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爭吵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作者:瘋子在狂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明朝緊急關閉大同邊貿後,韃靼部落曾放出豪言,大明若不開放大同,他們將通過戰爭來攻下這座邊城。
“皇上,韃靼雖然可惡,不過我大同銅牆鐵壁,當年北元尚且久攻不下,如今豈會被一個部落所困,他們也隻是揚言,想要些財產罷了。”老臣張耽說出自己的判斷。
“一群不開化的蠻荒之人罷了,我大明乃禮儀大國,何必與他們一般見識。依臣認為,當派出使節與其商討,言明利害,給些好處,此戰即可避免。”黃子澄道。
“黃大人此言差矣,想我大明自建國以來,何時向元人低過頭,洪武皇帝在位時,數次派兵征剿,直至北元覆滅。如今一個小小的韃靼,竟敢對大明露出獠牙,我朝當派兵征討。”武將常茂說道。
“鄭國公心之所向可以理解,不過考慮事情當眼光長遠。打,我朝固然無懼,可是一場戰爭又將耗費多少物資,邊關的百姓將再次陷入戰火之中。打贏了又能怎樣,北邊蠻荒之地又不能耕種,最終還不是將征下的土地還給元人,與我朝無利可言。”黃子澄反駁道。
常茂語噎,一時無法反駁。這是大多數武人的短處,朝堂之上與文臣辯論,從來沒有占過上風。
“那要是依黃大人意思,這次給些錢財打發了事,等韃靼花完再次進犯,我們再給,如此往複就是眼光長遠嗎?”李景隆此時出言道。
這很難得,要知道李景隆私下裏與朝臣關係都維持的不錯,尤其是跟齊泰、黃子澄等一眾原詹士府官員來往甚密,像這樣在朝堂上直噴文官還是很少見的。
常茂感激的看著李景隆,一眾武將聞言皆紛紛附和。終歸到底是咱淮西武人,心裏還是向著咱們的。
其實不是李景隆向著他們,也不是他心中有多少家國情懷,而是邊貿發生摩擦,與他或多或少都有關係,誰讓他是邊貿總負責人呢。
雖然朱允炆並沒有因為此事對他有什麽責難,不過人家不罵你,你自己心裏難道沒點數。李景隆這些時日一直在觀察著皇上,明顯的發現皇上的意思是想要對外用兵。
而且皇上登基日久,卻也隻是象征性的將黃子澄、齊泰等官員進行了變動,並沒有提拔重用,與他們相比,調迴的方孝孺與新進的楊士奇雖未升官,但入了翰林。
所以,今日他才一反平日老好人的態度,對著以齊、黃為代表的文官進行駁斥。
“曹國公何出此言,不戰並不是我大明畏懼任何人,而是不屑與之一戰。況且現在皇上初登大位,內憂未除,再有外戰,恐生變故啊。”齊泰此時出言道。
“齊大人有些危言聳聽了,我大明皇上聖明、群臣有才,各地連年豐收,國庫日漸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何來內憂一說。爾等五次三番言及皇室之事,是何居心?”徐增壽跳出來駁斥道,這些人越來越過分了,什麽事兒都扯到他姐夫身上,他可不樂意。
“哼,皇家之事就是國事,國事上做臣子的當為君考慮,這是一個臣子的責任。徐大人也是大明臣子,難道還看不清內憂,還是說徐大人另有想法?”齊泰道,這可有些人身攻擊了,就差指名道姓說你徐增壽與朱棣沆瀣一氣。
“好一個臣子本分,大家都是大明之臣,怎麽就爾等數次犬吠,要是依你的說法,太祖皇帝分封藩王是不對了?想我大明戍邊藩王,守護大明疆土數年,無不盡心盡力,與北元作戰多年,立下戰功赫赫,豈容你在此汙蔑。”徐增壽氣極罵道。
一時間朝堂上人聲嘈雜,兩方人開始吵鬧,有言及當年戰功的,有敘說當下國情的,也有討論藩王之患的,總之各有道理,互不相讓。
“都給朕閉嘴!”朱允炆大聲喊道,他再也壓製不住火氣,這些人每次上朝,隻要談論國事,非得扯上藩王。就如今日,本來說的是如何應對韃靼,現在又扯到削藩,甚至大臣之間也如菜市場大媽般吵鬧起來。這是朝堂嗎?不,這更像一個自由市場。
群臣聽到喊聲,看到皇上發怒,俱都閉上嘴巴各自站好,等著這位年輕君主接下來的話。
他們怕嗎?當然不怕。朝堂議事本就是自由言論,說錯了也沒關係,言者無罪。
當然了,朱元璋在位時他們還會懼怕,因為這位布衣皇帝不跟你講道理,惹毛了可不講武德,說幹你就幹你。
至於朱允炆嘛,到底是讀書人,講道理。再說年輕些,涉世未深,估計不會動粗。這不已經繼位月餘了,還不曾見懲罰過任何人。
這些臣子有此想法倒也沒錯,朱允炆確實沒有對任何人動過粗,就連宮內的太監宮女,他也沒有責罵過。
這不是像臣子們想的涉世未深,也不是脾氣好,而是思想中仍然保留著後世的思想。在朱允炆看來,說話還是要讓大臣們說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至於自己怎麽做,當然有他的考慮。所以一般情況下朱允炆不會跟大臣們計較什麽。
不過臣子也得遵守規則不是,不能張嘴就來,錯了都是皇帝的,反正言論無罪。
“皇上,韃靼雖然可惡,不過我大同銅牆鐵壁,當年北元尚且久攻不下,如今豈會被一個部落所困,他們也隻是揚言,想要些財產罷了。”老臣張耽說出自己的判斷。
“一群不開化的蠻荒之人罷了,我大明乃禮儀大國,何必與他們一般見識。依臣認為,當派出使節與其商討,言明利害,給些好處,此戰即可避免。”黃子澄道。
“黃大人此言差矣,想我大明自建國以來,何時向元人低過頭,洪武皇帝在位時,數次派兵征剿,直至北元覆滅。如今一個小小的韃靼,竟敢對大明露出獠牙,我朝當派兵征討。”武將常茂說道。
“鄭國公心之所向可以理解,不過考慮事情當眼光長遠。打,我朝固然無懼,可是一場戰爭又將耗費多少物資,邊關的百姓將再次陷入戰火之中。打贏了又能怎樣,北邊蠻荒之地又不能耕種,最終還不是將征下的土地還給元人,與我朝無利可言。”黃子澄反駁道。
常茂語噎,一時無法反駁。這是大多數武人的短處,朝堂之上與文臣辯論,從來沒有占過上風。
“那要是依黃大人意思,這次給些錢財打發了事,等韃靼花完再次進犯,我們再給,如此往複就是眼光長遠嗎?”李景隆此時出言道。
這很難得,要知道李景隆私下裏與朝臣關係都維持的不錯,尤其是跟齊泰、黃子澄等一眾原詹士府官員來往甚密,像這樣在朝堂上直噴文官還是很少見的。
常茂感激的看著李景隆,一眾武將聞言皆紛紛附和。終歸到底是咱淮西武人,心裏還是向著咱們的。
其實不是李景隆向著他們,也不是他心中有多少家國情懷,而是邊貿發生摩擦,與他或多或少都有關係,誰讓他是邊貿總負責人呢。
雖然朱允炆並沒有因為此事對他有什麽責難,不過人家不罵你,你自己心裏難道沒點數。李景隆這些時日一直在觀察著皇上,明顯的發現皇上的意思是想要對外用兵。
而且皇上登基日久,卻也隻是象征性的將黃子澄、齊泰等官員進行了變動,並沒有提拔重用,與他們相比,調迴的方孝孺與新進的楊士奇雖未升官,但入了翰林。
所以,今日他才一反平日老好人的態度,對著以齊、黃為代表的文官進行駁斥。
“曹國公何出此言,不戰並不是我大明畏懼任何人,而是不屑與之一戰。況且現在皇上初登大位,內憂未除,再有外戰,恐生變故啊。”齊泰此時出言道。
“齊大人有些危言聳聽了,我大明皇上聖明、群臣有才,各地連年豐收,國庫日漸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何來內憂一說。爾等五次三番言及皇室之事,是何居心?”徐增壽跳出來駁斥道,這些人越來越過分了,什麽事兒都扯到他姐夫身上,他可不樂意。
“哼,皇家之事就是國事,國事上做臣子的當為君考慮,這是一個臣子的責任。徐大人也是大明臣子,難道還看不清內憂,還是說徐大人另有想法?”齊泰道,這可有些人身攻擊了,就差指名道姓說你徐增壽與朱棣沆瀣一氣。
“好一個臣子本分,大家都是大明之臣,怎麽就爾等數次犬吠,要是依你的說法,太祖皇帝分封藩王是不對了?想我大明戍邊藩王,守護大明疆土數年,無不盡心盡力,與北元作戰多年,立下戰功赫赫,豈容你在此汙蔑。”徐增壽氣極罵道。
一時間朝堂上人聲嘈雜,兩方人開始吵鬧,有言及當年戰功的,有敘說當下國情的,也有討論藩王之患的,總之各有道理,互不相讓。
“都給朕閉嘴!”朱允炆大聲喊道,他再也壓製不住火氣,這些人每次上朝,隻要談論國事,非得扯上藩王。就如今日,本來說的是如何應對韃靼,現在又扯到削藩,甚至大臣之間也如菜市場大媽般吵鬧起來。這是朝堂嗎?不,這更像一個自由市場。
群臣聽到喊聲,看到皇上發怒,俱都閉上嘴巴各自站好,等著這位年輕君主接下來的話。
他們怕嗎?當然不怕。朝堂議事本就是自由言論,說錯了也沒關係,言者無罪。
當然了,朱元璋在位時他們還會懼怕,因為這位布衣皇帝不跟你講道理,惹毛了可不講武德,說幹你就幹你。
至於朱允炆嘛,到底是讀書人,講道理。再說年輕些,涉世未深,估計不會動粗。這不已經繼位月餘了,還不曾見懲罰過任何人。
這些臣子有此想法倒也沒錯,朱允炆確實沒有對任何人動過粗,就連宮內的太監宮女,他也沒有責罵過。
這不是像臣子們想的涉世未深,也不是脾氣好,而是思想中仍然保留著後世的思想。在朱允炆看來,說話還是要讓大臣們說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至於自己怎麽做,當然有他的考慮。所以一般情況下朱允炆不會跟大臣們計較什麽。
不過臣子也得遵守規則不是,不能張嘴就來,錯了都是皇帝的,反正言論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