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朝近百年間,最大的敵人仍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從朱元璋開始打,一直到朱棣、朱瞻基、朱祁鈺,都在與元人幹仗。


    朱元璋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開始北伐,直到去世也隻有十三次。這十三次還包括朱元璋對中原大地,即黃河流域一帶被元庭占據的漢地進行收複。


    拋開這些不談,正兒八經於大明國門之外征戰恐怕也隻有藍玉的北征了。徐達盡管也數次北征,但基本都在邊境附近。


    直到朱棣即位後,才真正的走出國門,到鄰居家去揍這個時常搗亂的敵人。一直到他的兒子、孫子都是如此,當然土木堡出現意外,讓鄰居反打進來有些丟人。


    不過拋開勝負不談,我們發現自朱棣以後打北元就方便了許多。要不然‘戰神’朱祁鎮也不會領著幾十萬人遊行被抓。


    究其原因,大明有錢了是一個方麵,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遷都。


    朱元璋不是不想打,也不是打不起,而是太遠了。等他整備好人馬,從南京出發,跨過長江、越過黃河,到了地方發現這幫搗蛋的鄰居早已跑的無影無蹤。


    就算一咬牙狠下心,滿世界的找也得拚運氣。找的到還好說,如藍玉的捕魚兒海戰。找不到可就白跑了,花了錢不說,還極有可能人困馬乏,讓人家反咬一口。


    關鍵的一點是如此長途遠征,根本發動不了幾次。百姓服從你建了大明,又不是讓你天天打仗的。


    因此,到了朱棣時代,他大手一揮遷都,將大明的中樞遷到了北平。


    這下好了,不和諧的鄰居啊,你不是天天上門騷擾嗎,我時不時的就去打你一下,看你還來不來。


    於是,朱棣在穩固江山後,就將國政幾乎全權交給兒子朱高熾,他則騎著大馬、握著刀劍、領著隊伍,跑到草原、沙漠中去打仗。


    那段時間,北元這個調皮的鄰居可是苦不堪言,讓朱棣追著換了一個又一個地方安家。沒辦法,誰讓人家把家搬到了北平,這麽近,可不就是為了隔三差五揍你嘛。


    朱允炆其實在北元覆滅那一戰時就想到了遷都,因為當時朝廷大軍分三路北上,按理說正兒八經作戰起碼應該打的對方哭爹喊娘才對,畢竟大明實力擺在那。


    可除了寧夏戰役殲滅了元軍之外,其他兩部可以說是顆粒無收。就這還幸虧北元自己內部矛盾,給了大明機會,如果他們內部不出問題,奉行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的戰略,大明還真吃不消。


    不過當時一來朱元璋尚在,遷都也不是自己說了算;二來朝廷藩王尚在,根本沒辦法遷都。


    現在好了,自己當皇帝了,藩也削了。近幾年估計也沒有大的戰爭,國庫日漸充盈,可不就是遷都的最佳時機嗎。


    一旦遷都北平,那麽大孤山鐵礦朝廷自己就可以開采,還不怕外人來搶,一舉好幾得。


    雖說北元現在無暇大舉進犯大明邊境,不過這個鄰居長期從事的都是搶劫買賣,一年不整上那麽幾次,心裏怪不舒坦的,年都過不好。


    因此,大明的邊境村鎮隔三差五就會有元人來犯,人數幾十到幾百不等。


    遷都是一項大工程,朱允炆得先行自己考慮好,才能再給大臣以及天下百姓說。


    而秋天轉眼已經到了,北方天氣漸冷,自然不可能搬家。況且京師周邊種植的玉米也已經到了收獲的季節。


    說起玉米,朱允炆心中就是一陣狂喜。也許是皇帝重視,下麵人精心伺候的原因,萬畝的玉米長勢喜人。


    朱允炆在玉米尚未成熟時曾親自前往驗看,葉寬根粗,結的棒子看著雛形也不小,成熟後必定是豐收。


    “皇上,這玉米果然好伺候,隻要給它充足的水分和糞肥,它就蹭蹭的往大長,一般風雨奈何不了。”鄭吉士站在地坎上,腳上還沾著泥土,看著眼前綠油油的一大片生機,興奮的跟朱允炆說道。


    此人不愧是農政主事,在得知玉米或許可以解決整個大明百姓的溫飽問題後,他除了上朝之外,幾乎每天都得在地裏走一遍,看一看玉米的長勢,了解此物的習性。


    甚至多次晚上睡在玉米地裏,觀察玉米的生長及病蟲害,以至於幾次早朝他都遲到。


    朱允炆也知道了此事,最後索性給他特權,不用上朝了,專心伺候這些玉米即可。本來嘛,一個搞農業的,天天聽政治,聊勝於無。


    現在看來,鄭吉士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不僅掌握了玉米的生長習性,而且還讓這片萬畝棒子全部豐收。


    豐收的時刻即將到來,對於這批自己引進主導種植的玉米,朱允炆說什麽也得親自下田收割。


    一方麵他自己確實激動,對他而言眼前的不是簡簡單單的玉米,而是大明強盛的先兆;另一方麵也是對外釋放一種信號,皇上如此重視此物,必然沒有問題,以後推廣的時候,百姓也不會有太大的抵觸情緒,種的安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子在狂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子在狂奔並收藏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