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氣氛已經烘托到位,並且已經進入了他想要的節奏。劉辯就直接接過了,聊天的主導權。
“與其說是徒弟,不如說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傳承,或者說醫術的交流。”
“我承認在座的各位都有著豐富的經驗,也有著自己所精通的方向。然而不知眾位可否經曆過看病時無法判斷病情的情況?或是為病人醫治是麵對突發的情況感到力有不逮?”
見到眾人表情沮喪,劉辯也沒有繼續打擊他們。
“這並不能說明在座的各位就是庸醫。我認為這僅僅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他能探索出的東西也是有限。一個大夫窮其一生醫治的病人,相較於我大漢疆土上的百姓不及九牛一毛。又如何全知全能。”
“同時,環境也限製了我們對信息的獲取。就比如北方的大夫,可能對於南方的瘟疫束手無策,南方的大夫也可能對北方的某些,病症不大了解。不少神醫都需要靠遊曆四方積累見識。”
闡述完依據之後,劉辯開始鄭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憑本事吃飯的人都非常注重傳承,輕易不願外傳。但是治病救人乃是醫者之本,我隻希望每一位大夫都能夠救更多的人。眾位從長輩哪裏學到的知識有限,多數情況還需要親眼見到患者才會積累經驗,因此一名優秀的大夫往往需要經驗積累才算大成。”
眾人都沉默了,最初學習的時候大多人都隻能背藥理、背脈象、背各種病症的表現。最開始隻能解決基礎的小病小災,那個時候都是師傅先診斷,自己再診斷,然後在師傅的教導下積累經驗。哪怕多年之後自己已經可以獨當一麵了還是偶爾需要師傅指點。
沉默的環境中有一人十分激動地迴應起來。不是的,我看過很多醫書,也看過很多案例。我父親平時也喜歡把各種相關的病情總結到一起記錄,我都記住了。我父親都誇我可以獨當一麵了。
青年的舉動引發了在場所有人的關注,也終於有人認出了他的身份。“這不是張太醫的兒子張三嗎,竟然也在這裏,為什麽張太醫沒來。”
聽著眾人議論,張三拳頭緊緊的握著,情緒非常不穩定。明明嚴厲的父親都承認自己已經登堂入室。但是所有人都不認可自己,自己診斷過的病人都想再請自己父親看一遍。外麵的人也都隻記得他是張太醫的兒子。
說起張太醫也是洛陽名人了。早年遊曆四方,後為大將軍竇武所救,為報恩進宮當太醫。後來竇武死了心灰意冷辭去職務在洛陽開了一間醫館,他出名的原因是勤而好學,喜好交際。隻要有時間這位張太醫就會走街串巷找大夫請教各種病的醫治技巧,編成手劄。久而久之每當遇到張太醫,大夫們都會打聽一下自己見到疑難雜症有沒有解法。張太醫也從不推辭,數十年如一日,積攢下來的名望使大家都對他非常尊重。
聽著眾人七嘴八舌的討論張三,再看看小青年的表現。劉辯就知道碰上懷才不遇的有誌青年了。最主要的是這個案例足夠“典型”啊。
劉辯起身走向神情激憤的張三,眾人見狀也安靜下來。有一些人還流露出擔憂狀,擔心張三因為頂撞劉辯獲罪。
劉辯已經走到張三身前,見對方有些不知所措,便準備安慰一下對方。忽然動作一滯,華麗的轉了半圈換成左手拍了拍張三的肩膀。心裏卻在抱怨,草率了忘了右半邊身子應為受傷沒啥力氣。雖然張三是跪坐著,但依然比劉辯高一些。這才形成剛剛的局麵。
雖然情況尷尬,但該說的也都不能含糊。劉辯安慰道:“你的情況我了解,也許你的醫術已經不弱於在場的一些人。但有的時候,時間的積累不隻是為了增加見識,同時也需要有一個心境的沉澱。”
“知道為什麽你的父親受人尊敬麽?那是因為他不但擁有知識,得到知識以後也不是為了給任何人證明什麽,而是踏實的用來治病救人,總結起來甚至流傳百世。在曆史上他是榜樣、是標杆。靜下心來,將來你也可以想你父親那樣受人尊敬。”
隨後,劉辯又向其他人朗聲道:“你們可以說他年紀輕,實踐少。但是不能否定他所學的知識。張老先生窮其一生的經驗積累都寫成手劄為其所學。即使不能立刻融匯貫通但也容不得小視。”
見沒有人反駁,劉辯繼續說道:“這就是傳承。後代因為有更好的傳承,起初就會先人一步。隻要不懈怠,最後也會獲得的更多。”
“我希望將來的大夫都可以由這麽高的起點,這樣他們就可以快速走過漫長的積累過程,就可以拯救更多人。”
“為此,我願意把皇室收藏的所有醫書拿出來,供大家抄閱。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互相交流自己的經驗。”
“將來我會組建專門學醫的學堂,尋找更多的人來學習醫術,希望到了那個時候眾位能夠齊聚一堂,集百家所長編寫醫術。對更多學徒傾囊相授。”
“在坐的過各位能拯救的人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夠教授出更多的弟子,就能拯救更多的人。”
“如今的社會瘟疫頻發,百姓困苦,正是眾位作為醫者,應當站出來的時候!”
劉辯不是什麽大演講家。不會太多能夠鼓動人心的手段,也沒有什麽華麗的辭藻。他所做的隻是把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想要付出的行動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然後發自真心懇請這些大夫助他一臂之力。
而在座的醫生也陷入了思考中,他們迴憶起了無力拯救病人時的愧疚;迴憶著幫助了一個個病人後,收獲的喜悅;再幻想著把一個個新的病曆寫入醫書供後人學習、敬仰的滿足。也有的人想起了自己的師傅,奮不顧身的走進疫區救人,但是自己也染了瘟疫,最後病死,勇於奉獻的精神感染者他。
在眾人迴憶的幫助下,在現場環境的烘托下。一眾大夫,一點點地堅定著信念,一定要把醫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幫助。此時他們的意誌是如此純粹。醫者仁心,不外如是。
“與其說是徒弟,不如說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傳承,或者說醫術的交流。”
“我承認在座的各位都有著豐富的經驗,也有著自己所精通的方向。然而不知眾位可否經曆過看病時無法判斷病情的情況?或是為病人醫治是麵對突發的情況感到力有不逮?”
見到眾人表情沮喪,劉辯也沒有繼續打擊他們。
“這並不能說明在座的各位就是庸醫。我認為這僅僅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他能探索出的東西也是有限。一個大夫窮其一生醫治的病人,相較於我大漢疆土上的百姓不及九牛一毛。又如何全知全能。”
“同時,環境也限製了我們對信息的獲取。就比如北方的大夫,可能對於南方的瘟疫束手無策,南方的大夫也可能對北方的某些,病症不大了解。不少神醫都需要靠遊曆四方積累見識。”
闡述完依據之後,劉辯開始鄭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憑本事吃飯的人都非常注重傳承,輕易不願外傳。但是治病救人乃是醫者之本,我隻希望每一位大夫都能夠救更多的人。眾位從長輩哪裏學到的知識有限,多數情況還需要親眼見到患者才會積累經驗,因此一名優秀的大夫往往需要經驗積累才算大成。”
眾人都沉默了,最初學習的時候大多人都隻能背藥理、背脈象、背各種病症的表現。最開始隻能解決基礎的小病小災,那個時候都是師傅先診斷,自己再診斷,然後在師傅的教導下積累經驗。哪怕多年之後自己已經可以獨當一麵了還是偶爾需要師傅指點。
沉默的環境中有一人十分激動地迴應起來。不是的,我看過很多醫書,也看過很多案例。我父親平時也喜歡把各種相關的病情總結到一起記錄,我都記住了。我父親都誇我可以獨當一麵了。
青年的舉動引發了在場所有人的關注,也終於有人認出了他的身份。“這不是張太醫的兒子張三嗎,竟然也在這裏,為什麽張太醫沒來。”
聽著眾人議論,張三拳頭緊緊的握著,情緒非常不穩定。明明嚴厲的父親都承認自己已經登堂入室。但是所有人都不認可自己,自己診斷過的病人都想再請自己父親看一遍。外麵的人也都隻記得他是張太醫的兒子。
說起張太醫也是洛陽名人了。早年遊曆四方,後為大將軍竇武所救,為報恩進宮當太醫。後來竇武死了心灰意冷辭去職務在洛陽開了一間醫館,他出名的原因是勤而好學,喜好交際。隻要有時間這位張太醫就會走街串巷找大夫請教各種病的醫治技巧,編成手劄。久而久之每當遇到張太醫,大夫們都會打聽一下自己見到疑難雜症有沒有解法。張太醫也從不推辭,數十年如一日,積攢下來的名望使大家都對他非常尊重。
聽著眾人七嘴八舌的討論張三,再看看小青年的表現。劉辯就知道碰上懷才不遇的有誌青年了。最主要的是這個案例足夠“典型”啊。
劉辯起身走向神情激憤的張三,眾人見狀也安靜下來。有一些人還流露出擔憂狀,擔心張三因為頂撞劉辯獲罪。
劉辯已經走到張三身前,見對方有些不知所措,便準備安慰一下對方。忽然動作一滯,華麗的轉了半圈換成左手拍了拍張三的肩膀。心裏卻在抱怨,草率了忘了右半邊身子應為受傷沒啥力氣。雖然張三是跪坐著,但依然比劉辯高一些。這才形成剛剛的局麵。
雖然情況尷尬,但該說的也都不能含糊。劉辯安慰道:“你的情況我了解,也許你的醫術已經不弱於在場的一些人。但有的時候,時間的積累不隻是為了增加見識,同時也需要有一個心境的沉澱。”
“知道為什麽你的父親受人尊敬麽?那是因為他不但擁有知識,得到知識以後也不是為了給任何人證明什麽,而是踏實的用來治病救人,總結起來甚至流傳百世。在曆史上他是榜樣、是標杆。靜下心來,將來你也可以想你父親那樣受人尊敬。”
隨後,劉辯又向其他人朗聲道:“你們可以說他年紀輕,實踐少。但是不能否定他所學的知識。張老先生窮其一生的經驗積累都寫成手劄為其所學。即使不能立刻融匯貫通但也容不得小視。”
見沒有人反駁,劉辯繼續說道:“這就是傳承。後代因為有更好的傳承,起初就會先人一步。隻要不懈怠,最後也會獲得的更多。”
“我希望將來的大夫都可以由這麽高的起點,這樣他們就可以快速走過漫長的積累過程,就可以拯救更多人。”
“為此,我願意把皇室收藏的所有醫書拿出來,供大家抄閱。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互相交流自己的經驗。”
“將來我會組建專門學醫的學堂,尋找更多的人來學習醫術,希望到了那個時候眾位能夠齊聚一堂,集百家所長編寫醫術。對更多學徒傾囊相授。”
“在坐的過各位能拯救的人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夠教授出更多的弟子,就能拯救更多的人。”
“如今的社會瘟疫頻發,百姓困苦,正是眾位作為醫者,應當站出來的時候!”
劉辯不是什麽大演講家。不會太多能夠鼓動人心的手段,也沒有什麽華麗的辭藻。他所做的隻是把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想要付出的行動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然後發自真心懇請這些大夫助他一臂之力。
而在座的醫生也陷入了思考中,他們迴憶起了無力拯救病人時的愧疚;迴憶著幫助了一個個病人後,收獲的喜悅;再幻想著把一個個新的病曆寫入醫書供後人學習、敬仰的滿足。也有的人想起了自己的師傅,奮不顧身的走進疫區救人,但是自己也染了瘟疫,最後病死,勇於奉獻的精神感染者他。
在眾人迴憶的幫助下,在現場環境的烘托下。一眾大夫,一點點地堅定著信念,一定要把醫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幫助。此時他們的意誌是如此純粹。醫者仁心,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