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廢察舉科舉終臨
我在三國和諸葛做鄰居 作者:麻了麻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羽也沒想到,自己這邊提出來的問題,吃吃喝喝的過程中,三言兩語就被解決了。
心情不由得大好,正準備放開來多吃些的時候,才有些震驚地發現,桌上的飯菜基本上不剩下什麽了……
不是,剛剛這兩個聰明人的嘴確實也沒有停下來說話啊……
不都說食不言,寢不語的嗎?
怎麽你們這幾個讀書人,這麽不將就的嘛?!
關羽也不好多說什麽,隻能趕緊蒙頭吃飯。
“元直,方才你說,你也有要緊的事情?”陳辰看了一眼關羽,放下了筷子。
徐庶慢條斯理地把嘴裏的東西咽了下去之後,也放下了筷子。
剩點菜湯就沒必要和關羽搶了。
拿過帕子擦了下嘴,順便整理了一下思路。
徐庶緩緩開口道,“確實是相對要緊的事情。”
陳辰挑了挑眉頭。
相對?
“與我軍傳承有關的要緊事情。”徐庶繼續說道,“隻不過因為我軍中將領的子嗣年歲相差較多,單就此刻而言,並不是頭等緊要的大事。”
陳辰低頭思量了一下,點了點頭,“元直的意思是?”
“荊州之地有龐德公留下來的杏壇書院,子侄輩的教育還能夠跟的上。但是其他地方的教育可能就會有一些問題了。教育的重要性,國公應當是清楚的。”
“不錯,教育乃是百年大計,無論是對我軍中將領的後代來說,還是對民間百姓來說,都馬虎不得。”陳辰對於徐庶的說法可是相當認同的。
先前龐德公在時,杏壇書院在荊州的教育界占據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龐德公辭世之後,龐統曾經短暫地負責過杏壇書院的管理。也算是繼承了一點龐德公的衣缽。
隻不過後來龐統考慮到避嫌的問題,便沒有再繼續堅持管理。
況且,說到底,龐統的年紀也不算太大,能夠有建功立業的機會的時候,又怎麽會願意呆在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書院裏麵?
雖然說,桃李滿天下,成為風流一時的名士,也確實好像不錯。
但是,這種名聲,又怎麽能和封候拜將,封妻蔭子的功勳相提並論?
說到底,龐家也還是荊州的大世家。
在陳辰的影響下,世家雖然已經不像先前那般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但骨子裏追求傳承的本性還是沒有消失的。
所以,當陳辰提議龐統到涼州去負責西麵的事務的時候,鳳雛基本上沒怎麽考慮就欣然接受了。
畢竟在他看來,中原這邊,有這兩條龍在這裏折騰就已經足夠了,自己也實在沒有什麽太大的必要在這裏。
龐統之後,杏壇書院的事情陳辰便沒有怎麽關注,直到這個時候徐庶提起來,陳辰才又重新反應過來。
陳辰提領了尚書省之後,荊州牧的位置,就又交給了徐庶,杏壇書院的事情,徐庶可是相當上心的。
加上先前陳辰帶著周瑜在揚州搞了一場科舉的嚐試之後,更是讓徐庶有點躍躍欲試的感覺。
“我的意思,是在荊州進行一場科舉,先選拔一批人才出來。”徐庶補充說道。
陳辰有點奇怪,“荊州的官員有很多空缺嗎?”
“那倒沒有。”徐庶搖了搖頭,“隻不過,我們可以先選一批出來,可以先不安排具體的職位,而是讓他們先開始跟著學習,提前掌握施政的要領,如此一來,無論何處需要官員填補,便可以直接就任。”
這個時候,哪裏還有官員要填補的?
所以,徐庶的意思很明顯,在荊州提前先培訓好官員,等到將來攻下曹魏的地盤之後,這部分的新官員便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任,並以最高的效率開始推行劉備這邊的政令。
“管培生?”
這是聽完徐庶的說明之後,陳辰的第一個反應。
“???”徐庶滿臉問號地看著陳辰。
陳辰擺了擺手,表示這個事情不重要,“元直的想法很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這幫子象牙塔裏的小家夥們,到實地參加建設,確實可能會更有效果一些。”
關羽聽著陳辰和徐庶說話,總覺得自己有點多餘了,畢竟自己確實也插不上嘴。
隻能默默地把菜湯倒進碗裏,默默地喝了個幹淨。
光是喝些殘湯,關羽都覺得甚是美味。
如果不是盤子都快舔幹淨了,他是真想找人給劉備送去,讓他好大哥也好好嚐嚐的……
“國公方才做的兩句詩頗為醒世,不知在下可否懸於屋內?”徐庶的注意點顯然和關羽是不一樣的。
陳辰一愣,“哪兩句?”
“便是‘紙上’那兩句。”
“……哪兩句非是我所言。”陳辰看著徐庶明顯帶著懷疑的表情,無奈地歎了一口氣,“這兩句乃是陸放翁所作。”
“是是是!國公說的不錯。”徐庶很是敷衍地應和了兩聲。
陳辰是真的無奈了……怎麽辦,說真話沒人信啊!
陳辰選擇放棄掙紮,“算了,隨元直怎麽想吧……”
隨後,又將話題重新引迴到正題上,“如此,元直改日便向陛下先行說明此事吧。具體科考的時間,也需要先行商定。等到天下一統之後,科舉的時間最好還是固定下來為好。”
雖然陳辰他們研製出的水泥路大幅度地提高了兩地之間往來的速度,但是趕考的路上終究還是有危險的。
尤其是現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說不準什麽地方就會鬧個幺蛾子。
要知道這些能夠來襄陽參加考試的,基本上可都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小嫩芽,如果真的因為路上突發了什麽意外,傷到了小嫩芽,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這民間的事情解決了,我軍將士後代該如何呢?”徐庶繼續開口問道。
大漢有不少的職位都有著約定俗成的“父終子及”的規矩,尤其是一些比較大的官職上,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無論是誰,後代之人如果想要步入官場,那便隻有通過科舉這一條道路的方式。”
因為劉備治下的世家基本上都被收拾了個服服帖帖。
甚至不少世家直接除了名。
這種情況之下的察舉製度基本上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
所以,陳辰決定將多年以前就開始做準備的第三把火,趁這個時候,直接點燃!
心情不由得大好,正準備放開來多吃些的時候,才有些震驚地發現,桌上的飯菜基本上不剩下什麽了……
不是,剛剛這兩個聰明人的嘴確實也沒有停下來說話啊……
不都說食不言,寢不語的嗎?
怎麽你們這幾個讀書人,這麽不將就的嘛?!
關羽也不好多說什麽,隻能趕緊蒙頭吃飯。
“元直,方才你說,你也有要緊的事情?”陳辰看了一眼關羽,放下了筷子。
徐庶慢條斯理地把嘴裏的東西咽了下去之後,也放下了筷子。
剩點菜湯就沒必要和關羽搶了。
拿過帕子擦了下嘴,順便整理了一下思路。
徐庶緩緩開口道,“確實是相對要緊的事情。”
陳辰挑了挑眉頭。
相對?
“與我軍傳承有關的要緊事情。”徐庶繼續說道,“隻不過因為我軍中將領的子嗣年歲相差較多,單就此刻而言,並不是頭等緊要的大事。”
陳辰低頭思量了一下,點了點頭,“元直的意思是?”
“荊州之地有龐德公留下來的杏壇書院,子侄輩的教育還能夠跟的上。但是其他地方的教育可能就會有一些問題了。教育的重要性,國公應當是清楚的。”
“不錯,教育乃是百年大計,無論是對我軍中將領的後代來說,還是對民間百姓來說,都馬虎不得。”陳辰對於徐庶的說法可是相當認同的。
先前龐德公在時,杏壇書院在荊州的教育界占據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龐德公辭世之後,龐統曾經短暫地負責過杏壇書院的管理。也算是繼承了一點龐德公的衣缽。
隻不過後來龐統考慮到避嫌的問題,便沒有再繼續堅持管理。
況且,說到底,龐統的年紀也不算太大,能夠有建功立業的機會的時候,又怎麽會願意呆在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書院裏麵?
雖然說,桃李滿天下,成為風流一時的名士,也確實好像不錯。
但是,這種名聲,又怎麽能和封候拜將,封妻蔭子的功勳相提並論?
說到底,龐家也還是荊州的大世家。
在陳辰的影響下,世家雖然已經不像先前那般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但骨子裏追求傳承的本性還是沒有消失的。
所以,當陳辰提議龐統到涼州去負責西麵的事務的時候,鳳雛基本上沒怎麽考慮就欣然接受了。
畢竟在他看來,中原這邊,有這兩條龍在這裏折騰就已經足夠了,自己也實在沒有什麽太大的必要在這裏。
龐統之後,杏壇書院的事情陳辰便沒有怎麽關注,直到這個時候徐庶提起來,陳辰才又重新反應過來。
陳辰提領了尚書省之後,荊州牧的位置,就又交給了徐庶,杏壇書院的事情,徐庶可是相當上心的。
加上先前陳辰帶著周瑜在揚州搞了一場科舉的嚐試之後,更是讓徐庶有點躍躍欲試的感覺。
“我的意思,是在荊州進行一場科舉,先選拔一批人才出來。”徐庶補充說道。
陳辰有點奇怪,“荊州的官員有很多空缺嗎?”
“那倒沒有。”徐庶搖了搖頭,“隻不過,我們可以先選一批出來,可以先不安排具體的職位,而是讓他們先開始跟著學習,提前掌握施政的要領,如此一來,無論何處需要官員填補,便可以直接就任。”
這個時候,哪裏還有官員要填補的?
所以,徐庶的意思很明顯,在荊州提前先培訓好官員,等到將來攻下曹魏的地盤之後,這部分的新官員便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任,並以最高的效率開始推行劉備這邊的政令。
“管培生?”
這是聽完徐庶的說明之後,陳辰的第一個反應。
“???”徐庶滿臉問號地看著陳辰。
陳辰擺了擺手,表示這個事情不重要,“元直的想法很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這幫子象牙塔裏的小家夥們,到實地參加建設,確實可能會更有效果一些。”
關羽聽著陳辰和徐庶說話,總覺得自己有點多餘了,畢竟自己確實也插不上嘴。
隻能默默地把菜湯倒進碗裏,默默地喝了個幹淨。
光是喝些殘湯,關羽都覺得甚是美味。
如果不是盤子都快舔幹淨了,他是真想找人給劉備送去,讓他好大哥也好好嚐嚐的……
“國公方才做的兩句詩頗為醒世,不知在下可否懸於屋內?”徐庶的注意點顯然和關羽是不一樣的。
陳辰一愣,“哪兩句?”
“便是‘紙上’那兩句。”
“……哪兩句非是我所言。”陳辰看著徐庶明顯帶著懷疑的表情,無奈地歎了一口氣,“這兩句乃是陸放翁所作。”
“是是是!國公說的不錯。”徐庶很是敷衍地應和了兩聲。
陳辰是真的無奈了……怎麽辦,說真話沒人信啊!
陳辰選擇放棄掙紮,“算了,隨元直怎麽想吧……”
隨後,又將話題重新引迴到正題上,“如此,元直改日便向陛下先行說明此事吧。具體科考的時間,也需要先行商定。等到天下一統之後,科舉的時間最好還是固定下來為好。”
雖然陳辰他們研製出的水泥路大幅度地提高了兩地之間往來的速度,但是趕考的路上終究還是有危險的。
尤其是現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說不準什麽地方就會鬧個幺蛾子。
要知道這些能夠來襄陽參加考試的,基本上可都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小嫩芽,如果真的因為路上突發了什麽意外,傷到了小嫩芽,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這民間的事情解決了,我軍將士後代該如何呢?”徐庶繼續開口問道。
大漢有不少的職位都有著約定俗成的“父終子及”的規矩,尤其是一些比較大的官職上,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無論是誰,後代之人如果想要步入官場,那便隻有通過科舉這一條道路的方式。”
因為劉備治下的世家基本上都被收拾了個服服帖帖。
甚至不少世家直接除了名。
這種情況之下的察舉製度基本上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
所以,陳辰決定將多年以前就開始做準備的第三把火,趁這個時候,直接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