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領會了石天的意思還是得了李世民的指點,李承乾的工坊做的並不低調,現在長安城不少百姓都知道,長安城外的那些工坊,每一個都日進鬥金。
李承乾得瑟,長安百姓也信以為真,跟著學著開始弄工坊了,雖然都是隻做一些小玩意,但是在完全沒有競爭的環境中賺錢,他們還是很逍遙的。
看著長安城外一座座興起的工坊,李世民也很是高興,工坊多了,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收商稅了。
商稅的事情李世民跟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他們談過,因為之前朝代都有收商稅的慣例,這事他們雖然不怎麽願意,但是要說到反對,他們倒也不敢,隻能在商稅的比例上做一些爭取。
好在李世民承諾,商稅暫時不收,等大唐的工坊發展到一定數量之後再收,他們這才答應下來。
“學堂的建設可以分派給地方,讓他們自己籌建,朝廷隻負責書籍和先生的開支。現在最大的障礙並不是籌建學堂,而是沒有足夠的書籍和先生。
陛下,臣建議等明年開春,再開科舉之時,批量招收一些讀書人,把他們安排到地方的學堂去任教。在地方學堂,他們可以一邊教授孩童們識字,一邊可以好好讀書,而且朝廷還可以給他們發放一定的俸祿。”
在長孫無忌看來,現在李世民動了世家的根本了,那就直接索性一棒子打死得了,免得這些世家不安分,再鬧出什麽事端來。
長孫無忌的建議還是很中肯的,籌建學堂花費不少,而且在整個大唐推廣,這筆花銷如果全讓朝廷承擔肯定會有很大的負擔。
可是分派到地方,幾百上千戶籌建一所學堂,每戶分擔的就不那麽多了,一戶拿出幾十上百文錢也就足夠了。
想讓大唐普及學堂,最大的問題還是書籍和先生。大唐三百萬戶,一戶少說也有五六個孩子,加起來就需要數千萬本書籍了。
市麵上的書籍可不便宜,一本書籍都要上百文錢,數千萬本書籍,幾百萬貫錢財,這對於一年隻有千萬貫收入的朝廷是無論如何也承擔不起的。
李世民讓他去推廣學堂,提供了大批的書籍。而且李世民提供的書籍跟市麵上的書籍成色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紙張的厚度,還是紙張的顏色,都遠遠高於市麵上流通的書籍。
長孫無忌知道李世民有了新的造紙的法子,也知道他有高效印書的法子。他之所以拿書籍來說事,隻不過是想探一下李世民的底,看李世民印製書籍的效率能不能滿足這上千萬人讀書的需要。
如果李世民能承擔得起書籍的開銷,長孫無忌就有信心,一下子把世家的根基給鏟除掉。如果承擔不起,隻是這十來萬學子,想要一下子除掉世家還是有些困難的。
官辦學堂使用的書籍並沒有多厚,一本書能有三五十頁就頂天了,這點書籍對於掌握了蠟紙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李世民來說算不得什麽。
印刷這十幾萬學子所用的書籍,李世民讓人計算過,每本書籍的成本可以控製在三文錢之內,幾十萬本書籍,全部成本加起來,也不過幾千貫銅錢。
這筆錢對於大唐本說算不得什麽,李世民完全承擔得起,甚至比起為學子提供的筆墨紙硯,書籍的費用並不算高。
“明年立春,科舉選才之事你先去準備去吧!學堂之事朕再想一下。讓大學普及國立學堂是好事,隻是這先生的開支朝廷暫時還負擔不起。”
大唐三百萬戶,每戶有四五個要入學的孩子,那就是上千萬個學子。千萬學子差不多需要二十多萬的先生,即便先生的俸祿按九品官員的一半發放,每年的開支就是三百萬貫。
書籍筆墨開支雖然沒有先生的開支大,可那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筆錢大唐還承擔不起。
讓百姓付費讀書?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讀書的成本可是很高的,一家人守著那點土地過日子,本來就緊巴巴的,如果再承擔上幾個孩子的求學費用,他們的日子還怎麽過?
付費讀書,把學費設置的低一些,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但這很容易成為世家攻擊他的一個軟肋。打完吐穀渾之後,馬上就要征戰高句麗了,他可不想在這一時刻出亂子。
普及國立學堂,雖然是好事,隻是不能急於這一時。最起碼也要等到把高句麗平了之後才能推行。要不然,大唐百姓的子弟都去讀書了,再招府還會有人跳出來反對。
石天說過,吐穀渾有礦,等拿下吐穀渾之後,如果真能找到這些礦脈,把這些礦脈開采出來,推行國立學堂的錢也就有了。
戰爭如果能發財,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平了吐穀渾和高句麗之後,收迴大量的資金,支撐起大唐的教育倒也是個好事。
戰爭財雖然是一次性的,可他李世民現在需要的也隻是暫時的過渡一下,等商稅開收之後,推行國立學堂的費用一下子就出來了,到那時,這點小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見李世民沒再提書籍,長孫無忌也就了然了。學堂之事,主要難點在先生,隻要解決掉先生的事情,想來國立學堂也就解決了。
在這個文盲普及率達到90%以上的時代,想要招收二十萬讀書人也是相當困難的。單純靠明年的科舉,甭說二十萬了,估計連兩萬都招不到。
大唐對科舉並不怎麽重視,而且大唐科舉,最難考的竟然是秀才。
大唐三百年,科舉選才,幾年下來也不過選了六個秀才。當然,科舉選才,三百年下來不會隻選六人。大唐沿用的是隋朝的科舉製度,考中秀才的,那是牛人。
大唐科舉,分為製科和常科。一般學子會選擇考常科,也就是經義、策論那一套。隻要書讀的透,文章寫的好,通過常科考試並不難。
相較於常科,考秀才的製科就難多了,試題都是由皇帝親自出的。除了經義和文章,你還要對政事有所了解。在皇帝的麵前講政事,如果沒有一些獨到的觀點還真不容易通過。因此,到唐朝後期,已經很少有人再考製科了。
從大唐選二十萬讀書人的事情有些難度,可這事長孫無忌會處理,現在就是想辦法搞錢了。
想要搞錢,李世民就想到了石天。在他看來,這大唐最會搞錢的就是石天了。隻可惜石天現在在藍田縣煉鋼,估計短時間內也迴不來,這讓他有些難受。
把石天叫迴來?那肯定是不行的。搞錢開辦國立學堂,這是大唐的百年大計,不得不重視。可是石天現在搞的鋼鐵,那卻是大唐的開疆利器,一樣不能耽誤。
有這十來萬學子,精心培養一下,怎麽也能選出千八百個人才了,而且在征討高句麗之前,國立學堂也不可能普及,這事倒也不急於這一時。
他不著急叫石天迴來,可是有人卻等不及了。幾日之後,就在他收到石天已經帶領著程處亮了國子監的學子煉出來第一爐鋼鐵的密報之後,彈劾石天的奏章就擺在了他的麵前。
彈劾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石天的酒坊私自釀酒。
大唐是有禁酒令的,凡私下釀酒者,都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這點石天也知道,隻不過禁酒令這東西,在災荒之年執行的嚴格,到了豐收之年,人們也就不那麽重視了。
最近幾年大唐糧食豐收,許多百姓家裏的糧食自己吃不完,賣出去又不值錢,因此私自釀酒者也越來越多。尤其像新豐縣,釀酒現在都成了支柱產業了。
民不舉,官不究。新豐縣釀酒盛行,而且有李世民的題字,更是讓他們肆無忌憚。可是現在有人把這事捅到李世民的案頭了,李世民就不得不過問了。
石天酒坊被燒之事,李世民也知道,再加上李明達親自跑來告了幾次狀,李世民也隻能派人去查。
隻不過現在還沒查到太多的線索,或者說查出來的問題太過棘手,李世民也隻能拖著李明達沒有處理。
現在李明達那邊還沒安撫下來,又有人跑出來狀告石天私自釀酒,這事讓李世民有點上火。
李承乾得瑟,長安百姓也信以為真,跟著學著開始弄工坊了,雖然都是隻做一些小玩意,但是在完全沒有競爭的環境中賺錢,他們還是很逍遙的。
看著長安城外一座座興起的工坊,李世民也很是高興,工坊多了,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收商稅了。
商稅的事情李世民跟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他們談過,因為之前朝代都有收商稅的慣例,這事他們雖然不怎麽願意,但是要說到反對,他們倒也不敢,隻能在商稅的比例上做一些爭取。
好在李世民承諾,商稅暫時不收,等大唐的工坊發展到一定數量之後再收,他們這才答應下來。
“學堂的建設可以分派給地方,讓他們自己籌建,朝廷隻負責書籍和先生的開支。現在最大的障礙並不是籌建學堂,而是沒有足夠的書籍和先生。
陛下,臣建議等明年開春,再開科舉之時,批量招收一些讀書人,把他們安排到地方的學堂去任教。在地方學堂,他們可以一邊教授孩童們識字,一邊可以好好讀書,而且朝廷還可以給他們發放一定的俸祿。”
在長孫無忌看來,現在李世民動了世家的根本了,那就直接索性一棒子打死得了,免得這些世家不安分,再鬧出什麽事端來。
長孫無忌的建議還是很中肯的,籌建學堂花費不少,而且在整個大唐推廣,這筆花銷如果全讓朝廷承擔肯定會有很大的負擔。
可是分派到地方,幾百上千戶籌建一所學堂,每戶分擔的就不那麽多了,一戶拿出幾十上百文錢也就足夠了。
想讓大唐普及學堂,最大的問題還是書籍和先生。大唐三百萬戶,一戶少說也有五六個孩子,加起來就需要數千萬本書籍了。
市麵上的書籍可不便宜,一本書籍都要上百文錢,數千萬本書籍,幾百萬貫錢財,這對於一年隻有千萬貫收入的朝廷是無論如何也承擔不起的。
李世民讓他去推廣學堂,提供了大批的書籍。而且李世民提供的書籍跟市麵上的書籍成色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紙張的厚度,還是紙張的顏色,都遠遠高於市麵上流通的書籍。
長孫無忌知道李世民有了新的造紙的法子,也知道他有高效印書的法子。他之所以拿書籍來說事,隻不過是想探一下李世民的底,看李世民印製書籍的效率能不能滿足這上千萬人讀書的需要。
如果李世民能承擔得起書籍的開銷,長孫無忌就有信心,一下子把世家的根基給鏟除掉。如果承擔不起,隻是這十來萬學子,想要一下子除掉世家還是有些困難的。
官辦學堂使用的書籍並沒有多厚,一本書能有三五十頁就頂天了,這點書籍對於掌握了蠟紙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李世民來說算不得什麽。
印刷這十幾萬學子所用的書籍,李世民讓人計算過,每本書籍的成本可以控製在三文錢之內,幾十萬本書籍,全部成本加起來,也不過幾千貫銅錢。
這筆錢對於大唐本說算不得什麽,李世民完全承擔得起,甚至比起為學子提供的筆墨紙硯,書籍的費用並不算高。
“明年立春,科舉選才之事你先去準備去吧!學堂之事朕再想一下。讓大學普及國立學堂是好事,隻是這先生的開支朝廷暫時還負擔不起。”
大唐三百萬戶,每戶有四五個要入學的孩子,那就是上千萬個學子。千萬學子差不多需要二十多萬的先生,即便先生的俸祿按九品官員的一半發放,每年的開支就是三百萬貫。
書籍筆墨開支雖然沒有先生的開支大,可那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筆錢大唐還承擔不起。
讓百姓付費讀書?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讀書的成本可是很高的,一家人守著那點土地過日子,本來就緊巴巴的,如果再承擔上幾個孩子的求學費用,他們的日子還怎麽過?
付費讀書,把學費設置的低一些,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但這很容易成為世家攻擊他的一個軟肋。打完吐穀渾之後,馬上就要征戰高句麗了,他可不想在這一時刻出亂子。
普及國立學堂,雖然是好事,隻是不能急於這一時。最起碼也要等到把高句麗平了之後才能推行。要不然,大唐百姓的子弟都去讀書了,再招府還會有人跳出來反對。
石天說過,吐穀渾有礦,等拿下吐穀渾之後,如果真能找到這些礦脈,把這些礦脈開采出來,推行國立學堂的錢也就有了。
戰爭如果能發財,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平了吐穀渾和高句麗之後,收迴大量的資金,支撐起大唐的教育倒也是個好事。
戰爭財雖然是一次性的,可他李世民現在需要的也隻是暫時的過渡一下,等商稅開收之後,推行國立學堂的費用一下子就出來了,到那時,這點小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見李世民沒再提書籍,長孫無忌也就了然了。學堂之事,主要難點在先生,隻要解決掉先生的事情,想來國立學堂也就解決了。
在這個文盲普及率達到90%以上的時代,想要招收二十萬讀書人也是相當困難的。單純靠明年的科舉,甭說二十萬了,估計連兩萬都招不到。
大唐對科舉並不怎麽重視,而且大唐科舉,最難考的竟然是秀才。
大唐三百年,科舉選才,幾年下來也不過選了六個秀才。當然,科舉選才,三百年下來不會隻選六人。大唐沿用的是隋朝的科舉製度,考中秀才的,那是牛人。
大唐科舉,分為製科和常科。一般學子會選擇考常科,也就是經義、策論那一套。隻要書讀的透,文章寫的好,通過常科考試並不難。
相較於常科,考秀才的製科就難多了,試題都是由皇帝親自出的。除了經義和文章,你還要對政事有所了解。在皇帝的麵前講政事,如果沒有一些獨到的觀點還真不容易通過。因此,到唐朝後期,已經很少有人再考製科了。
從大唐選二十萬讀書人的事情有些難度,可這事長孫無忌會處理,現在就是想辦法搞錢了。
想要搞錢,李世民就想到了石天。在他看來,這大唐最會搞錢的就是石天了。隻可惜石天現在在藍田縣煉鋼,估計短時間內也迴不來,這讓他有些難受。
把石天叫迴來?那肯定是不行的。搞錢開辦國立學堂,這是大唐的百年大計,不得不重視。可是石天現在搞的鋼鐵,那卻是大唐的開疆利器,一樣不能耽誤。
有這十來萬學子,精心培養一下,怎麽也能選出千八百個人才了,而且在征討高句麗之前,國立學堂也不可能普及,這事倒也不急於這一時。
他不著急叫石天迴來,可是有人卻等不及了。幾日之後,就在他收到石天已經帶領著程處亮了國子監的學子煉出來第一爐鋼鐵的密報之後,彈劾石天的奏章就擺在了他的麵前。
彈劾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石天的酒坊私自釀酒。
大唐是有禁酒令的,凡私下釀酒者,都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這點石天也知道,隻不過禁酒令這東西,在災荒之年執行的嚴格,到了豐收之年,人們也就不那麽重視了。
最近幾年大唐糧食豐收,許多百姓家裏的糧食自己吃不完,賣出去又不值錢,因此私自釀酒者也越來越多。尤其像新豐縣,釀酒現在都成了支柱產業了。
民不舉,官不究。新豐縣釀酒盛行,而且有李世民的題字,更是讓他們肆無忌憚。可是現在有人把這事捅到李世民的案頭了,李世民就不得不過問了。
石天酒坊被燒之事,李世民也知道,再加上李明達親自跑來告了幾次狀,李世民也隻能派人去查。
隻不過現在還沒查到太多的線索,或者說查出來的問題太過棘手,李世民也隻能拖著李明達沒有處理。
現在李明達那邊還沒安撫下來,又有人跑出來狀告石天私自釀酒,這事讓李世民有點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