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趙瑾容帶著陶若筠把謝家逛了個遍,什麽庫房祠堂,什麽院子亭子,什麽大廚房小廚房等等,全都指了一遍。
嫁進來好幾天了,陶若筠第一次把這個家看了個整體。
她倒沒有要怪謝鴻卓的意思,謝鴻卓也忙,忙的很,忙著接觸家裏的生意。
告別趙瑾容之後,陶若筠自己便迴了院子,再拿出那本賬本出來看,這一次心裏有了底,不再那般慌張了。
她叫青荷幫她找一個算盤來,青荷笑說去年年底三公子也是這般架勢,抱著賬本拿著算盤,坐在二樓書房,半夜裏才下來。
陶若筠聽了,沉思一會兒,決定學著謝鴻卓的樣子,也跑到二樓書房裏去看賬本。
當她坐在二樓那張紫檀木大書桌邊的時候,才發現這裏真的不一樣。
右側一排窗戶齊齊打開,光線透亮。左側是高窗,開了外麵也見不著裏頭的人,兩側風對穿,她想夏天一定涼快。
陶若筠坐在椅子上往前看去,一排排書架櫃子整齊排列,看的一清二楚,有人來了也是從盡頭處過來。
往右側看去,近處的春曉閣,遠處的蘇州城,都是風景的一部分。
她起先笑話謝鴻卓,有這麽大個書房裝腔作勢,現在忽然明白為什麽嫌棄一樓太小。
又大,又寬敞,又亮堂,風景又好,而從前的自己,要寫個貼條,都得拿出筆墨到堂屋的桌上去寫,寫完就得洗幹淨晾幹了收起來。
有錢真好,陶若筠感歎著。
她望著遠處發著呆,要是什麽時候能去街上自由自在的走走就更好了。
陶若筠胡思亂想了一陣,搖了搖頭,眼下還是賬本重要。
她坐迴椅子裏,先看那一筆筆的進項,有綢緞鋪子,有當鋪,有米行,有莊子裏的。
總體而言,來源較為固定,隻是她看著那個金額,有些不明白,到底是怎麽攢下二十多萬兩的家底的。
她眼睛盯著賬本,手中撥動算盤珠子,發現光是莊子裏一年就要上交近萬兩銀子,怪不得能撐起謝家這樣的花銷。
她再看那一筆筆的支出,日常花費很容易看出來,就是價格不低。
光是茶葉,每個院子一年就是十幾斤,還不包括客人來家待客要用的茶葉。
平常自己覺得價格很低的柴鹽,還有價格不低的油,到了這裏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還有一些不尋常的支出,她便看不懂了。比如每年送京師動輒數千兩銀子,她就不明白是怎麽迴事了。
陶若筠看了半天的賬本,壞消息是花費確實很高,好消息是可以說很大度,怪不得郭家嬸子說既然要選,那自然要選光鮮亮麗的那一條,果然是漂亮極了。
銀子堆的,能不漂亮麽?簡直閃瞎眼。
陶若筠看了一下午的賬本,她沒敢在賬本上亂塗亂畫,而是將一些疑問一一記了下來,比如每年各個公子奶奶的衣服定數是多少?金銀首飾是怎麽定的?京師那批銀子等等,粗粗的列了一些問題出來,等著明日去問陳媽媽。
等看完了賬本,她發現青荷一直站在身邊陪著,不禁想起今天趙瑾容說的,下人的賞賜。
她進門還沒有賞過呢,是不是該賞點什麽?賞什麽?賞多少?
陶若筠覺得頭又疼了。
這一天天的,操不完的心,到底是誰喜歡掌家呀?她的酒坊要到猴年馬月才能擁有呀?
誰知,到了第二天詢問陳媽媽的時候,又出了幺蛾子。
陳媽媽見她有個紙條,便要拿去看,結果看了一眼之後,隻抬眼皮不抬頭地問陶若筠:“三少奶奶問題倒有不少。”
陶若筠不好意思地笑,心裏也知道這後麵肯定不跟好話,果然陳媽媽的嘴跟淬過毒似的。
“很用心,但是字實在醜了些,而且......就這麽點兒問題,也要用紙寫下來,三少奶奶還是動動腦子記的比較好。”
誰說少奶奶是享福的?現在連個下人都這樣訓斥她,怪不得謝鴻卓第一天就叫她有脾氣對著自己撒,別對陳媽媽撒,原來早就知道這個脾性了。
她現在很想揍謝鴻卓。
“陳媽媽教訓的是。”
不管心裏怎麽想,嘴上還是乖的。
“雖說這賬本有賬房來記,但是少奶奶的字最好還是練的娟秀些才好。”
陶若筠又道是。
陳媽媽嘴上說著難聽話,但好歹問題都給解了。
往京師的那筆銀子是給謝鴻川的,因著是進士出身,家中所有田地均在謝鴻川名下,倒不是偏心,而是可免去稅銀。平常家裏人打點田地莊子,換成銀子後會送出一大部分去京師給到謝鴻川。
至於其他的各院裁衣,並沒有所謂定數。拿謝母來說,有了好的料子,新的料子,家裏人想做也就給做了,一年到頭就沒斷過。
大少奶奶自己就有綢緞鋪子,壓根兒不惦記家裏給做多少。至於謝鴻山謝鴻卓,就不管這個,反正不缺穿的就行,並沒有嚴格的定數。
這下問題來了,隻有陶若筠自己什麽都沒有,就指著家裏給做。
她看著那一房間的櫃子,還有自己聘禮裏的布料,心想算了,夠她穿好些年的了。
“三少奶奶,這管家,說是管家務事,但說到底是跟人打交道的。上麵不煩你,下麵不厭你,兩頭都能捋順了就是本事,至於什麽衣裳首飾,都不是問題,你可明白?”
陶若筠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懵懵懂懂的點了點頭。
“不要把心思放在什麽定例上,隻要兩頭都能服,你說的便是定例。要是不服,哪怕嚴格按照定例,也有人說你的不是。這裏麵有的是功夫,你也有的是時間,慢慢琢磨,不著急。”
嫁進來好幾天了,陶若筠第一次把這個家看了個整體。
她倒沒有要怪謝鴻卓的意思,謝鴻卓也忙,忙的很,忙著接觸家裏的生意。
告別趙瑾容之後,陶若筠自己便迴了院子,再拿出那本賬本出來看,這一次心裏有了底,不再那般慌張了。
她叫青荷幫她找一個算盤來,青荷笑說去年年底三公子也是這般架勢,抱著賬本拿著算盤,坐在二樓書房,半夜裏才下來。
陶若筠聽了,沉思一會兒,決定學著謝鴻卓的樣子,也跑到二樓書房裏去看賬本。
當她坐在二樓那張紫檀木大書桌邊的時候,才發現這裏真的不一樣。
右側一排窗戶齊齊打開,光線透亮。左側是高窗,開了外麵也見不著裏頭的人,兩側風對穿,她想夏天一定涼快。
陶若筠坐在椅子上往前看去,一排排書架櫃子整齊排列,看的一清二楚,有人來了也是從盡頭處過來。
往右側看去,近處的春曉閣,遠處的蘇州城,都是風景的一部分。
她起先笑話謝鴻卓,有這麽大個書房裝腔作勢,現在忽然明白為什麽嫌棄一樓太小。
又大,又寬敞,又亮堂,風景又好,而從前的自己,要寫個貼條,都得拿出筆墨到堂屋的桌上去寫,寫完就得洗幹淨晾幹了收起來。
有錢真好,陶若筠感歎著。
她望著遠處發著呆,要是什麽時候能去街上自由自在的走走就更好了。
陶若筠胡思亂想了一陣,搖了搖頭,眼下還是賬本重要。
她坐迴椅子裏,先看那一筆筆的進項,有綢緞鋪子,有當鋪,有米行,有莊子裏的。
總體而言,來源較為固定,隻是她看著那個金額,有些不明白,到底是怎麽攢下二十多萬兩的家底的。
她眼睛盯著賬本,手中撥動算盤珠子,發現光是莊子裏一年就要上交近萬兩銀子,怪不得能撐起謝家這樣的花銷。
她再看那一筆筆的支出,日常花費很容易看出來,就是價格不低。
光是茶葉,每個院子一年就是十幾斤,還不包括客人來家待客要用的茶葉。
平常自己覺得價格很低的柴鹽,還有價格不低的油,到了這裏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還有一些不尋常的支出,她便看不懂了。比如每年送京師動輒數千兩銀子,她就不明白是怎麽迴事了。
陶若筠看了半天的賬本,壞消息是花費確實很高,好消息是可以說很大度,怪不得郭家嬸子說既然要選,那自然要選光鮮亮麗的那一條,果然是漂亮極了。
銀子堆的,能不漂亮麽?簡直閃瞎眼。
陶若筠看了一下午的賬本,她沒敢在賬本上亂塗亂畫,而是將一些疑問一一記了下來,比如每年各個公子奶奶的衣服定數是多少?金銀首飾是怎麽定的?京師那批銀子等等,粗粗的列了一些問題出來,等著明日去問陳媽媽。
等看完了賬本,她發現青荷一直站在身邊陪著,不禁想起今天趙瑾容說的,下人的賞賜。
她進門還沒有賞過呢,是不是該賞點什麽?賞什麽?賞多少?
陶若筠覺得頭又疼了。
這一天天的,操不完的心,到底是誰喜歡掌家呀?她的酒坊要到猴年馬月才能擁有呀?
誰知,到了第二天詢問陳媽媽的時候,又出了幺蛾子。
陳媽媽見她有個紙條,便要拿去看,結果看了一眼之後,隻抬眼皮不抬頭地問陶若筠:“三少奶奶問題倒有不少。”
陶若筠不好意思地笑,心裏也知道這後麵肯定不跟好話,果然陳媽媽的嘴跟淬過毒似的。
“很用心,但是字實在醜了些,而且......就這麽點兒問題,也要用紙寫下來,三少奶奶還是動動腦子記的比較好。”
誰說少奶奶是享福的?現在連個下人都這樣訓斥她,怪不得謝鴻卓第一天就叫她有脾氣對著自己撒,別對陳媽媽撒,原來早就知道這個脾性了。
她現在很想揍謝鴻卓。
“陳媽媽教訓的是。”
不管心裏怎麽想,嘴上還是乖的。
“雖說這賬本有賬房來記,但是少奶奶的字最好還是練的娟秀些才好。”
陶若筠又道是。
陳媽媽嘴上說著難聽話,但好歹問題都給解了。
往京師的那筆銀子是給謝鴻川的,因著是進士出身,家中所有田地均在謝鴻川名下,倒不是偏心,而是可免去稅銀。平常家裏人打點田地莊子,換成銀子後會送出一大部分去京師給到謝鴻川。
至於其他的各院裁衣,並沒有所謂定數。拿謝母來說,有了好的料子,新的料子,家裏人想做也就給做了,一年到頭就沒斷過。
大少奶奶自己就有綢緞鋪子,壓根兒不惦記家裏給做多少。至於謝鴻山謝鴻卓,就不管這個,反正不缺穿的就行,並沒有嚴格的定數。
這下問題來了,隻有陶若筠自己什麽都沒有,就指著家裏給做。
她看著那一房間的櫃子,還有自己聘禮裏的布料,心想算了,夠她穿好些年的了。
“三少奶奶,這管家,說是管家務事,但說到底是跟人打交道的。上麵不煩你,下麵不厭你,兩頭都能捋順了就是本事,至於什麽衣裳首飾,都不是問題,你可明白?”
陶若筠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懵懵懂懂的點了點頭。
“不要把心思放在什麽定例上,隻要兩頭都能服,你說的便是定例。要是不服,哪怕嚴格按照定例,也有人說你的不是。這裏麵有的是功夫,你也有的是時間,慢慢琢磨,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