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句話真不是蓋的。
畫軸都還沒有展開呢,就能知道是哪個朝代的,而且還能說出大致的年份,這個本事實在是太牛叉了。
“羅教授您真厲害,這幅書畫是德佑二年,我剛剛在百度上查了一下,也就是公元1276年,剛好在您說的範圍之內……您這個眼光,我是真的服。”
“沒你說的那麽玄乎,這種三經單緯的暗花綾,隻有南宋晚期才有。自從宋理宗開始親政之後,為了減少日漸龐大的宮廷開銷,就在福州增設了一個內務衙門,專門生產這種綾子給宮廷使用。到了1277年蒙古大軍占領了那裏,這種綾子就再也沒有了,這不是什麽難事,毫無技術含量,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都知道。”
“把畫軸打開,讓我看看書畫的內容。”
“嗯,不錯,著墨和填墨的手法都對,線條酣暢淋漓一氣嗬成,濃淡變化已到了爐火純青之境地,圓轉隨心看著就很舒服,這幅《鬆山蘭花圖》絕對是很少見的名家大作……我得好好的看看。”
羅教授拿出了放大鏡,仔仔細細的看著這幅畫,那副屏氣凝神的專注表情,就好像是唯恐驚動了什麽似的,一邊看一邊小聲的念叨著:“遠山近水三七布局,這是典型的南方畫派風格,你們看看這山,雖隻有寥寥數筆,但卻疏密張弛高低錯落。還有這水虛實動靜全都在筆墨之間,功力十足啊。”
“你們再看看這幾株蘭花,竟然使用了似有似無的虛筆,明明是寫實的工筆手法,卻滿是寫意的神韻,妙筆盎然,渾然天成,大境界呀絕對的大境界。”
不管是阿義還是陳長生,全都門外漢,他倆根本就聽不懂羅教授在說些什麽,隻是知道這幅字畫非常的好。
羅教授鑒賞這幅字畫之時的表情,就好像攝影師見到了絕美的景色,早已經沉浸其中了。
“那個……羅教授,您是書畫鑒賞的專家,既然您說好,那這個東西肯定就不賴,您能不能給這幅書畫估個價兒?”
陳長生和阿義並不關心這幅書畫作品到底有多好,他倆隻關心一個問題:值多少錢?
瓷器也好,字畫也罷,不就是用來賣錢的嗎?
紅彤彤的鈔票才是衡量這幅畫價值的唯一標準!
“值多少錢?”羅教授終於抬起來頭,先看了阿義一眼,又看了陳長生一眼:“這樣的名家大作能夠曆經千百年的歲月傳承下來已是殊為不易,不能簡單的用金錢衡量。”
不用金錢衡量,那還有什麽意義?
“你們知道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嗎?”
“上麵寫著呢,是一個叫闍黎釋南的人。”阿義笑嘻嘻的說道:“羅教授啊,這個闍黎釋南到底是什麽來頭?我在網上查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個人的資料。”
“你們不知道闍黎釋南是誰?”
“我在網上查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個人的資料。他是個日本人嗎?要不然怎麽會姓闍黎呢?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姓氏。”
“阿義啊,你錯了,闍黎不是作者的姓氏,而是他的身份。”
身份?
闍黎是什麽身份?
“闍黎就是和尚。”
“我明白了,原來這幅畫的作者是一個名叫釋南的和尚,是不是這個意思?”
“是。”羅教授推了推快要從鼻梁上滑落下來的老花鏡:“佛家又名釋家,釋字與誌字發音相近,所以古代的佛門大多會用釋字取代誌字,有點類似於通假字的意思。所以這幅畫的作者就是一個叫誌南的和尚。”
誌南和尚?
以阿義和陳長生的文化水平,充其量也就知道西遊的玄奘和東渡的鑒真兩位名垂千古的和尚,至於說這個誌南和尚……天知道他是何方神聖。
“這個誌南和尚很有名嗎?怎麽從來沒有聽說過?”
羅教授並沒有做出任何解釋,而是緩緩的念誦出一首詩來:
“古木蔭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雖說阿義和陳長生二人的文學修養實在不怎麽樣,但這首詩實在是太有名了,尤其是後麵“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這兩句,簡直就是膾炙人口連小學生都知道。
“你們知道這首詩吧?”
“知道。”
“誌南和尚就是這首詩的作者。”
聽了這句話,陳長生頓時心頭劇震:想不到這麽破破爛爛的一幅書畫,竟然是古代著名人物的作品,這一迴真是抄上了呀。
這幅畫肯定非常非常的值錢,阿義早已興奮的抓耳撓腮,將講話的聲音都變得異常沙啞:“羅教授,不是我懷疑您的專業眼光,你確認這就是誌南和尚的真跡嗎?”
“時隔千百年,誰也不敢確認一定就是真跡,但我有六成以上的把握。”羅教授指著書畫上那幾個收藏印章說道:“再加上這枚收藏印章,我幾乎可以確定這就是誌南和尚的真跡。”
印章?
阿義和陳長生也曾經看過那枚印章,但印章上全是曲裏拐彎的字跡,看起來好像是佶屈聱牙的古篆體文字,想不到這位羅教授竟然能認出上麵的字跡。
“那不是篆書,而是蒙古文,這是祥哥剌吉的專屬印章。”
祥哥剌吉是誰?
“這個祥哥剌吉是元仁宗的親姐姐,忽必烈的重孫女,又名貞壽公主,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女收藏家。這幅作品不僅有她的私人收藏印章,還有元朝明初收藏大家曹明仲的專屬印章,足以說明這二人全都收藏過這幅作品。就算我看錯了,難道說元明兩代的收藏家全都看錯了嗎?”
“我敢斷言,這一定就是誌南和尚的真跡,想不到在我的有生之年,還能見到這樣的絕世珍品……”在發表了一番感慨之後,羅教授就又忍不住的唏噓起來:“美中不足之處就在於,這幅作品的破損之處太多,這麽多蟲蛀鼠咬的痕跡……也不知道如此珍品為何沒有好好保存,居然破敗成這個樣子……”
牛大膽和張三炮哪懂什麽古玩字畫,偷過來之後隨手扔在一旁,導致這幅書畫破損嚴重。得虧是被陳長生得到了,好歹算是保存了下來,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阿義下意識的和陳長生對視了一眼,二人的眸子裏全都是“抄上了”“發大財”的興奮目光。
“羅教授,您能不能給這幅畫估個價?”
畫軸都還沒有展開呢,就能知道是哪個朝代的,而且還能說出大致的年份,這個本事實在是太牛叉了。
“羅教授您真厲害,這幅書畫是德佑二年,我剛剛在百度上查了一下,也就是公元1276年,剛好在您說的範圍之內……您這個眼光,我是真的服。”
“沒你說的那麽玄乎,這種三經單緯的暗花綾,隻有南宋晚期才有。自從宋理宗開始親政之後,為了減少日漸龐大的宮廷開銷,就在福州增設了一個內務衙門,專門生產這種綾子給宮廷使用。到了1277年蒙古大軍占領了那裏,這種綾子就再也沒有了,這不是什麽難事,毫無技術含量,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都知道。”
“把畫軸打開,讓我看看書畫的內容。”
“嗯,不錯,著墨和填墨的手法都對,線條酣暢淋漓一氣嗬成,濃淡變化已到了爐火純青之境地,圓轉隨心看著就很舒服,這幅《鬆山蘭花圖》絕對是很少見的名家大作……我得好好的看看。”
羅教授拿出了放大鏡,仔仔細細的看著這幅畫,那副屏氣凝神的專注表情,就好像是唯恐驚動了什麽似的,一邊看一邊小聲的念叨著:“遠山近水三七布局,這是典型的南方畫派風格,你們看看這山,雖隻有寥寥數筆,但卻疏密張弛高低錯落。還有這水虛實動靜全都在筆墨之間,功力十足啊。”
“你們再看看這幾株蘭花,竟然使用了似有似無的虛筆,明明是寫實的工筆手法,卻滿是寫意的神韻,妙筆盎然,渾然天成,大境界呀絕對的大境界。”
不管是阿義還是陳長生,全都門外漢,他倆根本就聽不懂羅教授在說些什麽,隻是知道這幅字畫非常的好。
羅教授鑒賞這幅字畫之時的表情,就好像攝影師見到了絕美的景色,早已經沉浸其中了。
“那個……羅教授,您是書畫鑒賞的專家,既然您說好,那這個東西肯定就不賴,您能不能給這幅書畫估個價兒?”
陳長生和阿義並不關心這幅書畫作品到底有多好,他倆隻關心一個問題:值多少錢?
瓷器也好,字畫也罷,不就是用來賣錢的嗎?
紅彤彤的鈔票才是衡量這幅畫價值的唯一標準!
“值多少錢?”羅教授終於抬起來頭,先看了阿義一眼,又看了陳長生一眼:“這樣的名家大作能夠曆經千百年的歲月傳承下來已是殊為不易,不能簡單的用金錢衡量。”
不用金錢衡量,那還有什麽意義?
“你們知道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嗎?”
“上麵寫著呢,是一個叫闍黎釋南的人。”阿義笑嘻嘻的說道:“羅教授啊,這個闍黎釋南到底是什麽來頭?我在網上查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個人的資料。”
“你們不知道闍黎釋南是誰?”
“我在網上查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個人的資料。他是個日本人嗎?要不然怎麽會姓闍黎呢?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姓氏。”
“阿義啊,你錯了,闍黎不是作者的姓氏,而是他的身份。”
身份?
闍黎是什麽身份?
“闍黎就是和尚。”
“我明白了,原來這幅畫的作者是一個名叫釋南的和尚,是不是這個意思?”
“是。”羅教授推了推快要從鼻梁上滑落下來的老花鏡:“佛家又名釋家,釋字與誌字發音相近,所以古代的佛門大多會用釋字取代誌字,有點類似於通假字的意思。所以這幅畫的作者就是一個叫誌南的和尚。”
誌南和尚?
以阿義和陳長生的文化水平,充其量也就知道西遊的玄奘和東渡的鑒真兩位名垂千古的和尚,至於說這個誌南和尚……天知道他是何方神聖。
“這個誌南和尚很有名嗎?怎麽從來沒有聽說過?”
羅教授並沒有做出任何解釋,而是緩緩的念誦出一首詩來:
“古木蔭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雖說阿義和陳長生二人的文學修養實在不怎麽樣,但這首詩實在是太有名了,尤其是後麵“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這兩句,簡直就是膾炙人口連小學生都知道。
“你們知道這首詩吧?”
“知道。”
“誌南和尚就是這首詩的作者。”
聽了這句話,陳長生頓時心頭劇震:想不到這麽破破爛爛的一幅書畫,竟然是古代著名人物的作品,這一迴真是抄上了呀。
這幅畫肯定非常非常的值錢,阿義早已興奮的抓耳撓腮,將講話的聲音都變得異常沙啞:“羅教授,不是我懷疑您的專業眼光,你確認這就是誌南和尚的真跡嗎?”
“時隔千百年,誰也不敢確認一定就是真跡,但我有六成以上的把握。”羅教授指著書畫上那幾個收藏印章說道:“再加上這枚收藏印章,我幾乎可以確定這就是誌南和尚的真跡。”
印章?
阿義和陳長生也曾經看過那枚印章,但印章上全是曲裏拐彎的字跡,看起來好像是佶屈聱牙的古篆體文字,想不到這位羅教授竟然能認出上麵的字跡。
“那不是篆書,而是蒙古文,這是祥哥剌吉的專屬印章。”
祥哥剌吉是誰?
“這個祥哥剌吉是元仁宗的親姐姐,忽必烈的重孫女,又名貞壽公主,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女收藏家。這幅作品不僅有她的私人收藏印章,還有元朝明初收藏大家曹明仲的專屬印章,足以說明這二人全都收藏過這幅作品。就算我看錯了,難道說元明兩代的收藏家全都看錯了嗎?”
“我敢斷言,這一定就是誌南和尚的真跡,想不到在我的有生之年,還能見到這樣的絕世珍品……”在發表了一番感慨之後,羅教授就又忍不住的唏噓起來:“美中不足之處就在於,這幅作品的破損之處太多,這麽多蟲蛀鼠咬的痕跡……也不知道如此珍品為何沒有好好保存,居然破敗成這個樣子……”
牛大膽和張三炮哪懂什麽古玩字畫,偷過來之後隨手扔在一旁,導致這幅書畫破損嚴重。得虧是被陳長生得到了,好歹算是保存了下來,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阿義下意識的和陳長生對視了一眼,二人的眸子裏全都是“抄上了”“發大財”的興奮目光。
“羅教授,您能不能給這幅畫估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