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爺今年五十五了,在成山衛瓦房莊這一帶的船匠裏,就數他年紀最大。
坐在半山腰自家小院兒裏,明爺一邊吧嗒吧嗒吸著旱煙,一邊眯眼瞅著山腳海灣裏那小小的船台。
船台已經很長時間沒用過了——這些年魚價太賤,好些漁民都轉行幹其他的去了。
明爺仰頭想了想,嘀咕道,“上次造漁船,還是去年年初嘍……唉!”
明爺姓羅,本名羅建明。羅家三代都是船匠,家傳的手藝,和瓦房莊其他船匠一樣,為周圍十鄉八裏的鄉親們打造修理漁船。到了明爺這一輩兒,他更是成了這附近船匠的頭兒,一來他年紀大,二來他可是見過大世麵、學了不少造船手藝的人。
這片兒的船匠們都知道,明爺窩在瓦房莊這兒造漁船實在是屈才了,要知道,早年的時候明爺為了學造船的手藝可沒少在外麵跑,最遠的地方都到了廣東海麵的澳門了。
就在前幾年,登州建水營,五軍都督府和登萊布政使司衙門聯署下文抽調山東各衛所的船匠,明爺排名榜首,光是這份榮耀,讓瓦房莊的船匠們在其他衛所的人麵前,腰板兒挺得直直的。
本來嘛,明爺這樣的人才就該去打造戰船,窩在這小小的瓦房莊算什麽事兒?
船匠們這麽想,登州的大老爺們可不這麽想,明爺忙活了一年多,登州各水營的船隻齊備後,就被打發迴了瓦房莊,連路費都是自個兒掏得腰包。
銀錢上吃點虧明爺也都算了,可這趟登州之行,愣是讓他賠了個兒子進去。
想著想著一口氣沒順,明爺被煙嗆得咳了起來,伸出幹癟黑瘦的左手不停地擦拭著唇邊花白的胡須,另一隻手在地上使勁敲著那大大的銅煙鍋。
那趟登州之行,他那大兒子羅永平不知怎麽就豬油蒙了心,死活要留在登州,加入了那遊擊水營——這羅永平可是跟他學了十多年的造船手藝,他還指著他把這家傳手藝接過去呢。
這下把老人的心徹底傷透了,他攏共倆兒子倆閨女,小兒子老早就送到了成山衛的布料鋪子當學徒,閨女們別說嫁得遠,就是嫁得不遠,也沒有讓她們來承繼家傳手藝的道理。
再加上今年以來魚價大跌,漁民們不少都轉行做了麥客,即便沒轉行的,也甚少出海了,他們這些船匠別說造新船了,就是老船修得都不多,讓明爺越發擔心自己的手藝撂了荒。
歎了口氣,明爺又裝了一鍋煙末子,起身迴廚房點著了,等他再次來到院裏時,他的目光一下被海麵上的一點白帆吸引住了。
白帆越來越近,明爺很快認出來了,那是登州楚家的船,去年年末還來自己這兒修過——楚家也就罷了,不過這船隊裏可有劉之洋的份兒,為了他大兒子也得伺候好了,嗯,怎麽隻有一條船?
磕掉煙鍋裏早已熄滅的煙末子,把旱煙袋往腰帶上一別,明爺背著手沿著蜿蜒的山道下到了船台邊,堪堪遇到那艘400料的沙船落完錨錠。
“來啦?”看著下了小船朝自己緩步走來的葛驃,明爺那張滿是細碎皺紋的黝黑臉龐上劃過一絲笑意。
“來了。”葛驃點點頭,伸手從腰間取下煙袋遞到明爺麵前——打了好些年的交道,兩人早就成了莫逆之交了。
裝好煙絲,二人開始吧嗒吧嗒吞雲吐霧,好半晌明爺才低聲問道,“楚東家呢?怎麽隻剩一條船了?”
葛驃皺眉道,“沒了……沉了兩條船。”
“唉!”明爺歎了口氣,目光停在了“曙光”號,陷入了沉默——身為老船匠,他已經看過太多船沉人亡的慘劇。
“明爺,俺們這次來,是準備給船上加點兒東西,”葛驃抽完一袋煙,悉悉索索地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來,遞到老船匠的麵前,“這是個示意圖,您老看看成不成。”
明爺有些詫異地挑了挑眉毛——出於職業習慣,他一直在仔細觀察這條沙船,看得出來,沙船最近剛修補過,也沒看出有遭遇風浪損壞的痕跡。
他正奇怪這麽好的天氣,船況也不錯,葛驃幹嘛還要停靠,這可不符合跑海的規矩——原來是要加東西呀。
展開大大的桑皮紙,老船匠眼睛又眯了起來,隻見紙上用炭筆畫著個沙船船尾,和普通沙船不同的是,兩側船舷上向上支了兩根高高的桅杆出去,更讓他驚奇的是,同一個點上,向著兩側也支出去略短一些的桅杆,桅杆與桅杆之間畫了條線,空白的地方寫了個字。
老船匠不識字,不過他隱約猜到了,“這是……兩麵帆?”
葛驃點點頭,忐忑地問道,“對,是兩麵帆,您老覺著可能成?”
兩麵三角形的帆加到沙船上,就仿佛給船加了一對兒翅膀,看起來美極了。
明爺看看圖,又扭頭看看十丈之外的“曙光”號,眼睛漸漸睜大了,他已經明白了葛驃這是要在船側加兩張帆,以便利用更多風力,加快船速。
一直以來,明爺這樣的老船匠學的都是傳統的船型該是什麽樣,龍骨多長帆多大都有一定之規,從來沒人想過給沙船加點什麽或是給福船加點兒什麽。
今天突然有人異想天開要給傳統的沙船加一對兒“翅膀”,對老船匠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衝擊!
琢磨了半天,老船匠疑惑地問道,“這加兩麵帆倒是沒問題,可落帆的時候該怎麽辦?”
葛驃趕緊給他解釋,橫向的桅杆是可以轉動的,落帆的時候旋轉到甲板上,升帆以後用繩索控製帆的角度。
說完他還掏出另一張示意圖,圖上畫著兩個呈九十度相連的鐵套子,一個套在直立桅杆上,另一個套在橫向桅杆上,以利於轉動。
老船匠被這精巧的設計震撼住了,隨著葛驃的描述,他腦海中漸漸浮現出整個升帆落帆的過程,以及通過係在橫桅杆上的繩索讓三角帆迎合不同的風向的場景。
“最後還有個問題,這帆怪模怪樣的,怎麽布置竹肋條?”其他所有問題老船匠都想通了,隻剩這最後這個了。
“這個好辦,不用硬帆用軟帆!”一個清朗的聲音在明爺身後響了起來。
明爺扭頭一看,隻見一個俊俏的錦衣公子正笑吟吟地看著自己。
坐在半山腰自家小院兒裏,明爺一邊吧嗒吧嗒吸著旱煙,一邊眯眼瞅著山腳海灣裏那小小的船台。
船台已經很長時間沒用過了——這些年魚價太賤,好些漁民都轉行幹其他的去了。
明爺仰頭想了想,嘀咕道,“上次造漁船,還是去年年初嘍……唉!”
明爺姓羅,本名羅建明。羅家三代都是船匠,家傳的手藝,和瓦房莊其他船匠一樣,為周圍十鄉八裏的鄉親們打造修理漁船。到了明爺這一輩兒,他更是成了這附近船匠的頭兒,一來他年紀大,二來他可是見過大世麵、學了不少造船手藝的人。
這片兒的船匠們都知道,明爺窩在瓦房莊這兒造漁船實在是屈才了,要知道,早年的時候明爺為了學造船的手藝可沒少在外麵跑,最遠的地方都到了廣東海麵的澳門了。
就在前幾年,登州建水營,五軍都督府和登萊布政使司衙門聯署下文抽調山東各衛所的船匠,明爺排名榜首,光是這份榮耀,讓瓦房莊的船匠們在其他衛所的人麵前,腰板兒挺得直直的。
本來嘛,明爺這樣的人才就該去打造戰船,窩在這小小的瓦房莊算什麽事兒?
船匠們這麽想,登州的大老爺們可不這麽想,明爺忙活了一年多,登州各水營的船隻齊備後,就被打發迴了瓦房莊,連路費都是自個兒掏得腰包。
銀錢上吃點虧明爺也都算了,可這趟登州之行,愣是讓他賠了個兒子進去。
想著想著一口氣沒順,明爺被煙嗆得咳了起來,伸出幹癟黑瘦的左手不停地擦拭著唇邊花白的胡須,另一隻手在地上使勁敲著那大大的銅煙鍋。
那趟登州之行,他那大兒子羅永平不知怎麽就豬油蒙了心,死活要留在登州,加入了那遊擊水營——這羅永平可是跟他學了十多年的造船手藝,他還指著他把這家傳手藝接過去呢。
這下把老人的心徹底傷透了,他攏共倆兒子倆閨女,小兒子老早就送到了成山衛的布料鋪子當學徒,閨女們別說嫁得遠,就是嫁得不遠,也沒有讓她們來承繼家傳手藝的道理。
再加上今年以來魚價大跌,漁民們不少都轉行做了麥客,即便沒轉行的,也甚少出海了,他們這些船匠別說造新船了,就是老船修得都不多,讓明爺越發擔心自己的手藝撂了荒。
歎了口氣,明爺又裝了一鍋煙末子,起身迴廚房點著了,等他再次來到院裏時,他的目光一下被海麵上的一點白帆吸引住了。
白帆越來越近,明爺很快認出來了,那是登州楚家的船,去年年末還來自己這兒修過——楚家也就罷了,不過這船隊裏可有劉之洋的份兒,為了他大兒子也得伺候好了,嗯,怎麽隻有一條船?
磕掉煙鍋裏早已熄滅的煙末子,把旱煙袋往腰帶上一別,明爺背著手沿著蜿蜒的山道下到了船台邊,堪堪遇到那艘400料的沙船落完錨錠。
“來啦?”看著下了小船朝自己緩步走來的葛驃,明爺那張滿是細碎皺紋的黝黑臉龐上劃過一絲笑意。
“來了。”葛驃點點頭,伸手從腰間取下煙袋遞到明爺麵前——打了好些年的交道,兩人早就成了莫逆之交了。
裝好煙絲,二人開始吧嗒吧嗒吞雲吐霧,好半晌明爺才低聲問道,“楚東家呢?怎麽隻剩一條船了?”
葛驃皺眉道,“沒了……沉了兩條船。”
“唉!”明爺歎了口氣,目光停在了“曙光”號,陷入了沉默——身為老船匠,他已經看過太多船沉人亡的慘劇。
“明爺,俺們這次來,是準備給船上加點兒東西,”葛驃抽完一袋煙,悉悉索索地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來,遞到老船匠的麵前,“這是個示意圖,您老看看成不成。”
明爺有些詫異地挑了挑眉毛——出於職業習慣,他一直在仔細觀察這條沙船,看得出來,沙船最近剛修補過,也沒看出有遭遇風浪損壞的痕跡。
他正奇怪這麽好的天氣,船況也不錯,葛驃幹嘛還要停靠,這可不符合跑海的規矩——原來是要加東西呀。
展開大大的桑皮紙,老船匠眼睛又眯了起來,隻見紙上用炭筆畫著個沙船船尾,和普通沙船不同的是,兩側船舷上向上支了兩根高高的桅杆出去,更讓他驚奇的是,同一個點上,向著兩側也支出去略短一些的桅杆,桅杆與桅杆之間畫了條線,空白的地方寫了個字。
老船匠不識字,不過他隱約猜到了,“這是……兩麵帆?”
葛驃點點頭,忐忑地問道,“對,是兩麵帆,您老覺著可能成?”
兩麵三角形的帆加到沙船上,就仿佛給船加了一對兒翅膀,看起來美極了。
明爺看看圖,又扭頭看看十丈之外的“曙光”號,眼睛漸漸睜大了,他已經明白了葛驃這是要在船側加兩張帆,以便利用更多風力,加快船速。
一直以來,明爺這樣的老船匠學的都是傳統的船型該是什麽樣,龍骨多長帆多大都有一定之規,從來沒人想過給沙船加點什麽或是給福船加點兒什麽。
今天突然有人異想天開要給傳統的沙船加一對兒“翅膀”,對老船匠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衝擊!
琢磨了半天,老船匠疑惑地問道,“這加兩麵帆倒是沒問題,可落帆的時候該怎麽辦?”
葛驃趕緊給他解釋,橫向的桅杆是可以轉動的,落帆的時候旋轉到甲板上,升帆以後用繩索控製帆的角度。
說完他還掏出另一張示意圖,圖上畫著兩個呈九十度相連的鐵套子,一個套在直立桅杆上,另一個套在橫向桅杆上,以利於轉動。
老船匠被這精巧的設計震撼住了,隨著葛驃的描述,他腦海中漸漸浮現出整個升帆落帆的過程,以及通過係在橫桅杆上的繩索讓三角帆迎合不同的風向的場景。
“最後還有個問題,這帆怪模怪樣的,怎麽布置竹肋條?”其他所有問題老船匠都想通了,隻剩這最後這個了。
“這個好辦,不用硬帆用軟帆!”一個清朗的聲音在明爺身後響了起來。
明爺扭頭一看,隻見一個俊俏的錦衣公子正笑吟吟地看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