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買粽子
四合院之真滴木有係統 作者:一陀大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越來越熱了,轉眼都快到端午了。
端午就是五月節,是個重要的節日,尤其這個年代,師承關係很普遍,徒弟尤其要注意三節兩壽,這個五月節就是其中一節。
三節兩壽。
三節指的是五月端午節,八月中秋節和春節。兩壽指的是師父,師娘的壽辰。
在單位裏雖然沒有師承這個講究了,但是五月節探望領導還是必要的人情往來,禮多人不怪嘛。
隨著溫度升高,乘涼大會算是真正的名副其實了,就是乘涼。
男人們一水的背心褲衩拖鞋,女人們半袖長褲小布鞋,這年頭四合院沒人敢穿裙子,那就是不正經。
婁曉娥都不敢穿,但是有,隻能在家裏偷偷穿上過癮,她穿完了晚上給許大茂穿,倒也不浪費,隻是公眾場合不敢穿出來。
馬英也有夏季過膝裙的校服,在四合院也不敢穿,隻是在學校,或者集體活動時穿,任何著裝都是講究場合的,即使到了現代,不分場合的揮灑個性,那純屬傻逼。
雖然著裝統一,但也有區別。
易中海的背心洗的都快透明了,軟塌塌的,還有幾個破洞,老易有錢是真有錢,節省也是真節省,四合院還有幾個和老易一樣的,都是年紀比較大的,這大背心不知道穿了多少年了,但是丁一瞅著比較辣眼睛,就跟套了個白絲襪似的,確實太透,都露點了。
丁一穿的也是軋鋼廠的背心,有軋鋼廠的字樣,很普通,是軋鋼廠統一賣的,不要票,算是給職工的福利,院裏最多的就是這種,畢竟還有家屬呢,不要票的東西都喜歡。
劉海中的背心是院裏獨一份,嶄新嶄新的,胸前有大大的獎字,鍛工每年夏天都有高溫補貼,裝備什麽的也是雙份,劉海中作為先進,每年給發兩身夏裝,還都帶獎字,很是顯眼,這也是劉海中的高光時刻。
閆富貴和婦女同誌一個打扮,半袖長褲,他作為一文化人,很不屑背心褲衩的穿著,要不是時代不允許,高低得整一身長袍馬褂瓜皮帽,熱死也認了。
閆富貴和四合院格格不入的還有他拿了唯一一把折扇,雖然不是什麽高級貨,可以和院裏的糙人們區別開了,當然,你讓他使勁扇也舍不得,都是把折扇打開了,舉著不動,自己晃腦袋,省扇子。
易中海的就是蒲扇了,不同的是他的蒲扇比較舊,但是在蒲扇外沿自己箍了一圈鐵絲,所以完整度非常高,舊但並不破,扇柄也都包漿了,估計傳給下一代也不成問題,問題是有扇子,沒有下一代。
丁一每年都得弄把新的,是用舊的加點錢或糧食和走街小販換的,不是嫌棄舊的不好,而是他喜歡新扇子蒲葉的味道,扇起來還挺提神。
劉海中的扇子就中規中矩了,但也不破,和閆解成手裏的對比鮮明,閆解成屬於近水樓台先得月,迴收站嘛,順手弄點物資很合理,隻是這扇子快趕上濟公那一把了,不小心唿臉上就是幾道血印子。
要說別致,還得是婁曉娥的,一把精致的小團扇,不過不敢在院裏用,都是在屋裏才敢拿出來,婁半城家裏的物件,至少領先四合院10多年,人家還有電扇呢。
三個管事大爺坐在主桌,嘀嘀咕咕商量了一會,由易中海起頭,說道:“安靜一下,安靜一下,有個事得提前定,我看院裏的都在呢,今天就說了,這不五月節就快到了,咱們還是老規矩,院裏統一做,然後聚餐,江米小棗嘛,還是富裕的多出點,大夥怎麽個意見?”
劉海中和閆富貴也是點頭:“一大爺說得對,咱們每年都這麽個章程,沒意見就這麽辦了。”
賈張氏首先讚成,又有幾家幾戶表示同意,都是條件不怎麽樣的,這麽辦出的少吃得多,純屬占便宜了。
其他人不同意也沒人說,畢竟礙著易中海的麵子呢,雖然占大多數,依然被壓製了。
易中海見狀滿意的點點頭,笑著說:“那就。。。”
“一大爺,咱們這麽辦有點問題啊。”
易中海一扭頭,臥槽,丁一你怎麽蹦出來了,你不是不管這些事嗎?
還沒等易中海迴應,賈張氏蹦出來了,“丁一!”
剛叫了個名字,給丁一打扇子的馬英眼睛一瞪,賈張氏又抽抽迴去了,音量減半,“丁一啊,你還年輕,這事一大爺做主就行了,每年都這麽著的,哪有什麽問題不是,大家說是不是?”
那幾個投讚成票的紛紛稱是,但是丁一的小粉絲們也不白給,幾個年輕人可不管你誰的麵子,支持下丁一還是必要的,嚷嚷道:“還不讓丁幹事說話了?有沒有問題聽人說完了啊。”“就是,我也覺得有問題,丁哥得說說。”
丁一看著這陣勢,很欣慰,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可是樹要是沒倒呢,猢猻們還是很給力的。
易中海卻有點頭疼,丁一在院裏的分量還真重,這後一輩基本都是他的人了。
擺出個笑臉說道:“丁一,你有什麽問題就說。”
“以前的方法,有出的多吃得少的,也有出的少吃的多的,礙著鄰居麵子,吃虧占便宜都往自己肚裏咽,不過柱子哥正月十五給大夥搖元宵,倒是符合現在的情況,各家顧各家吧。”
傻柱聽到丁一說他辦的好事,嘿嘿樂了。
丁一接著說道:“就按搖元宵的法子,一個粽子定好價格,用錢或者糧食換算一下,一家要買幾個自己出錢出糧,然後在統一外麵找人訂做,迴來發,院裏做就免了,那葦葉子都用了多少年了,黃了吧唧的,一點粽子味都沒了。”
嗡!議論開了,這個主意符合大多數人利益,誰也不願意自己出了材料,吃不了幾個,論吃,老賈家第一,老閆家第二,老劉家第三,人多力量大,吃得多,拉的足。
易中海就是典型的出的多吃得少,問題是你易中海趁錢不在乎,我們在乎啊。
傻柱支持丁一,主動說道:“這沒問題,做粽子我能找人,這京西北宣平坡下坎有個地名叫虎嶺,那以前都是賣粽子的,現在也幹著,我有熟人,保證都是當季的葦葉子,新江米,外加河北省讚皇縣的金絲小棗。”
丁一有點納悶,那地方我也知道,不是淨出武術家了嗎?還有賣粽子的?傻柱你這一身功夫不會就是打那學的吧?
端午就是五月節,是個重要的節日,尤其這個年代,師承關係很普遍,徒弟尤其要注意三節兩壽,這個五月節就是其中一節。
三節兩壽。
三節指的是五月端午節,八月中秋節和春節。兩壽指的是師父,師娘的壽辰。
在單位裏雖然沒有師承這個講究了,但是五月節探望領導還是必要的人情往來,禮多人不怪嘛。
隨著溫度升高,乘涼大會算是真正的名副其實了,就是乘涼。
男人們一水的背心褲衩拖鞋,女人們半袖長褲小布鞋,這年頭四合院沒人敢穿裙子,那就是不正經。
婁曉娥都不敢穿,但是有,隻能在家裏偷偷穿上過癮,她穿完了晚上給許大茂穿,倒也不浪費,隻是公眾場合不敢穿出來。
馬英也有夏季過膝裙的校服,在四合院也不敢穿,隻是在學校,或者集體活動時穿,任何著裝都是講究場合的,即使到了現代,不分場合的揮灑個性,那純屬傻逼。
雖然著裝統一,但也有區別。
易中海的背心洗的都快透明了,軟塌塌的,還有幾個破洞,老易有錢是真有錢,節省也是真節省,四合院還有幾個和老易一樣的,都是年紀比較大的,這大背心不知道穿了多少年了,但是丁一瞅著比較辣眼睛,就跟套了個白絲襪似的,確實太透,都露點了。
丁一穿的也是軋鋼廠的背心,有軋鋼廠的字樣,很普通,是軋鋼廠統一賣的,不要票,算是給職工的福利,院裏最多的就是這種,畢竟還有家屬呢,不要票的東西都喜歡。
劉海中的背心是院裏獨一份,嶄新嶄新的,胸前有大大的獎字,鍛工每年夏天都有高溫補貼,裝備什麽的也是雙份,劉海中作為先進,每年給發兩身夏裝,還都帶獎字,很是顯眼,這也是劉海中的高光時刻。
閆富貴和婦女同誌一個打扮,半袖長褲,他作為一文化人,很不屑背心褲衩的穿著,要不是時代不允許,高低得整一身長袍馬褂瓜皮帽,熱死也認了。
閆富貴和四合院格格不入的還有他拿了唯一一把折扇,雖然不是什麽高級貨,可以和院裏的糙人們區別開了,當然,你讓他使勁扇也舍不得,都是把折扇打開了,舉著不動,自己晃腦袋,省扇子。
易中海的就是蒲扇了,不同的是他的蒲扇比較舊,但是在蒲扇外沿自己箍了一圈鐵絲,所以完整度非常高,舊但並不破,扇柄也都包漿了,估計傳給下一代也不成問題,問題是有扇子,沒有下一代。
丁一每年都得弄把新的,是用舊的加點錢或糧食和走街小販換的,不是嫌棄舊的不好,而是他喜歡新扇子蒲葉的味道,扇起來還挺提神。
劉海中的扇子就中規中矩了,但也不破,和閆解成手裏的對比鮮明,閆解成屬於近水樓台先得月,迴收站嘛,順手弄點物資很合理,隻是這扇子快趕上濟公那一把了,不小心唿臉上就是幾道血印子。
要說別致,還得是婁曉娥的,一把精致的小團扇,不過不敢在院裏用,都是在屋裏才敢拿出來,婁半城家裏的物件,至少領先四合院10多年,人家還有電扇呢。
三個管事大爺坐在主桌,嘀嘀咕咕商量了一會,由易中海起頭,說道:“安靜一下,安靜一下,有個事得提前定,我看院裏的都在呢,今天就說了,這不五月節就快到了,咱們還是老規矩,院裏統一做,然後聚餐,江米小棗嘛,還是富裕的多出點,大夥怎麽個意見?”
劉海中和閆富貴也是點頭:“一大爺說得對,咱們每年都這麽個章程,沒意見就這麽辦了。”
賈張氏首先讚成,又有幾家幾戶表示同意,都是條件不怎麽樣的,這麽辦出的少吃得多,純屬占便宜了。
其他人不同意也沒人說,畢竟礙著易中海的麵子呢,雖然占大多數,依然被壓製了。
易中海見狀滿意的點點頭,笑著說:“那就。。。”
“一大爺,咱們這麽辦有點問題啊。”
易中海一扭頭,臥槽,丁一你怎麽蹦出來了,你不是不管這些事嗎?
還沒等易中海迴應,賈張氏蹦出來了,“丁一!”
剛叫了個名字,給丁一打扇子的馬英眼睛一瞪,賈張氏又抽抽迴去了,音量減半,“丁一啊,你還年輕,這事一大爺做主就行了,每年都這麽著的,哪有什麽問題不是,大家說是不是?”
那幾個投讚成票的紛紛稱是,但是丁一的小粉絲們也不白給,幾個年輕人可不管你誰的麵子,支持下丁一還是必要的,嚷嚷道:“還不讓丁幹事說話了?有沒有問題聽人說完了啊。”“就是,我也覺得有問題,丁哥得說說。”
丁一看著這陣勢,很欣慰,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可是樹要是沒倒呢,猢猻們還是很給力的。
易中海卻有點頭疼,丁一在院裏的分量還真重,這後一輩基本都是他的人了。
擺出個笑臉說道:“丁一,你有什麽問題就說。”
“以前的方法,有出的多吃得少的,也有出的少吃的多的,礙著鄰居麵子,吃虧占便宜都往自己肚裏咽,不過柱子哥正月十五給大夥搖元宵,倒是符合現在的情況,各家顧各家吧。”
傻柱聽到丁一說他辦的好事,嘿嘿樂了。
丁一接著說道:“就按搖元宵的法子,一個粽子定好價格,用錢或者糧食換算一下,一家要買幾個自己出錢出糧,然後在統一外麵找人訂做,迴來發,院裏做就免了,那葦葉子都用了多少年了,黃了吧唧的,一點粽子味都沒了。”
嗡!議論開了,這個主意符合大多數人利益,誰也不願意自己出了材料,吃不了幾個,論吃,老賈家第一,老閆家第二,老劉家第三,人多力量大,吃得多,拉的足。
易中海就是典型的出的多吃得少,問題是你易中海趁錢不在乎,我們在乎啊。
傻柱支持丁一,主動說道:“這沒問題,做粽子我能找人,這京西北宣平坡下坎有個地名叫虎嶺,那以前都是賣粽子的,現在也幹著,我有熟人,保證都是當季的葦葉子,新江米,外加河北省讚皇縣的金絲小棗。”
丁一有點納悶,那地方我也知道,不是淨出武術家了嗎?還有賣粽子的?傻柱你這一身功夫不會就是打那學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