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置酒,宴請各路諸侯。
魏王豹一進來就問:“聽聞這次出關的漢軍大將是丞相推薦的賢才,不知是哪一位?這次攻彭城大王也打算讓這位將軍擔任主帥嗎?”
韓信就在這時候求見漢王。
漢王眼前一亮:“快請。”
韓信進來,看到各路諸侯都在,有逼降的魏王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攻滅的韓王鄭昌;誘降的故塞王司馬欣,故翟王董翳,還有自己來投靠過來的長山王張耳,大家正在協商其他還有哪路諸侯可以配合,有人說代王陳餘,趙王歇,-----等等,不一而足。
一眼掃過,韓信心下一沉,他已經知道自己來晚了,外交的準備也已經做得如此豐富,看來這次漢王是下了決心,不比當初項羽破釜沉舟小,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叫項羽,不是所有的士卒都叫楚軍,不是所有的破釜沉舟都能贏,更多的時候就是的釜破舟沉。
各路諸侯見韓信進來,安席,行禮,落坐,諸侯本來要還禮,可有人看見他就停了本來要還的禮:韓郎中?我們在楚營見過的?現在你歸漢了?你在漢擔任什麽職位?我們來了幾日了,怎麽都沒有見過你?
是,在他們的眼睛裏,韓信那種人能在楚營那種地方做郎中已經算高就。
可憐蕭何丞相還整天擔心韓信會被別的諸侯搶走,真是杞人憂天,真當別的諸侯也有蕭何的眼光?
\\\"給諸位引薦一下,這位是漢軍大將軍,劉季能夠出漢中,多虧了拜對了大將!\\\"漢王說。
誰想劉邦話音都沒有落,很多笑聲就已經起來:“漢王還人還真是不拘一格,打彭城是不是也指望這位將軍去打?”
又有聲音問:“那不知這位大將軍對打彭城有何高見,我等洗耳恭聽。”
漢王:“把剛才記下的提議拿給大將軍看。”
記載的竹簡拿過去。
諸侯們當然覺得韓信不配看自己的提議,隻是礙於情麵,沒有出聲,眼睜睜看著記錄的書簡搬過去,本來以為韓信能謙虛幾句,說幾句自己不配看這麽高深的策論,再讚美他們幾句。
誰知道韓信根本就沒有翻看任何一篇,也沒有翻看的意思,就是對於他們的高談闊論,都是……如果不是他盡了最大的克製,他可能早就聽不下去了。
漢王問韓信:”都不可取,不能吧?“
諸侯的目光齊過來:”什麽?難道漢王是打算讓這位韓郎中參與這場王者之間的會議?”
他有什麽資格?
放著這麽多的諸侯,漢王在問那個在楚隻能做郎中的家夥的意見?
的確,漢王真是在問他意見。
因為來者都是漢王請來的諸侯,韓信努力忍到現在,見問,才努力尋找措辭:“大王,臣以為此時進攻彭城,並不妥當。”
一語未了,滿堂嘩然。
問題並不是他怎麽說的,而是他說了什麽?
就算說得很客氣,但就算是再客氣,那也並不是認同和稱讚。
他有什麽資格參與?更何況還給予評論?還反對?
“項羽在齊,彭城空虛,此時攻打不妥當,那敢問這位韓-----將軍,等到項王東征齊國迴來時候打就妥當嗎?”
“此時並非攻項羽的良機,請問何時才是良機會?”
“聽說韓郎中少年時候在家鄉,不知道如今是否先試試能否打贏那位侮辱自己的屠戶之子?又是否等你能打贏那位屠戶再攻打項羽比較合適?”
“項羽當然厲害,不然韓大將軍怎麽在項羽麾下就隻能做執戟郎中呢?”
“這位將軍開口便是兵法,敢問將軍當日淮陰受胯下之辱時候也有兵法嗎?”
“韓郎中如今高就,不知道當年乞食的飯錢是否已經還上?”
他們當然不爽,他是誰?一上來就從根本上推翻了他們全部的打算。
全部否定了他們這幾天來的討論成果和打算。
如果否定他們的是項羽,那他們絕對不敢言。
但現在是韓信,一個執戟郎中,隻不過是被漢王許過一個高位,跟自己同席位已經是抬舉他,不說誠惶誠恐,不說好好跟著觀摩學習,還敢開口,還一開口就是否定?
他可是不知道他是誰了?那麽就讓他知道。
韓信看他們更加沒有好感。
當初巨鹿之戰結束,韓信和楚營的士兵一早拉開轅門,看到的差不多就是這些人,在轅門外膝行而前,從此,他們就沒有在自己心裏站起來過。
今日,還是他們,在剛剛走出低穀的漢王麵前趨炎附勢。
但他已經非常理智,麵對那些問題,後來已經不能稱之為問題,簡直就成了謾罵和侮辱,甚至挑釁,韓信還在那樣的空隙裏,在那些諸侯允許他說話的間隙裏,努力迴答他們的問題,試圖告訴他們,為何此時並不是攻打彭城的好時機。
各位諸侯看已經如此明顯表達了不滿,而那位,竟然連一句謝罪都沒有,竟然如此油鹽不進,於是轉移目標看著漢王:怎麽?漢家這位大將軍鑽胯乞食的事情,大王不知?誰為大王推薦的大將軍,就從來沒有說過這些事?
夏侯嬰氣憤不已,看韓信端然坐在席上,就像大家說的不是他。
而漢王卻帶著笑意站起來:“這等事寡人還真是從來不曾聽說,但寡人知道的是大將軍帶領我三萬老弱病殘,出了漢中,重返秦關,不然劉季哪裏有機會坐在這裏與眾人討論怎麽攻入彭城。”
“漢王是與我等討論,還是與你的大將軍討論?”
各路諸侯聽漢王這麽說,紛紛告辭。
夏侯嬰對著他們的背影抓起來桌案上東西就扔了過去。然後都不顧通行的送別禮節,立即跑到韓信麵前,說:他們那些話你不會真往心上放吧,人但凡有些見識,誰會在意那些事。
夏侯嬰就是這麽好。
其實,當時有一件事韓信已經想說很久了,他認為現在漢並非楚的對手,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漢還沒有騎兵,想建騎兵,但馬不夠,建騎兵就隻能動乘車的馬,就是因為這樣事事維護自己的夏侯嬰,他那麽果斷堅決的人,再一次遲疑,把要到嘴邊的話無論如何沒有說出來。
魏王豹一進來就問:“聽聞這次出關的漢軍大將是丞相推薦的賢才,不知是哪一位?這次攻彭城大王也打算讓這位將軍擔任主帥嗎?”
韓信就在這時候求見漢王。
漢王眼前一亮:“快請。”
韓信進來,看到各路諸侯都在,有逼降的魏王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攻滅的韓王鄭昌;誘降的故塞王司馬欣,故翟王董翳,還有自己來投靠過來的長山王張耳,大家正在協商其他還有哪路諸侯可以配合,有人說代王陳餘,趙王歇,-----等等,不一而足。
一眼掃過,韓信心下一沉,他已經知道自己來晚了,外交的準備也已經做得如此豐富,看來這次漢王是下了決心,不比當初項羽破釜沉舟小,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叫項羽,不是所有的士卒都叫楚軍,不是所有的破釜沉舟都能贏,更多的時候就是的釜破舟沉。
各路諸侯見韓信進來,安席,行禮,落坐,諸侯本來要還禮,可有人看見他就停了本來要還的禮:韓郎中?我們在楚營見過的?現在你歸漢了?你在漢擔任什麽職位?我們來了幾日了,怎麽都沒有見過你?
是,在他們的眼睛裏,韓信那種人能在楚營那種地方做郎中已經算高就。
可憐蕭何丞相還整天擔心韓信會被別的諸侯搶走,真是杞人憂天,真當別的諸侯也有蕭何的眼光?
\\\"給諸位引薦一下,這位是漢軍大將軍,劉季能夠出漢中,多虧了拜對了大將!\\\"漢王說。
誰想劉邦話音都沒有落,很多笑聲就已經起來:“漢王還人還真是不拘一格,打彭城是不是也指望這位將軍去打?”
又有聲音問:“那不知這位大將軍對打彭城有何高見,我等洗耳恭聽。”
漢王:“把剛才記下的提議拿給大將軍看。”
記載的竹簡拿過去。
諸侯們當然覺得韓信不配看自己的提議,隻是礙於情麵,沒有出聲,眼睜睜看著記錄的書簡搬過去,本來以為韓信能謙虛幾句,說幾句自己不配看這麽高深的策論,再讚美他們幾句。
誰知道韓信根本就沒有翻看任何一篇,也沒有翻看的意思,就是對於他們的高談闊論,都是……如果不是他盡了最大的克製,他可能早就聽不下去了。
漢王問韓信:”都不可取,不能吧?“
諸侯的目光齊過來:”什麽?難道漢王是打算讓這位韓郎中參與這場王者之間的會議?”
他有什麽資格?
放著這麽多的諸侯,漢王在問那個在楚隻能做郎中的家夥的意見?
的確,漢王真是在問他意見。
因為來者都是漢王請來的諸侯,韓信努力忍到現在,見問,才努力尋找措辭:“大王,臣以為此時進攻彭城,並不妥當。”
一語未了,滿堂嘩然。
問題並不是他怎麽說的,而是他說了什麽?
就算說得很客氣,但就算是再客氣,那也並不是認同和稱讚。
他有什麽資格參與?更何況還給予評論?還反對?
“項羽在齊,彭城空虛,此時攻打不妥當,那敢問這位韓-----將軍,等到項王東征齊國迴來時候打就妥當嗎?”
“此時並非攻項羽的良機,請問何時才是良機會?”
“聽說韓郎中少年時候在家鄉,不知道如今是否先試試能否打贏那位侮辱自己的屠戶之子?又是否等你能打贏那位屠戶再攻打項羽比較合適?”
“項羽當然厲害,不然韓大將軍怎麽在項羽麾下就隻能做執戟郎中呢?”
“這位將軍開口便是兵法,敢問將軍當日淮陰受胯下之辱時候也有兵法嗎?”
“韓郎中如今高就,不知道當年乞食的飯錢是否已經還上?”
他們當然不爽,他是誰?一上來就從根本上推翻了他們全部的打算。
全部否定了他們這幾天來的討論成果和打算。
如果否定他們的是項羽,那他們絕對不敢言。
但現在是韓信,一個執戟郎中,隻不過是被漢王許過一個高位,跟自己同席位已經是抬舉他,不說誠惶誠恐,不說好好跟著觀摩學習,還敢開口,還一開口就是否定?
他可是不知道他是誰了?那麽就讓他知道。
韓信看他們更加沒有好感。
當初巨鹿之戰結束,韓信和楚營的士兵一早拉開轅門,看到的差不多就是這些人,在轅門外膝行而前,從此,他們就沒有在自己心裏站起來過。
今日,還是他們,在剛剛走出低穀的漢王麵前趨炎附勢。
但他已經非常理智,麵對那些問題,後來已經不能稱之為問題,簡直就成了謾罵和侮辱,甚至挑釁,韓信還在那樣的空隙裏,在那些諸侯允許他說話的間隙裏,努力迴答他們的問題,試圖告訴他們,為何此時並不是攻打彭城的好時機。
各位諸侯看已經如此明顯表達了不滿,而那位,竟然連一句謝罪都沒有,竟然如此油鹽不進,於是轉移目標看著漢王:怎麽?漢家這位大將軍鑽胯乞食的事情,大王不知?誰為大王推薦的大將軍,就從來沒有說過這些事?
夏侯嬰氣憤不已,看韓信端然坐在席上,就像大家說的不是他。
而漢王卻帶著笑意站起來:“這等事寡人還真是從來不曾聽說,但寡人知道的是大將軍帶領我三萬老弱病殘,出了漢中,重返秦關,不然劉季哪裏有機會坐在這裏與眾人討論怎麽攻入彭城。”
“漢王是與我等討論,還是與你的大將軍討論?”
各路諸侯聽漢王這麽說,紛紛告辭。
夏侯嬰對著他們的背影抓起來桌案上東西就扔了過去。然後都不顧通行的送別禮節,立即跑到韓信麵前,說:他們那些話你不會真往心上放吧,人但凡有些見識,誰會在意那些事。
夏侯嬰就是這麽好。
其實,當時有一件事韓信已經想說很久了,他認為現在漢並非楚的對手,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漢還沒有騎兵,想建騎兵,但馬不夠,建騎兵就隻能動乘車的馬,就是因為這樣事事維護自己的夏侯嬰,他那麽果斷堅決的人,再一次遲疑,把要到嘴邊的話無論如何沒有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