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科舉開始張公頭疼
我在三國和諸葛做鄰居 作者:麻了麻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揚州大小官員的高度緊張中,科舉終於開始了。
考場前後的牆上,用顯眼的墨水,寫著大字:沉重冷靜,認真答卷……
從後世而來的陳辰,對於原本的科舉考試的方式也有了解。
科舉不過是一個統稱而已。
但是細分之下,體係較為成熟的科舉的過程分為四試,也可以看成是四關。
第一關,便是童試。
童試一共包括三場:縣試、府試、院試。
縣試為童試考試中的第一場,由縣官主持通過才能取得府試資格。
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內進行,由知府主持。
府試通過後就可參加院試。
通過縣試和府試之後,會獲得一個身份—童生,有了童生的身份之後就可以參加院試。
院試也叫章試,童生在縣或府裏參加考試,由省裏的提督學政主持,考中者稱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
擁有了秀才的身份之後,便可以說和最底層百姓的身份有區別了,小一點的地方,百姓們都會叫秀才老爺了。
第二關為解試。
解試又稱鄉貢、鄉試,因為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
解試在各省省城舉行,秀才均可參加,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解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考中的舉人獲得選官的資格,凡考中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一旦中舉,便徹底擺脫了最底層百姓的身份。
這也是範進為什麽能夠高興地暈過去的原因。
這第三關,就是會試。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的中央考試,因大多在二、三月份舉行,故又叫春闈,舉辦部門為禮部,所以又叫禮闈。
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
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禦史以上的官員。
最後一關,便是殿試。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由武則天創立,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
考中者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若是有人能夠一直以第一名的身份一路過去,則稱連中三元。
科舉製度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一共1300年的時間裏,連中三元的人,一共隻有二十一個。
隻可惜,這些人並沒有在曆史上留下什麽太過濃墨重彩的印記。
畢竟以曆史上的科舉製度來看,初期可能還好,但是到了明太祖,采用八股取士之後,能不能考上,全看會不會背書了。
對於科舉的選才的功能,是極大的削弱。
另外,會考試,和能夠靈活運用,也是兩個層麵的概念。
除開考試的範圍和題目的局限性之外,還有後期科舉近乎受刑的考試時間。這些都是
知道科舉的弊端的陳辰,自然是要想盡辦法,避免這些事情的。
況且,本次開科,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選一批能夠治理好揚州一地的基層官員而已。自然犯不上大動幹戈。
所以,陳辰改變了幾個地方。
先是,考試科目。
沒有那麽多複雜的東西,隻考兩科。
一科策論,一科政治。
策論考察官員能力,政治考察官員思想。
考試時間也大幅度縮減。
隻考兩個半天,上午策論,下午政治。
為了能夠讓參與考試的考生都能夠及時地完成試題,順便蹭一下留名青史的buff,第一次的試題是由陳辰親自動手設計的。
不同於尋常科舉考試中大部分的題目都要進行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作答。
陳辰首創了選擇題和填空題。
隻不過選項不是abcd,而是甲乙丙丁。
甚至在其中加了不少的邏輯和數學題,以此來考察考生的靈活性,順便替自己的後續計劃提前找一些人才出來。
比如: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斷湧出,要想把水池的水抽幹,十個人,需要用四個時辰,八個人則要用六個時辰,如果用六個人,需要用幾個時辰。
甲,八個時辰。
乙,十個時辰。
丙,十二個時辰。
丁,十四個時辰。
(來考試啦~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還有一些簡單的邏輯題。
比如:縣令審問三個盜竊案的嫌疑人,甲說:“不是我幹的。”,乙說:“是甲幹的。”,丙說:“不是乙幹的。”,已知這三個人中,隻有一任說真話,那麽犯案的是_____。
考場上的考生,看到這些題目的時候,基本上都有一瞬間的愣神。
除了少數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大部分的學生都隻能看著試卷,無從下手。
張昭的職責是負責巡考,他也在巡視的過程之中,仔細研究過這些看上去頗有些離經叛道,不知所謂的題目。
除了陳辰之外,在考試開始之前,沒有人知道考試的具體內容是什麽。
在考場上看到題目的時候,張昭一度以為是自己拿錯了試卷。
直到看到邏輯題的時候,張昭才評出了一些味道來。
這是直接在考察官員斷案的能力?
隨後,張昭皺著眉思考了一陣,直想的頭疼腦裂的時候,才理順了思路。
這些題目看上去就挺不容易的,實際上一點都不簡單……
張昭心裏暗自評判了一陣,愣是沒發現,自己的腦子也開始有些打結了。
直到有考生開始答論述題的時候,張昭才開始驚歎陳辰的大膽。
請給出至少五條用以應對水災的策略……
考場前後的牆上,用顯眼的墨水,寫著大字:沉重冷靜,認真答卷……
從後世而來的陳辰,對於原本的科舉考試的方式也有了解。
科舉不過是一個統稱而已。
但是細分之下,體係較為成熟的科舉的過程分為四試,也可以看成是四關。
第一關,便是童試。
童試一共包括三場:縣試、府試、院試。
縣試為童試考試中的第一場,由縣官主持通過才能取得府試資格。
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內進行,由知府主持。
府試通過後就可參加院試。
通過縣試和府試之後,會獲得一個身份—童生,有了童生的身份之後就可以參加院試。
院試也叫章試,童生在縣或府裏參加考試,由省裏的提督學政主持,考中者稱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
擁有了秀才的身份之後,便可以說和最底層百姓的身份有區別了,小一點的地方,百姓們都會叫秀才老爺了。
第二關為解試。
解試又稱鄉貢、鄉試,因為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
解試在各省省城舉行,秀才均可參加,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解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考中的舉人獲得選官的資格,凡考中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一旦中舉,便徹底擺脫了最底層百姓的身份。
這也是範進為什麽能夠高興地暈過去的原因。
這第三關,就是會試。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的中央考試,因大多在二、三月份舉行,故又叫春闈,舉辦部門為禮部,所以又叫禮闈。
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
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禦史以上的官員。
最後一關,便是殿試。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由武則天創立,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
考中者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若是有人能夠一直以第一名的身份一路過去,則稱連中三元。
科舉製度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一共1300年的時間裏,連中三元的人,一共隻有二十一個。
隻可惜,這些人並沒有在曆史上留下什麽太過濃墨重彩的印記。
畢竟以曆史上的科舉製度來看,初期可能還好,但是到了明太祖,采用八股取士之後,能不能考上,全看會不會背書了。
對於科舉的選才的功能,是極大的削弱。
另外,會考試,和能夠靈活運用,也是兩個層麵的概念。
除開考試的範圍和題目的局限性之外,還有後期科舉近乎受刑的考試時間。這些都是
知道科舉的弊端的陳辰,自然是要想盡辦法,避免這些事情的。
況且,本次開科,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選一批能夠治理好揚州一地的基層官員而已。自然犯不上大動幹戈。
所以,陳辰改變了幾個地方。
先是,考試科目。
沒有那麽多複雜的東西,隻考兩科。
一科策論,一科政治。
策論考察官員能力,政治考察官員思想。
考試時間也大幅度縮減。
隻考兩個半天,上午策論,下午政治。
為了能夠讓參與考試的考生都能夠及時地完成試題,順便蹭一下留名青史的buff,第一次的試題是由陳辰親自動手設計的。
不同於尋常科舉考試中大部分的題目都要進行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作答。
陳辰首創了選擇題和填空題。
隻不過選項不是abcd,而是甲乙丙丁。
甚至在其中加了不少的邏輯和數學題,以此來考察考生的靈活性,順便替自己的後續計劃提前找一些人才出來。
比如: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斷湧出,要想把水池的水抽幹,十個人,需要用四個時辰,八個人則要用六個時辰,如果用六個人,需要用幾個時辰。
甲,八個時辰。
乙,十個時辰。
丙,十二個時辰。
丁,十四個時辰。
(來考試啦~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還有一些簡單的邏輯題。
比如:縣令審問三個盜竊案的嫌疑人,甲說:“不是我幹的。”,乙說:“是甲幹的。”,丙說:“不是乙幹的。”,已知這三個人中,隻有一任說真話,那麽犯案的是_____。
考場上的考生,看到這些題目的時候,基本上都有一瞬間的愣神。
除了少數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大部分的學生都隻能看著試卷,無從下手。
張昭的職責是負責巡考,他也在巡視的過程之中,仔細研究過這些看上去頗有些離經叛道,不知所謂的題目。
除了陳辰之外,在考試開始之前,沒有人知道考試的具體內容是什麽。
在考場上看到題目的時候,張昭一度以為是自己拿錯了試卷。
直到看到邏輯題的時候,張昭才評出了一些味道來。
這是直接在考察官員斷案的能力?
隨後,張昭皺著眉思考了一陣,直想的頭疼腦裂的時候,才理順了思路。
這些題目看上去就挺不容易的,實際上一點都不簡單……
張昭心裏暗自評判了一陣,愣是沒發現,自己的腦子也開始有些打結了。
直到有考生開始答論述題的時候,張昭才開始驚歎陳辰的大膽。
請給出至少五條用以應對水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