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大出殯
四合院之真滴木有係統 作者:一陀大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吳一凡的冒犯,丁一倒是沒有意見,這樣的人他見得多了,仗著家裏條件好,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尤其四九城的大院子弟,比他狂的有的是。
而且吳科長夫婦也持半信半疑的態度,這樣的人丁一也見多了,手裏有點權力,碰到小事那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碰到大事就畏首畏尾瞻前顧後。
丁一采取的對策就是請客斬首收下當狗。
當然這個不是針對吳科長,吳科長那裏隻要正常相處就行,這個是拿捏吳一凡的,對於這種家庭,拿捏住吳一凡就是抓住了七寸。
先帶著吳一凡吃吃喝喝見見世麵,又帶著吳一凡見見各路神仙秀秀肌肉,再大口大口的灌心靈雞湯。
沒幾天吳一凡就五體投地,一口一個丁哥的叫著,丁一是好人做到底,找了個老藝人教吳一凡吹嗩呐。
好好練,爭取考試一次過。
於是,吳科長住的四合院群眾遭了殃,一開始還拿著白布去表示表示,被吳科長媳婦轟了出來。
“操!你們家才死人了,真晦氣,敢咒我們家,迴來讓老吳把你們都抓起來。”
鄰居們好心好意來,一頭霧水的迴,實在搞不明白好好地在家吹《大出殯》幹什麽?
這還隻是個開始,吳科長家連著半個月,每天早上出殯一次,晚上出殯一次,弄得整個院子死氣沉沉的,小孩晚上根本不敢撒出來跑,生怕被什麽東西給帶走了。
鄰居們也不敢有意見。
這個院的管事大爺也不敢說,誰讓吳科長是官呢,隻能做群眾工作:新社會新氣象,不要講封建迷信,吳科長就做的很好嘛,帶頭破除封建迷信,誰說《大出殯》非得死了人才能吹?這不一凡也吹得挺好嘛,大家要向吳科長一家學習嘛。
呸!群眾們不敢說不對,但是敢陰陽怪氣啊,紛紛表示管事大爺應該帶頭學習,打個樣,也讓咱們老百姓瞧瞧怎麽破除封建迷信。
仨管事大爺被架起來了,不學吧,這矛頭都對準自己了,學吧,這玩意確實太喪氣了,最後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弄了三個嗩呐,仨人一商量,分工協作,前院吹《哭五更》,中院來《千張紙》,後院則是《西行平安路》。
注:這些都是作者百度的曲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聽聽,配合環繞立體聲效果更佳。
有了管事大爺的配合,吳一凡在傍晚乘涼的時候又加了一檔節目,和這幾個管事大爺一起吹,一起練。
三個大爺也是發了狠,瑪德你們這幫缺德鄰居,架著我們吹喪曲,那就來吧,我們一塊吹,來啊,互相傷害啊!
這個院的群眾現在是在喪曲中起床,在喪曲中入睡,每天下了班還得接受喪曲交響樂的洗禮,就差在院裏紮幾個靈堂了。
這一片專門管白事的王婆都順著樂曲找來了,雖然沒攬到業務,但是挖掘到吳一凡這個人才啊,默默記了下來,和95號院的閆解成一起,列為五星級人才儲備。
這事你要說吳科長沒意見是假的,雖然是進文工團,可是誰知道八寶山文工團是專門幹這個的呀,現在迴不了頭了,兒子現在一門心思往裏紮,拉都拉不迴來。
說了也不聽,吳一凡現在張嘴就是丁哥說這怎麽樣,丁哥說那怎麽樣。
吳科長教育說你應該聽領袖說。
吳一凡就說丁哥說領袖說為人民服務不分貴賤,張思德同誌就是我的榜樣!
好嘛,張思德前麵教育完棒梗,現在又教育了吳一凡,果然是重於泰山。
沒辦法,吳科長隻能再找丁一,這挑肥揀瘦的事最好別幹,現在吳科長找丁一有點底氣不足,賠笑遞煙,那叫一個有禮貌,誰讓兒子被人家攥住了。
丁一老早就預料到這一出,也準備好了說辭。
吳科長,您是當過兵的人,吃過苦受過累,為國家做過貢獻,才有了今天的成績,一凡這事也算吃苦受累遭點罪,但是您想啊,國家現在正在破舊立新的時候,他隻要抓住這個機會,往後這都是成績,咱們不能計較一時得失。
其次呢,這把寶山文工團可是正兒八經有編製的,雖然也有一些文工團也招學員,但是都是民間團體,這個編製的分量不用我多說了吧。
再者,以業務量來說,這個文工團可是最多的,既鍛煉人,收入也高,咱倆說點關門的話,您聽完就算,我跟一凡對脾氣才說的啊,就是這八寶山文工團接觸的人,那可都是有分量的幹部家屬,對於一凡結交人脈是有幫助的,萬一,我說萬一啊,一凡從幹部家庭裏給您帶一個兒媳婦迴來,您說......
“不用說了!丁一,是我誤會了,李主任說得對,你辦事靠譜,就這樣了,我,我我,我也不多說,等事成之後你看我表現,這吹《大出殯》我確實有點別扭,你這麽一說,沒事了,年輕人嘛,就該有這個勁頭,我一會就去買個鑼,一凡吹的時候我給他打鑼,也不能幹吹不是,剩下錄取的事,就全拜托你了。”
丁一哈哈一笑,“這您放心,這事不衝您我也得衝一凡,我倆現在可是有交情。”
成功把吳科長忽悠走,其實丁一全是畫的大餅,學員班有雞毛的編製,你先得學成進團才有機會,吳科長一家除非現在不去學員班,去了在進團轉正的事上還得繼續依靠丁一,這就是沉沒成本。
也是後世許多boss忽悠員工的手段,看書的逼人們,深夜捫心自問,自己年輕時有沒有被這麽忽悠過呢?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聽懂掌聲!
吳科長家現在倒是熱鬧了,吳一凡鼓著腮幫子嘟嘟嘟吹上一段,吳科長咣咣兩下小鑼,吳科長媳婦撞鍾一碰,叮~~~~~
鄰居們現在都麻木了,見怪不怪,吳科長家別說天天吹喪曲,現在還添了樂器,就是哪天在門口紮一靈堂,他們都不認為有人死了。
有個文化人根據這個事改編了一個故事,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故事的名字就叫《狼來了》。
而且吳科長夫婦也持半信半疑的態度,這樣的人丁一也見多了,手裏有點權力,碰到小事那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碰到大事就畏首畏尾瞻前顧後。
丁一采取的對策就是請客斬首收下當狗。
當然這個不是針對吳科長,吳科長那裏隻要正常相處就行,這個是拿捏吳一凡的,對於這種家庭,拿捏住吳一凡就是抓住了七寸。
先帶著吳一凡吃吃喝喝見見世麵,又帶著吳一凡見見各路神仙秀秀肌肉,再大口大口的灌心靈雞湯。
沒幾天吳一凡就五體投地,一口一個丁哥的叫著,丁一是好人做到底,找了個老藝人教吳一凡吹嗩呐。
好好練,爭取考試一次過。
於是,吳科長住的四合院群眾遭了殃,一開始還拿著白布去表示表示,被吳科長媳婦轟了出來。
“操!你們家才死人了,真晦氣,敢咒我們家,迴來讓老吳把你們都抓起來。”
鄰居們好心好意來,一頭霧水的迴,實在搞不明白好好地在家吹《大出殯》幹什麽?
這還隻是個開始,吳科長家連著半個月,每天早上出殯一次,晚上出殯一次,弄得整個院子死氣沉沉的,小孩晚上根本不敢撒出來跑,生怕被什麽東西給帶走了。
鄰居們也不敢有意見。
這個院的管事大爺也不敢說,誰讓吳科長是官呢,隻能做群眾工作:新社會新氣象,不要講封建迷信,吳科長就做的很好嘛,帶頭破除封建迷信,誰說《大出殯》非得死了人才能吹?這不一凡也吹得挺好嘛,大家要向吳科長一家學習嘛。
呸!群眾們不敢說不對,但是敢陰陽怪氣啊,紛紛表示管事大爺應該帶頭學習,打個樣,也讓咱們老百姓瞧瞧怎麽破除封建迷信。
仨管事大爺被架起來了,不學吧,這矛頭都對準自己了,學吧,這玩意確實太喪氣了,最後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弄了三個嗩呐,仨人一商量,分工協作,前院吹《哭五更》,中院來《千張紙》,後院則是《西行平安路》。
注:這些都是作者百度的曲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聽聽,配合環繞立體聲效果更佳。
有了管事大爺的配合,吳一凡在傍晚乘涼的時候又加了一檔節目,和這幾個管事大爺一起吹,一起練。
三個大爺也是發了狠,瑪德你們這幫缺德鄰居,架著我們吹喪曲,那就來吧,我們一塊吹,來啊,互相傷害啊!
這個院的群眾現在是在喪曲中起床,在喪曲中入睡,每天下了班還得接受喪曲交響樂的洗禮,就差在院裏紮幾個靈堂了。
這一片專門管白事的王婆都順著樂曲找來了,雖然沒攬到業務,但是挖掘到吳一凡這個人才啊,默默記了下來,和95號院的閆解成一起,列為五星級人才儲備。
這事你要說吳科長沒意見是假的,雖然是進文工團,可是誰知道八寶山文工團是專門幹這個的呀,現在迴不了頭了,兒子現在一門心思往裏紮,拉都拉不迴來。
說了也不聽,吳一凡現在張嘴就是丁哥說這怎麽樣,丁哥說那怎麽樣。
吳科長教育說你應該聽領袖說。
吳一凡就說丁哥說領袖說為人民服務不分貴賤,張思德同誌就是我的榜樣!
好嘛,張思德前麵教育完棒梗,現在又教育了吳一凡,果然是重於泰山。
沒辦法,吳科長隻能再找丁一,這挑肥揀瘦的事最好別幹,現在吳科長找丁一有點底氣不足,賠笑遞煙,那叫一個有禮貌,誰讓兒子被人家攥住了。
丁一老早就預料到這一出,也準備好了說辭。
吳科長,您是當過兵的人,吃過苦受過累,為國家做過貢獻,才有了今天的成績,一凡這事也算吃苦受累遭點罪,但是您想啊,國家現在正在破舊立新的時候,他隻要抓住這個機會,往後這都是成績,咱們不能計較一時得失。
其次呢,這把寶山文工團可是正兒八經有編製的,雖然也有一些文工團也招學員,但是都是民間團體,這個編製的分量不用我多說了吧。
再者,以業務量來說,這個文工團可是最多的,既鍛煉人,收入也高,咱倆說點關門的話,您聽完就算,我跟一凡對脾氣才說的啊,就是這八寶山文工團接觸的人,那可都是有分量的幹部家屬,對於一凡結交人脈是有幫助的,萬一,我說萬一啊,一凡從幹部家庭裏給您帶一個兒媳婦迴來,您說......
“不用說了!丁一,是我誤會了,李主任說得對,你辦事靠譜,就這樣了,我,我我,我也不多說,等事成之後你看我表現,這吹《大出殯》我確實有點別扭,你這麽一說,沒事了,年輕人嘛,就該有這個勁頭,我一會就去買個鑼,一凡吹的時候我給他打鑼,也不能幹吹不是,剩下錄取的事,就全拜托你了。”
丁一哈哈一笑,“這您放心,這事不衝您我也得衝一凡,我倆現在可是有交情。”
成功把吳科長忽悠走,其實丁一全是畫的大餅,學員班有雞毛的編製,你先得學成進團才有機會,吳科長一家除非現在不去學員班,去了在進團轉正的事上還得繼續依靠丁一,這就是沉沒成本。
也是後世許多boss忽悠員工的手段,看書的逼人們,深夜捫心自問,自己年輕時有沒有被這麽忽悠過呢?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聽懂掌聲!
吳科長家現在倒是熱鬧了,吳一凡鼓著腮幫子嘟嘟嘟吹上一段,吳科長咣咣兩下小鑼,吳科長媳婦撞鍾一碰,叮~~~~~
鄰居們現在都麻木了,見怪不怪,吳科長家別說天天吹喪曲,現在還添了樂器,就是哪天在門口紮一靈堂,他們都不認為有人死了。
有個文化人根據這個事改編了一個故事,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故事的名字就叫《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