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張使君接到冀州和青州來報。
首先是冀州方麵,
由於這兩年冀州治理得比較好,百姓安居樂業,為政者又廣施仁政。
不僅並州的難民紛紛湧向冀州,就連兗州都有很多流民前往冀州逃難,為了不讓外州的流民影響冀州的穩定和秩序,
崔琰召集主簿荀悅、治中陶丘洪、長史孔昱商議對策,打算以兩種方式消化這些流民。
其一便是征募青壯為兵勇,交由張合編練,且由一些講武二期結業的優秀學員擔任軍中骨幹,
僅僅三個月便募得新卒萬餘。
至於其餘流民,則分散至各郡,妥善安置。
青州方麵。
經孔融舉薦,太史慈隻身前往臨淄投效,田豐見太史慈身長近八尺,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不僅一身武藝了得還足智多謀。
當即便任太史慈為將,將新招募的兩萬青州兵交由太史慈編練。
這兩萬青州兵中,有不少是講武二期結業的學員,他們本就是青州籍,學成之後,自然迴到青州任職。
對於田豐的安排,張使君亦覺得比較妥當。
畢竟太史慈是新進武將,先不說在軍中的威望如何,隻說太史慈是否是真心實意的來投效,這一點還有待考證。
這兩萬青州兵裏,有講武營的青年軍官,在講武營的這些基層軍官的控製下,太史慈就算有二心,也翻不起什麽大浪來。
八月,
董卓建議朝廷在西園成立統帥部,以高額餉銀為誘,募得兵馬兩萬,組建為一支新軍,由牛輔統率。
說是朝廷兵馬,實則是用朝廷的錢,養自己的私兵。
朝堂諸臣盡皆敢怒不敢言。
九月,
趙雲平定汝南的黃巾軍後,率軍返迴京縣,
去的時候是五千兵馬,迴來的時候竟然帶了三萬兵馬迴來。
雖然其中大多都是沒有訓練過的青壯,但此事傳迴京縣後,眾人皆是欣喜不已。
十月,
徐州黃巾軍又起,短短一個月便連克數城。
司隸懷縣,由於張遼和朱靈的兩萬武威軍進駐河陽城,整個河內郡幾乎完全脫離了朝廷的掌控。
河內郡與冀州接壤,不愁糧草軍餉。
是以華歆和盧沛很快便在懷縣又拉出了兩萬兵馬,送了一萬去河陽交由張遼和朱靈,剩下一萬留在懷縣由自己統率。
盧沛之所以要將兩萬新卒分給張遼一萬,一來是盧沛覺得武威軍從並州南下,一定是有大用的,多一萬兵馬在手裏,總歸是好的。
二來盧沛和趙雲待久了以後,才發現自己並不擅長練兵。
之前在禁軍序列的時候,帶折虜營的五千兵馬還行,現在懷縣的一萬兵馬勉強也能帶,其中主要原因還是這一萬兵馬都是冀州老卒,幾乎不用他怎麽帶。
若不是華歆說懷縣還是多一點兵馬為好,盧沛都打算將那兩萬新募的兵馬都送去河陽。
十一月,
徐州州牧陶謙親率大軍五萬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
雙方大戰於葛陂,陶謙軍敗。
不得已之下,陶謙隻能求助與兗州州牧劉繇,請劉繇出兵相助。
十二月,天下十三州,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複盛。
京縣府衙,
張使君麾下的將領、謀臣皆列於堂中,聽著沮授做年終匯報。
首先是冀州,經過這兩三年的經營,府庫中囤積的糧草足有數百萬石,內政由崔琰牽頭,陶丘洪、孔昱、荀悅協助,治下一片繁榮昌盛;
田右、花善二將各有一萬兵馬,分別駐紮在中山郡和河間郡,張碩的萬餘飛虎騎依舊駐紮在清河郡銜接冀、青兩州;
雷公的兩萬冀州老卒駐防信都城內,信都城外是張合編練的兩萬新卒,有這四萬兵馬在,可保信都無虞。
至於屠兀骨的胡騎軍,已擴展至兩萬,時而一路向西劫掠並州的羌胡,時而北上去打鮮卑、烏桓的草穀,使得南匈奴單於於夫羅溫順得猶如一隻小綿羊。
如此算下來,冀州的兵力已有十萬之眾。
再說青州,
有了荀衍的協助,田豐這個青州牧將青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兵事上有高覽的五萬大軍坐鎮,又有太史慈的兩萬新卒,總共七萬餘兵馬,足以震懾南邊的劉繇和陶謙了。
司隸這邊,
自從張遼和朱靈統率的武威軍進駐河陽後,幾乎整個河內郡已經納入了張使君的勢力範圍,兵力已經達到了五萬。
這五萬兵馬就像懸在董卓頭上的一把利劍,哪怕眼睜睜的看著河東郡被郭太這支黃巾軍蠶食,也不敢對其用兵。
京縣這邊,趙雲麾下的四萬兵馬,加上周倉、高順的一萬餘冀州老卒,以及褚燕和張牛角的四萬兵馬;
整個京縣已聚集了近十萬兵馬了。
當沮授將這些講述出來時,堂中諸將皆是一臉欣喜,如此算來,自家使君手裏便有著三十餘萬兵馬。
但是,
就在眾將一臉振奮之際,張使君、沮授、荀彧的臉上卻不見絲毫喜色。
荀彧和沮授都是人精,見眾將如此欣喜,也不好去給他們潑涼水,這種惹人嫌的活計,可沒有人願意幹。
兩人對視一眼後,便將目光看向了首座上的張昊。
張昊自然是明白兩位軍師的意思,沉著臉,朗聲道:“你們很高興嗎?”
此話一出,眾將臉色一僵,麵麵相覷後都將腦袋垂了下來。
這一幕,沮授早就習以為常了,但是卻讓荀彧不由暗暗驚訝。
說到底張使君也就十八九歲的年紀,以如此年紀統馭這些個沙場猛將已實屬不易,可沒想到自家使君在軍中的威信竟然如此之高。
臉色一沉,下麵的將領就不敢說話了。
其實也不怪荀彧如此驚奇,主要荀彧是後來者,盡管在這京縣待了大半年了,對於張使君還是不太了解。
張使君之所以在軍中有如此威信,原因有三,
其一,在座的將領,除了趙雲和高順以外,幾乎都是跟隨張使君從中山郡打出來的,盡管趙雲和高順是後來加入的,但兩人對張使君的欽佩和崇敬卻絲毫不必周倉褚燕等人少。
其二,自黃巾起事到現在,他們跟著張使君打仗,從未有過敗跡,就河陽一役敗給董卓,卻也與張使君無關;
任何一個行伍之人,都喜歡跟隨一個能帶他們打勝仗統帥,像張使君這樣一路打過來,未嚐一敗之人,在將士們心中,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其三,也是讓諸將最為膽寒的原因……
張使君接到冀州和青州來報。
首先是冀州方麵,
由於這兩年冀州治理得比較好,百姓安居樂業,為政者又廣施仁政。
不僅並州的難民紛紛湧向冀州,就連兗州都有很多流民前往冀州逃難,為了不讓外州的流民影響冀州的穩定和秩序,
崔琰召集主簿荀悅、治中陶丘洪、長史孔昱商議對策,打算以兩種方式消化這些流民。
其一便是征募青壯為兵勇,交由張合編練,且由一些講武二期結業的優秀學員擔任軍中骨幹,
僅僅三個月便募得新卒萬餘。
至於其餘流民,則分散至各郡,妥善安置。
青州方麵。
經孔融舉薦,太史慈隻身前往臨淄投效,田豐見太史慈身長近八尺,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不僅一身武藝了得還足智多謀。
當即便任太史慈為將,將新招募的兩萬青州兵交由太史慈編練。
這兩萬青州兵中,有不少是講武二期結業的學員,他們本就是青州籍,學成之後,自然迴到青州任職。
對於田豐的安排,張使君亦覺得比較妥當。
畢竟太史慈是新進武將,先不說在軍中的威望如何,隻說太史慈是否是真心實意的來投效,這一點還有待考證。
這兩萬青州兵裏,有講武營的青年軍官,在講武營的這些基層軍官的控製下,太史慈就算有二心,也翻不起什麽大浪來。
八月,
董卓建議朝廷在西園成立統帥部,以高額餉銀為誘,募得兵馬兩萬,組建為一支新軍,由牛輔統率。
說是朝廷兵馬,實則是用朝廷的錢,養自己的私兵。
朝堂諸臣盡皆敢怒不敢言。
九月,
趙雲平定汝南的黃巾軍後,率軍返迴京縣,
去的時候是五千兵馬,迴來的時候竟然帶了三萬兵馬迴來。
雖然其中大多都是沒有訓練過的青壯,但此事傳迴京縣後,眾人皆是欣喜不已。
十月,
徐州黃巾軍又起,短短一個月便連克數城。
司隸懷縣,由於張遼和朱靈的兩萬武威軍進駐河陽城,整個河內郡幾乎完全脫離了朝廷的掌控。
河內郡與冀州接壤,不愁糧草軍餉。
是以華歆和盧沛很快便在懷縣又拉出了兩萬兵馬,送了一萬去河陽交由張遼和朱靈,剩下一萬留在懷縣由自己統率。
盧沛之所以要將兩萬新卒分給張遼一萬,一來是盧沛覺得武威軍從並州南下,一定是有大用的,多一萬兵馬在手裏,總歸是好的。
二來盧沛和趙雲待久了以後,才發現自己並不擅長練兵。
之前在禁軍序列的時候,帶折虜營的五千兵馬還行,現在懷縣的一萬兵馬勉強也能帶,其中主要原因還是這一萬兵馬都是冀州老卒,幾乎不用他怎麽帶。
若不是華歆說懷縣還是多一點兵馬為好,盧沛都打算將那兩萬新募的兵馬都送去河陽。
十一月,
徐州州牧陶謙親率大軍五萬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
雙方大戰於葛陂,陶謙軍敗。
不得已之下,陶謙隻能求助與兗州州牧劉繇,請劉繇出兵相助。
十二月,天下十三州,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複盛。
京縣府衙,
張使君麾下的將領、謀臣皆列於堂中,聽著沮授做年終匯報。
首先是冀州,經過這兩三年的經營,府庫中囤積的糧草足有數百萬石,內政由崔琰牽頭,陶丘洪、孔昱、荀悅協助,治下一片繁榮昌盛;
田右、花善二將各有一萬兵馬,分別駐紮在中山郡和河間郡,張碩的萬餘飛虎騎依舊駐紮在清河郡銜接冀、青兩州;
雷公的兩萬冀州老卒駐防信都城內,信都城外是張合編練的兩萬新卒,有這四萬兵馬在,可保信都無虞。
至於屠兀骨的胡騎軍,已擴展至兩萬,時而一路向西劫掠並州的羌胡,時而北上去打鮮卑、烏桓的草穀,使得南匈奴單於於夫羅溫順得猶如一隻小綿羊。
如此算下來,冀州的兵力已有十萬之眾。
再說青州,
有了荀衍的協助,田豐這個青州牧將青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兵事上有高覽的五萬大軍坐鎮,又有太史慈的兩萬新卒,總共七萬餘兵馬,足以震懾南邊的劉繇和陶謙了。
司隸這邊,
自從張遼和朱靈統率的武威軍進駐河陽後,幾乎整個河內郡已經納入了張使君的勢力範圍,兵力已經達到了五萬。
這五萬兵馬就像懸在董卓頭上的一把利劍,哪怕眼睜睜的看著河東郡被郭太這支黃巾軍蠶食,也不敢對其用兵。
京縣這邊,趙雲麾下的四萬兵馬,加上周倉、高順的一萬餘冀州老卒,以及褚燕和張牛角的四萬兵馬;
整個京縣已聚集了近十萬兵馬了。
當沮授將這些講述出來時,堂中諸將皆是一臉欣喜,如此算來,自家使君手裏便有著三十餘萬兵馬。
但是,
就在眾將一臉振奮之際,張使君、沮授、荀彧的臉上卻不見絲毫喜色。
荀彧和沮授都是人精,見眾將如此欣喜,也不好去給他們潑涼水,這種惹人嫌的活計,可沒有人願意幹。
兩人對視一眼後,便將目光看向了首座上的張昊。
張昊自然是明白兩位軍師的意思,沉著臉,朗聲道:“你們很高興嗎?”
此話一出,眾將臉色一僵,麵麵相覷後都將腦袋垂了下來。
這一幕,沮授早就習以為常了,但是卻讓荀彧不由暗暗驚訝。
說到底張使君也就十八九歲的年紀,以如此年紀統馭這些個沙場猛將已實屬不易,可沒想到自家使君在軍中的威信竟然如此之高。
臉色一沉,下麵的將領就不敢說話了。
其實也不怪荀彧如此驚奇,主要荀彧是後來者,盡管在這京縣待了大半年了,對於張使君還是不太了解。
張使君之所以在軍中有如此威信,原因有三,
其一,在座的將領,除了趙雲和高順以外,幾乎都是跟隨張使君從中山郡打出來的,盡管趙雲和高順是後來加入的,但兩人對張使君的欽佩和崇敬卻絲毫不必周倉褚燕等人少。
其二,自黃巾起事到現在,他們跟著張使君打仗,從未有過敗跡,就河陽一役敗給董卓,卻也與張使君無關;
任何一個行伍之人,都喜歡跟隨一個能帶他們打勝仗統帥,像張使君這樣一路打過來,未嚐一敗之人,在將士們心中,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其三,也是讓諸將最為膽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