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朱雄英的自殺式報複
徒兒!你無敵了!去禍害朱元璋吧 作者:崔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禮部尚書詹徽,見過陛下,見過虞王殿下!”
“臣戶部尚書傅友文,見過陛下,見過虞王殿下!”
片刻之後,兩位尚書進入乾清宮。
此刻這二人和朱元璋一樣,皆是一臉懵,皆是不知道,這才剛剛散朝,又讓他們迴來幹什麽。
不過在這其中,有朱雄英在,朱元璋自然落得清閑,輕輕品著茶水,靜靜看著場中的變化。
“讓你們二人過來,主要是來商討一下,如何解決階梯售價所帶來的弊端。”
朱雄英話落,毫無疑問,那二人更是一頭霧水。
“虞王殿下這是何意?”
“毫不誇張的說,這階梯售價,絕對是治國良策。”
“他不但削弱了富人手中的錢財,還讓窮人得以溫飽。”
過了這小半日,此刻他們早已想清楚了一切。
一等米和二等米售價是原來的四倍和兩倍,這看似昂貴,但想要選出一等米和二等米,就注定會淘汰一些次品。
最後商戶們再將這些次品折價處理給窮人。
毫不誇張的說,這簡直就是利用富人,去養窮人。
在窮苦出身,一向體恤民情,並且極其痛恨富商的朱元璋麵前,推行這種政策,哪裏還會有什麽弊端。
“現在皇爺爺擔心那些商人掙的太多,會再出現一個張士誠。”
此言一出,兩位尚書瞬間啞然。
隻不過麵對朱元璋,他們自然不敢發什麽牢騷,隻能無奈的在心中感歎,人心不足蛇吞象,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眼下都已經解決了最為重要的百姓溫飽問題,又增加了朝廷的稅收,你還不想讓商戶們掙錢,你幹脆直接殺了他們算了。
而且中華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那麽一個張士誠,所以豈是你說出就能再出的!
知道這二人心中的想法,朱雄英也不點破,轉頭看向朱元璋。
“如今從表麵上看,商戶確實增加了五成收入,甚至隨著他們改變銷售策略,短期內的利潤還會增加。”
“但皇爺爺莫要忘了,商業是有競爭的,所以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太久。”
“就比如在此之前,那看似穩定的糧價,其實都是百姓和商戶之間,不斷磨合出來的一種結果,一種既讓商家有利可圖,又讓百姓買得起的相互妥協。”
“隻不過這種自然磨合,一般時間都會很長。”
朱元璋緩緩點頭,這些事他自然清楚。
畢竟誰都知道,泡沫經濟不會一直存在。
說直白點就是,如果貨物售價太高,百姓不願買單,那商家為了利益就隻能逐漸降價,又或是商家之間為了爭奪銷量,有時也會搞一些價格戰。
久而久之,虛高的售價便會逐漸趨於正常水平,最後達成一種平衡,一種百姓和商家都認可的平衡。
“可如果商戶們坑泄一氣,始終將價格鎖定在高位,遲遲不肯降價,那怎麽辦?那他們豈不是會一直拿到高利潤?”
沒有正麵迴應朱元璋的問題,朱雄英隻是嘿然一笑,繼續說著自己的計劃。
“眼下既然皇爺爺等不了了,那我們就推那些商人一把,幫百姓將價格打下來,讓他們盡快完成磨合。”
推一把?
怎麽推?
如果推他們一把,他們就能乖乖降價,那你多推幾把多好!
眾人麵麵相覷,不明白朱雄英這究竟是什麽意思。
與此同時,朱雄英則突然看向一旁的禮部尚書詹徽。
“命你即日起在禮部組建通政司,負責刊發發行《大明時報》。”
“什麽東西?大明時報?”
“邸報咱聽說過,這“時報”又是什麽東西?”
朱元璋一臉不解。
“邸”本為地方高官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消息而設。
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屬於新聞文抄,故此有“邸報”之稱。
“邸報”最早可追溯到漢朝,起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後來到了唐朝,又出現了《開元雜報》,是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
而到了宋朝,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稱唿。
“邸報”的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官吏認命賞罰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
“時報就是適時及時的邸報,比邸報試用範圍更廣的邸報。”
“它裏麵可以包含民生,政事,也可以發表一些人文趣事,每天發行,供百姓購買翻閱。”
“當然眼下我們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布所有商鋪中貨物的售價。”
“以此幫百姓進行對比,幫百姓選擇更合適的商品,給商戶們製造價格壓力,逼得他們無法團結,逼得他們不得不內鬥。”
在以往的銷售模式中,如果隻有一家商戶突然降價,百姓消息閉塞,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掀起大的風浪。
而其他商戶也能借助消息傳遞的這個空擋,賣出幾件高利潤的貨物,獲得一些生存空間。
最終到底是降價的掙得多,還是高利潤帶來的迴報更高,這還真不好說,隻能說這是流量與利潤之間的博弈。
但眼下有了大明時報這免費的宣傳,那結果幾乎就顯而易見了。
因為隻要有人降價,那瞬間就能傳遍大街小巷,你不降價那你就毫無立足之地。
這哪裏是推一把,簡直就是將商戶們往火坑裏推呀!
但很快朱元璋就又意識到了其中的弊端。
“如此一來,那沈家的價格豈不也要一降再降,那他們豈不是也掙不到錢了?”
毫無疑問,沈家作為大明最大的富商,此法一出,那他們必然首當其衝。
“誰讓他們不跟我商量就開口捐款三百萬兩的!”
“這一迴,我就讓他們長長記性。”
朱雄英一副得意洋洋的說著。
這頓時引得朱元璋一陣唏噓。
此刻在他看來,朱雄英這何止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簡直就是自殺式報複。
畢竟他手握沈家的家主令牌,早已成了沈家幕後的掌權者。
張士誠確實不會再出現,可你的小金庫也沒了。
這樣做值得嗎?
“臣戶部尚書傅友文,見過陛下,見過虞王殿下!”
片刻之後,兩位尚書進入乾清宮。
此刻這二人和朱元璋一樣,皆是一臉懵,皆是不知道,這才剛剛散朝,又讓他們迴來幹什麽。
不過在這其中,有朱雄英在,朱元璋自然落得清閑,輕輕品著茶水,靜靜看著場中的變化。
“讓你們二人過來,主要是來商討一下,如何解決階梯售價所帶來的弊端。”
朱雄英話落,毫無疑問,那二人更是一頭霧水。
“虞王殿下這是何意?”
“毫不誇張的說,這階梯售價,絕對是治國良策。”
“他不但削弱了富人手中的錢財,還讓窮人得以溫飽。”
過了這小半日,此刻他們早已想清楚了一切。
一等米和二等米售價是原來的四倍和兩倍,這看似昂貴,但想要選出一等米和二等米,就注定會淘汰一些次品。
最後商戶們再將這些次品折價處理給窮人。
毫不誇張的說,這簡直就是利用富人,去養窮人。
在窮苦出身,一向體恤民情,並且極其痛恨富商的朱元璋麵前,推行這種政策,哪裏還會有什麽弊端。
“現在皇爺爺擔心那些商人掙的太多,會再出現一個張士誠。”
此言一出,兩位尚書瞬間啞然。
隻不過麵對朱元璋,他們自然不敢發什麽牢騷,隻能無奈的在心中感歎,人心不足蛇吞象,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眼下都已經解決了最為重要的百姓溫飽問題,又增加了朝廷的稅收,你還不想讓商戶們掙錢,你幹脆直接殺了他們算了。
而且中華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那麽一個張士誠,所以豈是你說出就能再出的!
知道這二人心中的想法,朱雄英也不點破,轉頭看向朱元璋。
“如今從表麵上看,商戶確實增加了五成收入,甚至隨著他們改變銷售策略,短期內的利潤還會增加。”
“但皇爺爺莫要忘了,商業是有競爭的,所以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太久。”
“就比如在此之前,那看似穩定的糧價,其實都是百姓和商戶之間,不斷磨合出來的一種結果,一種既讓商家有利可圖,又讓百姓買得起的相互妥協。”
“隻不過這種自然磨合,一般時間都會很長。”
朱元璋緩緩點頭,這些事他自然清楚。
畢竟誰都知道,泡沫經濟不會一直存在。
說直白點就是,如果貨物售價太高,百姓不願買單,那商家為了利益就隻能逐漸降價,又或是商家之間為了爭奪銷量,有時也會搞一些價格戰。
久而久之,虛高的售價便會逐漸趨於正常水平,最後達成一種平衡,一種百姓和商家都認可的平衡。
“可如果商戶們坑泄一氣,始終將價格鎖定在高位,遲遲不肯降價,那怎麽辦?那他們豈不是會一直拿到高利潤?”
沒有正麵迴應朱元璋的問題,朱雄英隻是嘿然一笑,繼續說著自己的計劃。
“眼下既然皇爺爺等不了了,那我們就推那些商人一把,幫百姓將價格打下來,讓他們盡快完成磨合。”
推一把?
怎麽推?
如果推他們一把,他們就能乖乖降價,那你多推幾把多好!
眾人麵麵相覷,不明白朱雄英這究竟是什麽意思。
與此同時,朱雄英則突然看向一旁的禮部尚書詹徽。
“命你即日起在禮部組建通政司,負責刊發發行《大明時報》。”
“什麽東西?大明時報?”
“邸報咱聽說過,這“時報”又是什麽東西?”
朱元璋一臉不解。
“邸”本為地方高官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消息而設。
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屬於新聞文抄,故此有“邸報”之稱。
“邸報”最早可追溯到漢朝,起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後來到了唐朝,又出現了《開元雜報》,是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
而到了宋朝,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稱唿。
“邸報”的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官吏認命賞罰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
“時報就是適時及時的邸報,比邸報試用範圍更廣的邸報。”
“它裏麵可以包含民生,政事,也可以發表一些人文趣事,每天發行,供百姓購買翻閱。”
“當然眼下我們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布所有商鋪中貨物的售價。”
“以此幫百姓進行對比,幫百姓選擇更合適的商品,給商戶們製造價格壓力,逼得他們無法團結,逼得他們不得不內鬥。”
在以往的銷售模式中,如果隻有一家商戶突然降價,百姓消息閉塞,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掀起大的風浪。
而其他商戶也能借助消息傳遞的這個空擋,賣出幾件高利潤的貨物,獲得一些生存空間。
最終到底是降價的掙得多,還是高利潤帶來的迴報更高,這還真不好說,隻能說這是流量與利潤之間的博弈。
但眼下有了大明時報這免費的宣傳,那結果幾乎就顯而易見了。
因為隻要有人降價,那瞬間就能傳遍大街小巷,你不降價那你就毫無立足之地。
這哪裏是推一把,簡直就是將商戶們往火坑裏推呀!
但很快朱元璋就又意識到了其中的弊端。
“如此一來,那沈家的價格豈不也要一降再降,那他們豈不是也掙不到錢了?”
毫無疑問,沈家作為大明最大的富商,此法一出,那他們必然首當其衝。
“誰讓他們不跟我商量就開口捐款三百萬兩的!”
“這一迴,我就讓他們長長記性。”
朱雄英一副得意洋洋的說著。
這頓時引得朱元璋一陣唏噓。
此刻在他看來,朱雄英這何止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簡直就是自殺式報複。
畢竟他手握沈家的家主令牌,早已成了沈家幕後的掌權者。
張士誠確實不會再出現,可你的小金庫也沒了。
這樣做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