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沒過兩天,壞消息就到了。
日軍攻占香江,英國人的軍隊就像是紙糊的,輕輕一戳就立刻散了架。
接著不到一周,山下奉文就登陸菲律賓和馬來亞,並且侵入了荷印,在這段時間裏,美英部隊簡直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被大老板寄予眾望的他們,號稱裝備一流、戰力一流的他們,那真是一退再退,壓根就不是日軍的對手。
曾經美英嘲笑國軍的慘敗,可是輪到他們麵對日軍也沒好到哪去,甚至還爆出了兩萬人被三千日軍追殺的醜聞。
剛剛才看到點希望的山城國府,立即又變得愁雲慘淡起來。
可不管怎麽說,大家現在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美國同意增加對華援助,通過滇緬公路增加物資運輸,這總是一件好事。
鑒於局勢的變化,楊鋒也要返迴潭州前線了,王珆的事情隻能交給謝公和馬老板去辦了,不過和失望、惶恐的國人不同,楊鋒卻相信中日之間要平靜一陣子了。
至少在日軍橫掃東南亞,大軍打到澳洲門口之前,敵人不會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以此來避免人員和物資的過度消耗。
於是在返迴天水軍營,楊鋒就一邊訓練部隊,一邊遙控指揮三王山的建設,操縱各項事務往前推進。
第一個保護古籍的效果顯現很快,無數文人學者甚至還親自到三王山去考察了一番,結果就被眼前的景象給嚇了一跳,好懸沒犯了心髒病。
原本一個不知名的窮山溝,愣是在區區幾年之內,被楊鋒等人建設成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從新村火車站出來,環視之下到處都是五層高的大廈和三層高的住宅,一眼望去到處都是新開工的工地,居民臉上不光有笑容還有自信,管理方麵更是井然有序,在這裏不單感受不到戰爭的氣息,反倒看著是比錦城、山城還要熱鬧幾分。
至於大名鼎鼎的三山圖書館,那一流的設施也是叫人打心眼裏喜歡。
整齊的書架。
詳細且不時更新的索引。
嚴密的保安措施等等等等。
楊鋒登報發布消息不過一個多月,這邊竟然已經收集了上萬冊的古籍古書,其中也不乏珍貴的孤本。
為了修繕那些破損的古書,黃縣長甚至不惜單拿出一層來,安排了數個巨型工作間,分別承擔起鑒定、分類、抄寫、修複等等工作。
看到楊鋒來真的,並且還做的如此出色,不少文人墨客就幹脆決定住下來了,既安全還能做些學問,何樂而不為那!
第二個自然就是川地的明星,無人不知的花郎鋼鐵廠了。
這邊在楊副廠長和王市長的密切配合下,陸續進行了幾次擴產,那產量絕對稱得上是一騎絕塵,迅速就占到了全國年產量的一多半。
這樣不僅僅是安置了大批工人,更是製造了巨額財富,並且是強有力的支援了各行各業的有序發展。
由於產量驚人的關係,眼下在鋼城也冒出了許許多多的小型加工廠,將花郎的粗鋼、鑄鐵變成各種東西,從農具到生活用品再到軍需品是一應俱全,極大的促進了鋼鐵產業的全麵興盛。
以往的鋼城,得名不過是因為產鐵。
可今天的鋼城卻是實至名歸,乃至於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鋼盆和鐵門,運送到三王山的鋼鐵更是變成了滿街的高樓大廈。
第三個肯定就要提困仙洞了,有了充足的鋼鐵、有了化工作坊和配件工廠,困仙洞的軍火產量也算是徹徹底底的爆了。
現在困仙洞出品的槍炮已經遍布了每一支國軍部隊,美國貨雖說更好,可數量畢竟太少了,拿來武裝王牌軍都不夠,真正握在弟兄們手裏,拿著跟日軍拚命的,還得是這些國貨。
現在的困仙洞一周產出一列火車,滿滿幾十個車皮的手榴彈、炮彈和子彈。
迫擊炮、重機槍、衝鋒槍的產量雖說要少一些,可是工人們已經是加班加點的幹活了,都已經分成三班、歇人不歇機器的玩命了,不過卻還是不夠幾百萬國軍分的。
另外就是在南洋工程師、各地老師傅的努力下,發動機零件自產率終於實現了百分之百,那麽在甲三坦克、突突車、嘭嘭車外,困仙洞也可以生產100匹馬力的卡車了。
這無疑是個裏程碑式的成就。
因為擁有卡車才能真正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威力,國軍才有可能從被動的防禦作戰中擺脫出來,嚐試對日軍展開攻擊。
第四個就該說說三王山外圍,兩個縣城、幾十個鄉鎮出產的糧食和牲畜了。
在上高黃先生的努力下,遷徙過來的饑民是真正的安家了,他們手中的土地經過半年的耕作,苞穀和紅薯都迎來了大豐收,各家各戶留下口糧外,上繳的部分是迅速塞滿了倉庫。
還有饑民手中幾十萬頭的牛羊,這些也在不停的繁殖,轉化成皮、肉和毛,吸引了大批的牲口販子湧入。
三王山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階段,上百萬饑民已經從負擔,變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說別的,光是他們日常消耗的布料就直接讓鋼城的布行都起飛了。
或者應該這麽說,但是在鋼城和三王山做買賣的生意人,那就沒有不賺到盆滿缽滿的……
除了經濟方麵,楊鋒也在密切關注技術兵種的培訓。
竹林機場的白龍飛,以他為代表的飛行部隊已經擴大到了近百人,擁有的訓練飛機更是超過的10架。
可惜航空燃油太貴了。
楊鋒也不得不控製他們的訓練時長,畢竟和國府翻臉,被大老板發現之前,他頂多就是打個基礎,也不可能真正發展出一支強大的空軍來。
裝甲學校也是差不多,楊鋒交代給周青雲,讓他重點培養車長、炮手和通訊兵,畢竟人等裝備可比裝備等人強多了。
坦克工坊的產量一直被楊鋒限製著,真要馬力全開的話,一個月生產2-30輛不成問題,隻怕真這麽幹了就會引來國府的采取。
日軍攻占香江,英國人的軍隊就像是紙糊的,輕輕一戳就立刻散了架。
接著不到一周,山下奉文就登陸菲律賓和馬來亞,並且侵入了荷印,在這段時間裏,美英部隊簡直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被大老板寄予眾望的他們,號稱裝備一流、戰力一流的他們,那真是一退再退,壓根就不是日軍的對手。
曾經美英嘲笑國軍的慘敗,可是輪到他們麵對日軍也沒好到哪去,甚至還爆出了兩萬人被三千日軍追殺的醜聞。
剛剛才看到點希望的山城國府,立即又變得愁雲慘淡起來。
可不管怎麽說,大家現在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美國同意增加對華援助,通過滇緬公路增加物資運輸,這總是一件好事。
鑒於局勢的變化,楊鋒也要返迴潭州前線了,王珆的事情隻能交給謝公和馬老板去辦了,不過和失望、惶恐的國人不同,楊鋒卻相信中日之間要平靜一陣子了。
至少在日軍橫掃東南亞,大軍打到澳洲門口之前,敵人不會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以此來避免人員和物資的過度消耗。
於是在返迴天水軍營,楊鋒就一邊訓練部隊,一邊遙控指揮三王山的建設,操縱各項事務往前推進。
第一個保護古籍的效果顯現很快,無數文人學者甚至還親自到三王山去考察了一番,結果就被眼前的景象給嚇了一跳,好懸沒犯了心髒病。
原本一個不知名的窮山溝,愣是在區區幾年之內,被楊鋒等人建設成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從新村火車站出來,環視之下到處都是五層高的大廈和三層高的住宅,一眼望去到處都是新開工的工地,居民臉上不光有笑容還有自信,管理方麵更是井然有序,在這裏不單感受不到戰爭的氣息,反倒看著是比錦城、山城還要熱鬧幾分。
至於大名鼎鼎的三山圖書館,那一流的設施也是叫人打心眼裏喜歡。
整齊的書架。
詳細且不時更新的索引。
嚴密的保安措施等等等等。
楊鋒登報發布消息不過一個多月,這邊竟然已經收集了上萬冊的古籍古書,其中也不乏珍貴的孤本。
為了修繕那些破損的古書,黃縣長甚至不惜單拿出一層來,安排了數個巨型工作間,分別承擔起鑒定、分類、抄寫、修複等等工作。
看到楊鋒來真的,並且還做的如此出色,不少文人墨客就幹脆決定住下來了,既安全還能做些學問,何樂而不為那!
第二個自然就是川地的明星,無人不知的花郎鋼鐵廠了。
這邊在楊副廠長和王市長的密切配合下,陸續進行了幾次擴產,那產量絕對稱得上是一騎絕塵,迅速就占到了全國年產量的一多半。
這樣不僅僅是安置了大批工人,更是製造了巨額財富,並且是強有力的支援了各行各業的有序發展。
由於產量驚人的關係,眼下在鋼城也冒出了許許多多的小型加工廠,將花郎的粗鋼、鑄鐵變成各種東西,從農具到生活用品再到軍需品是一應俱全,極大的促進了鋼鐵產業的全麵興盛。
以往的鋼城,得名不過是因為產鐵。
可今天的鋼城卻是實至名歸,乃至於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鋼盆和鐵門,運送到三王山的鋼鐵更是變成了滿街的高樓大廈。
第三個肯定就要提困仙洞了,有了充足的鋼鐵、有了化工作坊和配件工廠,困仙洞的軍火產量也算是徹徹底底的爆了。
現在困仙洞出品的槍炮已經遍布了每一支國軍部隊,美國貨雖說更好,可數量畢竟太少了,拿來武裝王牌軍都不夠,真正握在弟兄們手裏,拿著跟日軍拚命的,還得是這些國貨。
現在的困仙洞一周產出一列火車,滿滿幾十個車皮的手榴彈、炮彈和子彈。
迫擊炮、重機槍、衝鋒槍的產量雖說要少一些,可是工人們已經是加班加點的幹活了,都已經分成三班、歇人不歇機器的玩命了,不過卻還是不夠幾百萬國軍分的。
另外就是在南洋工程師、各地老師傅的努力下,發動機零件自產率終於實現了百分之百,那麽在甲三坦克、突突車、嘭嘭車外,困仙洞也可以生產100匹馬力的卡車了。
這無疑是個裏程碑式的成就。
因為擁有卡車才能真正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威力,國軍才有可能從被動的防禦作戰中擺脫出來,嚐試對日軍展開攻擊。
第四個就該說說三王山外圍,兩個縣城、幾十個鄉鎮出產的糧食和牲畜了。
在上高黃先生的努力下,遷徙過來的饑民是真正的安家了,他們手中的土地經過半年的耕作,苞穀和紅薯都迎來了大豐收,各家各戶留下口糧外,上繳的部分是迅速塞滿了倉庫。
還有饑民手中幾十萬頭的牛羊,這些也在不停的繁殖,轉化成皮、肉和毛,吸引了大批的牲口販子湧入。
三王山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階段,上百萬饑民已經從負擔,變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說別的,光是他們日常消耗的布料就直接讓鋼城的布行都起飛了。
或者應該這麽說,但是在鋼城和三王山做買賣的生意人,那就沒有不賺到盆滿缽滿的……
除了經濟方麵,楊鋒也在密切關注技術兵種的培訓。
竹林機場的白龍飛,以他為代表的飛行部隊已經擴大到了近百人,擁有的訓練飛機更是超過的10架。
可惜航空燃油太貴了。
楊鋒也不得不控製他們的訓練時長,畢竟和國府翻臉,被大老板發現之前,他頂多就是打個基礎,也不可能真正發展出一支強大的空軍來。
裝甲學校也是差不多,楊鋒交代給周青雲,讓他重點培養車長、炮手和通訊兵,畢竟人等裝備可比裝備等人強多了。
坦克工坊的產量一直被楊鋒限製著,真要馬力全開的話,一個月生產2-30輛不成問題,隻怕真這麽幹了就會引來國府的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