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朱薯二次種植
穿越首輔:寒門難支,科舉成狀元 作者:朝暮傾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二月所有的紅薯都收上來了,總共兩萬三千斤。
相當於這次種植,紅薯量直接翻了十倍,實在可喜。
許行豐將所有紅薯挑選出完整的作為種薯,並取了一半放在陽光中曬,希望其發芽。
是的,許行豐並不打算等到明年二月底才進行第二次紅薯種植。
因為這些紅薯量還是不夠,到時候最多也不過就能培育出兩百多畝的紅薯苗出來。
這個量對於整個府城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許行豐實在是太害怕類似於天花同洪澇等天災人禍發生,想著早些將紅薯普及開來。
所以許行豐打算這個十二月,全年最冷的時候,進行第二次育苗種植。
當然,許行豐這個決定也並不是草莽之舉。
因為有過白菜的大棚種植,以及紅薯在十月到十二月這幾個月的霜凍時期的護理,許行豐覺得自己是有方法策略能夠製造適宜紅薯生長的環境的。
費人力物力是必然的,不過這些對比起紅薯的翻倍獲得來說,都是值得的。
同時許行豐也知道這樣做風險極大,因此隻拿出了一半的種薯出來,這樣要是真出了意外,好歹也不至於是滅頂性的損失。
第二次的紅薯種植顯然同第一次的紅薯種植是不同的。
首先從麵積覆蓋上來說,翻了近五倍,到時一百多畝的紅薯,許行豐不覺得靠府衙的人便能完成。
其次十二月,紅薯育苗這個最脆弱的時候,很是難闖。
因此許行豐這次打算租老百姓的田地,同時大量招用農工,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許行豐這樣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扶持百姓,畢竟今年的洪澇對百姓們的衝擊實在太大,雖說補了些糧和銀子,也免了三年的糧稅。
但也得好久才能緩過氣來,恢複原樣。
這事自然是要縣令們配合的,許行豐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他們。
最後許行豐決定在崇縣同陽縣這兩縣還有府郊這三處租用田地,選用最適宜紅薯生長的土地。
這三處是上次洪澇受災嚴重的三處,許行豐想通過租田,給一些費用,增加他們的收入。
另外,三縣沒有被官府租用田地的農戶,以及之前天花落戶的災民,可憑農業知識和力氣,每戶出一人,參與紅薯種植的農工選拔。
許行豐也沒打算固定用哪一批人,輪流來,每人雇傭一個月,這樣受惠的農戶數量就會多好幾倍。
危知州對許行豐培植紅薯的事,消息靈通得很,知道許行豐要租地又要雇人、買柴等,直接又撥了三千兩銀子下來,讓許行豐放開了手腳幹。
許行豐也不是那不通人情事故的人,特地寫信答謝,還特地在信裏點明如果不是危知州豁達開明,這朱薯的第二次種植定是沒辦法開始的。
這句話,算是完全將功勞明明白白給危知州分了一杯羹,這是危知州作為上司得到的政績,完全不能比的。
危知州看到許行豐這般識趣自然是高興,在其他方麵給的便利都連帶著多了許多。
許行豐這一忙就到了春節,小年二十四許行豐就迴了許家老宅,但把王熹、正紀等人都留在了封府,不然他實在不放心。
不過可能是老天都憐憫許行豐這兩年遇事不少,倒是讓過了個清淨年。
翻過年,過完了元宵佳節,許行豐是更忙了。
紅薯地裏三天兩頭的到處巡視,就怕有絲毫差錯。
另外今年又有縣試、府試,還有三年一考的院試、鄉試、會試。
縣試也就罷了,那是縣令主考,但府試許行豐可是作為主考官,是要親自出題並且監考的。
不過去年到底有了一次經驗,但也是熟悉了,能夠有條不紊進行。
許行豐最慌的還是鄉試,是因為這是幾個考試裏最可能同他政績相關的。
畢竟院試及以下,每個府縣都是有定額錄取人員的,完全由當地人數和傳統文風決定。
而鄉試卻是不同,它是整個州城的學子比,隻是州名額有定數,每府卻是沒有的,是完全拚各府學子實力的。
就拿封府往屆來說,平江州作為中府,一般是二百五十人左右應考,最終取三十六人左右,平江州共有十府,平均下來封府這個中府應該是有三人左右得中的。
但封府居然前麵兩屆都連著隻有一人得中,還都是位次靠後的。
許行豐十分有理由懷疑是當時的知州,不想被封府這文教連累,所以送的人情名額,畢竟鴨蛋實在難看。
所以封府的文教水平多麽爛可想而知,許行豐可不想栽在上麵,而且他這兩年一直在府學講學,也該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
許行豐覺得自己雖然不能與當世大儒相較,但學識方麵許行豐也從不妄自菲薄,至於考試經驗,許行豐覺得自己這個狀元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所以許行豐還是挺自信的,不過心裏還是難免慌張。
要問院試難道不是文教最好的政績嗎,那肯定是,但要問許行豐為什麽不怎麽關注,那就是還真不是許行豐狗眼看人低,門縫裏看人。
而是這十幾年來,封府都隻出了十來個舉人,還大半都是人情世故,所以能得中進士的可能性幾乎等同於零,許行豐不做這個指望。
在三月份的時候,許行豐第二批紅薯開始豐收了,可能是由於保溫比第一次有經驗,畝產居然還升了些,達到了近兩千斤一畝。
這對於許行豐來說簡直就是意外之喜,他原本想著能不降產就不錯了。
加上去年剩的一萬多斤紅薯,許行豐總共得到了二十多萬斤的紅薯,這些許行豐自然是全部都要作為種薯種下去的。
二十多萬斤的種薯夠種一千多畝地了,但封府總共六萬餘戶,這個種薯自然是不能厚此薄彼的,否則必定引起暴亂。
許行豐怕錯過了最佳時間,將種薯處理好後,直接按鎮人口數平分下去,以鎮為單位培苗。
至於種植技術,首先縣衙去年跟著第一批種植記載的是會的,其次第二批種植招募的農工也是會的,倒是省了許行豐的心力,直接吩咐下去就好。
“經曆,你寫了文書告訴各縣知縣,這批朱薯必須仔細嗬護,時時親自去底下查看,到時是要往全國各地賣種的,要是哪戶搗亂,直接抓入大牢。”
相當於這次種植,紅薯量直接翻了十倍,實在可喜。
許行豐將所有紅薯挑選出完整的作為種薯,並取了一半放在陽光中曬,希望其發芽。
是的,許行豐並不打算等到明年二月底才進行第二次紅薯種植。
因為這些紅薯量還是不夠,到時候最多也不過就能培育出兩百多畝的紅薯苗出來。
這個量對於整個府城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許行豐實在是太害怕類似於天花同洪澇等天災人禍發生,想著早些將紅薯普及開來。
所以許行豐打算這個十二月,全年最冷的時候,進行第二次育苗種植。
當然,許行豐這個決定也並不是草莽之舉。
因為有過白菜的大棚種植,以及紅薯在十月到十二月這幾個月的霜凍時期的護理,許行豐覺得自己是有方法策略能夠製造適宜紅薯生長的環境的。
費人力物力是必然的,不過這些對比起紅薯的翻倍獲得來說,都是值得的。
同時許行豐也知道這樣做風險極大,因此隻拿出了一半的種薯出來,這樣要是真出了意外,好歹也不至於是滅頂性的損失。
第二次的紅薯種植顯然同第一次的紅薯種植是不同的。
首先從麵積覆蓋上來說,翻了近五倍,到時一百多畝的紅薯,許行豐不覺得靠府衙的人便能完成。
其次十二月,紅薯育苗這個最脆弱的時候,很是難闖。
因此許行豐這次打算租老百姓的田地,同時大量招用農工,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許行豐這樣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扶持百姓,畢竟今年的洪澇對百姓們的衝擊實在太大,雖說補了些糧和銀子,也免了三年的糧稅。
但也得好久才能緩過氣來,恢複原樣。
這事自然是要縣令們配合的,許行豐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他們。
最後許行豐決定在崇縣同陽縣這兩縣還有府郊這三處租用田地,選用最適宜紅薯生長的土地。
這三處是上次洪澇受災嚴重的三處,許行豐想通過租田,給一些費用,增加他們的收入。
另外,三縣沒有被官府租用田地的農戶,以及之前天花落戶的災民,可憑農業知識和力氣,每戶出一人,參與紅薯種植的農工選拔。
許行豐也沒打算固定用哪一批人,輪流來,每人雇傭一個月,這樣受惠的農戶數量就會多好幾倍。
危知州對許行豐培植紅薯的事,消息靈通得很,知道許行豐要租地又要雇人、買柴等,直接又撥了三千兩銀子下來,讓許行豐放開了手腳幹。
許行豐也不是那不通人情事故的人,特地寫信答謝,還特地在信裏點明如果不是危知州豁達開明,這朱薯的第二次種植定是沒辦法開始的。
這句話,算是完全將功勞明明白白給危知州分了一杯羹,這是危知州作為上司得到的政績,完全不能比的。
危知州看到許行豐這般識趣自然是高興,在其他方麵給的便利都連帶著多了許多。
許行豐這一忙就到了春節,小年二十四許行豐就迴了許家老宅,但把王熹、正紀等人都留在了封府,不然他實在不放心。
不過可能是老天都憐憫許行豐這兩年遇事不少,倒是讓過了個清淨年。
翻過年,過完了元宵佳節,許行豐是更忙了。
紅薯地裏三天兩頭的到處巡視,就怕有絲毫差錯。
另外今年又有縣試、府試,還有三年一考的院試、鄉試、會試。
縣試也就罷了,那是縣令主考,但府試許行豐可是作為主考官,是要親自出題並且監考的。
不過去年到底有了一次經驗,但也是熟悉了,能夠有條不紊進行。
許行豐最慌的還是鄉試,是因為這是幾個考試裏最可能同他政績相關的。
畢竟院試及以下,每個府縣都是有定額錄取人員的,完全由當地人數和傳統文風決定。
而鄉試卻是不同,它是整個州城的學子比,隻是州名額有定數,每府卻是沒有的,是完全拚各府學子實力的。
就拿封府往屆來說,平江州作為中府,一般是二百五十人左右應考,最終取三十六人左右,平江州共有十府,平均下來封府這個中府應該是有三人左右得中的。
但封府居然前麵兩屆都連著隻有一人得中,還都是位次靠後的。
許行豐十分有理由懷疑是當時的知州,不想被封府這文教連累,所以送的人情名額,畢竟鴨蛋實在難看。
所以封府的文教水平多麽爛可想而知,許行豐可不想栽在上麵,而且他這兩年一直在府學講學,也該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
許行豐覺得自己雖然不能與當世大儒相較,但學識方麵許行豐也從不妄自菲薄,至於考試經驗,許行豐覺得自己這個狀元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所以許行豐還是挺自信的,不過心裏還是難免慌張。
要問院試難道不是文教最好的政績嗎,那肯定是,但要問許行豐為什麽不怎麽關注,那就是還真不是許行豐狗眼看人低,門縫裏看人。
而是這十幾年來,封府都隻出了十來個舉人,還大半都是人情世故,所以能得中進士的可能性幾乎等同於零,許行豐不做這個指望。
在三月份的時候,許行豐第二批紅薯開始豐收了,可能是由於保溫比第一次有經驗,畝產居然還升了些,達到了近兩千斤一畝。
這對於許行豐來說簡直就是意外之喜,他原本想著能不降產就不錯了。
加上去年剩的一萬多斤紅薯,許行豐總共得到了二十多萬斤的紅薯,這些許行豐自然是全部都要作為種薯種下去的。
二十多萬斤的種薯夠種一千多畝地了,但封府總共六萬餘戶,這個種薯自然是不能厚此薄彼的,否則必定引起暴亂。
許行豐怕錯過了最佳時間,將種薯處理好後,直接按鎮人口數平分下去,以鎮為單位培苗。
至於種植技術,首先縣衙去年跟著第一批種植記載的是會的,其次第二批種植招募的農工也是會的,倒是省了許行豐的心力,直接吩咐下去就好。
“經曆,你寫了文書告訴各縣知縣,這批朱薯必須仔細嗬護,時時親自去底下查看,到時是要往全國各地賣種的,要是哪戶搗亂,直接抓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