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大明的金幣
大明:這個朱棣太狠了 作者:舜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60章 大明的金幣
“這和我們無關...”
“不過,這也足夠京城裏忙上一段時間了,遷移土地,可不是你想的那麽簡單。”
“估計又要鬧起來了,這可不是洪武初期了,三年三試,蘇鬆嘉湖等朝中的官員可不少!”
朱棣將事情說了一遍,便又迴到公文上,而諸良則是在一旁苦思冥想。
越是在這裏思考這些事情,其實對於諸良而言,將要麵臨的,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當他麵臨這樣的挑戰時,諸良自己都要有一些崩潰的心態。
有了這種崩潰的心態,諸良還是會有非常大的壓力。
想到這些壓力,諸良就已經有一些崩潰了。
在此期間,既有水師剿賊,也有兵變,京城已經沒有餘力來管北平了。
李景隆依然留在了東光城,朱棣對他十分照顧,三日之內都會給城門帶上足足三日的糧草。
一開始,李景隆以為這是朱棣的詭計,甚至帶兵想要突圍。
但是,麵對著早有準備的燕國軍隊,他們卻是節節敗退,死傷慘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景隆仿佛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將所有的糧食都拿了過來,但就是不敢再衝出去。
而在德州,鶴慶侯張翼更是嚴陣以待,沒有派出任何一支軍隊。
因此,北平這段時間實際上是相當安靜的。
而京城方麵,從山西,河南,山東,三個臨近北平的都司,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卻始終沒有任何動靜。
三大都司之中,隻有河南都司的顧成,帶了兩萬大軍,駐紮在大名府,其餘的山西、山東兩個都司,都以糧草不足為由,推三阻四,遲遲不肯發兵。
說起來,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明的金幣。
為了調動三大都司的力量,京城已經將三大都司所需的糧食兌換成金幣發放給了三大都司,讓三大都司自己去采購。
不過,山東、山西這些都司,距離京師很遠,金幣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足夠的食物。
而府庫中的糧草,則是暴昭在上次征戰燕國的時候,將所有的糧草都給洗劫一空。
在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在官府的庫房裏也沒有,所以這些錢不能變成食物,沒有食物,就不能打仗......
這也是為什麽,山西和山東的都司,在京師的不斷催促下,始終無法聚集起來的原因。
“嗯?又是一封解職信?我想起來了,在北平,有兩位知府,四位知縣被撤職了吧?
朱棣看著看著,眉頭一皺。
“此乃郭先生所為,聽說在此之後,還會有...”
諸良掃了一眼卷宗,開口說道。
如今的他,不僅掌管著整個燕王府的情報網,同時也是朱棣的副手。
“按照公文上的說法,這個縣令的確應該換人,不僅要撤職,還要讓他交出所有的贓物。”
朱棣再次將那份奏折仔細的看了一遍。
“可是,你可有證據證明這一切?查清楚了嗎?”
朱棣這一句話,倒是把諸良給問住了。
“這個,郭先生既是北平總督,這件事情,難道不應該由他來做主?”
“都統也是人,都有感情,都有感情,都有親人,都有朋友,都會犯錯!”
朱棣沉吟片刻,將公文暫且擱下,接著說下去。
“這件事情是我的錯,巡察使的權力太大了,必須要有一個製度,你好好想一想!”
陸小鳳道:“王爺對郭資等人沒有信心?”
說到這,陸小鳳已經有一些窺探出對方的動態。
畢竟,如果不是有一些水平的人,根本不可能說出這種話來。
越是無法在這裏做到最好的事情,其實大家才會有些為難。
想到這些為難的事情,很多人都有打退堂鼓的感受。
諸良神色凝重,這件事情非同小可,直接影響到了朱棣的地盤。
“不能說不相信,我們既然把他們推到了那個位置上,就一定會相信他們,但相信不代表我們就會縱容他們。”
朱棣也是一臉鄭重的看向他,意思就是他要說的事情很重要。
“我們的土地很小,可以用官員的道德來管理,但是土地太大了,這種方法就不管用了。”
“你覺得,現在大明朝廷裏,有多少人是不腐敗的?”
“嗯,根據我們的情報,清廉的官員,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他有將每一次傳迴的情報都進行歸類和匯總,並且進行了統計,因此朱棣的問題,他都能一一作答。
“大明開國不過十多年,洪武初的貪官汙吏,就已經足夠嚴厲了,是不是?為什麽還是無法製止那些貪官汙吏呢?”
朱棣繼續說道。
“那些被抓的官員,都說是官府給的錢不夠!”
諸良已經審過不止一個貪官了,幾乎所有的貪官都會這麽說。
“開什麽玩笑……大明官吏的薪俸,乃是明文規定,隻要是讀書人,誰不知道這薪俸,若是嫌薪俸太少,何必來為官呢?”
朱棣嘴角露出一絲嘲諷,對於那些老派的文臣,他還真是沒什麽好印象。
他很清楚,這群越來越多的官員,就是給大明挖墳的人之一。
“那麽,王爺,你想要做官,就不能因為工錢少而貪汙嗎?”
諸良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嗯,所有的借口都是無稽之談,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對官員進行有效的監督!”
朱棣給出了自己想要的迴答。
“監察,監察使不是有監察使麽?這些官員不都是專門負責彈劾的麽?”
諸良並沒有反駁,他隻是沒有完全理解朱棣的監察製度。
“監察禦史?不過是個擺設而已,也就是在朝廷爭鬥中,用來查清貪汙腐敗的利器,用不著這種監督!”
朱棣一邊說,一邊取來紙筆,將自己對於監察製度的領悟,胡亂的寫了一遍,遞給了諸良。
“這套製度,你迴去好好想一想,大致的思路,就是怎麽做到“三權分立”,不幹預政事,卻又要做到有效的監督!”
諸良拿著朱棣的紙條,一臉懵逼,隨後點頭。
“好了,你還是專心做你的事情吧,別想什麽陰謀詭計,別讓自己看起來陰森森的!”
朱棣這句話倒不是信口開河,而是他發現,隨著他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多,他的想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傾向於用一些陰險的手段。
這是朱棣不想看到的,詭計之所以叫詭計,就在於它不能暴露在明麵上,被揭穿了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朱棣要的是光明磊落,光明正大,誰敢阻攔,那就是死路一條!
“呃,我也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他好像變得更喜歡躲在陰暗的地方,就算是白天,他也會把窗簾拉下來……”
諸良不是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變化,隻是覺得這是正常的。
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他才會放任不管。
“這和我們無關...”
“不過,這也足夠京城裏忙上一段時間了,遷移土地,可不是你想的那麽簡單。”
“估計又要鬧起來了,這可不是洪武初期了,三年三試,蘇鬆嘉湖等朝中的官員可不少!”
朱棣將事情說了一遍,便又迴到公文上,而諸良則是在一旁苦思冥想。
越是在這裏思考這些事情,其實對於諸良而言,將要麵臨的,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當他麵臨這樣的挑戰時,諸良自己都要有一些崩潰的心態。
有了這種崩潰的心態,諸良還是會有非常大的壓力。
想到這些壓力,諸良就已經有一些崩潰了。
在此期間,既有水師剿賊,也有兵變,京城已經沒有餘力來管北平了。
李景隆依然留在了東光城,朱棣對他十分照顧,三日之內都會給城門帶上足足三日的糧草。
一開始,李景隆以為這是朱棣的詭計,甚至帶兵想要突圍。
但是,麵對著早有準備的燕國軍隊,他們卻是節節敗退,死傷慘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景隆仿佛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將所有的糧食都拿了過來,但就是不敢再衝出去。
而在德州,鶴慶侯張翼更是嚴陣以待,沒有派出任何一支軍隊。
因此,北平這段時間實際上是相當安靜的。
而京城方麵,從山西,河南,山東,三個臨近北平的都司,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卻始終沒有任何動靜。
三大都司之中,隻有河南都司的顧成,帶了兩萬大軍,駐紮在大名府,其餘的山西、山東兩個都司,都以糧草不足為由,推三阻四,遲遲不肯發兵。
說起來,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明的金幣。
為了調動三大都司的力量,京城已經將三大都司所需的糧食兌換成金幣發放給了三大都司,讓三大都司自己去采購。
不過,山東、山西這些都司,距離京師很遠,金幣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足夠的食物。
而府庫中的糧草,則是暴昭在上次征戰燕國的時候,將所有的糧草都給洗劫一空。
在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在官府的庫房裏也沒有,所以這些錢不能變成食物,沒有食物,就不能打仗......
這也是為什麽,山西和山東的都司,在京師的不斷催促下,始終無法聚集起來的原因。
“嗯?又是一封解職信?我想起來了,在北平,有兩位知府,四位知縣被撤職了吧?
朱棣看著看著,眉頭一皺。
“此乃郭先生所為,聽說在此之後,還會有...”
諸良掃了一眼卷宗,開口說道。
如今的他,不僅掌管著整個燕王府的情報網,同時也是朱棣的副手。
“按照公文上的說法,這個縣令的確應該換人,不僅要撤職,還要讓他交出所有的贓物。”
朱棣再次將那份奏折仔細的看了一遍。
“可是,你可有證據證明這一切?查清楚了嗎?”
朱棣這一句話,倒是把諸良給問住了。
“這個,郭先生既是北平總督,這件事情,難道不應該由他來做主?”
“都統也是人,都有感情,都有感情,都有親人,都有朋友,都會犯錯!”
朱棣沉吟片刻,將公文暫且擱下,接著說下去。
“這件事情是我的錯,巡察使的權力太大了,必須要有一個製度,你好好想一想!”
陸小鳳道:“王爺對郭資等人沒有信心?”
說到這,陸小鳳已經有一些窺探出對方的動態。
畢竟,如果不是有一些水平的人,根本不可能說出這種話來。
越是無法在這裏做到最好的事情,其實大家才會有些為難。
想到這些為難的事情,很多人都有打退堂鼓的感受。
諸良神色凝重,這件事情非同小可,直接影響到了朱棣的地盤。
“不能說不相信,我們既然把他們推到了那個位置上,就一定會相信他們,但相信不代表我們就會縱容他們。”
朱棣也是一臉鄭重的看向他,意思就是他要說的事情很重要。
“我們的土地很小,可以用官員的道德來管理,但是土地太大了,這種方法就不管用了。”
“你覺得,現在大明朝廷裏,有多少人是不腐敗的?”
“嗯,根據我們的情報,清廉的官員,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他有將每一次傳迴的情報都進行歸類和匯總,並且進行了統計,因此朱棣的問題,他都能一一作答。
“大明開國不過十多年,洪武初的貪官汙吏,就已經足夠嚴厲了,是不是?為什麽還是無法製止那些貪官汙吏呢?”
朱棣繼續說道。
“那些被抓的官員,都說是官府給的錢不夠!”
諸良已經審過不止一個貪官了,幾乎所有的貪官都會這麽說。
“開什麽玩笑……大明官吏的薪俸,乃是明文規定,隻要是讀書人,誰不知道這薪俸,若是嫌薪俸太少,何必來為官呢?”
朱棣嘴角露出一絲嘲諷,對於那些老派的文臣,他還真是沒什麽好印象。
他很清楚,這群越來越多的官員,就是給大明挖墳的人之一。
“那麽,王爺,你想要做官,就不能因為工錢少而貪汙嗎?”
諸良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嗯,所有的借口都是無稽之談,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對官員進行有效的監督!”
朱棣給出了自己想要的迴答。
“監察,監察使不是有監察使麽?這些官員不都是專門負責彈劾的麽?”
諸良並沒有反駁,他隻是沒有完全理解朱棣的監察製度。
“監察禦史?不過是個擺設而已,也就是在朝廷爭鬥中,用來查清貪汙腐敗的利器,用不著這種監督!”
朱棣一邊說,一邊取來紙筆,將自己對於監察製度的領悟,胡亂的寫了一遍,遞給了諸良。
“這套製度,你迴去好好想一想,大致的思路,就是怎麽做到“三權分立”,不幹預政事,卻又要做到有效的監督!”
諸良拿著朱棣的紙條,一臉懵逼,隨後點頭。
“好了,你還是專心做你的事情吧,別想什麽陰謀詭計,別讓自己看起來陰森森的!”
朱棣這句話倒不是信口開河,而是他發現,隨著他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多,他的想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傾向於用一些陰險的手段。
這是朱棣不想看到的,詭計之所以叫詭計,就在於它不能暴露在明麵上,被揭穿了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朱棣要的是光明磊落,光明正大,誰敢阻攔,那就是死路一條!
“呃,我也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他好像變得更喜歡躲在陰暗的地方,就算是白天,他也會把窗簾拉下來……”
諸良不是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變化,隻是覺得這是正常的。
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他才會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