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渡河買梨,三個孩子逞能鳧水過河
七零:她從四歲開始成為國家棟梁 作者:成由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概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每年中秋節到來之際,到尹家莊買水果的事情,一般都由孩子們包了。
家裏大人給孩子準備一條可以裝十來斤水果的口袋,口袋上麵縫上兩條布繩子。
孩子鳧水渡河,帶著空袋子去買水果,買了水果之後,再鳧水渡河迴來。
迴來時,布袋子已經裝了十來斤的水果了。
孩子們將裝滿了水果的袋子上的兩條布繩子係在後背上,然後背著水果袋子鳧水渡河。
孩子們將這種行為叫作“武裝泅渡”。
多少年來,都是如此。
一代代孩子都這麽幹,倒也沒有出過事故。
然而今年,情況不同了。
因為華北地區大麵積降暴雨,大運河的河水位上漲許多,本來一百多米寬的河道,增加到一百五十多米寬了。
不光河道的寬度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河水的流速,也增加了。
流速增加了兩三倍!
因為大運河的上遊水壓太大了啊。
所以,村裏的大人們,今年堅決不同意孩子們像往年一樣鳧水渡河去買水果。
反正大運河有渡口啊,渡口就在村東河段,不就是多走五六裏地嗎?
今天是個星期天,已經上學的孩子們也不用上學了,大家約好,一起去河對岸尹家莊去買梨。
上午十點多鍾,常永生和常永慧,以及紅孩子先鋒隊的部分隊員,共計三十一人,帶著口袋,在渡口買了船票,分乘四艘木船,渡河去買水果。
這一路上,大家高高興興,有說有笑。
對於孩子們來說,買水果,是一件讓他們心情激動的事情。
到了對岸碼頭,孩子們下船,向著尹家莊奔跑而去。
孩子們性急,買水果急不可待,所以沒有走路的,都是奔跑的,而且爭先恐後。
常永慧沒有去爭這個第一,畢竟,她的心性和其他孩子大不相同。
尹家莊離大運河並不遠,這個村子,和小常莊一樣,也是靠著大運河建成的。
三十一個孩子,直接進入尹家莊的果園。
這個季節,桃子和杏子已經下去了,而蘋果還不熟,所以買的水果就是一種:鴨梨。
買梨的方式有兩種:自己采摘梨子;直接買果農摘下來的梨子。
孩子們,當然要自己采摘啦。
自己在梨樹上選擇最中意的梨子,自己親手摘下來,那多有意思呀。
所以,三十一個孩子,沒有一個去直接買果農摘下來的梨。
就是平時懶惰的孩子,比如常永起,他也自己動手從樹上摘梨。
當然了,這和常永起參加紅孩子先鋒隊,受到積極影響分不開。
常永起被常永慧和常永生兄妹倆帶的,現在不那麽懶了。
孩子們一邊摘梨,一邊嚷嚷,一片歡聲笑語。
尹家莊的果農很會種梨,一大片梨樹上,棵棵都結滿了梨,樹枝上一嘟擼一嘟擼的。
有的樹枝上結的梨太多了,把樹枝都壓彎了,有的樹枝上梨太多,樹枝被壓得都快貼著地麵了。
尹家莊的鴨梨又大又甜,長在樹枝上,白中泛黃,散發著鴨梨特有的香氣。
常永慧看著尹家莊的大片豐收的梨樹林,真的是有些羨慕。
不過,常永慧搞的試驗田裏,也種了梨樹,一百多棵呢。
隻是剛剛種下沒有多少天,而且是入秋才種植的,現在還吃不到梨。
不過常永慧很自信,相信自己的差季種植會成功,到秋後,多多少少能吃到親手種的梨子。
要是到秋後,都快冬天了,真的還能結出梨來,那真是又一個奇跡了。
常永慧像其他孩子們一樣,一個個地采摘選擇好的梨,裝進帶來的布口袋裏。
這一次,常永慧沒有使用法力,她要體驗和享受凡人采摘鴨梨的過程。
選好了梨,用手輕輕地摘下來,放在鼻子下聞聞,那種甜甜的香氣,怡人肺腑。
真的非常有趣。
用了大約一個小時,三十一個人,大都摘了滿滿一袋子梨了。
隻有三個人,摘的少一些。
一個是常永起,過去太懶,現在雖然有進步,但是勞動能力有待加強。
另外兩個是教授家的林凡和林影,他們是大城市來的,采摘得慢,是難免的。
常永慧和常永生過去,幫林凡和林影摘梨。
戈秀蘭和楊俊貞,去幫常永起摘梨。
大家都是好夥伴,誰也不能少摘梨,渡河一次不容易,一定要大家都滿載而歸。
大家的布袋子都裝滿了。
各自付了錢,然後各自扛著滿滿一袋子梨,向著渡口而去。
常永慧看到林凡和林影扛著滿滿一袋子梨確實太吃力了,就悄悄地給他們打去一點能量。
常永起也吃力,但是常永慧沒有管他。
常永起本來就是農村出身,身材個頭也不小,就是沒有多大力氣,這種人,就該多鍛煉鍛煉。
到了渡口,買了船票,往迴返還是分乘四艘大船。
人多,船多,常永生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清點人數。
他覺得應該不會出問題。
結果真的出了問題了。
四艘木船晃晃悠悠地行進著,木船到了大運河河道的中間時,船上的人忽然聽到對麵岸上的人們大喊大叫起來。
“河裏有人溺水啦!”
“那幾個人在水裏掙掙紮紮的!”
“天啊,有一個沉下去了!”
“另一個也沉下去了!”
“那一個也沉下去了!”
“趕緊救人啊!”
“救人?水這麽大,流得唿唿的,還有那麽多的漩渦,怎麽救啊!”
“完了,完了,那天淹死一個大人,今天又淹死幾個孩子……”
那些大喊大叫的,都是小常莊的人,他們大都是孩子,他們不屬於紅孩子先鋒隊,他們也想渡河去買梨,沒想到突然看到這嚇人的一幕。
喊叫聲立刻驚動了四艘木船上的孩子們。
“有人沉下去了?!誰啊?!”
“會不會是和咱們一起來的人啊?!”
“啊?!真的哎,劉衛東不見了哎!”
“王樹申也不見了!”
“高玉勝也不見了呀!”
……
剛才,就在孩子們扛著滿滿一袋子梨向著渡口方向奔跑的時候,劉衛東突然冒出一個想法。
家裏大人給孩子準備一條可以裝十來斤水果的口袋,口袋上麵縫上兩條布繩子。
孩子鳧水渡河,帶著空袋子去買水果,買了水果之後,再鳧水渡河迴來。
迴來時,布袋子已經裝了十來斤的水果了。
孩子們將裝滿了水果的袋子上的兩條布繩子係在後背上,然後背著水果袋子鳧水渡河。
孩子們將這種行為叫作“武裝泅渡”。
多少年來,都是如此。
一代代孩子都這麽幹,倒也沒有出過事故。
然而今年,情況不同了。
因為華北地區大麵積降暴雨,大運河的河水位上漲許多,本來一百多米寬的河道,增加到一百五十多米寬了。
不光河道的寬度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河水的流速,也增加了。
流速增加了兩三倍!
因為大運河的上遊水壓太大了啊。
所以,村裏的大人們,今年堅決不同意孩子們像往年一樣鳧水渡河去買水果。
反正大運河有渡口啊,渡口就在村東河段,不就是多走五六裏地嗎?
今天是個星期天,已經上學的孩子們也不用上學了,大家約好,一起去河對岸尹家莊去買梨。
上午十點多鍾,常永生和常永慧,以及紅孩子先鋒隊的部分隊員,共計三十一人,帶著口袋,在渡口買了船票,分乘四艘木船,渡河去買水果。
這一路上,大家高高興興,有說有笑。
對於孩子們來說,買水果,是一件讓他們心情激動的事情。
到了對岸碼頭,孩子們下船,向著尹家莊奔跑而去。
孩子們性急,買水果急不可待,所以沒有走路的,都是奔跑的,而且爭先恐後。
常永慧沒有去爭這個第一,畢竟,她的心性和其他孩子大不相同。
尹家莊離大運河並不遠,這個村子,和小常莊一樣,也是靠著大運河建成的。
三十一個孩子,直接進入尹家莊的果園。
這個季節,桃子和杏子已經下去了,而蘋果還不熟,所以買的水果就是一種:鴨梨。
買梨的方式有兩種:自己采摘梨子;直接買果農摘下來的梨子。
孩子們,當然要自己采摘啦。
自己在梨樹上選擇最中意的梨子,自己親手摘下來,那多有意思呀。
所以,三十一個孩子,沒有一個去直接買果農摘下來的梨。
就是平時懶惰的孩子,比如常永起,他也自己動手從樹上摘梨。
當然了,這和常永起參加紅孩子先鋒隊,受到積極影響分不開。
常永起被常永慧和常永生兄妹倆帶的,現在不那麽懶了。
孩子們一邊摘梨,一邊嚷嚷,一片歡聲笑語。
尹家莊的果農很會種梨,一大片梨樹上,棵棵都結滿了梨,樹枝上一嘟擼一嘟擼的。
有的樹枝上結的梨太多了,把樹枝都壓彎了,有的樹枝上梨太多,樹枝被壓得都快貼著地麵了。
尹家莊的鴨梨又大又甜,長在樹枝上,白中泛黃,散發著鴨梨特有的香氣。
常永慧看著尹家莊的大片豐收的梨樹林,真的是有些羨慕。
不過,常永慧搞的試驗田裏,也種了梨樹,一百多棵呢。
隻是剛剛種下沒有多少天,而且是入秋才種植的,現在還吃不到梨。
不過常永慧很自信,相信自己的差季種植會成功,到秋後,多多少少能吃到親手種的梨子。
要是到秋後,都快冬天了,真的還能結出梨來,那真是又一個奇跡了。
常永慧像其他孩子們一樣,一個個地采摘選擇好的梨,裝進帶來的布口袋裏。
這一次,常永慧沒有使用法力,她要體驗和享受凡人采摘鴨梨的過程。
選好了梨,用手輕輕地摘下來,放在鼻子下聞聞,那種甜甜的香氣,怡人肺腑。
真的非常有趣。
用了大約一個小時,三十一個人,大都摘了滿滿一袋子梨了。
隻有三個人,摘的少一些。
一個是常永起,過去太懶,現在雖然有進步,但是勞動能力有待加強。
另外兩個是教授家的林凡和林影,他們是大城市來的,采摘得慢,是難免的。
常永慧和常永生過去,幫林凡和林影摘梨。
戈秀蘭和楊俊貞,去幫常永起摘梨。
大家都是好夥伴,誰也不能少摘梨,渡河一次不容易,一定要大家都滿載而歸。
大家的布袋子都裝滿了。
各自付了錢,然後各自扛著滿滿一袋子梨,向著渡口而去。
常永慧看到林凡和林影扛著滿滿一袋子梨確實太吃力了,就悄悄地給他們打去一點能量。
常永起也吃力,但是常永慧沒有管他。
常永起本來就是農村出身,身材個頭也不小,就是沒有多大力氣,這種人,就該多鍛煉鍛煉。
到了渡口,買了船票,往迴返還是分乘四艘大船。
人多,船多,常永生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清點人數。
他覺得應該不會出問題。
結果真的出了問題了。
四艘木船晃晃悠悠地行進著,木船到了大運河河道的中間時,船上的人忽然聽到對麵岸上的人們大喊大叫起來。
“河裏有人溺水啦!”
“那幾個人在水裏掙掙紮紮的!”
“天啊,有一個沉下去了!”
“另一個也沉下去了!”
“那一個也沉下去了!”
“趕緊救人啊!”
“救人?水這麽大,流得唿唿的,還有那麽多的漩渦,怎麽救啊!”
“完了,完了,那天淹死一個大人,今天又淹死幾個孩子……”
那些大喊大叫的,都是小常莊的人,他們大都是孩子,他們不屬於紅孩子先鋒隊,他們也想渡河去買梨,沒想到突然看到這嚇人的一幕。
喊叫聲立刻驚動了四艘木船上的孩子們。
“有人沉下去了?!誰啊?!”
“會不會是和咱們一起來的人啊?!”
“啊?!真的哎,劉衛東不見了哎!”
“王樹申也不見了!”
“高玉勝也不見了呀!”
……
剛才,就在孩子們扛著滿滿一袋子梨向著渡口方向奔跑的時候,劉衛東突然冒出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