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攻打建康的消息,早已被石勒派駐荊州的耳目得知。無奈石勒最倚重的謀主、右侯、大執法張賓,已經病入膏肓。
石勒已多次到張賓府中探視,這天石勒和幾個大臣又來看望。一起來的大臣有左長史張敬,左司馬張屈六,右司馬程遐,法曹令史貫誌,律學祭酒續鹹,遊擊將軍兼門臣祭酒王陽等人。
這幾個大臣在床前站立著,石勒坐在床邊,看著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張賓,眼裏噙滿了淚水。石勒一直拉著張賓的手,不知道說什麽好。張賓已經非常虛弱,眼裏也含著淚水。張賓一會兒清醒,一會兒昏迷。張賓知道石勒來看他,臉上掛著一絲笑容。過了一會兒,石勒看到張賓醒來,有些哽咽地說道:“右侯,自你生病以來,孤王經常夜不能寐。孤擔心你離我而去,剛剛建立才三年的大趙國,將何去何從。我還有一個擔心,不說也罷。”
幾個大臣和兩個太醫,見石勒說有個擔心的事,就很知趣地出去了。張賓緩了一口氣,強打著精神說道:“三年前,大臣們都希望趙王能登基稱帝。可能趙王有一些顧慮,比如劉曜的漢趙。所以直到現在,殿下還是趙王。我追隨趙王殿下十幾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就要離開殿下了,是看不到趙王登基稱帝了!”
石勒說道:“現在除了江南皇帝司馬睿,在長安的漢趙皇帝劉曜。中原和北方這麽大的地方,還沒有誰敢堂而皇之稱帝。誰稱帝,誰就是眾矢之的,這就是孤不急於稱帝的原因。”
張賓微微點點頭,很小的聲音說道:“殿下的擔心,是太子?”
說完,張賓又昏迷了過去。兩個一直給張賓醫治的太醫,趕緊進來診脈、摸胸口、掐人中,又按摩了幾個穴位。張賓微微睜開眼睛,看著滿眼淚水的石勒,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我張賓在亂世之中,能夠遇到殿下這樣的明主,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榮幸。最初,我跟隨當時還是漢國主劉淵手下將領的殿下,就感覺殿下與眾不同。我和家裏人說,我跟隨胡將軍,一定能夠成就大事。”
當時石勒是劉淵手下的大將,又是胡人,所以張賓稱他胡將軍。說完這些,張賓又閉上眼睛,昏了過去。石勒喊道:“右侯!”
石勒喊了好幾次,看著張賓腦袋動了一下,眼睛似睜非睜。石勒估計張賓清醒著,於是說道:“右侯跟隨孤之前,孤確實走了不少彎路。直到十二年前,孤沒有聽從右侯讓孤北還的意見,結果被王導率領的晉軍打敗,損失慘重。自此以後,孤對右侯言聽計從。計除王彌,收其部眾,孤的實力越來越強。後來劉淵派孤準備南下攻打建康,結果江淮一帶連降大雨,士卒因饑餓和疾病而死的十之三四。當時孤差點投降司馬睿,還是右侯的意見,讓孤北返固守鄴城。兩年後,又是右侯的計策,俘斬王浚,占據幽州。這一連串的功績,孤身邊任何人,都不能與右侯相比。”
張賓聽了石勒的迴憶,臉上露出了笑容,就閉上了眼睛。石勒感覺張賓的手越來越涼,手也鬆開了。原來張賓已經停止了唿吸。石勒忍不住放聲大哭,兩個太醫,屋裏其他人,也大哭不止。
張賓的家人,用白布蓋上了張賓的屍體。石勒又哭了半晌,哭罷,囑咐張賓家人、仆人和兩個太醫守靈,坐著車輦和隨行大臣迴到建德殿。石勒在禦座上坐下,在襄國的文武大臣也趕到了。
石勒眼眶仍然掛著淚水,他看了看下麵的大臣們,再也看不見右侯張賓了,就伏在幾案上放聲大哭。張敬勸道:“殿下,右侯已經歸天,所有的文武大臣都很難過。不過人的命天注定,再哭下去也沒有用了。殿下還是先處理右侯身後事,封贈右侯吧!”
石勒擦了擦眼淚,想了想,說道:“張大人言之有理,孤應該先封贈右侯,安慰右侯的家人。再給右侯辦一個隆重的葬禮。孤雖然還沒有稱帝,主要是考慮西邊的劉曜。待孤消滅了劉曜,再談稱帝之事。當下右侯剛逝,孤打算追贈右侯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為景,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趙王殿下聖明!臣等無異議!”文武大臣一齊說道。
自張賓去世,石勒率領一些大臣,又到張賓府上哭祭了好幾次。到了出殯的日子,石勒率領所有在襄國的文武大臣,全身白衣,來到府裏為張賓送行。張賓的棺槨就停放在府中的院子裏,石勒撫摸著張賓的棺槨,流著淚對在場的文武大臣們說道:“是老天爺不讓孤的大事成功嗎?為什麽右侯就輔佐了孤十三四年,就要讓右侯這麽快離開孤?這也太無情、太殘酷了吧?”
在場的文武大臣們,很多也落下了眼淚。
埋葬了張賓以後,在建德殿朝議時,石勒總感覺朝堂上缺少了什麽,有時候顯得沒精打采。過了一會兒,看著石勒的心情逐漸平複了,徐光出班奏道:“殿下,這兩年劉淵越做越大,收服了巴氐、羌等不少地方。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曜這是和殿下分庭抗禮的節奏,早晚會成為我大趙國的心腹大患。臣希望殿下派兵西征,攻打並消滅劉曜的漢趙!”
程遐、支雄、王陽等十幾個大臣,也出班奏道:“臣附議!”
石勒聽了徐光的話,看了看這些主張攻打劉曜的大臣,臉上露出了不悅的表情。石勒歎道:“右侯要是還活著,絕不會讓孤王去攻打劉曜。你們也不用腦子想想,幾年前孤還是劉曜的臣子。隻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孤才和劉曜分道揚鑣。現在就急著消滅劉曜,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右侯舍我駕鶴西去,讓孤王和你們這樣的人共謀大事,這不是太殘酷了嗎?”
挨了石勒一頓罵,這些主張攻打劉曜的大臣,一個個感到無地自容,像縮頭烏龜一樣,趕忙低下了頭。
石勒已多次到張賓府中探視,這天石勒和幾個大臣又來看望。一起來的大臣有左長史張敬,左司馬張屈六,右司馬程遐,法曹令史貫誌,律學祭酒續鹹,遊擊將軍兼門臣祭酒王陽等人。
這幾個大臣在床前站立著,石勒坐在床邊,看著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張賓,眼裏噙滿了淚水。石勒一直拉著張賓的手,不知道說什麽好。張賓已經非常虛弱,眼裏也含著淚水。張賓一會兒清醒,一會兒昏迷。張賓知道石勒來看他,臉上掛著一絲笑容。過了一會兒,石勒看到張賓醒來,有些哽咽地說道:“右侯,自你生病以來,孤王經常夜不能寐。孤擔心你離我而去,剛剛建立才三年的大趙國,將何去何從。我還有一個擔心,不說也罷。”
幾個大臣和兩個太醫,見石勒說有個擔心的事,就很知趣地出去了。張賓緩了一口氣,強打著精神說道:“三年前,大臣們都希望趙王能登基稱帝。可能趙王有一些顧慮,比如劉曜的漢趙。所以直到現在,殿下還是趙王。我追隨趙王殿下十幾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就要離開殿下了,是看不到趙王登基稱帝了!”
石勒說道:“現在除了江南皇帝司馬睿,在長安的漢趙皇帝劉曜。中原和北方這麽大的地方,還沒有誰敢堂而皇之稱帝。誰稱帝,誰就是眾矢之的,這就是孤不急於稱帝的原因。”
張賓微微點點頭,很小的聲音說道:“殿下的擔心,是太子?”
說完,張賓又昏迷了過去。兩個一直給張賓醫治的太醫,趕緊進來診脈、摸胸口、掐人中,又按摩了幾個穴位。張賓微微睜開眼睛,看著滿眼淚水的石勒,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我張賓在亂世之中,能夠遇到殿下這樣的明主,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榮幸。最初,我跟隨當時還是漢國主劉淵手下將領的殿下,就感覺殿下與眾不同。我和家裏人說,我跟隨胡將軍,一定能夠成就大事。”
當時石勒是劉淵手下的大將,又是胡人,所以張賓稱他胡將軍。說完這些,張賓又閉上眼睛,昏了過去。石勒喊道:“右侯!”
石勒喊了好幾次,看著張賓腦袋動了一下,眼睛似睜非睜。石勒估計張賓清醒著,於是說道:“右侯跟隨孤之前,孤確實走了不少彎路。直到十二年前,孤沒有聽從右侯讓孤北還的意見,結果被王導率領的晉軍打敗,損失慘重。自此以後,孤對右侯言聽計從。計除王彌,收其部眾,孤的實力越來越強。後來劉淵派孤準備南下攻打建康,結果江淮一帶連降大雨,士卒因饑餓和疾病而死的十之三四。當時孤差點投降司馬睿,還是右侯的意見,讓孤北返固守鄴城。兩年後,又是右侯的計策,俘斬王浚,占據幽州。這一連串的功績,孤身邊任何人,都不能與右侯相比。”
張賓聽了石勒的迴憶,臉上露出了笑容,就閉上了眼睛。石勒感覺張賓的手越來越涼,手也鬆開了。原來張賓已經停止了唿吸。石勒忍不住放聲大哭,兩個太醫,屋裏其他人,也大哭不止。
張賓的家人,用白布蓋上了張賓的屍體。石勒又哭了半晌,哭罷,囑咐張賓家人、仆人和兩個太醫守靈,坐著車輦和隨行大臣迴到建德殿。石勒在禦座上坐下,在襄國的文武大臣也趕到了。
石勒眼眶仍然掛著淚水,他看了看下麵的大臣們,再也看不見右侯張賓了,就伏在幾案上放聲大哭。張敬勸道:“殿下,右侯已經歸天,所有的文武大臣都很難過。不過人的命天注定,再哭下去也沒有用了。殿下還是先處理右侯身後事,封贈右侯吧!”
石勒擦了擦眼淚,想了想,說道:“張大人言之有理,孤應該先封贈右侯,安慰右侯的家人。再給右侯辦一個隆重的葬禮。孤雖然還沒有稱帝,主要是考慮西邊的劉曜。待孤消滅了劉曜,再談稱帝之事。當下右侯剛逝,孤打算追贈右侯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為景,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趙王殿下聖明!臣等無異議!”文武大臣一齊說道。
自張賓去世,石勒率領一些大臣,又到張賓府上哭祭了好幾次。到了出殯的日子,石勒率領所有在襄國的文武大臣,全身白衣,來到府裏為張賓送行。張賓的棺槨就停放在府中的院子裏,石勒撫摸著張賓的棺槨,流著淚對在場的文武大臣們說道:“是老天爺不讓孤的大事成功嗎?為什麽右侯就輔佐了孤十三四年,就要讓右侯這麽快離開孤?這也太無情、太殘酷了吧?”
在場的文武大臣們,很多也落下了眼淚。
埋葬了張賓以後,在建德殿朝議時,石勒總感覺朝堂上缺少了什麽,有時候顯得沒精打采。過了一會兒,看著石勒的心情逐漸平複了,徐光出班奏道:“殿下,這兩年劉淵越做越大,收服了巴氐、羌等不少地方。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曜這是和殿下分庭抗禮的節奏,早晚會成為我大趙國的心腹大患。臣希望殿下派兵西征,攻打並消滅劉曜的漢趙!”
程遐、支雄、王陽等十幾個大臣,也出班奏道:“臣附議!”
石勒聽了徐光的話,看了看這些主張攻打劉曜的大臣,臉上露出了不悅的表情。石勒歎道:“右侯要是還活著,絕不會讓孤王去攻打劉曜。你們也不用腦子想想,幾年前孤還是劉曜的臣子。隻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孤才和劉曜分道揚鑣。現在就急著消滅劉曜,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右侯舍我駕鶴西去,讓孤王和你們這樣的人共謀大事,這不是太殘酷了嗎?”
挨了石勒一頓罵,這些主張攻打劉曜的大臣,一個個感到無地自容,像縮頭烏龜一樣,趕忙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