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登聞鼓響,言官死諫
徒兒!你無敵了!去禍害朱元璋吧 作者:崔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應天。
新政推行的第二天。
經過前一天的恐慌,此刻百姓們在有心人的煽動下,齊齊匯聚於皇宮外。
“咚咚咚!”
聲聲鼓響震耳欲聾,此起彼伏。
“我們要見陛下!”
“朝廷為什麽要趕走城中的商戶?”
“昨天我們家中就已經斷糧,那些商戶若再不開門,我們就得被活活餓死!”
“我們要見陛下!”
“我們要狀告推行新政,不負責任的虞王。”
“我們要見陛下!”
無數百姓大聲唿喊,場麵極其混亂。
至於那鼓聲,正是來源於宮門外的登聞鼓。
登聞鼓,這是朱元璋設立,專門用來為民伸冤的利器。
並且他還曾親自下令,民間的官司,分級管理,如果該管的人不管或者不公平、公正,亦或有重大的冤屈申訴,允許敲登聞鼓。
登聞鼓響,值班的監察禦史馬上帶著上殿麵聖,誰要是敢阻攔,就是死罪。
可事到如今,這鼓聲響了半天,卻始終無人問津。
奉天殿上。
此刻朝會還在繼續,隻是相較以往,氣氛顯得越發沉悶,足足大半天,都無一人開口。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聽著殿外的鼓聲,他麵色陰沉,想要迴應,但又不知如何迴應。
畢竟此刻這所有的矛頭,無疑都指向同一個人,那就是他最疼愛的大孫子。
“啟稟陛下!臣等有事起奏!”
就在這時,大殿中齊刷刷跪倒一片。
見到這些人,朱元璋頓感頭大。
因為這些人有一個統稱,言官。
中國古代社會十分重視對於中央與地方百官的監察,曆朝曆代皆不乏相關機構與製度的建設。
尤其明朝,更是建立了曆史上最為完善的監察製度與組織機構,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群體,言官集團。
他們這些人主要由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級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
而他們的主要職責便是,監督、製約朝廷重臣。
言官的風節和精神,源於儒家的政治倫理、道德傳統的浸染和塑造,勇於直言極諫。
甚至在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激勵下,眾多言官恪守為君為國為民的基本原則,直言敢諫、以死而諍,所謂“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雖然多有愚忠的內涵,但於國於民於社會都是有益的。
如在萬曆年間,神宗皇帝聚斂天下財富,派出大批宦官充當礦監稅使,魚肉地方,大批言官紛起抗爭,交章彈劾,言辭亢直激烈,不斷給神宗皇帝施加壓力,正是言官的不泄努力,終於使皇帝與宦官的上述劣行得到遏製。
更例如,大家經常聽到的,某某死諫,某某死諫,大多是出自他們這裏。
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眼下這個節骨眼兒,他們竟突然站出來搗亂。
“迴顧曆史,曆朝曆代皆未曾出現過如此高的商稅。”
“而且我大明剛剛建國,一切當以穩中求進為主,貿然加速,隻會適得其反!”
“所以臣等建議,立即放棄新政推行,與商戶商討恢複城中秩序,以免事態繼續惡化。”
言官之中為首之人,對著朱元璋直言不諱。
“前朝沒有,並不代表我大明也不行!”
“隻要於國於民有益,我大明願開此先例!”
“而且事到如今,若朝廷主動與那些商人談判,我大明的顏麵何存?”
朱元璋麵色肅穆,冷冷注視著眾人。
但言官之中,多為隻認理不認人之輩,所以待其話音落下,立刻就又有人進言。
“賦斂日繁,而民心渙散。”
“與民休息,道在不擾!”
“所以臣等懇請陛下,收迴成命,終止新政推行。”
一旁的文武官員看出了朱元璋麵上的不悅,想要上前幫腔。
但這些言官似乎鐵了心,根本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虞王殿下不顧眼前形勢,異想天開,貿然推行新政,且毫無擔當,臨陣退縮!”
“如今宮外登聞鼓響,此乃民之訴求,民心所向。”
“所以臣等懇請陛下,對虞王殿下實施嚴懲,以平民憤!”
眾言官你一言我一語,懟的朱元璋啞口無言。
當然這倒並不是說朱元璋懦弱,而是他也知道,大家說的都在理。
可真的讓他下令停止推行新政,這不是親手大自己大孫子的臉嗎,這他哪裏舍得。
“此事明日再議!退朝!”
最後沉默了片刻,朱元璋不顧眾人的阻攔,憤然起身,離開了奉天殿。
一眾了解其中緣由的文武百官,看著這一幕,無不搖頭歎息。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孩子,你當推行新政是那麽容易的嗎?”
“一下子增加六倍的商稅,這傻子都知道,商戶肯定會集體抗議。”
“偏偏這時候,你悄悄躲了起來,這麽一個大爛攤子,你想甩給誰?”
“這下好了,天下亂了,陛下惱了,我看你還如何收場!”
另一邊,此刻朱雄英三人按原路返迴,已經進入河南地界,不出異常,明日便可迴到京城。
就在這時,蘇玉突然怯生生開口。
“還有幾日便是我母親的忌辰,我想迴去看看!”
朱雄英微微點頭,知道這是之前在李家讓她觸景生情。
“蘇州?”
“世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索性這次出來了,那我們就隨你一起迴去!”
蘇玉聞言,頓時麵露狂喜,可還不待她表達謝意,一旁的朱能就將她製止。
“我的爺!如今京城正在推行新政,一切都還等著你親自掌控,我們還是趕緊迴去吧!”
“別真的鬧出什麽亂子!”
朱雄英無所謂的瞥了他一眼。
“改革稅收,這對我大明而言,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這些朝中官員大多都懂!”
“當初我該做的,我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就看他們自己了。”
“而且……”
說到這裏,他忽的看向遠方,冷冷一笑。
“這等天賜良機,沈家若是把握不住,那這天下第一富商的頭銜,也就該換換了!”
待他說完,一行人竟真的繞過應天,轉道去了蘇州。
新政推行的第二天。
經過前一天的恐慌,此刻百姓們在有心人的煽動下,齊齊匯聚於皇宮外。
“咚咚咚!”
聲聲鼓響震耳欲聾,此起彼伏。
“我們要見陛下!”
“朝廷為什麽要趕走城中的商戶?”
“昨天我們家中就已經斷糧,那些商戶若再不開門,我們就得被活活餓死!”
“我們要見陛下!”
“我們要狀告推行新政,不負責任的虞王。”
“我們要見陛下!”
無數百姓大聲唿喊,場麵極其混亂。
至於那鼓聲,正是來源於宮門外的登聞鼓。
登聞鼓,這是朱元璋設立,專門用來為民伸冤的利器。
並且他還曾親自下令,民間的官司,分級管理,如果該管的人不管或者不公平、公正,亦或有重大的冤屈申訴,允許敲登聞鼓。
登聞鼓響,值班的監察禦史馬上帶著上殿麵聖,誰要是敢阻攔,就是死罪。
可事到如今,這鼓聲響了半天,卻始終無人問津。
奉天殿上。
此刻朝會還在繼續,隻是相較以往,氣氛顯得越發沉悶,足足大半天,都無一人開口。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聽著殿外的鼓聲,他麵色陰沉,想要迴應,但又不知如何迴應。
畢竟此刻這所有的矛頭,無疑都指向同一個人,那就是他最疼愛的大孫子。
“啟稟陛下!臣等有事起奏!”
就在這時,大殿中齊刷刷跪倒一片。
見到這些人,朱元璋頓感頭大。
因為這些人有一個統稱,言官。
中國古代社會十分重視對於中央與地方百官的監察,曆朝曆代皆不乏相關機構與製度的建設。
尤其明朝,更是建立了曆史上最為完善的監察製度與組織機構,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群體,言官集團。
他們這些人主要由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級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
而他們的主要職責便是,監督、製約朝廷重臣。
言官的風節和精神,源於儒家的政治倫理、道德傳統的浸染和塑造,勇於直言極諫。
甚至在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激勵下,眾多言官恪守為君為國為民的基本原則,直言敢諫、以死而諍,所謂“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雖然多有愚忠的內涵,但於國於民於社會都是有益的。
如在萬曆年間,神宗皇帝聚斂天下財富,派出大批宦官充當礦監稅使,魚肉地方,大批言官紛起抗爭,交章彈劾,言辭亢直激烈,不斷給神宗皇帝施加壓力,正是言官的不泄努力,終於使皇帝與宦官的上述劣行得到遏製。
更例如,大家經常聽到的,某某死諫,某某死諫,大多是出自他們這裏。
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眼下這個節骨眼兒,他們竟突然站出來搗亂。
“迴顧曆史,曆朝曆代皆未曾出現過如此高的商稅。”
“而且我大明剛剛建國,一切當以穩中求進為主,貿然加速,隻會適得其反!”
“所以臣等建議,立即放棄新政推行,與商戶商討恢複城中秩序,以免事態繼續惡化。”
言官之中為首之人,對著朱元璋直言不諱。
“前朝沒有,並不代表我大明也不行!”
“隻要於國於民有益,我大明願開此先例!”
“而且事到如今,若朝廷主動與那些商人談判,我大明的顏麵何存?”
朱元璋麵色肅穆,冷冷注視著眾人。
但言官之中,多為隻認理不認人之輩,所以待其話音落下,立刻就又有人進言。
“賦斂日繁,而民心渙散。”
“與民休息,道在不擾!”
“所以臣等懇請陛下,收迴成命,終止新政推行。”
一旁的文武官員看出了朱元璋麵上的不悅,想要上前幫腔。
但這些言官似乎鐵了心,根本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虞王殿下不顧眼前形勢,異想天開,貿然推行新政,且毫無擔當,臨陣退縮!”
“如今宮外登聞鼓響,此乃民之訴求,民心所向。”
“所以臣等懇請陛下,對虞王殿下實施嚴懲,以平民憤!”
眾言官你一言我一語,懟的朱元璋啞口無言。
當然這倒並不是說朱元璋懦弱,而是他也知道,大家說的都在理。
可真的讓他下令停止推行新政,這不是親手大自己大孫子的臉嗎,這他哪裏舍得。
“此事明日再議!退朝!”
最後沉默了片刻,朱元璋不顧眾人的阻攔,憤然起身,離開了奉天殿。
一眾了解其中緣由的文武百官,看著這一幕,無不搖頭歎息。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孩子,你當推行新政是那麽容易的嗎?”
“一下子增加六倍的商稅,這傻子都知道,商戶肯定會集體抗議。”
“偏偏這時候,你悄悄躲了起來,這麽一個大爛攤子,你想甩給誰?”
“這下好了,天下亂了,陛下惱了,我看你還如何收場!”
另一邊,此刻朱雄英三人按原路返迴,已經進入河南地界,不出異常,明日便可迴到京城。
就在這時,蘇玉突然怯生生開口。
“還有幾日便是我母親的忌辰,我想迴去看看!”
朱雄英微微點頭,知道這是之前在李家讓她觸景生情。
“蘇州?”
“世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索性這次出來了,那我們就隨你一起迴去!”
蘇玉聞言,頓時麵露狂喜,可還不待她表達謝意,一旁的朱能就將她製止。
“我的爺!如今京城正在推行新政,一切都還等著你親自掌控,我們還是趕緊迴去吧!”
“別真的鬧出什麽亂子!”
朱雄英無所謂的瞥了他一眼。
“改革稅收,這對我大明而言,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這些朝中官員大多都懂!”
“當初我該做的,我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就看他們自己了。”
“而且……”
說到這裏,他忽的看向遠方,冷冷一笑。
“這等天賜良機,沈家若是把握不住,那這天下第一富商的頭銜,也就該換換了!”
待他說完,一行人竟真的繞過應天,轉道去了蘇州。