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來到洞天大殿,見裏麵坐滿了人。果然也不在意,趨步向前,來到高宗明的麵前,作揖頓首,說道,


    “不知掌教喚小子,所來何事?”


    高宗明看著果然,見他不卑不亢,風姿卓然。心下大慰。又見果蒹葭一夜之間多了一份靈性,頓覺自己有先見之明。華夏修行界將來一定有此人一席之地。心念及此。於是,說道,


    “今天是青城山論道之日。小友恰逢其時。也算有緣。眾弟子皆知小友修為精進。欲聆聽小友道音,以期醍醐灌頂,打破桎梏。不知小友願否?”


    果然接口道,


    “小子三人受青城山大恩,不知何以為報。如今日之言能助青城道友破鏡,善莫大焉。小子不願以為功。”


    說完,就帶著吳婷和果蒹葭坐到了青城山道友的對麵。


    高台上坐著高宗明、一眾青城山長老和管事。大家見果然一副大家風範,不驕不躁,不做作,也不拖泥帶水。很是喜歡。


    高宗明咳嗽了一聲,大殿裏頓時安靜下來,於是,開口說道,


    “果然道友乃生命圖騰學院之山長,道學精深,修為精進。爾等修行中有任何不懂之問題,今日皆可請教。”


    會場安靜了一會。一個青年道士起身,對著果然作揖頓首,問道,


    “果然道友。我已經修行一載有餘,至今不得其門。何哉?”


    果然神識透了過去,感應此人,隻覺他神識恍惚,心念雜亂。於是,迴答道,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你欲念太重。需先清心寡欲才可。”


    那人似乎認同果然的說法,接著問道,


    “如何才能清心寡欲?”


    果然說道,


    “知朝三暮四之實。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具體何為?”


    “尊師囑而守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也,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那人沉默了一會,對著果然作揖行禮,坐下,不在做聲。高台上的高宗明和一眾長老見果然對古籍典章順手拈來,恰到好處,無不點頭。


    接著,又有一個聲音傳來。是一個女聲。好像是昨天那個禦劍飛行的姑娘。


    “修行常說,借假修真,何為假?何為真?怎知假?怎知真?”姑娘的語氣稍顯急促。這個問題並不艱深,但不好迴答。顯然帶有刁難的味道。果然也不在意。脫口迴答,


    “莊周夢蝶。莊周為假,蝴蝶為真。破鏡即知。”


    聽到這句話,下麵的修士輕聲笑了起來。果然的迴答很巧妙。姑娘的問題很顯然是問在沒有破鏡前怎麽知道真假。但修行講究體悟,體悟不到是很難知道的。


    那姑娘似乎還不罷休,接著問道,


    “破鏡之前怎知?”


    “不需知。遵師命即可,即知。”


    下麵的笑聲更大了。吳婷在一邊也忍不住笑了起來。高台上的老者們也是忍驚不禁。果然的大腦飛速轉動著,將修行過程中閱讀的相關書籍瞬間調閱迴顧,然後根據對方的問題進行整理綜合。


    這時,一個二十七八歲,容貌俊朗的年輕人站起來,對著果然作揖,然後說道,


    “我讀莊子,文字中經常提到至人、神人和聖人。請問,三者有何區別?”


    果然很喜歡莊子的文章,在第一篇文章逍遙遊裏讀到這句話,最開始還以為是三個境界的不同的真人。後來,自己證道,才知道以前的認識是錯誤的。於是,迴答道,


    “三位一體。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落腳於心念,神人落腳於功業,聖人落腳於名望。心念是基礎,功業是手段,名望是結果。”


    那年輕人了怔了怔,又點了點頭,繼續發問,


    “修行大道,各家都有各家的法門,道友是否認為有通用的施為之法?”


    果然想了一下,說道,


    “有。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第二步,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第三步,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果然講完這三句,大殿中一片安靜。莊子的這些語句,在場的大多數人可能都讀過,但能夠將它們串聯起來,作為具體的修行步驟,還從來沒有人想過,更沒有人做過,更不談用它來作為修行的具體步驟了。高宗明覺得這次讓果然參與論道,真是不虛此行。


    “第一步也可以和道德經的第16章相互參照。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果然在安靜的大廳中又做了一句補充。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一個聲音從後麵遠遠傳來。這名修士顯然是熟讀了莊子,直接對果然進行考校。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對這種隻需要記憶的東西,果然是不害怕的。他的聲音立刻響徹在大殿裏。


    這時,一個坐在左手邊的坤道,起身揖首問道,


    “大道有境界之分嗎?如何知之?”


    到目前為止,果然所了解的修行境界劃分還是從唐薇和吳婷那裏得知的。很顯然這位道友問的不是具體修行境界,而是方向性的境界。果然沉默了好一會。大家正因為他迴答不出來的時候,卻聽見他說道,


    “有,可以分為四重境界。第一層境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第二境界,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第三層境界,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第四層境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矣。”


    “芸芸眾生當在第四層境界。一般的修行者大都落在第三境界。少數則在第二境界。”


    “嗯,這種分法從未聽說過,隻是聽說煉氣、築基、金丹等等。”一位長老撫著胡須說道。


    “這是一種大境界,不同於具體的修行境界,當是認知上的大境界。”另一位長老說道。


    迴答完這個問題。果然以為自己可以休息一會兒。這時,最前排坐著的一個小道士起身問道。他坐在最前排,果然看見他猶猶豫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氣問這個問題。


    “道,可得學耶?”果然一邊搜索,一邊思考。通過這次的迴答,以前他忽略的問題和疑問,在心中漸漸明晰起來。


    “不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兩者南轅北轍。”


    “但有一個小故事你可以借鑒。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小道士聽完,一副懵懂的樣子。旁邊一個道士輕聲說道。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的應帝王,你會後仔細讀讀就懂了。


    小道士旁邊的另一個小道士期期艾艾地站了起來,局促地問道,


    “如果修行無成,當如何?”眾人聽到這個問題,有些人輕聲笑了起來。大家都知道證道很難。明白小道士的擔心。果然知道這是善意的笑聲。


    看著這個迷惘的小道士,果然想到了社會上很多心智不堅之人,於是說道,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修行者當何以處事?”角落處的一個中年人也站起身來問道。


    果然在心裏輕歎一口氣。心想,看來道家典籍在修行者之中並不普及。很多人恐怕都沒有讀完相關的書籍。尤其是莊子這種入門難度很高的書籍。於是,說道,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果然道友,你殺過人嗎?”一個沙啞的聲音傳來。此話一出,整個大殿頓時安靜下來。


    “殺過。直接斬殺或因我而被殺者,凡2000人有餘,皆為外國人或修行者。”果然看著所有在座的修行者,安靜地迴答。


    大殿立刻傳來一陣轟然大嘩。這段時間,他們從傳聞中得知果然殺伐果斷,為華夏修行界和國家做了不少事情。但沒有想到數目如此之大。


    沒有人會懷疑這個數字。證道者都是真人,都能夠直麵本心。不屑於撒謊。看來前段時間印度一個軍事基地出問題,死了2000多人,就是出自果然之手了。


    “何故?”那沙啞聲音繼續問道。


    “為國家,為朋友,不得已而為之。不得已而為之,是為道。吾安之若命。故無愧。”


    果然的迴答鏗鏘有力,斬釘截鐵。


    自此問題之後,大殿內的氣氛重新變得輕鬆活潑起來。提問的人漸漸變多了。各種奇談怪論也層出不窮,但果然皆能引經據典,概而言之。整個論道持續了大約3個小時才結束。眾人歡欣鼓舞,對果然的態度大變,路上相遇,執禮甚恭。


    果然不知道,這場青城山論道,讓果然隱隱成為華夏年輕一輩修行者的領軍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之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柚無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柚無人並收藏生命之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