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青峰泣血角吹邊,願往燕雲故裏眠。
宋與遼朝唇與齒,金和宋廷虎和蟬。
援唇抗虎保家國,固膽豪胸有王賢
胡草如何含露水,貪心侵犯北州川。
話說大宋徽宗道君皇帝正要降敕,教諸路各助軍馬,並聽劉都督調遣。敕令未發,有八賢王趙佮,手持八麵瓦楞金鐧上殿。麵見階下,推金山,倒玉柱,口尊陛下道:“還請陛下收迴成命。”天子曰:“皇叔請起,如何教朕收迴成命?”趙佮起身穩形,開口奏道:“微臣有言,陛下容稟。”天子曰:“皇叔但講無妨。”趙佮娓娓道來:
“我大宋自真宗景德二年,在澶州與遼國會盟誓約。說其時景德元年,遼國率犯我大宋邊庭,遼軍勢大,我軍難以抵敵。遼終抵宋澶州城下,與我軍對峙。次年,宋遼於河北澶州定檀淵之盟,兩邊停戰,以白河溝為界,各自安歇,此大局定矣。協內規兩國為兄弟之國,自此邊庭設榷場互市之地。此盟此舉終我大宋二十餘年征戰,更為我大宋延綿一百餘年繁榮昌盛。前歲,我大宋征遼,全賴招安水泊梁山之眾人,皆是能臣良將,一路攻至遼國都城,領其國土繁多。當時陛下亦以大局為重,還其國土,允其納貢,再造兄弟之邦。見今金朝郎主更迭,似有大興邦國之相,若允與金朝為伍,要共伐遼國,豈非自斷手足,損毀兄弟?正是唇亡齒寒之議。現有齊州鳳凰山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皆知:‘宋遼兄弟之邦,金人虎狼之性,滅遼終危害宋庭。’陛下豈能不知?小王直諫:懇請我主再降隆恩,效當年招安梁山泊之舉,招安鳳凰山,收迴與金通之歲幣,出兵援遼抗金。”
八賢王言畢,道君皇帝也自自躊躇,兩班文武俱不搭話。眼見得有八個大臣出班跪倒,正是大宋的八個賊臣奸佞,哪八個?分別是:
太師蔡京、殿前都太尉高俅、檢校太尉童貫、太傅楊戩、太傅王黼、檢校太傅梁師成、節度使朱勔、太監李彥。
八人齊聲拜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天子曰:“有何不可?”蔡太師奏道:“見今與金朝聯盟已成,如何背反?豈不教外國恥笑,說我等大宋文明之邦無有信譽,損毀皇家威儀,他時再與外國會盟,還有哪一個願與我大宋為伍?”高俅又奏道:“正是此理,再者遼國吞並我幽薊十六州之地,如今尚未討迴。今番與金聯合伐遼,共同瓜分土地,定能成祖宗之光,青史留名。”眾官吏道是。道君皇帝沉吟片刻,心思:“若能收迴燕雲十六州,正是流芳百世的功績。”以此心意堅定,乃曰:“眾愛卿所言及當。朕意已決,先伐山東亂匪,討迴予金糧餉,早與金會盟,共伐遼邦,不得有誤。”八賢王仍要再勸,天子哪容他說話,忙曰:“皇叔近日整飭吏治,頗為勞累,朕有意體恤皇叔體情,且休憩三日,再與國用心。”趙佮正要提那手中的金鐧,忽有殿前太尉宿元景並陳宗善出班奏道:“陛下隆恩浩蕩。”趙佮便知其意,隻得謝恩退下。
高太尉已知節次失利,又教梁方平統軍,當時高太尉道:“今番命你去,務必剿除的幹淨,以免再有疏漏,也好將功折過,”梁方平道:“感太尉提拔之恩,但有一事相求。”高太尉道:“但說無妨。”梁方平道:“先前出戰,我這裏八員戰將已損兩員,懇請調撥大將補齊。”高太尉當即應允,教梁方平自尋兩個將軍便是。這兩員將軍是誰?這一個是八十萬禁軍洋人教頭,有個宋人名,喚做鄭浩;另一個也是八十萬禁軍洋人教頭,亦有個宋名,喚做王曉。這兩個將軍,本是諾夫格羅德人,正是斯拉夫大軍的兩員將軍,當時本國王位空虛,群雄並起,隻為登上王位。鄭浩、王曉二人戰敗,引自家兵馬一路奔逃宋朝,後得本朝賞識,做了禁軍教頭。在京數載,也習得宋人言語。
當時梁方平點定二將,限目下起身,來辭蔡太師。蔡京分付道:“小心在意,早建大功,必當重用!”二將辭謝了。這鄭浩、王曉辭了眾省院官,調撥自家營下洋兵,都到梁方平處,稟說:“明日出城。”梁方平各賜與二將五匹好馬,以為戰陣之用。梁置帥又道:“你二人暫充我軍,鄭浩便作飛龍將軍,王曉便做飛熊將軍。兼統原班軍馬。”二將謝了置帥,各自迴營,收拾起身。次日,軍兵拴束了行程,都在禦營司前伺候。鄭浩、王曉到辰牌時分,擺列出城,正與梁方平大軍會合。梁方平遠遠的看時,去那兩麵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飛龍將軍鄭浩。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插繡旗、畫十字、掩耳鼻亮銀盔。披一副熊羆裹、綠綿套、嵌連環鎖子甲。穿一領火焰邊、荔枝紅、圈金繡戲獅袍。係一條襯銅葉、雙獺尾、白鞓釘盤腰帶。著一雙簇金線、海驢皮、胡桃紋雲根靴。背一麵葉子片、塗紅漆、皮革束擋箭牌。掛一口七星裝、沙魚鞘、崩寒铓、利神鋒飛金劍。橫一把灌水銀、水磨杆、八楞麵鐵骨朵。騎一匹快登山、能跳澗、背金鞍胭脂馬。
那鄭浩坐在馬上,昂昂奇偉,領著左隊人馬,東京百姓看了,無不好奇。隨後便是右隊軍馬,端的整齊。去那兩麵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飛熊將軍王曉。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遮顏麵、露雙目、軟兜鍪爛銀盔。披一副護心胸、掩雙肩、嵌金釘熟鋼甲。穿一領繡牡丹、表繁花、圈金線絳紅袍。係一條拴後腰、係小腹、鱷魚皮紐扣帶。著一雙起三尖、海獸皮、倒雲根虎尾靴。架一杆長三丈、掛紅旗,展十字點鋼矛。背一麵寬圓錐、畫菱形、白楊木銅心盾。駛一匹負千斤、高八尺、能衝陣火龍駒。
這王曉坐在馬上,停停威猛。再看兩個將軍並兩隊洋兵,都是:
麵凹鼻凸,膚白眼綠,發赤須黃,身高體壯。步軍森嚴,列陣四麵方正;馬軍威儀,進退齊頭並行。寶劍懸在腰間,皮壺掛在胸前。十字槍高舉,葉子牌低垂。人裹棉袍,盡是素色無花樣;馬披厚布,都有赤獅哮天宮。
梁方平看畢,便叫二人做先鋒,許國、馬旺做左翼;張誌寧、劉元鼎做右翼;辛道宗、辛彥宗做後合,自領中軍離了東京,取路望齊州進發。眾看官不知,那飛鵬將軍張誌寧被張萬仙押在山寨。後被辛道宗、辛彥宗賺取山寨,救了出來。以此不曾喪命。
且說劉都督在齊州,和洪中孚尚書商議,比及添撥得軍馬到來,要一舉共伐鳳凰山大寨。洪中孚道:“依我愚意,不需合兵一處,可遣人送信與梁方平告知,去鳳凰山西路紮寨,我等在東路紮寨,兩麵征伐最好。”劉都督道:“所言既當。”當下寫了書信,遣人送去。那小校收了信件,出城望西南去,於路上正撞見鄭浩、王曉先鋒部隊。小校說了,鄭浩道:“將軍在這裏引兵暫停一陣,我引他去與置帥報說。”當即引著信使望中軍去了。
不說鄭浩去了如何,且說王曉令停軍修整,隻待鄭浩迴來。看看天色,那輪紅日正在當空,恰是午牌時分,眾將士本趕路走得累,又等了半晌,各自困倦。一排排歪歪扭扭,一列列扭扭歪歪,早不成陣型。王曉見狀,就使其教頭的本職手段來,就把大軍整頓一番。正在此時,探子來報道:“前麵發現一夥紅頭子蹤跡。”王曉聽得精神一振,趕忙下令準備迎戰。果不其然,隻聽遠方一陣鑼鼓響,殺出一片紅頭子來。王曉就把大軍擺成陣勢,那排頭兵首當其衝,兩邊短兵相接,殺將起來。王曉就在陣裏,將鞭稍指揮,又去尋對手,卻不見一個似頭領的。正納悶時,又聽刺斜裏一陣馬蹄聲響動,又出一夥騎兵,盡是玄盔玄甲。為首的正是天王楊江。楊江大喝一聲道:“兀那廝紅鬼,留下首級再走!”王曉聞言,忙分一撥兵先去抵擋。王曉正要撥馬迎住,忽聽得另一側也來一夥步兵,盡是紅盔紅甲,為首的正是巡山夜叉杜明溫。杜明溫大喝一聲道:“白鬼,來我這裏送死!”王曉左右為難,看看大勢不敵,正要迴馬走。卻聽得後麵又來一夥紅頭子,也不見頭領。四撥人馬就把王曉困在中間,王曉大驚,隻得在這裏結陣苦守。不知守了多久,忽聞左右來人。左麵許國、馬旺引兵攔著楊江一彪人馬;右麵張誌寧、劉元鼎引兵攔著杜明溫一彪人馬。登時一場混戰,旌旗繚亂,激戰正酣,難解難分。王曉見狀,奮起平生之力,隻在東南角衝破個豁口,引大軍都走。楊天王、杜明溫二人見困不住王曉,隻要引兵退卻。劉元鼎正要追,卻被許國攔著道:“將軍莫追,恐有埋伏。”劉元鼎認理,便不再追了。
當下楊江二人退出五七裏遠,正撞見葉光。楊江道:“軍師妙計,隻是他那裏有軍來援,不曾斬得敵將。”杜明溫道:“這一夥奇裝怪服,不知哪裏人。”葉光道:“此番我等隻是巡哨,如今他那裏吃我一迴閃,必不敢小覷我等。”杜明溫道:“不知後計如何?”葉光道:“見今他兩處人馬或要匯集一處,我等隻得在此安營紮寨,與山寨做掎角之勢才好。”楊江道:“話雖如此,隻是這裏隻有我兩處精兵並一夥嘍囉,如何抵敵?”葉光道:“這個好辦,我這便寫信一封,迴山寨調兵遣將便是。”言畢,當即寫了書劄,命一個精細小頭目送去。那小頭目送信迴山,徐進看了,便道:“葉光賢弟單要二位水軍頭領下山。”賈進道:“自我二人上山以來,不曾立功,今番軍師教我二人助力,必當全力以赴!”徐進大喜,又來問道:“還有哪個願去助楊天王一臂之力?”張萬仙起身道:“小弟同領軍務,當然第一個先行!”下麵一眾頭領都起身道:“小弟願往!”張萬仙道:“不需這許多兄弟,隻帶半數,剩餘半數與大哥固守山寨。”徐進認理,忙教點將:
蓋賈複孫列、撒手鐧沈春、雙劍鄧成安、鐵爪袁剛、攀山蛟王進勇、通天力士危有福、鬼見愁張文彪、黑無常孫佐、白無常孫佑、滾海龍賈進、太衝子水誌華。
張萬仙就領十一籌好漢,引大軍兩萬下山來。望西南走了一陣,看看一片山丘,丘上卻建立寨紮,正是鳳凰山的旗幟。張萬仙見了道:“我想葉光人稱妙計君子,如何犯這般錯?卻把大寨安在這裏?”危有福道:“想必有甚道理說的。”就來寨裏相和。張萬仙進入山寨,與楊江等人商議軍情。就來問葉光道:“我觀此處雖居高臨下,然易被大觀難守,不知軍師如何把大寨建在這裏?”葉光解釋道:“此處是他必經之地,我光明正大擺在這裏,就是叫他提防我的,不讓他與城中大軍和合。”張萬仙道:“那他若不與我等抵敵,直繞過去如何?”葉光道:“他若要繞過我時,我可夾擊其尾,他必大亂。”眾人稱讚。張萬仙又問道:“他若正麵攻我,我這裏守不住,又當如何?”葉光笑道:“用兵須知天時、地利、人和,二哥且看。”說了,指著輿圖上的一處河道,說道:“此地周遭一圈河水,當地人稱迴河,三麵環水,隻有一處可進入。若是敵軍正麵強攻,我等自然退守此處。”張萬仙道:“卻是要用背水一戰之計麽?”葉光道:“非也。隻卻將他們也引入這裏。我早已在河岸布下虛營,他必以為我有伏兵,所以必追進來。”張萬仙問道:“既已知有伏兵,如何又追進來?”葉光笑道:“他必以為我是虛張聲勢,以此定追進來。”張萬仙道:“追進來又如何?”葉光道:“這便是請二位水軍頭領的用意。”張萬仙道:“有何用意?”葉光道:“二位頭領可速去河中建起浮橋,到時我等過橋而去,拆了浮橋。迴河兩側亦建浮橋,在繞半圈迴來,就把他困在這裏。”張萬仙聽得,拍案道:“好一招誘敵深入兼過河拆橋。”眾人聽了,紛紛點頭稱妙。正是:大宋命數不可知,拿捏人心展妙計。不知此計成功與否,請聽下迴分解。
青峰泣血角吹邊,願往燕雲故裏眠。
宋與遼朝唇與齒,金和宋廷虎和蟬。
援唇抗虎保家國,固膽豪胸有王賢
胡草如何含露水,貪心侵犯北州川。
話說大宋徽宗道君皇帝正要降敕,教諸路各助軍馬,並聽劉都督調遣。敕令未發,有八賢王趙佮,手持八麵瓦楞金鐧上殿。麵見階下,推金山,倒玉柱,口尊陛下道:“還請陛下收迴成命。”天子曰:“皇叔請起,如何教朕收迴成命?”趙佮起身穩形,開口奏道:“微臣有言,陛下容稟。”天子曰:“皇叔但講無妨。”趙佮娓娓道來:
“我大宋自真宗景德二年,在澶州與遼國會盟誓約。說其時景德元年,遼國率犯我大宋邊庭,遼軍勢大,我軍難以抵敵。遼終抵宋澶州城下,與我軍對峙。次年,宋遼於河北澶州定檀淵之盟,兩邊停戰,以白河溝為界,各自安歇,此大局定矣。協內規兩國為兄弟之國,自此邊庭設榷場互市之地。此盟此舉終我大宋二十餘年征戰,更為我大宋延綿一百餘年繁榮昌盛。前歲,我大宋征遼,全賴招安水泊梁山之眾人,皆是能臣良將,一路攻至遼國都城,領其國土繁多。當時陛下亦以大局為重,還其國土,允其納貢,再造兄弟之邦。見今金朝郎主更迭,似有大興邦國之相,若允與金朝為伍,要共伐遼國,豈非自斷手足,損毀兄弟?正是唇亡齒寒之議。現有齊州鳳凰山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皆知:‘宋遼兄弟之邦,金人虎狼之性,滅遼終危害宋庭。’陛下豈能不知?小王直諫:懇請我主再降隆恩,效當年招安梁山泊之舉,招安鳳凰山,收迴與金通之歲幣,出兵援遼抗金。”
八賢王言畢,道君皇帝也自自躊躇,兩班文武俱不搭話。眼見得有八個大臣出班跪倒,正是大宋的八個賊臣奸佞,哪八個?分別是:
太師蔡京、殿前都太尉高俅、檢校太尉童貫、太傅楊戩、太傅王黼、檢校太傅梁師成、節度使朱勔、太監李彥。
八人齊聲拜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天子曰:“有何不可?”蔡太師奏道:“見今與金朝聯盟已成,如何背反?豈不教外國恥笑,說我等大宋文明之邦無有信譽,損毀皇家威儀,他時再與外國會盟,還有哪一個願與我大宋為伍?”高俅又奏道:“正是此理,再者遼國吞並我幽薊十六州之地,如今尚未討迴。今番與金聯合伐遼,共同瓜分土地,定能成祖宗之光,青史留名。”眾官吏道是。道君皇帝沉吟片刻,心思:“若能收迴燕雲十六州,正是流芳百世的功績。”以此心意堅定,乃曰:“眾愛卿所言及當。朕意已決,先伐山東亂匪,討迴予金糧餉,早與金會盟,共伐遼邦,不得有誤。”八賢王仍要再勸,天子哪容他說話,忙曰:“皇叔近日整飭吏治,頗為勞累,朕有意體恤皇叔體情,且休憩三日,再與國用心。”趙佮正要提那手中的金鐧,忽有殿前太尉宿元景並陳宗善出班奏道:“陛下隆恩浩蕩。”趙佮便知其意,隻得謝恩退下。
高太尉已知節次失利,又教梁方平統軍,當時高太尉道:“今番命你去,務必剿除的幹淨,以免再有疏漏,也好將功折過,”梁方平道:“感太尉提拔之恩,但有一事相求。”高太尉道:“但說無妨。”梁方平道:“先前出戰,我這裏八員戰將已損兩員,懇請調撥大將補齊。”高太尉當即應允,教梁方平自尋兩個將軍便是。這兩員將軍是誰?這一個是八十萬禁軍洋人教頭,有個宋人名,喚做鄭浩;另一個也是八十萬禁軍洋人教頭,亦有個宋名,喚做王曉。這兩個將軍,本是諾夫格羅德人,正是斯拉夫大軍的兩員將軍,當時本國王位空虛,群雄並起,隻為登上王位。鄭浩、王曉二人戰敗,引自家兵馬一路奔逃宋朝,後得本朝賞識,做了禁軍教頭。在京數載,也習得宋人言語。
當時梁方平點定二將,限目下起身,來辭蔡太師。蔡京分付道:“小心在意,早建大功,必當重用!”二將辭謝了。這鄭浩、王曉辭了眾省院官,調撥自家營下洋兵,都到梁方平處,稟說:“明日出城。”梁方平各賜與二將五匹好馬,以為戰陣之用。梁置帥又道:“你二人暫充我軍,鄭浩便作飛龍將軍,王曉便做飛熊將軍。兼統原班軍馬。”二將謝了置帥,各自迴營,收拾起身。次日,軍兵拴束了行程,都在禦營司前伺候。鄭浩、王曉到辰牌時分,擺列出城,正與梁方平大軍會合。梁方平遠遠的看時,去那兩麵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飛龍將軍鄭浩。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插繡旗、畫十字、掩耳鼻亮銀盔。披一副熊羆裹、綠綿套、嵌連環鎖子甲。穿一領火焰邊、荔枝紅、圈金繡戲獅袍。係一條襯銅葉、雙獺尾、白鞓釘盤腰帶。著一雙簇金線、海驢皮、胡桃紋雲根靴。背一麵葉子片、塗紅漆、皮革束擋箭牌。掛一口七星裝、沙魚鞘、崩寒铓、利神鋒飛金劍。橫一把灌水銀、水磨杆、八楞麵鐵骨朵。騎一匹快登山、能跳澗、背金鞍胭脂馬。
那鄭浩坐在馬上,昂昂奇偉,領著左隊人馬,東京百姓看了,無不好奇。隨後便是右隊軍馬,端的整齊。去那兩麵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飛熊將軍王曉。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遮顏麵、露雙目、軟兜鍪爛銀盔。披一副護心胸、掩雙肩、嵌金釘熟鋼甲。穿一領繡牡丹、表繁花、圈金線絳紅袍。係一條拴後腰、係小腹、鱷魚皮紐扣帶。著一雙起三尖、海獸皮、倒雲根虎尾靴。架一杆長三丈、掛紅旗,展十字點鋼矛。背一麵寬圓錐、畫菱形、白楊木銅心盾。駛一匹負千斤、高八尺、能衝陣火龍駒。
這王曉坐在馬上,停停威猛。再看兩個將軍並兩隊洋兵,都是:
麵凹鼻凸,膚白眼綠,發赤須黃,身高體壯。步軍森嚴,列陣四麵方正;馬軍威儀,進退齊頭並行。寶劍懸在腰間,皮壺掛在胸前。十字槍高舉,葉子牌低垂。人裹棉袍,盡是素色無花樣;馬披厚布,都有赤獅哮天宮。
梁方平看畢,便叫二人做先鋒,許國、馬旺做左翼;張誌寧、劉元鼎做右翼;辛道宗、辛彥宗做後合,自領中軍離了東京,取路望齊州進發。眾看官不知,那飛鵬將軍張誌寧被張萬仙押在山寨。後被辛道宗、辛彥宗賺取山寨,救了出來。以此不曾喪命。
且說劉都督在齊州,和洪中孚尚書商議,比及添撥得軍馬到來,要一舉共伐鳳凰山大寨。洪中孚道:“依我愚意,不需合兵一處,可遣人送信與梁方平告知,去鳳凰山西路紮寨,我等在東路紮寨,兩麵征伐最好。”劉都督道:“所言既當。”當下寫了書信,遣人送去。那小校收了信件,出城望西南去,於路上正撞見鄭浩、王曉先鋒部隊。小校說了,鄭浩道:“將軍在這裏引兵暫停一陣,我引他去與置帥報說。”當即引著信使望中軍去了。
不說鄭浩去了如何,且說王曉令停軍修整,隻待鄭浩迴來。看看天色,那輪紅日正在當空,恰是午牌時分,眾將士本趕路走得累,又等了半晌,各自困倦。一排排歪歪扭扭,一列列扭扭歪歪,早不成陣型。王曉見狀,就使其教頭的本職手段來,就把大軍整頓一番。正在此時,探子來報道:“前麵發現一夥紅頭子蹤跡。”王曉聽得精神一振,趕忙下令準備迎戰。果不其然,隻聽遠方一陣鑼鼓響,殺出一片紅頭子來。王曉就把大軍擺成陣勢,那排頭兵首當其衝,兩邊短兵相接,殺將起來。王曉就在陣裏,將鞭稍指揮,又去尋對手,卻不見一個似頭領的。正納悶時,又聽刺斜裏一陣馬蹄聲響動,又出一夥騎兵,盡是玄盔玄甲。為首的正是天王楊江。楊江大喝一聲道:“兀那廝紅鬼,留下首級再走!”王曉聞言,忙分一撥兵先去抵擋。王曉正要撥馬迎住,忽聽得另一側也來一夥步兵,盡是紅盔紅甲,為首的正是巡山夜叉杜明溫。杜明溫大喝一聲道:“白鬼,來我這裏送死!”王曉左右為難,看看大勢不敵,正要迴馬走。卻聽得後麵又來一夥紅頭子,也不見頭領。四撥人馬就把王曉困在中間,王曉大驚,隻得在這裏結陣苦守。不知守了多久,忽聞左右來人。左麵許國、馬旺引兵攔著楊江一彪人馬;右麵張誌寧、劉元鼎引兵攔著杜明溫一彪人馬。登時一場混戰,旌旗繚亂,激戰正酣,難解難分。王曉見狀,奮起平生之力,隻在東南角衝破個豁口,引大軍都走。楊天王、杜明溫二人見困不住王曉,隻要引兵退卻。劉元鼎正要追,卻被許國攔著道:“將軍莫追,恐有埋伏。”劉元鼎認理,便不再追了。
當下楊江二人退出五七裏遠,正撞見葉光。楊江道:“軍師妙計,隻是他那裏有軍來援,不曾斬得敵將。”杜明溫道:“這一夥奇裝怪服,不知哪裏人。”葉光道:“此番我等隻是巡哨,如今他那裏吃我一迴閃,必不敢小覷我等。”杜明溫道:“不知後計如何?”葉光道:“見今他兩處人馬或要匯集一處,我等隻得在此安營紮寨,與山寨做掎角之勢才好。”楊江道:“話雖如此,隻是這裏隻有我兩處精兵並一夥嘍囉,如何抵敵?”葉光道:“這個好辦,我這便寫信一封,迴山寨調兵遣將便是。”言畢,當即寫了書劄,命一個精細小頭目送去。那小頭目送信迴山,徐進看了,便道:“葉光賢弟單要二位水軍頭領下山。”賈進道:“自我二人上山以來,不曾立功,今番軍師教我二人助力,必當全力以赴!”徐進大喜,又來問道:“還有哪個願去助楊天王一臂之力?”張萬仙起身道:“小弟同領軍務,當然第一個先行!”下麵一眾頭領都起身道:“小弟願往!”張萬仙道:“不需這許多兄弟,隻帶半數,剩餘半數與大哥固守山寨。”徐進認理,忙教點將:
蓋賈複孫列、撒手鐧沈春、雙劍鄧成安、鐵爪袁剛、攀山蛟王進勇、通天力士危有福、鬼見愁張文彪、黑無常孫佐、白無常孫佑、滾海龍賈進、太衝子水誌華。
張萬仙就領十一籌好漢,引大軍兩萬下山來。望西南走了一陣,看看一片山丘,丘上卻建立寨紮,正是鳳凰山的旗幟。張萬仙見了道:“我想葉光人稱妙計君子,如何犯這般錯?卻把大寨安在這裏?”危有福道:“想必有甚道理說的。”就來寨裏相和。張萬仙進入山寨,與楊江等人商議軍情。就來問葉光道:“我觀此處雖居高臨下,然易被大觀難守,不知軍師如何把大寨建在這裏?”葉光解釋道:“此處是他必經之地,我光明正大擺在這裏,就是叫他提防我的,不讓他與城中大軍和合。”張萬仙道:“那他若不與我等抵敵,直繞過去如何?”葉光道:“他若要繞過我時,我可夾擊其尾,他必大亂。”眾人稱讚。張萬仙又問道:“他若正麵攻我,我這裏守不住,又當如何?”葉光笑道:“用兵須知天時、地利、人和,二哥且看。”說了,指著輿圖上的一處河道,說道:“此地周遭一圈河水,當地人稱迴河,三麵環水,隻有一處可進入。若是敵軍正麵強攻,我等自然退守此處。”張萬仙道:“卻是要用背水一戰之計麽?”葉光道:“非也。隻卻將他們也引入這裏。我早已在河岸布下虛營,他必以為我有伏兵,所以必追進來。”張萬仙問道:“既已知有伏兵,如何又追進來?”葉光笑道:“他必以為我是虛張聲勢,以此定追進來。”張萬仙道:“追進來又如何?”葉光道:“這便是請二位水軍頭領的用意。”張萬仙道:“有何用意?”葉光道:“二位頭領可速去河中建起浮橋,到時我等過橋而去,拆了浮橋。迴河兩側亦建浮橋,在繞半圈迴來,就把他困在這裏。”張萬仙聽得,拍案道:“好一招誘敵深入兼過河拆橋。”眾人聽了,紛紛點頭稱妙。正是:大宋命數不可知,拿捏人心展妙計。不知此計成功與否,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