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拖上一拖總會有辦法,朱允炆終於要組建內閣了。


    為了防止內閣權力過大,朱允炆給了內閣成員批閱國家大事的權力,卻限製了他們的官位。也就是說進入內閣的人品級都不高。


    如果單單是這樣,還不足以限製內閣的權力,因為長時間運行下去,內閣的權力必然會成為大臣們追求的對象。


    所以,朱允炆在內閣的基礎上,各部、各省級政府又新設了專門的審議機構,這些機構的級別與內閣等同。


    往往內閣批閱過的奏折,各部審議機構如有不同意見,可再次上奏複議。這次奏折則會直接呈皇帝審閱,最終的複議權屬於皇帝。


    如此一來,既可以將大量事務性的奏折交給內閣處理,又可防止內閣濫用權力,於各部大的事務處理不公。


    這也是朱允炆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畢竟事在人為,先按此製度運行幾年,如果有問題了再加以完善。


    對於內閣成員,朱允炆心中了然。‘三楊’必定是要有的,如此有才之人不用,簡直就是人才浪費。其餘四人分別是胡廣、桑浩東、方孝孺以及謝縉。


    楊士奇、桑浩東、楊溥、方孝孺我們已經了解了,這裏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幾人。


    楊榮已經進入朝堂,隻不過當時科舉正值朱元璋病危,後又有燕王起兵之事,朱允炆並沒有事件去管他。因此也隻是混了個編撰的官職,留在京師。


    而他的學生,柳妃的弟弟,也就是朱允炆的小舅子柳如雲,依舊跟著楊榮學習。別人以為柳如雲學的應該是四書五經,其實他學的全是兵法。


    沒錯,楊榮本就喜好排兵布陣,碰上與他趣味相投的學生,兩人自然會尿到一個壺裏。


    二人在溝壑模型麵前揮斥方遒,爭論軍事部署及戰爭防禦、進攻等。


    此人我們後麵結合具體事務詳細再論,暫且無其他可言之事。


    胡廣也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皇帝侍講。也就是給朱允炆在閑暇時間答疑解惑的秘書。


    此人與楊榮同批入朝,不過人家做學問顯然要比楊榮厲害的多,他們這一批士子科舉的狀元就是此人,與桑浩東相似。


    胡廣主要精通文學典故、經史子集,對於一些文官寫的之乎者也、引經據典廢話一堆的奏折閱起來頗有心得,一些理論性的奏折幾乎都交給胡廣來閱。


    朱允炆想要寫個正式文件什麽的也都是胡廣執筆,言簡意賅、直抒聖臆,可謂是小朱同誌的得力幹將。


    與前兩位不同的是,咱們重點在此介紹一下謝縉。


    這位仁兄似乎有點猛,洪武年間他就考中進士,當時年僅十九歲,可以說是年輕有為。如果不出意外,此人必然會有一番大作為。


    朱元璋愛文才,尤其是在武官勢大的洪武那些年,廢除了宰相製度後,文官沒有能與他爭權的,武將則成了他要重點防備的對象。


    年僅十九的謝縉一舉中第,自然入了朱元璋的法眼。老朱同誌為此還專門接見了他,這就好比今天有位神童,十幾歲清北畢業,並且名列前茅,全國人民都知道,因此得到領導人的接見一樣,無比殊榮。


    可這位仁兄的政治覺悟並不像他的學問那般高,胡維庸案發後,朱元璋借機大殺四方,為得就是徹底消滅宰相製度。


    朝中稍微有點覺悟的大臣都能看明白,朱元璋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是為了加強皇權殺人。這個節骨眼上,大家最好閉上嘴巴、夾緊尾巴。


    可謝縉不同,他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太平十冊》,勸說朱元璋不要殺戮,並且對於老朱同誌如何治國給了建議對策。


    我們不得不佩服謝大才子的膽量,老朱同誌殺人如麻,動輒數萬人,別人躲都來不及,這位仁兄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敢上去縷縷老朱的虎須。


    要麽此人是瘋子,顯然謝才子並沒有瘋。要麽這個人就是不怕死,可從謝縉的一生來看,似乎也不具備這種品質。況且,老朱搞胡維庸,跟他有毛的關係,就他這種剛入仕的小嘍囉,胡宰相壓根看不上籠絡。


    非親非故,又沒有任何交集瓜葛,實在想不通謝縉為何會這樣做。如果說他投機取巧,想要在皇帝麵前做個秀,那這個秀的風險也著實太高了。


    反正不管怎麽樣,結果卻是老朱同誌一反常態接受了他的批評。這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謝縉的名聲也在此時響亮了起來。


    不過後來隨著太子朱標的去世,朱元璋變得喜怒無常,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偶爾弄死幾個不開眼的官員,倒是讓謝縉安分不少。


    再後來朱允炆被冊封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正式進入朝堂政治。謝縉成為侍讀,跟在齊泰等人屁股後麵,並未再掀起什麽浪花。


    不過是金子在哪都發光,優秀的人才是不會被埋沒的。朱允炆盡管對謝縉沒有特別重視,不過在內閣的選拔中,他還是選中了謝大才子,原因不隻是有才華,更重要的是官職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子在狂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子在狂奔並收藏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