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約、蘇峻兇惡無道,囚禁士人,剝衣令其裸體,令人發指,不堪入目。近日逃奔而來的,其窘狀慘不忍睹。骨肉分離,痛感天地;眾心一致,切齒向敵。今日之進剿,猶如以石擊卵,必能功成名就。如果猶豫不決,出兵遲緩,把士卒召還,會使人心離散,將使大事敗於將成之時。希望陶公深察明鑒,不負三軍之望!
看完溫嶠的書信,陶侃拍案而起。陶侃大聲說道:“各位將軍,蘇峻亂兵胡作非為,扣押陛下,實乃大逆不道!討伐叛逆蘇峻,消滅叛軍,匡扶皇室,拯救黎民,是我陶侃義不容辭的責任!”
“請大人下達命令!我等唯命是從!”幾十個部將齊聲說道。
“各位將軍,這兩天準備糧草、輜重、戰船和各種武器,操練人馬。後天一大早列隊登船,與溫嶠、庾亮在尋陽會合,兵發建康!”陶侃說道。陶侃的兒子和將領們高唿道:“末將遵令!”
陶侃又對陶臻說道:“彥遐,你即刻前往尋陽,轉告溫嶠、庾亮兩位大人,大後天在江麵會師,然後東進建康!”
“好的叔父,我馬上就去!”陶臻答應著,出去了。
到了約定日期,溫嶠、庾亮率領江州的一萬將士,在尋陽北麵、長江南岸陸續登船。溫嶠、庾亮和手下十幾個將領站在岸邊,注視著一隊隊正在登船的士卒。江州的戰船,在長江南岸綿延幾十裏。所有的戰船船頭,都有一麵戰鼓和四個擂鼓的士兵。留守的將士,還有尋陽的百姓,也敲鑼打鼓在長江南岸送行。
在江州戰船的西麵,龔登率領的兩千水軍緊隨其後。前幾天來尋陽聯絡的陶臻,也手扶佩劍,和龔登站立在第一隻戰船上。
“報告二位大人,將士們登船完畢!”毛寶從戰船上跳下來,來到溫嶠和庾亮跟前,說道。溫嶠說道:“好的,準備迎接盟主!”
歡迎陶侃的戰船,陸續離開長江南岸。自西向東第一隻船上,是庾亮和三個弟弟,還有幾十個士兵。第二隻船上,是溫嶠和兩個兒子,還有幾十個士兵。第三隻船上,是毛寶、王愆期等幾個溫嶠手下的將領。隨後跟過來的,是龔登、陶臻乘坐的戰船。後麵還有一隻戰船,上麵是幾十個手提銅鑼、手拿鼓槌的士兵。
五隻戰船逆流而上,往西行駛了不到二裏,就見西麵過來了一支龐大的船隊。這些戰船順流而下,一眼望不到頭。
“來了!來了!是荊州的船隊!”庾亮船上的士兵們高喊道。船上的戰鼓敲了起來,拿著銅鑼的士兵,伴隨著戰鼓的鼓點,有節奏地敲了起來。歡迎陶侃的戰船在長江南岸靠岸,荊州船隊的第一隻戰船乘風破浪,來到歡迎的戰船跟前。庾亮、溫嶠和毛寶、王愆期、龔登、陶臻等人,齊聲說道:“歡迎陶大人!歡迎盟主!”
已經七十歲的陶侃,精神矍鑠,身材硬朗,和前來歡迎的溫嶠、庾亮等人,互相拱手施禮。庾亮說道:“盟主遠道而來,非常辛苦!我看是不是在船上休息一個時辰,然後再東進建康?”
溫嶠接著說道:“陶大人在古稀之年,還要為了朝廷和黎民百姓遠征建康,真的是難能可貴,請陶大人和將士們休息一下。”
陶侃拔出肋下寶劍,說道:“兩位大人,各位將軍,休息就不必了。這十幾年來,我這把寶劍,還沒有殺過叛逆之賊。現在我率軍來到尋陽,已經有些晚了。我們晚到建康一天,蘇峻的亂兵就多為非作歹一天。我帶來了荊州五萬將士,二位大人多少?”
“江州不比荊州,各郡共征集了一萬人馬!”溫嶠說道。陶侃一聽大笑不止,頻頻點頭。陶侃說道:“我們這支建康西麵的勤王大軍,總起來有六萬將士。旗帆招展、號帶飄揚、鑼鼓喧天、聲威震天。我們這支討逆大軍,前後旌旗相望,能綿延六七百裏。大小數千隻戰船上麵金鼓齊鳴,聲威能傳到幾十甚至百裏之外!”
“盟主威武!盟主威武!”周圍所有歡迎的戰船,還有陶侃後麵戰船上的將士,都異口同聲高喊道。
“請盟主陶大人下達命令!”庾亮說道。
“請盟主陶公下達命令!”溫嶠隨後說道。
陶侃看了看東西連綿不絕的戰船,高聲說道:“兩位大人,各位將軍,既然我陶某人被推為勤王軍的盟主,那我就不客氣了!我們攻打的目標,是扣押陛下和大臣們的石頭城。但我們還要和郗鑒率領的江北人馬,還有三吳的勤王義軍互通消息,互相支援。當年的魏武帝曹操有詩雲,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天我陶侃,誌在消滅蘇峻、祖約這兩個逆賊!京口作為建康東麵的門戶,也是必爭之地。為達到這個目的,請溫嶠、庾亮兩位大人率領江州將士,駐紮在沙門浦。先期趕到的龔登率領的人馬,也歸兩位大人指揮。我率領荊州將士,屯於蔡洲。”
“我等服從盟主調遣!”溫嶠、庾亮和周圍將領們說道。
劉矩迴到廣陵,把庾文君的懿旨遞給郗鑒。郗鑒一看朝廷任命自己為司空,這可是三公之一啊,激動得熱淚盈眶。郗鑒吩咐身邊幾個親兵道:“馬上設擺香案,把太後的懿旨供起來!”
“是,大人!”幾個親兵準備去了。
時間不長,親兵們在幾案上擺放好了供品和香燭。郗鑒恭恭敬敬把懿旨放到幾案上,然後朝建康方向跪倒。看著幾案上的懿旨,郗鑒對劉矩等手下將領說道:“我郗鑒從小孤貧,雖博覽經書典籍,躬耕於隴畝之中;吟詠詩書也從不敢怠倦,後來得到了儒雅的好名聲。我高祖曾是漢朝禦史大夫,但到了我這一輩,生逢亂世,我成了兗州一帶的流民帥。蒙元帝不棄,以安東將軍身份,授於我龍驤將軍、兗州刺史之職。後來更被元帝、明帝重用,直至現在被太後和陛下任命為司空。太後性情仁和,為蘇峻所逼鬱鬱而終。陛下年幼,被囚石頭城。我拚出老命,也要報答聖恩!”
一邊說著,郗鑒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看完溫嶠的書信,陶侃拍案而起。陶侃大聲說道:“各位將軍,蘇峻亂兵胡作非為,扣押陛下,實乃大逆不道!討伐叛逆蘇峻,消滅叛軍,匡扶皇室,拯救黎民,是我陶侃義不容辭的責任!”
“請大人下達命令!我等唯命是從!”幾十個部將齊聲說道。
“各位將軍,這兩天準備糧草、輜重、戰船和各種武器,操練人馬。後天一大早列隊登船,與溫嶠、庾亮在尋陽會合,兵發建康!”陶侃說道。陶侃的兒子和將領們高唿道:“末將遵令!”
陶侃又對陶臻說道:“彥遐,你即刻前往尋陽,轉告溫嶠、庾亮兩位大人,大後天在江麵會師,然後東進建康!”
“好的叔父,我馬上就去!”陶臻答應著,出去了。
到了約定日期,溫嶠、庾亮率領江州的一萬將士,在尋陽北麵、長江南岸陸續登船。溫嶠、庾亮和手下十幾個將領站在岸邊,注視著一隊隊正在登船的士卒。江州的戰船,在長江南岸綿延幾十裏。所有的戰船船頭,都有一麵戰鼓和四個擂鼓的士兵。留守的將士,還有尋陽的百姓,也敲鑼打鼓在長江南岸送行。
在江州戰船的西麵,龔登率領的兩千水軍緊隨其後。前幾天來尋陽聯絡的陶臻,也手扶佩劍,和龔登站立在第一隻戰船上。
“報告二位大人,將士們登船完畢!”毛寶從戰船上跳下來,來到溫嶠和庾亮跟前,說道。溫嶠說道:“好的,準備迎接盟主!”
歡迎陶侃的戰船,陸續離開長江南岸。自西向東第一隻船上,是庾亮和三個弟弟,還有幾十個士兵。第二隻船上,是溫嶠和兩個兒子,還有幾十個士兵。第三隻船上,是毛寶、王愆期等幾個溫嶠手下的將領。隨後跟過來的,是龔登、陶臻乘坐的戰船。後麵還有一隻戰船,上麵是幾十個手提銅鑼、手拿鼓槌的士兵。
五隻戰船逆流而上,往西行駛了不到二裏,就見西麵過來了一支龐大的船隊。這些戰船順流而下,一眼望不到頭。
“來了!來了!是荊州的船隊!”庾亮船上的士兵們高喊道。船上的戰鼓敲了起來,拿著銅鑼的士兵,伴隨著戰鼓的鼓點,有節奏地敲了起來。歡迎陶侃的戰船在長江南岸靠岸,荊州船隊的第一隻戰船乘風破浪,來到歡迎的戰船跟前。庾亮、溫嶠和毛寶、王愆期、龔登、陶臻等人,齊聲說道:“歡迎陶大人!歡迎盟主!”
已經七十歲的陶侃,精神矍鑠,身材硬朗,和前來歡迎的溫嶠、庾亮等人,互相拱手施禮。庾亮說道:“盟主遠道而來,非常辛苦!我看是不是在船上休息一個時辰,然後再東進建康?”
溫嶠接著說道:“陶大人在古稀之年,還要為了朝廷和黎民百姓遠征建康,真的是難能可貴,請陶大人和將士們休息一下。”
陶侃拔出肋下寶劍,說道:“兩位大人,各位將軍,休息就不必了。這十幾年來,我這把寶劍,還沒有殺過叛逆之賊。現在我率軍來到尋陽,已經有些晚了。我們晚到建康一天,蘇峻的亂兵就多為非作歹一天。我帶來了荊州五萬將士,二位大人多少?”
“江州不比荊州,各郡共征集了一萬人馬!”溫嶠說道。陶侃一聽大笑不止,頻頻點頭。陶侃說道:“我們這支建康西麵的勤王大軍,總起來有六萬將士。旗帆招展、號帶飄揚、鑼鼓喧天、聲威震天。我們這支討逆大軍,前後旌旗相望,能綿延六七百裏。大小數千隻戰船上麵金鼓齊鳴,聲威能傳到幾十甚至百裏之外!”
“盟主威武!盟主威武!”周圍所有歡迎的戰船,還有陶侃後麵戰船上的將士,都異口同聲高喊道。
“請盟主陶大人下達命令!”庾亮說道。
“請盟主陶公下達命令!”溫嶠隨後說道。
陶侃看了看東西連綿不絕的戰船,高聲說道:“兩位大人,各位將軍,既然我陶某人被推為勤王軍的盟主,那我就不客氣了!我們攻打的目標,是扣押陛下和大臣們的石頭城。但我們還要和郗鑒率領的江北人馬,還有三吳的勤王義軍互通消息,互相支援。當年的魏武帝曹操有詩雲,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天我陶侃,誌在消滅蘇峻、祖約這兩個逆賊!京口作為建康東麵的門戶,也是必爭之地。為達到這個目的,請溫嶠、庾亮兩位大人率領江州將士,駐紮在沙門浦。先期趕到的龔登率領的人馬,也歸兩位大人指揮。我率領荊州將士,屯於蔡洲。”
“我等服從盟主調遣!”溫嶠、庾亮和周圍將領們說道。
劉矩迴到廣陵,把庾文君的懿旨遞給郗鑒。郗鑒一看朝廷任命自己為司空,這可是三公之一啊,激動得熱淚盈眶。郗鑒吩咐身邊幾個親兵道:“馬上設擺香案,把太後的懿旨供起來!”
“是,大人!”幾個親兵準備去了。
時間不長,親兵們在幾案上擺放好了供品和香燭。郗鑒恭恭敬敬把懿旨放到幾案上,然後朝建康方向跪倒。看著幾案上的懿旨,郗鑒對劉矩等手下將領說道:“我郗鑒從小孤貧,雖博覽經書典籍,躬耕於隴畝之中;吟詠詩書也從不敢怠倦,後來得到了儒雅的好名聲。我高祖曾是漢朝禦史大夫,但到了我這一輩,生逢亂世,我成了兗州一帶的流民帥。蒙元帝不棄,以安東將軍身份,授於我龍驤將軍、兗州刺史之職。後來更被元帝、明帝重用,直至現在被太後和陛下任命為司空。太後性情仁和,為蘇峻所逼鬱鬱而終。陛下年幼,被囚石頭城。我拚出老命,也要報答聖恩!”
一邊說著,郗鑒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