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典》載,固倫溫憲公主秀出紫微,祥開銀漢,爰從繈褓即育慈闈。愛每篤於興居,日無違於左右。弱齡受教,聰慧夙成,性自悅乎詩書,行每諧於箴史。
帝巡幸江南,返程駐蹕濟南。溫憲公主身顯異象,有鳳凰之影忽現其周身。
多人親睹此景,交相議論,皆言溫憲公主天生鳳命,實乃祥瑞之兆,國之福祉。
遂有官員紛紛呈書,言公主之異,乃上天所示,當以重禮敬之。帝大悅,加封溫憲公主為固倫溫憲公主,以示愛寵。
瑪祿知道熊孩子們在江南大顯身手的時候,還是收到了康熙加急過來的旨意——溫憲就這麽成了固倫公主?
瑪祿開始還著急,怕是康熙要讓溫憲出嫁科爾沁才給的加封。
在清朝,公主的頭銜主要分為“固倫公主”和“和碩公主”。
固倫公主通常是皇後所生之女的封號。“固倫”在滿語中有“天下、國家、尊貴”之意,顯示出其高貴的身份和地位,相當於親王等級。
和碩公主則是妃嬪所生之女的封號。
一般封號都是成年的時候加封,特別受寵的庶出公主或出嫁時為了增光添彩,也可能被封為固倫公主。
溫憲因為是龍鳳胎,出生即受封和碩公主稱號,是當時諸多公主裏唯一一個受封的。
如今加封固倫稱號,瑪祿就怕是康熙要將溫憲嫁去科爾沁,給溫憲抬身份的。
她咬咬牙,正準備讓人送太皇太後上路,至少守孝三年拖一下時間的時候,康熙的信洋洋灑灑,解釋了原因。
溫憲跟著康熙返程,一行人到濟南的時候,康熙在孔廟帶著幾個阿哥祭孔。
溫憲調皮,悄悄跟去,哪裏知道到了孔廟附近之後,身上驀地顯現出鳳凰光影。
隨行祭孔之官員以及眾多百姓皆親眼得見此奇景。
康熙趕過去之後看到是溫憲,龍顏大悅,認為此乃自己天命所昭,才會降下如此祥瑞之象。
信中,他更是又提起當年五台山一行,瑪祿的經書有佛光顯現的事,盛讚德妃修身持性,澤及子女。
此事一出,朝野震動。明相、索額圖和佟家等朝中重臣,還有幾位大學士紛紛上書,此祥瑞之兆乃上天對康熙聖明之治的肯定,亦是對大清國祚昌盛的預示。
眾人各抒己見,有的提議舉行盛大的慶典,以彰顯天恩浩蕩;有的則認為應借此機會大赦天下,以顯皇恩仁德。
還有人提議,立德妃為後。
孕育了龍鳳雙胎的德妃在後宮這麽多年,為皇家開枝散葉,膝下四個子女各個出色不說,永和宮的庶妃也成功懷孕生子。
後位虛懸多年,德妃的德言容功又都無可指責,自然是封後的時候。
就是不知道這些上封後折子的人,是想坑瑪祿還是幫瑪祿了。
當然,康熙把這些奏折都留中不發,隻封了溫憲為固倫公主,並給德妃寫了封信解釋近期發生的事。
信中還暗示瑪祿,行程匆忙所以來不及,迴去就和她商量升位份的事情。
瑪祿看完信之後,隻覺得自己的心情跌宕起伏,簡直要喘不上氣來。
有了這樣的異象傍身,康熙是絕對不可能把溫憲嫁去蒙古了,康熙把她嫁給誰,都要仔細斟酌很久吧!
瑪祿隻覺得頭疼,這些孩子怎麽做到的?而且還做這麽絕!
以後溫憲還能嫁人嗎?
她當然高興溫憲可以不用嫁去蒙古,但她也不想溫憲以後要是碰到了喜歡的人,卻因為今日為自己造的勢而不得不錯失良緣。。。
更別說這件事讓瑪祿也有些尷尬了。女兒乃天生鳳命,那自己又當如何?前朝之人必定會借機上書,催促康熙立後,屆時簡直是被架在火上烤。
等他們迴來,自己一定狠狠教育他們一頓!
瑪祿看完信的末尾,康熙充滿試探的暗示,隨手放下信,隻覺得有些喘不上氣來,讓白夏給自己上一盞銀耳雪梨湯降降火。
白夏忙不迭去小廚房取湯,白芙見她這樣憂愁,忍不住問瑪祿:“娘娘為何時如此憂心?”
瑪祿輕歎一聲,說道:“溫憲因天降異象,加封為固倫公主了。皇上似乎還有意升我的位份。”
白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趕緊福身恭喜瑪祿:“娘娘,這是好事呀。公主得封固倫公主,娘娘若再升位份,那可是後宮第一。。。”
瞧見瑪祿抬眸看了她一眼,白芙話鋒陡轉:“後宮第一得意人了。”
瑪祿卻微微搖頭,說道:“溫憲這異象來得突然,雖暫解了遠嫁之憂,不知會引來多少是非,還會給自己的未來埋下諸多隱患。”
瑪祿鬆開領口的龍華,讓自己舒服些,才閑閑地用那副幽蘭玉髓的護甲撥弄香爐裏冷掉的灰。
“皇上有意升我的位份,也不是真的要升,不然聖旨就會跟著溫憲加封的旨意過來了。他隻說不做,更是會讓我成為眾矢之的。”
白芙心中自然也明白此中道理,但公主加封,總歸是永和宮的一大喜事。
娘娘再如何看重她,她也不過是一個奴婢,總不好掃興,故而才絕口不提其中這般隱患。
瑪祿見香爐裏的灰被自己弄平整了,心裏也舒服了些,囑咐白芙:“繼續龜縮著過日子吧。去,永和宮上下賞半年份例。隻不許下頭的人開席治宴。”
瑪祿看了看慈寧宮的方向:“國喪在即,不可太輕狂了。”
白芙聽了娘娘的喃喃自語,不由得打了個冷顫。她不敢怠慢,連忙領命而去。
白芙走後,瑪祿獨自靜坐於屋內,徹徹底底權衡完這件事的利弊之後,心裏終於浮現出一些欣慰來。
溫憲和胤祚,終於是長大了。
隻是她一直在照顧孩子,接收納蘭家的勢力,沒太多關注江南的事情,不知道。。。胤禛是什麽態度。
溫憲和胤祚兩個人像自己,也許有些鬼點子,但絕對沒有這個能力和實力把這件事做得這麽成功。
也就是說,胤禛肯定是出了力的。隻是龍鳳異象這樣的東西,胤禛想要皇位和人心,又如何會放過?
帝巡幸江南,返程駐蹕濟南。溫憲公主身顯異象,有鳳凰之影忽現其周身。
多人親睹此景,交相議論,皆言溫憲公主天生鳳命,實乃祥瑞之兆,國之福祉。
遂有官員紛紛呈書,言公主之異,乃上天所示,當以重禮敬之。帝大悅,加封溫憲公主為固倫溫憲公主,以示愛寵。
瑪祿知道熊孩子們在江南大顯身手的時候,還是收到了康熙加急過來的旨意——溫憲就這麽成了固倫公主?
瑪祿開始還著急,怕是康熙要讓溫憲出嫁科爾沁才給的加封。
在清朝,公主的頭銜主要分為“固倫公主”和“和碩公主”。
固倫公主通常是皇後所生之女的封號。“固倫”在滿語中有“天下、國家、尊貴”之意,顯示出其高貴的身份和地位,相當於親王等級。
和碩公主則是妃嬪所生之女的封號。
一般封號都是成年的時候加封,特別受寵的庶出公主或出嫁時為了增光添彩,也可能被封為固倫公主。
溫憲因為是龍鳳胎,出生即受封和碩公主稱號,是當時諸多公主裏唯一一個受封的。
如今加封固倫稱號,瑪祿就怕是康熙要將溫憲嫁去科爾沁,給溫憲抬身份的。
她咬咬牙,正準備讓人送太皇太後上路,至少守孝三年拖一下時間的時候,康熙的信洋洋灑灑,解釋了原因。
溫憲跟著康熙返程,一行人到濟南的時候,康熙在孔廟帶著幾個阿哥祭孔。
溫憲調皮,悄悄跟去,哪裏知道到了孔廟附近之後,身上驀地顯現出鳳凰光影。
隨行祭孔之官員以及眾多百姓皆親眼得見此奇景。
康熙趕過去之後看到是溫憲,龍顏大悅,認為此乃自己天命所昭,才會降下如此祥瑞之象。
信中,他更是又提起當年五台山一行,瑪祿的經書有佛光顯現的事,盛讚德妃修身持性,澤及子女。
此事一出,朝野震動。明相、索額圖和佟家等朝中重臣,還有幾位大學士紛紛上書,此祥瑞之兆乃上天對康熙聖明之治的肯定,亦是對大清國祚昌盛的預示。
眾人各抒己見,有的提議舉行盛大的慶典,以彰顯天恩浩蕩;有的則認為應借此機會大赦天下,以顯皇恩仁德。
還有人提議,立德妃為後。
孕育了龍鳳雙胎的德妃在後宮這麽多年,為皇家開枝散葉,膝下四個子女各個出色不說,永和宮的庶妃也成功懷孕生子。
後位虛懸多年,德妃的德言容功又都無可指責,自然是封後的時候。
就是不知道這些上封後折子的人,是想坑瑪祿還是幫瑪祿了。
當然,康熙把這些奏折都留中不發,隻封了溫憲為固倫公主,並給德妃寫了封信解釋近期發生的事。
信中還暗示瑪祿,行程匆忙所以來不及,迴去就和她商量升位份的事情。
瑪祿看完信之後,隻覺得自己的心情跌宕起伏,簡直要喘不上氣來。
有了這樣的異象傍身,康熙是絕對不可能把溫憲嫁去蒙古了,康熙把她嫁給誰,都要仔細斟酌很久吧!
瑪祿隻覺得頭疼,這些孩子怎麽做到的?而且還做這麽絕!
以後溫憲還能嫁人嗎?
她當然高興溫憲可以不用嫁去蒙古,但她也不想溫憲以後要是碰到了喜歡的人,卻因為今日為自己造的勢而不得不錯失良緣。。。
更別說這件事讓瑪祿也有些尷尬了。女兒乃天生鳳命,那自己又當如何?前朝之人必定會借機上書,催促康熙立後,屆時簡直是被架在火上烤。
等他們迴來,自己一定狠狠教育他們一頓!
瑪祿看完信的末尾,康熙充滿試探的暗示,隨手放下信,隻覺得有些喘不上氣來,讓白夏給自己上一盞銀耳雪梨湯降降火。
白夏忙不迭去小廚房取湯,白芙見她這樣憂愁,忍不住問瑪祿:“娘娘為何時如此憂心?”
瑪祿輕歎一聲,說道:“溫憲因天降異象,加封為固倫公主了。皇上似乎還有意升我的位份。”
白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趕緊福身恭喜瑪祿:“娘娘,這是好事呀。公主得封固倫公主,娘娘若再升位份,那可是後宮第一。。。”
瞧見瑪祿抬眸看了她一眼,白芙話鋒陡轉:“後宮第一得意人了。”
瑪祿卻微微搖頭,說道:“溫憲這異象來得突然,雖暫解了遠嫁之憂,不知會引來多少是非,還會給自己的未來埋下諸多隱患。”
瑪祿鬆開領口的龍華,讓自己舒服些,才閑閑地用那副幽蘭玉髓的護甲撥弄香爐裏冷掉的灰。
“皇上有意升我的位份,也不是真的要升,不然聖旨就會跟著溫憲加封的旨意過來了。他隻說不做,更是會讓我成為眾矢之的。”
白芙心中自然也明白此中道理,但公主加封,總歸是永和宮的一大喜事。
娘娘再如何看重她,她也不過是一個奴婢,總不好掃興,故而才絕口不提其中這般隱患。
瑪祿見香爐裏的灰被自己弄平整了,心裏也舒服了些,囑咐白芙:“繼續龜縮著過日子吧。去,永和宮上下賞半年份例。隻不許下頭的人開席治宴。”
瑪祿看了看慈寧宮的方向:“國喪在即,不可太輕狂了。”
白芙聽了娘娘的喃喃自語,不由得打了個冷顫。她不敢怠慢,連忙領命而去。
白芙走後,瑪祿獨自靜坐於屋內,徹徹底底權衡完這件事的利弊之後,心裏終於浮現出一些欣慰來。
溫憲和胤祚,終於是長大了。
隻是她一直在照顧孩子,接收納蘭家的勢力,沒太多關注江南的事情,不知道。。。胤禛是什麽態度。
溫憲和胤祚兩個人像自己,也許有些鬼點子,但絕對沒有這個能力和實力把這件事做得這麽成功。
也就是說,胤禛肯定是出了力的。隻是龍鳳異象這樣的東西,胤禛想要皇位和人心,又如何會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