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太極殿前殿,冊封皇後儀式正在舉行。庾文君和三歲多的司馬衍,兩歲的司馬嶽,還有司馬衝、司馬曦、司馬昱,以及司馬羕、司馬宗等皇族成員,站立在最前麵。司馬紹微笑著說道:“朕還是太子的時候,父皇就禮聘文君為太子妃。文君先後給朕生下了皇長子世根(司馬衍),皇次子世同(司馬嶽)。四年多來,尤其是建康被圍困期間,文君給了朕很多安慰。”
司馬紹說著,拿起龍書案上的詔書說道:“可以這麽說,文君和朕是一對患難夫妻。朕要親自把冊封詔書,交到文君手上。”
“多謝陛下對臣妾的厚愛!”庾文君跪倒施禮。司馬紹從上麵下來,把冊立皇後的詔書交給庾文君。庾文君接過詔書,司馬紹雙手拉起庾文君,很體貼地說道:“皇後免禮平身!”
冊立皇後的詔書是這麽說的:庾氏文君,性情仁和,姿容淑美。先前奉承父皇聖命,在東宮做正妃。恭行婦道,恩愛有禮。行事忠信,心思順從,以此成就和諧之道;協助端正後宮秩序,因此有和協道德的美名。朕過去經曆過不幸,孤單得像是得了大病。眾公卿考查以往朝代,都以推崇嫡親辨明正統為重,記載在典籍中,應該建皇後宮,以此來供奉宗廟。追述先帝的願望,不廢棄舊有的命令,派使持節兼太尉贈皇後璽綬。女性的德崇尚陰柔,婦道要奉承婆母,崇敬祭祀的禮節,看重多子多孫的道義。因此永遠貞節,就能光大皇家基業,做天下母親的典範,推行後宮教化。借鑒六傳,稽考典籍,禍福不定,盛衰在人,雖被讚美而不自恃。要恭敬啊,怎麽能不慎重!
太寧元年六月初六
費仁隨後從上麵下來,把皇後的印綬遞給司馬紹。司馬紹接過來,交到庾文君手上。庾文君再次跪倒:“臣妾謝陛下聖恩!”
文武大臣齊聲說道:“臣等恭喜萬歲!恭喜皇後千歲!”
冊立皇後的儀式剛結束,大殿門口一個侍衛進來稟報:“陛下,廣州刺史陶侃大人,派左長史殷羨前來呈送奏疏!”
“請殷羨愛卿進來!”司馬紹說道。殷羨來到前麵,給司馬紹跪倒施禮:“陶侃大人不負聖望,派遣參軍高寶攻打梁碩。高寶已經把梁碩斬首,其首級臣已經帶到建康。”
“殷愛卿請起!”司馬紹說道。殷羨站起來,立在一旁。看到殷羨,司馬紹就想起了陶侃,就想起了慘死的皇族司馬承,想起了同樣慘死的甘卓父子。司馬紹問道:“廣州路途遙遠,父皇在世時,也沒有得到過確切的消息。就是魏乂攻打長沙時,譙王司馬承和甘卓大人、陶侃大人,有沒有三方聯合?”
“當時,譙王曾派人和陶侃大人聯絡。隻不過,荊州的人馬阻擋住了陶侃大人派出的援兵,致使援兵不能北上。”殷羨說道。
現在王敦已經屯兵於湖,一聽南方的陶侃消滅了反叛的梁碩,並且將其斬殺,司馬紹大喜過望。司馬紹微笑著說道:“詔令平南將軍、廣州刺史陶侃,進位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臣代陶侃大人謝主隆恩!”殷羨跪下說道。
殷羨迴番禺去了。司馬紹看著下麵的庾亮說道:“庾亮大人為人處事嚴肅莊重,恪守禮法。早年被父皇召為西曹掾,後來出任過丞相參軍、中書郎、散騎常侍等職。朕還是太子時,庾大人是朕的侍講之一,成為朕的布衣之交。現在朝廷多災多難,正是用人之際。朕讓庾大人出任中書監一職,不知庾大人意下如何?”
一聽讓他出任中書監,這個比中書令還要位高一些的職位,庾亮趕忙站起來推辭道:“陛下,臣才疏學淺,這萬萬不可!”
司馬紹說道:“庾大人擔任東宮侍講多年,中書省設在皇宮禁苑。讓你來鳳凰池,既是為了朝廷,也是為了江山社稷。”
庾亮想了想,說道:“臣思考兩日,再答複陛下,如何?”
兩天以後,文武大臣參拜司馬紹已畢。司馬紹問道:“庾大人,兩天時間已經過去了。這中書監的事。考慮的怎麽樣了?”
庾亮從懷裏拿出一塊布帛,說道:“這兩天,臣寫了上表。”
費仁趕忙下來,從庾亮手裏接過上表。費仁看了看司馬紹,司馬紹會意,點點頭。費仁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庾亮的上表:
臣凡庸淺陋,從小就沒有什麽特殊的操節。先前因為中原變故,家鄉喪亂,隨著先臣南來求有道之主的庇護。隻為逃難避禍求食而已,沒想到會有這意外之福,交上這樣的好運。先帝登基以來,給予我非同一般的垂顧。既以國之良士相待,又結為姻親。遂使我置身於親信恩寵之列,一次又一次地享受到不該得到的待遇。我從二十歲時,就有了清靜濯纓之誌,沐浴著禮樂風教。後頻繁出入朝廷省閣之中,進而執掌天子六軍。
十餘年的時間,地位已超過了許多前輩賢達。未建功勞卻倍受恩遇,沒有人能和我相比了。普普通通的人命定薄祿,若獲福太過,將會帶來災禍。知足而止的原則,我當牢記遵守。如果貪圖榮華昧心升遷,一天又一天,就會招來別人的指責怨謗,也會使朝廷名譽受損。數年前就想把這些想法上陳於先帝,而逢先帝駕崩。臣這區區誠心,也未能上達聖聽,頗為遺憾。
陛下登位,理聖明之政以圖新。宰輔賢明,臣僚正直公允。政清民安的頌歌,要執政者大公無私才會出現。而聖上還在不停地施恩,又要臣任中書監之職。臣若接受此職,則會向天下昭示陛下任人以私。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臣是陛下皇後之兄長,是二位皇子之舅。姻親之嫌,與骨肉兄弟中表之親不同。聖上雖然是至公無私,聖德賢明。然而世間道德淪喪,自會出來一些看法。悠悠天地之間,人們都私待自己的姻親,人人都有這種私心,則天下哪還有以公待之的事呢?所以,前漢、後漢都是抑後黨而朝廷平安,重用姻親而導致危難。如果西漢呂、霍、上官、丁、趙、傅、王七族及東漢竇、鄧、閻、梁、竇、何六姓都非外戚姻親,而是和其他臣僚一樣平等晉升,即使不能全部保全,也決不會全部敗亡。今天本朝的敗亡者,更是由於對姻親的寵信。
司馬紹說著,拿起龍書案上的詔書說道:“可以這麽說,文君和朕是一對患難夫妻。朕要親自把冊封詔書,交到文君手上。”
“多謝陛下對臣妾的厚愛!”庾文君跪倒施禮。司馬紹從上麵下來,把冊立皇後的詔書交給庾文君。庾文君接過詔書,司馬紹雙手拉起庾文君,很體貼地說道:“皇後免禮平身!”
冊立皇後的詔書是這麽說的:庾氏文君,性情仁和,姿容淑美。先前奉承父皇聖命,在東宮做正妃。恭行婦道,恩愛有禮。行事忠信,心思順從,以此成就和諧之道;協助端正後宮秩序,因此有和協道德的美名。朕過去經曆過不幸,孤單得像是得了大病。眾公卿考查以往朝代,都以推崇嫡親辨明正統為重,記載在典籍中,應該建皇後宮,以此來供奉宗廟。追述先帝的願望,不廢棄舊有的命令,派使持節兼太尉贈皇後璽綬。女性的德崇尚陰柔,婦道要奉承婆母,崇敬祭祀的禮節,看重多子多孫的道義。因此永遠貞節,就能光大皇家基業,做天下母親的典範,推行後宮教化。借鑒六傳,稽考典籍,禍福不定,盛衰在人,雖被讚美而不自恃。要恭敬啊,怎麽能不慎重!
太寧元年六月初六
費仁隨後從上麵下來,把皇後的印綬遞給司馬紹。司馬紹接過來,交到庾文君手上。庾文君再次跪倒:“臣妾謝陛下聖恩!”
文武大臣齊聲說道:“臣等恭喜萬歲!恭喜皇後千歲!”
冊立皇後的儀式剛結束,大殿門口一個侍衛進來稟報:“陛下,廣州刺史陶侃大人,派左長史殷羨前來呈送奏疏!”
“請殷羨愛卿進來!”司馬紹說道。殷羨來到前麵,給司馬紹跪倒施禮:“陶侃大人不負聖望,派遣參軍高寶攻打梁碩。高寶已經把梁碩斬首,其首級臣已經帶到建康。”
“殷愛卿請起!”司馬紹說道。殷羨站起來,立在一旁。看到殷羨,司馬紹就想起了陶侃,就想起了慘死的皇族司馬承,想起了同樣慘死的甘卓父子。司馬紹問道:“廣州路途遙遠,父皇在世時,也沒有得到過確切的消息。就是魏乂攻打長沙時,譙王司馬承和甘卓大人、陶侃大人,有沒有三方聯合?”
“當時,譙王曾派人和陶侃大人聯絡。隻不過,荊州的人馬阻擋住了陶侃大人派出的援兵,致使援兵不能北上。”殷羨說道。
現在王敦已經屯兵於湖,一聽南方的陶侃消滅了反叛的梁碩,並且將其斬殺,司馬紹大喜過望。司馬紹微笑著說道:“詔令平南將軍、廣州刺史陶侃,進位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臣代陶侃大人謝主隆恩!”殷羨跪下說道。
殷羨迴番禺去了。司馬紹看著下麵的庾亮說道:“庾亮大人為人處事嚴肅莊重,恪守禮法。早年被父皇召為西曹掾,後來出任過丞相參軍、中書郎、散騎常侍等職。朕還是太子時,庾大人是朕的侍講之一,成為朕的布衣之交。現在朝廷多災多難,正是用人之際。朕讓庾大人出任中書監一職,不知庾大人意下如何?”
一聽讓他出任中書監,這個比中書令還要位高一些的職位,庾亮趕忙站起來推辭道:“陛下,臣才疏學淺,這萬萬不可!”
司馬紹說道:“庾大人擔任東宮侍講多年,中書省設在皇宮禁苑。讓你來鳳凰池,既是為了朝廷,也是為了江山社稷。”
庾亮想了想,說道:“臣思考兩日,再答複陛下,如何?”
兩天以後,文武大臣參拜司馬紹已畢。司馬紹問道:“庾大人,兩天時間已經過去了。這中書監的事。考慮的怎麽樣了?”
庾亮從懷裏拿出一塊布帛,說道:“這兩天,臣寫了上表。”
費仁趕忙下來,從庾亮手裏接過上表。費仁看了看司馬紹,司馬紹會意,點點頭。費仁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庾亮的上表:
臣凡庸淺陋,從小就沒有什麽特殊的操節。先前因為中原變故,家鄉喪亂,隨著先臣南來求有道之主的庇護。隻為逃難避禍求食而已,沒想到會有這意外之福,交上這樣的好運。先帝登基以來,給予我非同一般的垂顧。既以國之良士相待,又結為姻親。遂使我置身於親信恩寵之列,一次又一次地享受到不該得到的待遇。我從二十歲時,就有了清靜濯纓之誌,沐浴著禮樂風教。後頻繁出入朝廷省閣之中,進而執掌天子六軍。
十餘年的時間,地位已超過了許多前輩賢達。未建功勞卻倍受恩遇,沒有人能和我相比了。普普通通的人命定薄祿,若獲福太過,將會帶來災禍。知足而止的原則,我當牢記遵守。如果貪圖榮華昧心升遷,一天又一天,就會招來別人的指責怨謗,也會使朝廷名譽受損。數年前就想把這些想法上陳於先帝,而逢先帝駕崩。臣這區區誠心,也未能上達聖聽,頗為遺憾。
陛下登位,理聖明之政以圖新。宰輔賢明,臣僚正直公允。政清民安的頌歌,要執政者大公無私才會出現。而聖上還在不停地施恩,又要臣任中書監之職。臣若接受此職,則會向天下昭示陛下任人以私。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臣是陛下皇後之兄長,是二位皇子之舅。姻親之嫌,與骨肉兄弟中表之親不同。聖上雖然是至公無私,聖德賢明。然而世間道德淪喪,自會出來一些看法。悠悠天地之間,人們都私待自己的姻親,人人都有這種私心,則天下哪還有以公待之的事呢?所以,前漢、後漢都是抑後黨而朝廷平安,重用姻親而導致危難。如果西漢呂、霍、上官、丁、趙、傅、王七族及東漢竇、鄧、閻、梁、竇、何六姓都非外戚姻親,而是和其他臣僚一樣平等晉升,即使不能全部保全,也決不會全部敗亡。今天本朝的敗亡者,更是由於對姻親的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