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新喪,後宮依舊籠罩在一片哀哀淒淒的氛圍之中。
然而,前朝卻已然因太皇太後下葬的地點問題而爭執得不可開交。
清朝規製,皇帝與皇後生當同衾,死當同穴。依禮法規矩而論,太皇太後理應與皇太極一同葬於關外昭陵。
可不知緣何,太皇太後臨終之前,竟要求康熙將自己別葬於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如此有悖情理與禮法的請求,引發了前朝大臣們的諸多揣測。
康熙倒是宣稱,太皇太後臨走之際,拉著自己的手說道,自己的夫君皇太極去世已久,陵寢大門已然關閉。若下葬至清昭陵,就得重新開啟昭陵地宮大門,而她斷不能因此去驚擾去世多年的皇太極,畢竟卑不動尊。倘若單獨為她建陵寢,又未免勞民傷財。她十分放心不下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不想離兒子孫子太遠,不如就近葬到順治的清孝陵附近,如此她便死而無憾了。
康熙在朝堂上涕淚橫流地向朝臣複述,道:“太皇太後走時親自叮囑於我,‘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朝臣們聽了康熙的複述,麵麵相覷,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迴應。
但無論如何,康熙皇帝對太皇太後的敬重與孝順眾人皆看在眼裏,無人敢在此時提出異議,隻能跪下大談特談太皇太後的深明大義,為了不勞民傷財,也為了不打擾先皇,寧願放棄合葬之禮。
當然,也有不少“沒眼色”的臣子,依舊極力反對。
帝後合葬,天經地義。太皇太後當年。。。為了大清,曾有下嫁多爾袞之舉,已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後麵大幅修改材料和記載,才堵住了悠悠眾口,如今更是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實在是有違婦道,不尊人倫!
那些反對的臣子雖然不敢再提這件事,但言辭仍舊激烈,他們認為祖宗之法不可違,帝後合葬乃是曆代傳統,若太皇太後不與皇太極合葬,恐壞了規矩,亂了禮法,無法證明皇室正統。
康熙皇帝聽著這些反對之聲,麵色漸漸沉了下來。他深知這些臣子是什麽意思,但太皇太後的遺願他又不能不顧。
所以他製止了這些人。
康熙嗬斥眾人,讓眾人安靜下來才解釋:“太皇太後一生為我大清鞠躬盡瘁,其功績不可磨滅。她的遺願,朕自當盡力成全。至於祖宗之法,朕亦會妥善權衡,尋得兩全之策。”
眾臣聞之,才歇了爭論。
既然試探出他們的態度,康熙決定暫時不再提下葬的事情,反而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自己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嘩然,更勝過之前討論下葬地點的時候。
眾臣跪成一片,懇求皇上三思。皇上自然是孝感動天,但龍體要緊,守孝三年,如何能吃得消呢?
其實臣子們也有私心。皇上守孝,自己也要陪著啊!
難道皇上在素服素齋,自己大魚大肉,穿著錦衣華服,歌舞宴飲?
不說這些,家中兒女的婚嫁之事,自己的嫁娶之儀,在皇上守孝期間皆要擱置,這可如何是好?
康熙看著跪了一地的臣子,麵色凝重:“朕心意已決,太皇太後對朕恩重如山,朕必以三年之喪,盡朕之孝心。”
眾臣見皇帝態度堅決,不敢再勸,隻得默默退下,心中卻各有思量。
這消息傳到後宮裏,高位妃嬪還好,反正已經放棄了爭寵,下頭的貴人常在們卻是十分焦慮。
本來清宮中,低位妃嬪的待遇就很差。。。貴妃和四妃聯手治理宮務之後,明麵上的克扣之事少了許多,日子還能勉強過得下去。
不願意爭寵的,也能吃飽穿暖。有誌向或者有家世的,則可以穿金戴銀,總之後宮裏尚算和諧。
可現在,康熙守孝,那康熙的女人們必然要跟隨——難道皇上召幸你的時候,親個嘴兒發現你嘴裏有肉味兒?
那皇上這是吃素還是算吃葷?
可如果皇上守純孝,幹脆徹底不召幸妃子們,那她們——她們幹脆別過了!
一時間,朝堂上下和後宮都是人心惶惶。一些臣子開始私下商議,試圖尋找辦法勸說皇上改變主意。但他們也深知皇上對太皇太後的深厚感情,不敢輕易進言。
隨著時間流逝,大家發現守孝之事已成定局。
原本按照《大清律例》規定,“祖父母、曾祖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孫子女、侄子女、伯叔姑舅姨之喪,皆服五十日。”
這個規定,是最低的限度。若有孝順的,按照傳統禮法規矩,父母是三年孝期,祖父母是二十七個月。
可康熙竟真的嚴格遵守著禮法給祖母守孝的規矩,一點折扣不打。
他是真的認真服大功九月、服小功九月、服緦九月,也就是合計二十七個月。
臣子們無奈之下,也隻能跟著皇上一同素服素齋,謹言慎行。然而,時間一長,各種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
有些臣子家中本定好了婚期也隻能推遲;有些臣子的身體也漸漸吃不消,卻不敢有絲毫怨言。
還有民間百姓,也忍不住悄悄破壞規矩,甚至有開始“偷婚”。
國喪期間不得舉行任何娛樂活動,也不可婚嫁生育。但真有等不及的,便把大紅花轎換成藍呢轎,不用喧鬧鑼鼓,也不大肆宴請賓客,隻一桌小宴悄悄成了禮便是。
宗室也不可生育子女。若有這樣的現象,康熙便都交由宗人府重罰。
後宮眾妃嬪們也跟著陷入了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那些平日裏習慣了爭寵鬥豔的妃子們,此刻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她們不知道這漫長的三年該如何度過,更擔心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會逐漸被淡忘。
女孩子的花期這樣短,三年最美的時光,就這樣消磨殆盡?
一些聰明的妃子開始思考如何在守孝期間表現出自己的賢德,以贏得皇上的好感。
她們紛紛效仿皇上,穿著素服,減少飲食,表現出對太皇太後的敬重和對皇上的支持。
而那些原本就低調的妃子們,則更加謹小慎微,默默地祈禱著這三年能夠快點過去。
張揚的、我行我素的,都降位、挨打、扣份例了!
然而,前朝卻已然因太皇太後下葬的地點問題而爭執得不可開交。
清朝規製,皇帝與皇後生當同衾,死當同穴。依禮法規矩而論,太皇太後理應與皇太極一同葬於關外昭陵。
可不知緣何,太皇太後臨終之前,竟要求康熙將自己別葬於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如此有悖情理與禮法的請求,引發了前朝大臣們的諸多揣測。
康熙倒是宣稱,太皇太後臨走之際,拉著自己的手說道,自己的夫君皇太極去世已久,陵寢大門已然關閉。若下葬至清昭陵,就得重新開啟昭陵地宮大門,而她斷不能因此去驚擾去世多年的皇太極,畢竟卑不動尊。倘若單獨為她建陵寢,又未免勞民傷財。她十分放心不下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不想離兒子孫子太遠,不如就近葬到順治的清孝陵附近,如此她便死而無憾了。
康熙在朝堂上涕淚橫流地向朝臣複述,道:“太皇太後走時親自叮囑於我,‘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朝臣們聽了康熙的複述,麵麵相覷,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迴應。
但無論如何,康熙皇帝對太皇太後的敬重與孝順眾人皆看在眼裏,無人敢在此時提出異議,隻能跪下大談特談太皇太後的深明大義,為了不勞民傷財,也為了不打擾先皇,寧願放棄合葬之禮。
當然,也有不少“沒眼色”的臣子,依舊極力反對。
帝後合葬,天經地義。太皇太後當年。。。為了大清,曾有下嫁多爾袞之舉,已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後麵大幅修改材料和記載,才堵住了悠悠眾口,如今更是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實在是有違婦道,不尊人倫!
那些反對的臣子雖然不敢再提這件事,但言辭仍舊激烈,他們認為祖宗之法不可違,帝後合葬乃是曆代傳統,若太皇太後不與皇太極合葬,恐壞了規矩,亂了禮法,無法證明皇室正統。
康熙皇帝聽著這些反對之聲,麵色漸漸沉了下來。他深知這些臣子是什麽意思,但太皇太後的遺願他又不能不顧。
所以他製止了這些人。
康熙嗬斥眾人,讓眾人安靜下來才解釋:“太皇太後一生為我大清鞠躬盡瘁,其功績不可磨滅。她的遺願,朕自當盡力成全。至於祖宗之法,朕亦會妥善權衡,尋得兩全之策。”
眾臣聞之,才歇了爭論。
既然試探出他們的態度,康熙決定暫時不再提下葬的事情,反而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自己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嘩然,更勝過之前討論下葬地點的時候。
眾臣跪成一片,懇求皇上三思。皇上自然是孝感動天,但龍體要緊,守孝三年,如何能吃得消呢?
其實臣子們也有私心。皇上守孝,自己也要陪著啊!
難道皇上在素服素齋,自己大魚大肉,穿著錦衣華服,歌舞宴飲?
不說這些,家中兒女的婚嫁之事,自己的嫁娶之儀,在皇上守孝期間皆要擱置,這可如何是好?
康熙看著跪了一地的臣子,麵色凝重:“朕心意已決,太皇太後對朕恩重如山,朕必以三年之喪,盡朕之孝心。”
眾臣見皇帝態度堅決,不敢再勸,隻得默默退下,心中卻各有思量。
這消息傳到後宮裏,高位妃嬪還好,反正已經放棄了爭寵,下頭的貴人常在們卻是十分焦慮。
本來清宮中,低位妃嬪的待遇就很差。。。貴妃和四妃聯手治理宮務之後,明麵上的克扣之事少了許多,日子還能勉強過得下去。
不願意爭寵的,也能吃飽穿暖。有誌向或者有家世的,則可以穿金戴銀,總之後宮裏尚算和諧。
可現在,康熙守孝,那康熙的女人們必然要跟隨——難道皇上召幸你的時候,親個嘴兒發現你嘴裏有肉味兒?
那皇上這是吃素還是算吃葷?
可如果皇上守純孝,幹脆徹底不召幸妃子們,那她們——她們幹脆別過了!
一時間,朝堂上下和後宮都是人心惶惶。一些臣子開始私下商議,試圖尋找辦法勸說皇上改變主意。但他們也深知皇上對太皇太後的深厚感情,不敢輕易進言。
隨著時間流逝,大家發現守孝之事已成定局。
原本按照《大清律例》規定,“祖父母、曾祖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孫子女、侄子女、伯叔姑舅姨之喪,皆服五十日。”
這個規定,是最低的限度。若有孝順的,按照傳統禮法規矩,父母是三年孝期,祖父母是二十七個月。
可康熙竟真的嚴格遵守著禮法給祖母守孝的規矩,一點折扣不打。
他是真的認真服大功九月、服小功九月、服緦九月,也就是合計二十七個月。
臣子們無奈之下,也隻能跟著皇上一同素服素齋,謹言慎行。然而,時間一長,各種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
有些臣子家中本定好了婚期也隻能推遲;有些臣子的身體也漸漸吃不消,卻不敢有絲毫怨言。
還有民間百姓,也忍不住悄悄破壞規矩,甚至有開始“偷婚”。
國喪期間不得舉行任何娛樂活動,也不可婚嫁生育。但真有等不及的,便把大紅花轎換成藍呢轎,不用喧鬧鑼鼓,也不大肆宴請賓客,隻一桌小宴悄悄成了禮便是。
宗室也不可生育子女。若有這樣的現象,康熙便都交由宗人府重罰。
後宮眾妃嬪們也跟著陷入了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那些平日裏習慣了爭寵鬥豔的妃子們,此刻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她們不知道這漫長的三年該如何度過,更擔心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會逐漸被淡忘。
女孩子的花期這樣短,三年最美的時光,就這樣消磨殆盡?
一些聰明的妃子開始思考如何在守孝期間表現出自己的賢德,以贏得皇上的好感。
她們紛紛效仿皇上,穿著素服,減少飲食,表現出對太皇太後的敬重和對皇上的支持。
而那些原本就低調的妃子們,則更加謹小慎微,默默地祈禱著這三年能夠快點過去。
張揚的、我行我素的,都降位、挨打、扣份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