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歎無語江寧來詔
張鹿安對於眾人的過度反應,也是感到非常無語。
畢竟很多事情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登州一地的百姓,在短時間內竟然超過了上百萬人,再加上前往萊州府的和新成立的膠州府的百姓人數還在持續增加,這又是將近數十萬人需要安置。
登萊不比江南,當前階段根本無力承載那麽多的人口規模。
對於之前施政經驗不足的張鹿安,感受到了天大的壓力。
距離夏糧出來,還有數月時間,但是老百姓不可能把嘴巴封起來不吃飯的,所以隻得再次向崇明的沈家進行借糧。
索幸崇明沈廷揚是出了名的忠誠愛國,把籌集到原本打算支援北方,甚至按照南京旨意準備送給吳三桂的軍糧,一股腦地全部卸在了芝罘港,暫時緩解了登萊的糧草危局。
隻是沈廷揚自然受到了南明朝野上下的一致批評,認為他沒有很好的執行朝廷的戰略決策。
沈廷揚的內心是非常苦澀的,因為吳三桂的投靠清朝,那是鐵板釘釘的事,壓根就不是南京明廷上下所想的那樣“借師平寇”,而是投靠異族他國。
沈廷揚曾經試圖按照朝廷的旨意來聯係遼西的吳三桂部,提出可以幫助吳三桂所部人馬,從海路返迴南京一帶,但是被吳三桂給明確拒絕,吳三桂隻有一句話:
“南京難道可以給孤平西王的爵位嗎?”
差點沒給沈廷揚給嗆死,因為吳三桂不是不知道,南京明廷在前不久,剛剛派遣使者,冊封吳三桂為“薊國公”,但是吳三桂不僅沒有接受冊封,還把明廷的使者給綁了,送給了多爾袞。
多爾袞把使者給斬了,然後大力地誇獎多爾袞。
這麽赤裸裸的出賣和叛變,仍然沒有使得南京朝廷清醒過來,朝廷上下的主旨方針仍然隻有一個,那就是:
聯虜平寇。
主打一個主意,感謝清廷為大明報了君父之仇,而引進清軍的吳三桂就是大明的英雄,明廷的主要敵人就是大順和李自成。
隻是時勢在變,而大明的官員卻不知道變通,尤其是主政的馬士英和史可法,兩人雖然政治分歧特別絕大,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兩人卻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都讚同“聯虜平寇”之策。
說白了,那就是朝廷裏沒有一個既有權利,又明事理的大臣存在,南明朝廷怎能不亡?
沈廷揚自然對朝廷的這個政策是非常不滿的,所以他寧願把糧草留給真心打清軍的浮山軍,也不願意再跟吳三桂打交道。
張鹿安自然對沈廷揚的幫助,感到由衷的感謝,同時聽聞了朝廷的混亂程度和政策的不明朗,也是憂心忡忡。
俗話說的好:居安思危!
別看著浮山軍如今順風順水,但是那是在山東沒有清軍主力的情況下,才僥幸實現的。
原本隻有萬餘人的浮山軍,突然之間,加上於七所部人馬,再加上各部投靠的人馬,軍事上竟然就達到了十萬之重,這些人如果處理不當,都會變成巨大的壓力和隱患。
隻是浮山軍在這幾個月裏,幾乎一直都是在勝仗,隱藏的矛盾因此沒有爆發,一旦清軍的主力到達,明軍開始敗北,那麽原先投靠過來的各方勢力就會變成巨大的定時炸彈。
隻是這些話,都是不能為外人所講的。
為了打消或者減弱部下們的逆反心理和反對意識,張鹿安隻能是苦口婆心地將主要將領們聚在一起,跟大家詳細地分析了當前麵臨的敵我局勢情況,聲稱眼下的撤退絕對不是“逃跑主義”,而是把力量進行整合以後,再與清廷一決雌雄。
經過張鹿安的一番勸說,暫時壓製住了眾多的反對之聲。
隻是等到張鹿安的撤退命令被傳開後,立刻就有十餘股軍事力量,離開了明軍的大營。
張鹿安也沒有派人進行攔截,而是秉持著態度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隨他們去吧。
對於剩下的願意聽從張鹿安的命令人,張鹿安開始讓錢澄之製定分批撤退的計劃。
同時為了鼓勵和獎賞嘉祥的宮文彩,也為了激勵付家樓的馬應試等人,張鹿安以浮山伯的名義,任命宮文彩為濟寧總兵,馬應試為德州總兵,以馬應試的部將李文盛和宋二煙分別為武城副將和平原副將。
張鹿安還對其餘各地的一些中小營頭,都按照地域名稱,胡亂任命了一些副將、參將和遊擊,以便於激勵大家都奮起抵抗清軍。
說實話,這樣的任命未免隨心了一點,但是對於山東當前的局勢來說確實非常有用,除了濟南城外,山東各地一時之間,竟然都是先後反正,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效果。
對於馬應試和宮文彩來說,他們都曾經是大順的部屬,如今已經遠離大順的勢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南京方麵的認同和支持,張鹿安的這樣的任命,是非常受他們歡迎的。
果然收到命令後的宮文彩是高興異常,立刻下令在山寨之中升起了大明的旗幟,然後帶著麾下的精銳,走出高平山,襲擊了行軍之中的李際遇所部,斬殺了上千名士兵。
隻是清軍李率泰部及時上前支援,宮文彩經過奮戰後,無法抵擋才選擇了撤退。
馬應試雖然沒有對東進的清軍進行圍堵,但是率領騎兵對滄州、河間、保定和真定一帶清軍的據點進行了襲擊,打亂了清軍圈地的節奏,多爾袞不得不從各處抽調清軍加強保定府和真定府一帶的防禦。
馬應試的進攻,從側麵也是阻礙了更多清軍援兵的到來,對於張鹿安組織撤退,還是具有一定的正麵作用。
張鹿安以陳利六所部殿後,城內的清軍看到明軍紛紛撤退,猜測是自己的援軍到了,紛紛叫嚷著要出城邀擊明軍,方大猷派出了幾路人馬出擊,無一不是被準備充分的陳利六所部所殲滅。
方大猷再也不敢再派兵出擊,選擇了固守待援。
沒了方大猷的騷擾,加上魯西一帶的老百姓自發地對路過的清軍進行不間斷地打擊,終於還是惹怒了清軍援軍統帥棟鄂和讬的憤怒,凡事遇到襲擊以後,便下令對襲擊地點三十裏以內的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
魯西一帶,一時間之間,紛紛淪為人間地獄。
原本還算人口密集的城鎮紛紛被毀,大量的普通老百姓,為了躲避清軍組織的殘酷屠殺,不得不逃到盛產榆樹的森林之中苟活,逐漸形成了張七(本名張有中)、範次吾、梁敏、黃鎮山、任七(本名任複性)等人為首的榆園軍主力。
榆園軍具有最為樸素的農民思想,原本是有反明的行為,後來清軍南下入侵,以張七、梁敏、任七和楊三吾四人,指望扶起魯王朱以海進行抗清。
但是朱以海實在扶不起來,張七、梁敏和任七先後從魯南離開,來到了魯西榆林之中,組織百姓進行抗爭,隻有楊三吾一人還在堅守魯南山區,與清軍的地方勢力作鬥爭。
張鹿安的浮山軍進攻濟南後,這些當中,曾經有一部分已經湧入到濟南府,但是看到張鹿安有明確撤退的意思,他們又選擇了帶領所部人馬,迴到了各自的根據地進行鬥爭。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明軍還是讓他們失望了。
可是張鹿安也沒有辦法,每個人的考慮方向不同,所作所為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大明弘光元年、大清順治二年三月初
張鹿安率領所部人馬撤退到膠萊運河以東的位置。
按照既定戰略,逐漸形成以登州為根據、以萊陽為腹心、以平度為首腦、以萊州、即墨為雙臂的內部防守格局。
為了加強內部軍隊建設,張鹿安增設了陸師第七協和第八協,分別以丁維嶽和裴守政為協參將,以宋德宜和倪本彝分別為相應的親民官;
第七協下設第七騎兵營、第二十六到第三十共有五個步兵營,以彭心見為第七騎兵營遊擊,以張堯中、周魁軒、楊雲山、楊鴻升、馬天分別為第二十六到第三十步兵營的遊擊;
第八協也是下設一個騎兵營和五個步兵營,以李二猛為第八騎兵營遊擊,以馬瑞恆、劉桐相、楊之華、陳利軍和來長林分別為第三十一到第三十五步兵營遊擊。
再以閻清宇接任升官的郭爾標的位置,為昌邑民團千總。
便形成了外四城(昌邑、安丘、諸城、日照)為第一線,中五城一島(海倉、亭口鎮、高密、膠州、靈山和黃島)為第二道防線,以萊州、平度州和即墨為第三道防線,城與城之間密布堡壘、塔寨、哨崗,三道立體化防線格局。
既有防禦麵又有一定的縱深,構築防清的銅牆鐵壁。
就在張鹿安指揮軍民進行熱火朝天的防務建設之際,南京方麵卻給張鹿安突然下達了一份詔書。
詔書的內容一開始是對張鹿安收複東江進行了一定的表揚,但是隨即畫風一轉,猛烈批評起張鹿安,指責張鹿安不該尋釁清國,應該集中精力打擊大順軍。
並稱朝廷已經派遣了使者出使清國,構造兩國睦鄰友好的基調,希望張鹿安不要破壞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
詔書的最後部分,下令張鹿安返迴浮山封地,命令朝廷任命的山東巡撫王燮、山東總兵丘磊、登萊巡撫王瑢即刻北上,讓張鹿安將權力移交給三位大員。
張鹿安驚呆了,內心不住地哀歎:
南京的朝廷還是缺乏明白人啊。
(本章完)
張鹿安對於眾人的過度反應,也是感到非常無語。
畢竟很多事情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登州一地的百姓,在短時間內竟然超過了上百萬人,再加上前往萊州府的和新成立的膠州府的百姓人數還在持續增加,這又是將近數十萬人需要安置。
登萊不比江南,當前階段根本無力承載那麽多的人口規模。
對於之前施政經驗不足的張鹿安,感受到了天大的壓力。
距離夏糧出來,還有數月時間,但是老百姓不可能把嘴巴封起來不吃飯的,所以隻得再次向崇明的沈家進行借糧。
索幸崇明沈廷揚是出了名的忠誠愛國,把籌集到原本打算支援北方,甚至按照南京旨意準備送給吳三桂的軍糧,一股腦地全部卸在了芝罘港,暫時緩解了登萊的糧草危局。
隻是沈廷揚自然受到了南明朝野上下的一致批評,認為他沒有很好的執行朝廷的戰略決策。
沈廷揚的內心是非常苦澀的,因為吳三桂的投靠清朝,那是鐵板釘釘的事,壓根就不是南京明廷上下所想的那樣“借師平寇”,而是投靠異族他國。
沈廷揚曾經試圖按照朝廷的旨意來聯係遼西的吳三桂部,提出可以幫助吳三桂所部人馬,從海路返迴南京一帶,但是被吳三桂給明確拒絕,吳三桂隻有一句話:
“南京難道可以給孤平西王的爵位嗎?”
差點沒給沈廷揚給嗆死,因為吳三桂不是不知道,南京明廷在前不久,剛剛派遣使者,冊封吳三桂為“薊國公”,但是吳三桂不僅沒有接受冊封,還把明廷的使者給綁了,送給了多爾袞。
多爾袞把使者給斬了,然後大力地誇獎多爾袞。
這麽赤裸裸的出賣和叛變,仍然沒有使得南京朝廷清醒過來,朝廷上下的主旨方針仍然隻有一個,那就是:
聯虜平寇。
主打一個主意,感謝清廷為大明報了君父之仇,而引進清軍的吳三桂就是大明的英雄,明廷的主要敵人就是大順和李自成。
隻是時勢在變,而大明的官員卻不知道變通,尤其是主政的馬士英和史可法,兩人雖然政治分歧特別絕大,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兩人卻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都讚同“聯虜平寇”之策。
說白了,那就是朝廷裏沒有一個既有權利,又明事理的大臣存在,南明朝廷怎能不亡?
沈廷揚自然對朝廷的這個政策是非常不滿的,所以他寧願把糧草留給真心打清軍的浮山軍,也不願意再跟吳三桂打交道。
張鹿安自然對沈廷揚的幫助,感到由衷的感謝,同時聽聞了朝廷的混亂程度和政策的不明朗,也是憂心忡忡。
俗話說的好:居安思危!
別看著浮山軍如今順風順水,但是那是在山東沒有清軍主力的情況下,才僥幸實現的。
原本隻有萬餘人的浮山軍,突然之間,加上於七所部人馬,再加上各部投靠的人馬,軍事上竟然就達到了十萬之重,這些人如果處理不當,都會變成巨大的壓力和隱患。
隻是浮山軍在這幾個月裏,幾乎一直都是在勝仗,隱藏的矛盾因此沒有爆發,一旦清軍的主力到達,明軍開始敗北,那麽原先投靠過來的各方勢力就會變成巨大的定時炸彈。
隻是這些話,都是不能為外人所講的。
為了打消或者減弱部下們的逆反心理和反對意識,張鹿安隻能是苦口婆心地將主要將領們聚在一起,跟大家詳細地分析了當前麵臨的敵我局勢情況,聲稱眼下的撤退絕對不是“逃跑主義”,而是把力量進行整合以後,再與清廷一決雌雄。
經過張鹿安的一番勸說,暫時壓製住了眾多的反對之聲。
隻是等到張鹿安的撤退命令被傳開後,立刻就有十餘股軍事力量,離開了明軍的大營。
張鹿安也沒有派人進行攔截,而是秉持著態度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隨他們去吧。
對於剩下的願意聽從張鹿安的命令人,張鹿安開始讓錢澄之製定分批撤退的計劃。
同時為了鼓勵和獎賞嘉祥的宮文彩,也為了激勵付家樓的馬應試等人,張鹿安以浮山伯的名義,任命宮文彩為濟寧總兵,馬應試為德州總兵,以馬應試的部將李文盛和宋二煙分別為武城副將和平原副將。
張鹿安還對其餘各地的一些中小營頭,都按照地域名稱,胡亂任命了一些副將、參將和遊擊,以便於激勵大家都奮起抵抗清軍。
說實話,這樣的任命未免隨心了一點,但是對於山東當前的局勢來說確實非常有用,除了濟南城外,山東各地一時之間,竟然都是先後反正,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效果。
對於馬應試和宮文彩來說,他們都曾經是大順的部屬,如今已經遠離大順的勢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南京方麵的認同和支持,張鹿安的這樣的任命,是非常受他們歡迎的。
果然收到命令後的宮文彩是高興異常,立刻下令在山寨之中升起了大明的旗幟,然後帶著麾下的精銳,走出高平山,襲擊了行軍之中的李際遇所部,斬殺了上千名士兵。
隻是清軍李率泰部及時上前支援,宮文彩經過奮戰後,無法抵擋才選擇了撤退。
馬應試雖然沒有對東進的清軍進行圍堵,但是率領騎兵對滄州、河間、保定和真定一帶清軍的據點進行了襲擊,打亂了清軍圈地的節奏,多爾袞不得不從各處抽調清軍加強保定府和真定府一帶的防禦。
馬應試的進攻,從側麵也是阻礙了更多清軍援兵的到來,對於張鹿安組織撤退,還是具有一定的正麵作用。
張鹿安以陳利六所部殿後,城內的清軍看到明軍紛紛撤退,猜測是自己的援軍到了,紛紛叫嚷著要出城邀擊明軍,方大猷派出了幾路人馬出擊,無一不是被準備充分的陳利六所部所殲滅。
方大猷再也不敢再派兵出擊,選擇了固守待援。
沒了方大猷的騷擾,加上魯西一帶的老百姓自發地對路過的清軍進行不間斷地打擊,終於還是惹怒了清軍援軍統帥棟鄂和讬的憤怒,凡事遇到襲擊以後,便下令對襲擊地點三十裏以內的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
魯西一帶,一時間之間,紛紛淪為人間地獄。
原本還算人口密集的城鎮紛紛被毀,大量的普通老百姓,為了躲避清軍組織的殘酷屠殺,不得不逃到盛產榆樹的森林之中苟活,逐漸形成了張七(本名張有中)、範次吾、梁敏、黃鎮山、任七(本名任複性)等人為首的榆園軍主力。
榆園軍具有最為樸素的農民思想,原本是有反明的行為,後來清軍南下入侵,以張七、梁敏、任七和楊三吾四人,指望扶起魯王朱以海進行抗清。
但是朱以海實在扶不起來,張七、梁敏和任七先後從魯南離開,來到了魯西榆林之中,組織百姓進行抗爭,隻有楊三吾一人還在堅守魯南山區,與清軍的地方勢力作鬥爭。
張鹿安的浮山軍進攻濟南後,這些當中,曾經有一部分已經湧入到濟南府,但是看到張鹿安有明確撤退的意思,他們又選擇了帶領所部人馬,迴到了各自的根據地進行鬥爭。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明軍還是讓他們失望了。
可是張鹿安也沒有辦法,每個人的考慮方向不同,所作所為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大明弘光元年、大清順治二年三月初
張鹿安率領所部人馬撤退到膠萊運河以東的位置。
按照既定戰略,逐漸形成以登州為根據、以萊陽為腹心、以平度為首腦、以萊州、即墨為雙臂的內部防守格局。
為了加強內部軍隊建設,張鹿安增設了陸師第七協和第八協,分別以丁維嶽和裴守政為協參將,以宋德宜和倪本彝分別為相應的親民官;
第七協下設第七騎兵營、第二十六到第三十共有五個步兵營,以彭心見為第七騎兵營遊擊,以張堯中、周魁軒、楊雲山、楊鴻升、馬天分別為第二十六到第三十步兵營的遊擊;
第八協也是下設一個騎兵營和五個步兵營,以李二猛為第八騎兵營遊擊,以馬瑞恆、劉桐相、楊之華、陳利軍和來長林分別為第三十一到第三十五步兵營遊擊。
再以閻清宇接任升官的郭爾標的位置,為昌邑民團千總。
便形成了外四城(昌邑、安丘、諸城、日照)為第一線,中五城一島(海倉、亭口鎮、高密、膠州、靈山和黃島)為第二道防線,以萊州、平度州和即墨為第三道防線,城與城之間密布堡壘、塔寨、哨崗,三道立體化防線格局。
既有防禦麵又有一定的縱深,構築防清的銅牆鐵壁。
就在張鹿安指揮軍民進行熱火朝天的防務建設之際,南京方麵卻給張鹿安突然下達了一份詔書。
詔書的內容一開始是對張鹿安收複東江進行了一定的表揚,但是隨即畫風一轉,猛烈批評起張鹿安,指責張鹿安不該尋釁清國,應該集中精力打擊大順軍。
並稱朝廷已經派遣了使者出使清國,構造兩國睦鄰友好的基調,希望張鹿安不要破壞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
詔書的最後部分,下令張鹿安返迴浮山封地,命令朝廷任命的山東巡撫王燮、山東總兵丘磊、登萊巡撫王瑢即刻北上,讓張鹿安將權力移交給三位大員。
張鹿安驚呆了,內心不住地哀歎:
南京的朝廷還是缺乏明白人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