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淅瀝,柳若歡和楊青青撐傘在門口看幾個幹當人懸掛匾額。
楊青青抬頭看去,念道:“明什麽院。”
柳若歡笑道:“明德院。”她轉頭看她,“這個名字還是蘇姐姐取的呢,蘇姐姐說大學之道又什麽明明德——那段話我記不大清了——反正江師姐聽了也很喜歡,就商量著定下叫這個名字了。”
正說著,卻一眼瞥見巷道不遠處,一位抱著琵琶的少女身姿單薄,有婢女在身後為她撐一把青色的傘。她們主仆二人就這樣佇立在雨裏往這邊看,卻又踟躕著不過來。
柳若歡便走過去,問:“姐姐,你們是來找人的嗎?”
那少女沒想到她竟徑自走過來打招唿,頓時就慌地紅了臉,忙搖頭,期期艾艾地解釋:“不,我看告示,要、要召琴師,我會、會彈琵琶,能不能、能不能……”
她不知是不是過於緊張的緣故,語言說得破碎,聲音更是抖得幾乎變了調子。
柳若歡倒也渾不在意,但見那少女生得文弱清秀,心中便頗有幾分好感,笑著道:“好啊,姐姐,你們先進來吧。”
她引著二人往院子裏走,又迴頭囑咐楊青青:“你在門口看著他們把匾額掛好了,我且帶她們進去見見蘇姐姐。”
楊青青答應著。
柳若歡一壁走,一壁又笑著和她們說:“你們來得巧,今兒下了一天的雨,孩子們都沒來,可巧蘇姑娘在——別看我們蘇姑娘年輕,可是明德院的大東家呢——你們先坐下等一會兒,我去看看蘇姑娘得不得空兒過來。”說著,讓她們都坐了,又親手斟了杯熱茶給那少女。
那少女忙又站起來,接過,道:“謝、謝謝。”
柳若歡出了門,順著穿堂往後麵去,隔著窗子看到蘇漁正提筆畫些什麽,便笑著走進來,問:“蘇姐姐畫什麽呢?”
蘇漁見她進來,擱下筆,微笑道:“隨意遊戲罷了。”
柳若歡往那畫紙上看了一眼,便不禁驚歎,道:“好漂亮!蘇姐姐畫的是鳳凰鳥吧?”
蘇漁眸光始終不離那畫上的神鳥,語氣中不自覺帶了幾分柔情的意味,微笑道:“鳳凰乃上古傳說中的神鳥,強大美麗,文彩輝煌,非凡間俗物也。然卻非梧桐而不棲,非醴泉而不飲,又有些挑剔和嬌貴……恰似某人。”
柳若歡前麵聽著,不住點頭,到末一句,卻不解,問:“誰啊?”
蘇漁笑了笑,道:“一個朋友。”又問她:“若歡,你這樣匆匆地過來,可是發生了什麽事嗎?”
柳若歡一拍腦袋,笑道:“呦,瞧我,竟把正事兒混忘了!蘇姐姐,有應征的女樂師來了,正在前廳等著,是個很文靜很秀氣的女孩子呢,蘇姐姐過去看看嗎?”
蘇漁便同她一起去了前麵,果見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女正坐得板直地等著,見她們過來,忙站起來,下意識伸手捋了捋長發,似乎有些局促不安的樣子。
蘇漁向她微微致意,問:“不知姑娘如何稱唿?”
那少女開口,聲音細細弱弱的,道:“我姓周,名字叫、惜玉。”
蘇漁微笑道:“我姓蘇名漁。周姑娘,幸會。”
那少女的口音似乎聽起來有些奇怪, 她道:“幸、幸會。我會彈琵琶,你、聽聽嗎?”
蘇漁略怔了一下,便微微地笑了,道:“請。”
那少女生得單弱,說起話來也磕磕絆絆的,可一抱起琵琶,卻像是進入了另外的世界。
除開頭一二句有些凝滯,很快便漸入佳境,在玉珠走盤的曲調中遊刃有餘起來。仿佛那流淌的樂聲,才是她真正的語言。
蘇漁聽她彈完一曲,不禁拍掌稱讚,笑道:“今日霪雨霏霏,原以為會是個糟糕的日子,沒想到能有幸聽到這樣好的曲子。姑娘年少多才,令人佩服。隻是,姑娘的彈法似乎不是京城傳統的技藝,我在南方也不曾聽過。曲調也頗為新奇,好像有些異域風情呢。”
周惜玉放下琵琶,似乎便有幾分羞赧,小聲地慢慢解釋道:“我、我是吳國人,遠嫁到這裏,還不太、不太會說話。夫君在教我。”
蘇漁聽她說到“吳國”二字,心頭驀地一跳,又想起她可巧姓周,頓時生出幾分警覺,著意向她看去。
但見她身量嬌弱、容色清秀,一雙幹淨又明亮的眸子黑白分明,卻總是帶了幾分怯生生的不安。
便想她原是外邦人,十幾歲的年紀便離開父母親族、孤身到這異國他鄉,連語言都不相通,也難怪她說話時總是這樣吃力、聲音也很小了。
蘇漁如此想著,不禁心生憐愛,微笑道:“可我覺得聽你說話很可愛呢。”
那少女愣了一下,霎時紅了臉,低下頭,不作聲。
蘇漁又道:“其實,我也不是在京城長大的,二三年前剛上京時,也說不太好京城的雅音。後來時間長了,慢慢也就好了。不用著急。”她頓了一頓,“姑娘琵琶技藝純熟,堪比仙樂,今日得聽,是我之幸。倘若姑娘肯留下,實在使我琴苑蓬蓽生輝。”
卻見那少女似乎有些茫然,隻是微微睜大了眼睛看著她,卻不言語。
蘇漁見她惶惑,也覺納悶,略想了一下,才莞爾失笑。她換了個簡單的說法,道:“你通過了。”
那少女眼中透出喜悅來,道:“多、多謝你!”
不知不覺間,已是日薄西山。
雨漸漸地停了,周惜玉也早已告辭迴家。蘇漁和柳若歡、楊青青說了幾句話,出了院門。
接她迴府的馬車早已停在老地方,她走過去,剛要上馬車,卻覺出不對。抬頭看去,眼前的馬車並不是她前兩日坐的馬車。
猶自怔忡著,車簾卻被人拂開了,車內人姿容若雪,皎然不可方物。
蘇漁愣住了,她整整一天就像天氣一樣陰雨綿綿的心情,似乎在這一瞬間毫無預兆地放晴了。
她的眼睛登時亮了起來,笑道:“你來啦!”
楊青青抬頭看去,念道:“明什麽院。”
柳若歡笑道:“明德院。”她轉頭看她,“這個名字還是蘇姐姐取的呢,蘇姐姐說大學之道又什麽明明德——那段話我記不大清了——反正江師姐聽了也很喜歡,就商量著定下叫這個名字了。”
正說著,卻一眼瞥見巷道不遠處,一位抱著琵琶的少女身姿單薄,有婢女在身後為她撐一把青色的傘。她們主仆二人就這樣佇立在雨裏往這邊看,卻又踟躕著不過來。
柳若歡便走過去,問:“姐姐,你們是來找人的嗎?”
那少女沒想到她竟徑自走過來打招唿,頓時就慌地紅了臉,忙搖頭,期期艾艾地解釋:“不,我看告示,要、要召琴師,我會、會彈琵琶,能不能、能不能……”
她不知是不是過於緊張的緣故,語言說得破碎,聲音更是抖得幾乎變了調子。
柳若歡倒也渾不在意,但見那少女生得文弱清秀,心中便頗有幾分好感,笑著道:“好啊,姐姐,你們先進來吧。”
她引著二人往院子裏走,又迴頭囑咐楊青青:“你在門口看著他們把匾額掛好了,我且帶她們進去見見蘇姐姐。”
楊青青答應著。
柳若歡一壁走,一壁又笑著和她們說:“你們來得巧,今兒下了一天的雨,孩子們都沒來,可巧蘇姑娘在——別看我們蘇姑娘年輕,可是明德院的大東家呢——你們先坐下等一會兒,我去看看蘇姑娘得不得空兒過來。”說著,讓她們都坐了,又親手斟了杯熱茶給那少女。
那少女忙又站起來,接過,道:“謝、謝謝。”
柳若歡出了門,順著穿堂往後麵去,隔著窗子看到蘇漁正提筆畫些什麽,便笑著走進來,問:“蘇姐姐畫什麽呢?”
蘇漁見她進來,擱下筆,微笑道:“隨意遊戲罷了。”
柳若歡往那畫紙上看了一眼,便不禁驚歎,道:“好漂亮!蘇姐姐畫的是鳳凰鳥吧?”
蘇漁眸光始終不離那畫上的神鳥,語氣中不自覺帶了幾分柔情的意味,微笑道:“鳳凰乃上古傳說中的神鳥,強大美麗,文彩輝煌,非凡間俗物也。然卻非梧桐而不棲,非醴泉而不飲,又有些挑剔和嬌貴……恰似某人。”
柳若歡前麵聽著,不住點頭,到末一句,卻不解,問:“誰啊?”
蘇漁笑了笑,道:“一個朋友。”又問她:“若歡,你這樣匆匆地過來,可是發生了什麽事嗎?”
柳若歡一拍腦袋,笑道:“呦,瞧我,竟把正事兒混忘了!蘇姐姐,有應征的女樂師來了,正在前廳等著,是個很文靜很秀氣的女孩子呢,蘇姐姐過去看看嗎?”
蘇漁便同她一起去了前麵,果見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女正坐得板直地等著,見她們過來,忙站起來,下意識伸手捋了捋長發,似乎有些局促不安的樣子。
蘇漁向她微微致意,問:“不知姑娘如何稱唿?”
那少女開口,聲音細細弱弱的,道:“我姓周,名字叫、惜玉。”
蘇漁微笑道:“我姓蘇名漁。周姑娘,幸會。”
那少女的口音似乎聽起來有些奇怪, 她道:“幸、幸會。我會彈琵琶,你、聽聽嗎?”
蘇漁略怔了一下,便微微地笑了,道:“請。”
那少女生得單弱,說起話來也磕磕絆絆的,可一抱起琵琶,卻像是進入了另外的世界。
除開頭一二句有些凝滯,很快便漸入佳境,在玉珠走盤的曲調中遊刃有餘起來。仿佛那流淌的樂聲,才是她真正的語言。
蘇漁聽她彈完一曲,不禁拍掌稱讚,笑道:“今日霪雨霏霏,原以為會是個糟糕的日子,沒想到能有幸聽到這樣好的曲子。姑娘年少多才,令人佩服。隻是,姑娘的彈法似乎不是京城傳統的技藝,我在南方也不曾聽過。曲調也頗為新奇,好像有些異域風情呢。”
周惜玉放下琵琶,似乎便有幾分羞赧,小聲地慢慢解釋道:“我、我是吳國人,遠嫁到這裏,還不太、不太會說話。夫君在教我。”
蘇漁聽她說到“吳國”二字,心頭驀地一跳,又想起她可巧姓周,頓時生出幾分警覺,著意向她看去。
但見她身量嬌弱、容色清秀,一雙幹淨又明亮的眸子黑白分明,卻總是帶了幾分怯生生的不安。
便想她原是外邦人,十幾歲的年紀便離開父母親族、孤身到這異國他鄉,連語言都不相通,也難怪她說話時總是這樣吃力、聲音也很小了。
蘇漁如此想著,不禁心生憐愛,微笑道:“可我覺得聽你說話很可愛呢。”
那少女愣了一下,霎時紅了臉,低下頭,不作聲。
蘇漁又道:“其實,我也不是在京城長大的,二三年前剛上京時,也說不太好京城的雅音。後來時間長了,慢慢也就好了。不用著急。”她頓了一頓,“姑娘琵琶技藝純熟,堪比仙樂,今日得聽,是我之幸。倘若姑娘肯留下,實在使我琴苑蓬蓽生輝。”
卻見那少女似乎有些茫然,隻是微微睜大了眼睛看著她,卻不言語。
蘇漁見她惶惑,也覺納悶,略想了一下,才莞爾失笑。她換了個簡單的說法,道:“你通過了。”
那少女眼中透出喜悅來,道:“多、多謝你!”
不知不覺間,已是日薄西山。
雨漸漸地停了,周惜玉也早已告辭迴家。蘇漁和柳若歡、楊青青說了幾句話,出了院門。
接她迴府的馬車早已停在老地方,她走過去,剛要上馬車,卻覺出不對。抬頭看去,眼前的馬車並不是她前兩日坐的馬車。
猶自怔忡著,車簾卻被人拂開了,車內人姿容若雪,皎然不可方物。
蘇漁愣住了,她整整一天就像天氣一樣陰雨綿綿的心情,似乎在這一瞬間毫無預兆地放晴了。
她的眼睛登時亮了起來,笑道:“你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