之境,隻有當地人往來的小路,大軍根本無法通行。
至於長江,雖然可以為水軍往來提供方便,但是順流和逆流的差別,對於這個時代的戰爭而言,還是存在很大的影響。長江雖然可通行,但長江兩岸仍是未辟之地,陸上基本沒有道路可通。因此,在當時的戰爭謀劃中,水軍隻能作為奇襲的偏師而不能作為決戰的主力使用。
正因為這樣的地理形勢,吳攻楚大概有四條路線:第一路用水軍溯長江西上,達於楚國都城郢。第二路從雞父(今河南固始),走大別山東線,至柏舉(今湖北麻城),然後經鄖(今湖北安陸)渡漢水到達郢。第三路則溯淮河西上,經黃(今河南潢川)、弦(今河南光山),穿越“義陽三關”,至隨(今湖北隨縣)渡漢水到達郢。第四路由淮河北岸經陳、蔡之間攻取楚國方城(也是楚國的長城,今河南方城)、申、呂(今河南南陽),然後渡漢水到達郢。
吳軍昔年大舉伐楚,分為南、北兩路,主力軍在南路,越過今皖鄂交界之地,走崇山密林無人之地,經柏子山(今湖北麻城東北)、舉水(麻城南)向漢水地區前進。北路為一偏師,自淮油(今安徽霍丘附近)舍船走陸路,先行救蔡,然後會同蔡軍,迅速越過“義陽三關”隘口,再會同唐軍向漢水地區前進,在雍滏(今湖北京山)與主力軍會合,再與楚軍決戰。
說道:“王上,吳楚邊境六百餘裏,共有城邑四十七座,但不論吳國如何選擇進軍都繞不過三個地方,即夷虎、舒城、鍾離”。
“所以,臣建議將援軍分成三部,分別馳援夷虎、舒城、鍾離”,司馬景琰說道。
“現在隻有四萬大軍可以機動,如何分配?”,令尹問道。
“夷虎如今有軍兩萬,再增加一萬應該足矣,舒城支援一萬,鍾離兩萬,如此分配可以麵對吳國的突然襲擊,但如此隻能救急,要想和吳國交戰,還需要立刻征召國人,這樣才能對抗來勢洶洶的吳人”,司馬景琰說道。
“既如此,就請司馬為將,統帥四萬屯田軍前往邊境,另外召令全國封君大夫,立刻召集國人和武士征戰,一個月內在郢都外集合,不得少於二十萬,違令者褫奪爵位和領地,若能退吳,寡人也不吝賞賜”,熊章對諸卿說道。
“臣等奉詔”,諸卿齊聲領命而去。
二十萬軍隊,分攤到各個領主頭上也不是小數目,但如今生死存亡之秋,諸君大夫也不敢公然違背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