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留侯
三國:謀聖之後,我幫劉備拿天下 作者:龍行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說公孫瓚等人有多吃驚,連劉備和張與都有些反應不過來。
張與看著眼前這帶著旄牛尾的竹竿,微微擰眉。
這段日子,他跟劉協日夜相處,他都沒發現,劉協竟然背後搞了這麽一出。
要知道。
劉備和張與麵前的東西,可都不是一般的東西。
張與身前,這帶著犛牛尾的竹竿,名為‘節’。
曆來就是天子親自授予的,本身就象征皇權。
因為持節者可代行皇權,所以每次授予都極為慎重。
一般是因為天子的使臣奉命出行,所以才拿著這東西作為身份憑證。
比如西漢時期,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就給了他這個東西。
但也因為這節因為是天子親自授予的。
所以持節者,本身就有一定便宜行事的權利。
隻不過,這節權利的大小,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畢竟。
有關使持節,持節,假節的詳細劃分,直到魏晉以後,才有了定論。
但即便如此,這節的象征意義,依舊分量十足。
如果說張與身前的節,代表的是無上的榮譽。
那劉備身前的黃鉞,還要更高一級。
因為節再怎麽樣,都是代表臣子的。
可黃鉞則不然。
在這君權至上的大漢,手持黃鉞,即為‘假節鉞’。
放眼大漢,除了皇帝以外,就沒有比假節鉞更大的權利了。
手持黃鉞的臣子,所過之處,就代表皇帝親臨。
這臣子完全象征著皇帝和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
而對於劉備這種武將來說,意義則還有不同。
武將若是假節鉞,戰時可以不經請示,就可以直接斬殺觸犯軍令的將領。
而今。
劉協給了劉備假節鉞的權利,再加上先前的傳位詔書,這就相當於把江山完全托付出去了。
沒等兩人反應過來,上首的劉協緩緩起身,揚聲道:
“天命所歸,漢室昌盛,皆因忠良之臣輔佐。
張良,先朝之傑,智勇雙全,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功高蓋世。
今有張良之後張與張子和,謀策無雙,臨危不懼,救朕於危難之中,實乃朕之股肱,國家之棟梁。
朕念其功高,特旨複封張良之後人為留侯,以彰其功績。並授官職為太傅,位列上公,輔佐朕躬,以安社稷。
其位尊權重,可隨時出入宮禁,與朕麵議國家大事。
此外,朕特賜留侯使持節之權,權柄在手,可平定天下謀逆之臣。
授其先斬後奏之權,無論官職大小,凡有叛逆不軌之徒,皆可先斬後奏,以正國法,維護朝綱。
朕盼留侯承先祖之誌,承襲先祖之誌,忠誠輔佐,共策國家大業。”
劉協話落,眾人看向張與的目光紛紛一變。
陳到、張飛等人還好,都是為張與開心。
而韓馥和公孫瓚等人則在羨慕之餘,多了幾分的忌憚之色。
畢竟。
這持節的權利大了去了。
就是今天韓馥身居冀州牧之職,張與也是想殺就殺了,隻要理由合理,劉協根本不會追究。
何況。
劉協這一封詔書,還直接給了張與一個縣侯的爵位,一個上公的官職。
而除此之外。
劉協還也授予了張與隨時麵見皇帝,出入宮禁的權利。
這不僅象征著位高權重,更意味著皇帝的信任。
況且。
縣侯雖然聽起來不過隻有一縣之地,但代表的地位卻完全不一樣。
它確確實實是有封地和食邑的。
因為早在大漢開國之初,就曾定下一條規則:
“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也就是說沒有功勞,或著沒有皇帝的批準,就不能稱侯。
而張與這個縣侯又屬於列侯。
所謂列侯,就是漢朝“二十等爵”裏麵的第二十等。
原先叫“徹侯”。
後來因為要避武帝諱,就改為了“列侯”或者“通侯”。
它不僅是二十等爵裏麵的最高一級,而且地位和諸侯王極為相似。
換句話說,隻有成為列侯,才算是真正踏上了大漢的統治圈內。
而光武中興之後,列侯的等級被逐漸細化,定格為五等,分別是:
縣侯、都鄉侯、鄉侯、都亭侯和亭侯。
而其中,以縣侯為尊,可食邑萬戶。
而關羽在曆史上曾受封的漢壽亭侯,隻能食邑二百戶。
即便如此。
若是三分天下時候關羽,跟孫權一同出席皇帝的宴會。
關羽能坐著。
而孫權就算是東吳的掌權人,也就隻能站著。
這就是差距。
尤其張與還是複封的留侯。
原本。
張良傳下的留侯之位,第二代時,就因不敬罪,而被削奪留侯國爵。
此後,連蕭何的後人都時常被複封為酂侯。
但張良的後人卻沒有在聽過複封之事。
如今張與能再次被複封,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再說太傅之位。
其實,大漢朝三公之中,並不包括太傅。
原本的三公是隻有太尉、司徒、司空的。
可是因為東漢末年,皇帝大多都是幼年嗣位。
於是,皇帝就常以太傅錄尚書事作輔弼來主持朝政。
這樣,太傅便位在三公之上,稱為上公。
或者與三公和稱“四府”。
比如之前被董卓弄死的袁隗,他生前承擔的便是太傅之職。
而後,這官職在劉備入並州時,劉協悄悄給了劉備。
隻不過此時再次轉給了張與罷了。
劉協說完,雙目亮晶晶,滿眼期待的看著張與。
而張與見此,目帶無奈之色:
這麽大的風頭,這得多招人恨啊!
看來以後出門都得多帶點親衛,省的被人綁架了!
此時,端著‘節’的蔡邕,見張與一動不動,似乎在神遊天外,不由得低聲提醒道:
“留侯,謝恩啊!”
聞言,張與趕忙接過了東西,對上首的劉協拱手一禮:
“謝陛下!”
聞言,劉協立刻笑了起來,出言讓張與起身。
隨後目光又放在了劉備身上。
張與看著眼前這帶著旄牛尾的竹竿,微微擰眉。
這段日子,他跟劉協日夜相處,他都沒發現,劉協竟然背後搞了這麽一出。
要知道。
劉備和張與麵前的東西,可都不是一般的東西。
張與身前,這帶著犛牛尾的竹竿,名為‘節’。
曆來就是天子親自授予的,本身就象征皇權。
因為持節者可代行皇權,所以每次授予都極為慎重。
一般是因為天子的使臣奉命出行,所以才拿著這東西作為身份憑證。
比如西漢時期,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就給了他這個東西。
但也因為這節因為是天子親自授予的。
所以持節者,本身就有一定便宜行事的權利。
隻不過,這節權利的大小,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畢竟。
有關使持節,持節,假節的詳細劃分,直到魏晉以後,才有了定論。
但即便如此,這節的象征意義,依舊分量十足。
如果說張與身前的節,代表的是無上的榮譽。
那劉備身前的黃鉞,還要更高一級。
因為節再怎麽樣,都是代表臣子的。
可黃鉞則不然。
在這君權至上的大漢,手持黃鉞,即為‘假節鉞’。
放眼大漢,除了皇帝以外,就沒有比假節鉞更大的權利了。
手持黃鉞的臣子,所過之處,就代表皇帝親臨。
這臣子完全象征著皇帝和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
而對於劉備這種武將來說,意義則還有不同。
武將若是假節鉞,戰時可以不經請示,就可以直接斬殺觸犯軍令的將領。
而今。
劉協給了劉備假節鉞的權利,再加上先前的傳位詔書,這就相當於把江山完全托付出去了。
沒等兩人反應過來,上首的劉協緩緩起身,揚聲道:
“天命所歸,漢室昌盛,皆因忠良之臣輔佐。
張良,先朝之傑,智勇雙全,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功高蓋世。
今有張良之後張與張子和,謀策無雙,臨危不懼,救朕於危難之中,實乃朕之股肱,國家之棟梁。
朕念其功高,特旨複封張良之後人為留侯,以彰其功績。並授官職為太傅,位列上公,輔佐朕躬,以安社稷。
其位尊權重,可隨時出入宮禁,與朕麵議國家大事。
此外,朕特賜留侯使持節之權,權柄在手,可平定天下謀逆之臣。
授其先斬後奏之權,無論官職大小,凡有叛逆不軌之徒,皆可先斬後奏,以正國法,維護朝綱。
朕盼留侯承先祖之誌,承襲先祖之誌,忠誠輔佐,共策國家大業。”
劉協話落,眾人看向張與的目光紛紛一變。
陳到、張飛等人還好,都是為張與開心。
而韓馥和公孫瓚等人則在羨慕之餘,多了幾分的忌憚之色。
畢竟。
這持節的權利大了去了。
就是今天韓馥身居冀州牧之職,張與也是想殺就殺了,隻要理由合理,劉協根本不會追究。
何況。
劉協這一封詔書,還直接給了張與一個縣侯的爵位,一個上公的官職。
而除此之外。
劉協還也授予了張與隨時麵見皇帝,出入宮禁的權利。
這不僅象征著位高權重,更意味著皇帝的信任。
況且。
縣侯雖然聽起來不過隻有一縣之地,但代表的地位卻完全不一樣。
它確確實實是有封地和食邑的。
因為早在大漢開國之初,就曾定下一條規則:
“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也就是說沒有功勞,或著沒有皇帝的批準,就不能稱侯。
而張與這個縣侯又屬於列侯。
所謂列侯,就是漢朝“二十等爵”裏麵的第二十等。
原先叫“徹侯”。
後來因為要避武帝諱,就改為了“列侯”或者“通侯”。
它不僅是二十等爵裏麵的最高一級,而且地位和諸侯王極為相似。
換句話說,隻有成為列侯,才算是真正踏上了大漢的統治圈內。
而光武中興之後,列侯的等級被逐漸細化,定格為五等,分別是:
縣侯、都鄉侯、鄉侯、都亭侯和亭侯。
而其中,以縣侯為尊,可食邑萬戶。
而關羽在曆史上曾受封的漢壽亭侯,隻能食邑二百戶。
即便如此。
若是三分天下時候關羽,跟孫權一同出席皇帝的宴會。
關羽能坐著。
而孫權就算是東吳的掌權人,也就隻能站著。
這就是差距。
尤其張與還是複封的留侯。
原本。
張良傳下的留侯之位,第二代時,就因不敬罪,而被削奪留侯國爵。
此後,連蕭何的後人都時常被複封為酂侯。
但張良的後人卻沒有在聽過複封之事。
如今張與能再次被複封,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再說太傅之位。
其實,大漢朝三公之中,並不包括太傅。
原本的三公是隻有太尉、司徒、司空的。
可是因為東漢末年,皇帝大多都是幼年嗣位。
於是,皇帝就常以太傅錄尚書事作輔弼來主持朝政。
這樣,太傅便位在三公之上,稱為上公。
或者與三公和稱“四府”。
比如之前被董卓弄死的袁隗,他生前承擔的便是太傅之職。
而後,這官職在劉備入並州時,劉協悄悄給了劉備。
隻不過此時再次轉給了張與罷了。
劉協說完,雙目亮晶晶,滿眼期待的看著張與。
而張與見此,目帶無奈之色:
這麽大的風頭,這得多招人恨啊!
看來以後出門都得多帶點親衛,省的被人綁架了!
此時,端著‘節’的蔡邕,見張與一動不動,似乎在神遊天外,不由得低聲提醒道:
“留侯,謝恩啊!”
聞言,張與趕忙接過了東西,對上首的劉協拱手一禮:
“謝陛下!”
聞言,劉協立刻笑了起來,出言讓張與起身。
隨後目光又放在了劉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