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清醒地看到了起義軍中的許多不足,但又苦於無處進言,就找到李密的長史鄭頲,對他說:
“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現在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於同隋軍硬拚硬打。唯今之計,在於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
鄭頲十分藐視魏徵,說他的話是“老生常談”,沒有見解。結果,李密決定速戰,大軍列營而不設壘,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
李密被迫率殘部投降了李淵,李密開始尚受重用,後來漸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不久,李密兵敗被殺。當時,魏徵看到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前去招撫李密的舊部,李淵很高興,任命他為管理國家圖書檔案資料的尚書丞,前去太行山以東地區活動。
那時,李密的部下徐世勢力很強,他就先寫了一封信,對徐世說:“當初李密起兵反隋之時,振臂一唿,四方就有數十萬人響應,幾乎得了隋朝的半個天下,後被王世充打敗,繼而被殺,瓦崗軍是無法東山再起了,而李淵得天下卻已成定局。現在你所守的黎陽是兵家必爭之地,你應該早作打算,如果不能認清形勢,將來恐怕悔之晚矣。”徐世覽信後,覺得也無其他善策可想,況且李密已被殺,便聽從了魏徵的勸告,投降李淵。李密的其他舊部見徐世降唐,也多紛紛投降。
徐世在徵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後,以國君之禮厚葬李密。魏徵則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把他比做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徵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對李密,他也不以屢次拒納正確建議為忤,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並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
------------
9鼻芍伊汲嘉橫紓2)
------------
魏徵招撫李密舊部有功,但被脅入農民軍中一年半,再度歸唐後就很難被重用。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給了他一個管理圖書經籍的小官,叫做洗馬。在這一階段,魏徵雖有文名,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隻是給李建成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帶兵去攻打不堪一擊的劉黑闥,既可建立軍功,又可暗結豪傑,太子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不久,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閑人物,就立刻召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為什麽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徵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迴答,不管是否觸怒李世民,是否會被李世民殺頭,他說:
“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建議,就不會淪落到今天的下場了,我忠於李建成,是沒有什麽錯的。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更不能顯得連齊桓公小白重用仇人管仲的氣度都沒有,就赦免了他,並封他做掌管太子文書的管事主簿。至此魏徵結束了他轉來跳去更換主人的生涯,步入了他一生中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時代。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他之所以“明”,其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善於納諫,由於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他個人的品德才能,使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
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不知是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才成就了魏徵的名聲,還是魏徵敢於犯顏直諫才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抑或是二者互相作用,反正魏徵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有名。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在今天看來,這實在是個很奇特的官,說它重要,它又無足輕重,說它無足輕重,它又重要無比;說它有權,它又無尺寸之柄,說它無權,它又權力很大。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
唐太宗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後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皇帝了。
唐太宗的確是一位願意提倡君臣之間“民主”的君主,他知道自己很容易受情緒左右,就提醒周圍的大臣注意糾正他的偏激決定,並把批評朝政製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沒有的新製度,即允許諫官、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種製度不僅能夠保証諫官、史官能夠及時了解朝政的內幕,使得有所勸諫,還起到了一定的監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員不敢謊報政績。這種製度還規定,在會議之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如有過失和不當之處,諫官可當麵指出,予以辯論。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許多情況,根據第一手材料寫出起居注,對他們也是一種監督。
魏徵就是在這種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裏做諫官的,他勸諫的內容從長治久安的軍國大計,到皇帝個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許多方麵,對唐太宗及唐朝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br>
“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現在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於同隋軍硬拚硬打。唯今之計,在於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
鄭頲十分藐視魏徵,說他的話是“老生常談”,沒有見解。結果,李密決定速戰,大軍列營而不設壘,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
李密被迫率殘部投降了李淵,李密開始尚受重用,後來漸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不久,李密兵敗被殺。當時,魏徵看到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前去招撫李密的舊部,李淵很高興,任命他為管理國家圖書檔案資料的尚書丞,前去太行山以東地區活動。
那時,李密的部下徐世勢力很強,他就先寫了一封信,對徐世說:“當初李密起兵反隋之時,振臂一唿,四方就有數十萬人響應,幾乎得了隋朝的半個天下,後被王世充打敗,繼而被殺,瓦崗軍是無法東山再起了,而李淵得天下卻已成定局。現在你所守的黎陽是兵家必爭之地,你應該早作打算,如果不能認清形勢,將來恐怕悔之晚矣。”徐世覽信後,覺得也無其他善策可想,況且李密已被殺,便聽從了魏徵的勸告,投降李淵。李密的其他舊部見徐世降唐,也多紛紛投降。
徐世在徵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後,以國君之禮厚葬李密。魏徵則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把他比做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徵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對李密,他也不以屢次拒納正確建議為忤,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並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
------------
9鼻芍伊汲嘉橫紓2)
------------
魏徵招撫李密舊部有功,但被脅入農民軍中一年半,再度歸唐後就很難被重用。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給了他一個管理圖書經籍的小官,叫做洗馬。在這一階段,魏徵雖有文名,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隻是給李建成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帶兵去攻打不堪一擊的劉黑闥,既可建立軍功,又可暗結豪傑,太子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不久,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閑人物,就立刻召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為什麽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徵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迴答,不管是否觸怒李世民,是否會被李世民殺頭,他說:
“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建議,就不會淪落到今天的下場了,我忠於李建成,是沒有什麽錯的。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更不能顯得連齊桓公小白重用仇人管仲的氣度都沒有,就赦免了他,並封他做掌管太子文書的管事主簿。至此魏徵結束了他轉來跳去更換主人的生涯,步入了他一生中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時代。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他之所以“明”,其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善於納諫,由於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他個人的品德才能,使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
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不知是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才成就了魏徵的名聲,還是魏徵敢於犯顏直諫才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抑或是二者互相作用,反正魏徵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有名。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在今天看來,這實在是個很奇特的官,說它重要,它又無足輕重,說它無足輕重,它又重要無比;說它有權,它又無尺寸之柄,說它無權,它又權力很大。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
唐太宗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後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皇帝了。
唐太宗的確是一位願意提倡君臣之間“民主”的君主,他知道自己很容易受情緒左右,就提醒周圍的大臣注意糾正他的偏激決定,並把批評朝政製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沒有的新製度,即允許諫官、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種製度不僅能夠保証諫官、史官能夠及時了解朝政的內幕,使得有所勸諫,還起到了一定的監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員不敢謊報政績。這種製度還規定,在會議之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如有過失和不當之處,諫官可當麵指出,予以辯論。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許多情況,根據第一手材料寫出起居注,對他們也是一種監督。
魏徵就是在這種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裏做諫官的,他勸諫的內容從長治久安的軍國大計,到皇帝個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許多方麵,對唐太宗及唐朝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